標籤:

經濟學原理|起源

上回我們說到,一群經濟小寶寶成立了大量宗派,最大的兩個,一個叫【微觀經濟學】,另一個則是【宏觀經濟學】。

命名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微觀】一派研究個體的決策,而【宏觀】一派則分析總體的情況。

而提到經濟學,不少人最先想到的都是阿大·工匠*(Adam Smith,1776)和他的著作《國家財富》(The Wealth of Nations),稍微學過些的同學還會想起K爵士(John Maynard Keynes, 1st Baron Keynes,1936)的《通用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不過現在即便是經濟學專業的同好,讀過這兩本書的人也不多了。

也因此有了經濟學的第一大梗,「畢竟英國人數學不好」

攝於愛丁堡,禁止轉載

但實際上,經濟學作為立國之本,在其成為一門「學科」之前各大文明便已有不少朦朧的未成體系的內容。

而加倆尼(Ferdinando Galiani,1751)才是被視作【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開創者,他的《在錢上》(On Money) 則是第一部系統現代經濟學分析。25年後,才有 Adam Smith 帶著他的隱形之手問世。

在古典主義時期,經濟學的又一大突破則是親愛的馬克思寫下的《資本論》開創的【政治經濟學】。其中關於資本主義本質的剖析可謂鞭辟入裡。馬克思的想法在現在的主流教育西方經濟學「荼毒」下的經濟系學生看來有些,但不得不承認,馬克思懂他所在的社會,他懂人性。也許是所處的時代註定了命運,馬克思留下未完成的作品和他摯愛的妻子與好(ji)友便撒手人寰。

出於對前人的【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繼承,始於 1870s 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則將自由市場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大霧)。強調「自由放任」的重要性。於此同時,也出現了對【經濟周期】的研究,還有了那個「經濟周期與太陽黑子變化相關」的經典謬論。#話不能說太絕,萬一真相關。

熟悉歷史的兩腳獸大概清楚之後發生了什麼,1930s 的大蕭條橫掃整個歐美市場。也在那時,【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市場會失靈,政府需要用他們那隻看得見的手及時調控。然而這調控,還處於一個「通脹高了就緊縮,增長慢了就刺激」的階段。

也因此,在遇到 stagflation 時,有了

Language! (此處應有美隊一本正經的配音)

差不多就在這個時期,約翰·納什憑著僅有一面的論文取得博士學位,開始了系統研究博弈論的時代。#也是前段時間在知乎莫名躺槍的論文。

此外,計量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健康經濟學……一系列細分學科如雨後春筍,填補了一般理論的大量(劃掉)孔雀(劃掉)空缺。這些哪怕是經濟學本科生也不一定能夠了解的知識,就先填個坑以後慢慢填吧。

發展至今,各類型的假設層出不窮,甚至於對同一問題的相反解答可以共享同一年的某經濟學大獎。

===========故事結束的分界線==========

話說這門派之爭,再講下去便是整部經濟思想史的內容。感興趣的讀者多的話,會考慮新開一個專題。以及對於上文中提到的經濟學經典,感興趣的讀者多的話會考慮公開本喵的讀書筆記。

而現在,本喵與你講的,則是最最基礎的經濟學原理。不妨,就從【微觀經濟學】開始。

===========正文暫停的分界線==========

微觀經濟學無非就是兩個要點,「稀缺 (scarcity) 」和「效率 (efficiency) 」,怎麼高效的把有限的資源分給所有人,注意沒有「公平」喲。

經濟學眼中的「公平」是用帕累托最優衡量的,即「如果只能通過使其他人變差的方法讓一個人變好,那麼就已經達到了帕累托最優」。本喵最喜歡的例子是:

有一堆小魚乾,不管是按數量分給大家,還是按大家的胃口比例或年齡比例,抑或是被哪位獨享,總之只要沒有剩下的,就算達到帕累托最優。

而「帕累托改進」,則是:

原本有一堆小魚乾,搬到分配點的路上掉了一條。小花在回家路上撿到了這條小魚乾,帕累托改進就發生了。

另一方面,由於我們總能把「其他所有商品」當作一個商品來處理,因此通常可以把模型簡化為兩個商品間的選擇。

畢竟經濟學說白了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

而模型的應用總是以一些特定的假設為基礎的。經濟學最大也最無奈的一個假設莫過於「理性人假設」,堪比「真空中的球形雞」。

顧名思義,「理性人假設」要求所有人都是理性的。這裡的「理性」指「一切行為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為綱」,就像柏拉圖的「哲學家之國」。

然而重要的一點在於,「理性」假設並沒有要求「全知」,特別是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時理性人並不能預知最終的結果,但卻一定能知道概率分布,並知道在該分布的條件下一定能找到那個最優操作來最大化自身效用。

還有一個常用的假設是「市場出清 (market clear)」即總供給總是等於總需求的。交易總是能直接完成的。另一個與之相像卻總被弄混的是「供給創造需求」。然而這並不是完全符合實際的。事實上這更多的是建立在將「存貨 (inventory)」當作「投資 (investment)」的一部分的前提下的簡化處理。

然而具體的操作和更多關於微觀經濟學的介紹,敬請期待下回揭秘。

參考文獻

  1. Samuelson, P. A.; Nordhaus, W. D. (2010). Economics (19th ed.). McGraw-Hill.
  2. Mankiw, N. G. (2011).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6th ed.). Cengage Learning.
  3. Blue, S. L.; Grant, R. R. (2013).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8th ed.). Cengage Learning.

歡迎在評論區拍磚,本喵將拾起所有的磚頭,為你們這些兩腳獸建一座屬於知識的殿堂


推薦閱讀:

經濟學與愛情: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戀
原來北京的小姐只要200?為什麼小姐也降價了?
財富世界裡的「吸星大法」(下)
儲蓄的故事(二)
你的財富為何貶值?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