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往生與預知時至

今天,要和大家談的題目是:「往生與預知時至」。

往生的「往」,是舍此往彼,而「生」,就是蓮花化生。舍離娑婆的輪迴之苦,前往極樂世界,正覺蓮花化生,這就是「往生」的定義。

「往生」這兩個字的內涵,是莊嚴、神聖、殊勝、稀有的,可是現在卻把往生跟死亡划上等號,一般人死了,不說死亡,都說是往生了。當然,「死」這個字,讓人有陰森、恐怖的感覺,認為「往生」二字是不吉祥、不吉利的,因而有諸多的忌諱,不隨便談論。其實不然,往生是光明的,是可喜的,往生只有凈土宗才使用的,它是凈土宗的專利。

一個信佛念佛的人,不管有預知時至,或者沒有預知時至,都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不過,一般來說,如果往生之前能夠預先知道的話就可以有充分的準備。所以,不管是信佛念佛的人,或一般的社會人士,都希望能夠預先知道自己的死亡之日。

當然,預知時至對念佛的人來講是更加期盼的了。一般的人,如果曉得自己幾年之後,或者哪一天就要死了,其實是會害怕的,反而不曉得比較好,一天過一天。但是,念佛有逢凶化吉、祛病延年的利益,因此能夠安享天年,乃至壽終正寢。所以,念佛人不但不怕死,對於預知時至的期盼,甚至超越了中國人所期盼的五福臨門。

念佛是必定往生的,至於要怎樣才能夠預知時至呢?

我寫了幾首不像樣的偈語,來為大家說明。第一首:

念佛願生必往生,平生業成光攝護;

臨命終時佛現前,蓮花接引生凈土。

「念佛願生必往生」,只要專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而願生彌陀凈土,就必生彌陀凈土。「必」是百分之百、決定性的,是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可改變的。就好像春天過了就是夏天,夏天過了就是秋天,夜晚過了,太陽就上升了。它是必然性的,是自然而然,不假藉人為努力,也不需要勉強地造作的。除非,他的念佛不是為了往生,只是為了現生的利益。譬如,希望念佛能夠消業障、增福德、開智慧,讓他出入平安、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家庭美滿、事業順利,讓兒女學業能夠增長;或者希望將來能夠生天,抑或是再生為人,成為富貴人家。

如果只期盼現世的利益,而沒有想要往生,那當然就不一定會往生。但是,如果念佛,也有願生之心,那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不但必定會往生,而且,不是臨終才確定往生有分,是「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是凈土宗的特色之一;平生跟臨終相對的,因此,有所謂「平生業成」跟「臨終業成」。

「臨終業成」,就是到臨終才念佛,或者念佛念了一輩子,卻不曉得能不能往生,直到臨終的時候,覺得不慌亂,正念現前,或者是看到佛來迎接,他才安下心來,才確定能夠往生,這一種叫「臨終業成」。

「平生業成」,就是現在還年輕,或身體還健康的時候,就開始念佛,願生極樂世界。這樣,往生極樂世界的業因就已經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的大事就已經圓滿了,娑婆世界的輪迴也已經斷除了;雖然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已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這是由因來說果的。「平生業成」就必定超凡入聖,因為既然有這個因,不可能沒有那個果;而且這個果不是遙遠,或是多生多劫的未來,是當生果報一盡,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領受的。

所以,「平生業成」亦即「凡夫菩薩格」「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是我們凈土宗的特色。

「平生業成光攝護」,「光」就是彌陀佛光,「攝」就是平生保護,臨終接引,光攝不離。就像本尊佛像兩邊的對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只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攝取,而且不舍。這是佛說的,念佛而沒有蒙受佛光攝取不舍,是不可能的。

因為,佛是真語者,他不打妄語,佛所說的法,都是真理。換句話說,佛說的法既然是真理,佛經中的一字一句就都散發著真理的光明;因此既然蒙光攝護,彌陀光明攝取不舍了,他還會去六道輪迴嗎?不可能的。何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能使念佛的人往生,他就不成佛,他的成佛,是立基於念佛必定往生這個條件之上的。

所以說,既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而且有了這句萬德洪名讓我們憶佛念佛,可見我們念佛就必定往生。

光明攝取不舍,一直到臨終都沒有離開,其背後就是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了,四十八願成就了,這就是「平生業成光攝護」。

「臨命終時佛現前」,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佛一定會現前,就像《阿彌陀經》所講的,「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蓮花接引生凈土」,現前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就是為了「蓮花接引生凈土」,以蓮花接引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

其實,念佛的人不論臨終有沒有看到佛,命終都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佛是報身,報身無形無相,雖然他能夠顯化我們熟悉的佛像來接引我們,不過,假設他沒有顯化,我們也必定能夠往生,這是阿彌陀佛自然的功能。

對佛來講,他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其實,宇宙的本體也是沒有時間、空間的,時間和空間是娑婆眾生一種錯誤的概念,乃至於九法界的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本體也都是空性的。

由這一點來講,就曉得阿彌陀佛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我們只要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聽到了。他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他時時都聽得到我們念的這一聲佛號。不像我們,身體會生老病死,心有妄想雜念,虛空有白天夜晚,因此就感覺有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念佛,等一下沒念佛,等一下念佛,一會兒又沒念了……對我們來說,就有這些生滅的現象,但對佛來講,沒有生滅現象,前後都是一樣的。因此,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聽到我們所念的那一聲佛號。我們念佛時的妄想雜念,都是虛假的,他聽不到,也不去聽。也就是說,念佛人不管什麼時候去世,當下隨即被佛接引,在哪個地方去世,就在哪個地方被接引,在什麼情況下去世,就在什麼情況下被接引,所以念佛必定往生。

第二首偈:

預知時至常念佛,心性柔和不計較;

靜默無諍不多話,安分守己不多事。

「預知時至常念佛」,意思就是說,如果要預知時至的話就得常常念佛。我們都已經在念佛了,為什麼還說常常念佛呢?因為每一個人的身分士農工商各不一樣,妄想雜念深,煩惱也很多;念佛固然能夠往生,但如果不養成常常念佛,起心動念都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的話,要預知時至是不容易的。

這麼講,是不是表示預知時至必須加上自己念佛的功夫呢?

其實這不是什麼功夫,只是人在內心寂靜的時候就能夠有感悟力,感受到身體的狀況。念佛人如果心寂靜,就容易聽到身體告訴我們即將臨終了,而阿彌陀佛也會顯示讓我們知道;如果心很雜亂,都處在浮動當中,那就不容易接受到這個訊息,所以說要常常念佛。

當然,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必然會常常念佛,因為他自覺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是一個會一直輪迴的人。如果意識到這樣,在他的內心之中,就會恐懼不安,想要尋求解脫,以尋求解脫做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因此,一旦他獲得彌陀的救度,他的人生、生活的重心就是念佛。他就會有一種「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的慣性,自然會「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換句話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自然心會軟化,自然就會常常念佛。

我們都是凡夫,貪瞋痴重,妄想雜念很深,逢緣遇境脾氣就會爆發出來,那怎麼辦呢?

就是要養成念佛的習慣。一開始不自然,比較勉強,境界一來就心隨境轉,境界過去了,心還在轉,停不下來。因此,可以固定每天念多少時間、或念多少句的佛號,來養成習慣。

我常常強調晨起念佛,早上起來就先念佛,念十分鐘、二十分鐘,或是一個鐘頭、兩個鐘頭。除了早上以外,白天有空的時候,也要念佛。至於念佛的方式,行住坐卧都可以,能這樣,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養成念佛的習慣了。

所謂念佛的習慣,是不在動腦筋的時候,這句佛號就會自然從內心浮現出來。現代的人士農工商,不像出家,或者退休,可以專業修行,不但沒時間,還要面對很多的人事,人事應對完了,心還是浮動的。可是,如果養成習慣,人事應對完了之後,就會自自然然地念佛,在還沒有形成習慣之前,就必須稍微勉強。

「心性柔和不計較」,想要預知時至,除了要常常念佛之外,還要「心性柔和不計較」。如果心性太剛強,不能柔也不能和,凡事與人對立,自以為有理,斤斤計較,不肯吃虧,這樣也不太容易能預知時至。

「靜默無諍不多話,安份守己不多事」,簡單地說,就是不多話、不多事的意思。要盡量靜默、無諍,不跟人家爭論道理,若時常與人爭長論短,那就靜默不下來了。同時,要安分守己,不要多事,更不要無事生事,四處攀緣。

第三首偈:

若常念佛心自靜,心靜自然性調柔;

性柔自然不計較,多話多事不相應。

這是因果相互對應的。

「若常念佛心自靜,心靜自然性調柔」,意思是說,若常常念佛就能體會到內心的平靜;體會久了,心自自然然就會時常處在平靜當中,逢緣遇境,比較不會有太大的浮動。若心常寂靜,不知不覺就會調柔下來了,柔軟而溫和。

「性柔自然不計較,多話多事不相應」,一個心性柔軟而溫和的人,往往不會跟人家爭長論短,不比較,也不計較,不會有滿腹的不平和苦惱,有了這種心性之後,要他多話、多事,就不相應了。以前,會跟人家爭論,或喜歡嘰嘰喳喳地閑聊,現在已經不相應了,超越自己職責以外的事,也不會去攀緣,無事找事。因為心性上與這些都不相應了。

最後,第四首偈:

修行但為了生死,無過念佛生凈土;

念佛簡易又殊勝,福慧增長業消除。

「修行但為了生死」,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輪迴,解脫道是要解脫個人的生死輪迴,菩薩道則是要跟大家一起了脫生死輪迴。然而,八萬四千法門中,都無過於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所以說「無過念佛生凈土」。因為念佛簡易又殊勝,不論時處諸緣、男女老少都做得來。同時,念佛又能夠現生增長福德智慧,消除業障煩惱,而於未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其功德利益,無比殊勝,所以說「念佛簡易又殊勝,福慧增長業消除」。

這四首偈,大家不一定要記,不過要了解這些道理。

──於「凈土宗林口念佛會」


推薦閱讀:

吃子和尚告假 西行異香滿殿
默念與口稱
不到黃河不死心
濁世中,處處指歸極樂!

TAG:凈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