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些錯誤,我險些沒留成學
每年的留學申請季都是留學生最糟心的一段時間,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會導致你的申請被拒。哪怕你再小心再重視,也總是在不經意間觸雷。今天你們的前輩我就來帶你們盤點下我在申請中曾犯過的錯,大家引以為戒。
一、拖延症
隨著申請季的不斷推進,在座的各位同學將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截止輪次,不要看時間還充裕就不把這事放心上,如果材料能早點提交,就不要拖到最後一刻啦!
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好,如果真到了最後那一刻,學校系統隨時可能會出現崩潰、亂碼、交了申請費顯示沒有交......這些幺蛾子狀況。我想沒有一個同學會希望因為這些問題申請被拒吧。
二、個人陳述不夠吸引人
在留學申請過程中按照學校要求來寫一篇有關申請人背景,學術成就和未來研究和職業目標的文章。一篇成功的個人陳述應不但應該語言流暢、邏輯嚴謹、層次分明,更要充分顯示申請人的才華並抓住審閱人的注意力。幾乎所有學校都要求提交個人陳述。只要每到留學申請季節來臨時,一個招生評委一天大概必須要看5~10篇個人陳述,如果沒有吸引人的 "主題"和邏輯清楚的思路,加上 "敘述語句" 而枯燥的純粹描述事實,招生委員會很快的將這篇個人陳述略過。
三、想在申請文書中面面俱到
我們會花很大的篇幅去描寫自己的成就或者是一個特定的故事,但事實上,感動的只是我們自己。我們常常會遇見這樣的狀況:
「這很棒,但是……其實這並沒有在直接回答文書的問題。」
信不信由你,有很多非常有才華的申請者在把自己的素材放進文書時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你們會有意地用一個特定的方式來定位自己或者是過於強調某項成就,但是卻沒有直接回答學校申請文書所提出的問題,不管是完全沒有,還是只回答了某一部分。
例如,斯坦福 Stanford 會問:「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為什麼?」
在我看來,「為什麼」這一部分的回答是更為重要的,但是很多申請人往往會忽視這一點。
而 凱洛格 Kellogg 有一個問題是詢問說:「
告訴我們某一次你展示了自己的領導才能或是創造了持久價值的實例。你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以及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作為申請者,我們通常會在自己展示了領導力這一部分著墨太多,而忘記了提到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克服的挫折,以及從中總結吸取了哪些經驗。
而一旦當你認真撰寫完初稿時,你就會意識到,500字事實上真的沒有給你太多的空間。
因此,千萬不要奢望能在一份只要求500字左右的申請文書中做到面面俱到,你要後退一步,確保自己真正的回答了招生委員會的問題。
同時,關於如何決定哪些是你需要留在文書中,哪些你是可以不用過多著墨的內容,我這裡有幾條小建議:
- 首先,盡量縮減那些在你的簡歷中就已經列出的基本信息。
- 其次,看看有哪些部分會讓你看起來像是在講課一樣,招生委員會不太需要你詳細的講述你的行業或者你的產品又或是你自己認為的這個世界應該如何運作的。
- 他們只需要知道你如何在某一特定項目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或者是你在畢業之後想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
- 再次,招生委員會也不需要申請者再次為他們講述他們自己的項目,因此,對於那些像是從學校官網上摘抄的句子,你就需要特別用心了。
- 最後,你可能需要跟那些描述性的詞語告別
正如 Stephen King 所說的那樣:
「通往地獄的道路鋪滿了副詞」,因此,過多地使用副詞可能會導致你文書創作的失敗。你需要做的是保持簡單!(特別注意內容)
四、推薦信過分誇大,編造經歷
當推薦人不是業界大牛或行業標杆時,推薦信更多的是起到一個走流程、不減分的作用,只需要中規中矩地說明申請人的一些優點,如教授推薦通常重點講學習態度、學術能力,值得細說的一些點是積極、勤奮、有毅力、求知慾、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等,很少能夠有本科生在科研上做出巨大的成果,所以科研只需簡單闡述內容與效果,最主要的是要表現你在這項經歷中投入的精力與個人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索態度。
重點闡述學習後,可以附帶其他方面的優點,如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是溝通技巧,也可以是雙語駕馭能力),協作能力等。通常推薦信需選取兩到三個方面,分段結合具體事例展現申請人的全面素質。研申博、本申博與本申碩不同的是,由於研究生本身應該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而博士最看中的就是科研能力,所以這兩種申請的教授推薦信需要在科研方面多下功夫,通過語言處理,盡量地展現申請人的綜合科研能力。
五、過於相信網路討論區的信息
對於申請人來說,與申請相關的網路討論區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作為過來人,我也非常理解其中的魅力,我在留學之前也會常常關注相關網站的一些討論。
但是,我也不得不指出:作為好的一面來說,瀏覽相關的討論區能讓你在痛苦等待面試邀請的期間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但是更糟的一種情況是,你可能會因為上面的一些信息而下意識影響到自己的申請策略,從而將自己帶到一個錯誤的方向上。
都是誰在上這些討論版?主要來說,都是像你自己一樣的其他申請者。
他們並不是招生委員會的成員,也無法判斷你被錄取的幾率,同樣,他們也並不是像他們想像的那樣,會對某一學校的錄取過程有特定的深入見解。
通常來說,你在申請討論區會發現類似以下的一些留言:
「我之前的同事和我的背景有幾乎相同的背景,他去到了 斯坦福大學 Stanford,所以……」
「我匯總統計了這個網站的數據,好像今年哈佛商學院HBS 錄取的都是那些藤校畢業,並且GMAT考到了730分以上的申請者。」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GMAT分數只有650,但是2年之前他被哈佛商學院HBS錄取了,所以……」
「我有一個朋友在 凱洛格 Kellogg,她說:……」
真的,作為申請者這些信息可能會有幫助,但是你需要問問自己,為什麼你要讓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在網上的留言給自己造成壓力,並因此去擔心自己被夢想院校錄取的機會。
以上是我一些個人愚見,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或不同的建議我也歡迎各位指證出來,大家多交流!
推薦閱讀:
※央財學霸,為什麼被頂尖港校拒之門外?
※HOT!新鮮出爐的設計專業面試經驗 | 大咖說
※面對不支持自己(留學計劃)的控制型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做?
※新加坡簽證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