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網讓我們更愚蠢、更封閉?

文:魚鮮支

哈佛教授邁克爾·桑德爾的《公正課》曾經紅極一時。在他的課堂上有一個場景很有意思:他問講台下的數百名學生,請誠實地說,你們更喜歡看《辛普森一家》(在美國播出了近三十年的一部動畫情景喜劇)還是《哈姆雷特》?

絕大多數人都投票給了《辛普森一家》。沒錯,常青藤的精英學子們更願意看搞笑動畫片,而不是莎士比亞戲劇。

桑德爾教授繼續追問,那麼,你們認為看《辛普森一家》和欣賞莎士比亞,哪一種是更高級的快樂?換句話說,假如你要去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三十年,請問你更願意帶著《辛普森一家》還是《莎士比亞全集》?

在短暫的沉默後,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莎士比亞全集》。

這個小實驗耐人尋味。它至少說明了兩點:

第一,一個人的興趣、喜好和口味並不是單一的。即使是頂尖學校的優等生,Ta也可能同時喜歡著極通俗和極高雅的東西。而選擇什麼,取決於Ta當下所處的情境,也意味著Ta的精神世界存在著不同的發展可能。

第二,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的。相比深層的愉悅,人更傾向於追求即時的享受和淺薄的娛樂。即使是人群中的優秀個體,Ta的本能也是選擇不動腦筋的放鬆和消遣。在這個實驗里,桑德爾沒有舉出低俗的選項——而事實上,大眾娛樂里還有更多獵奇、刺激的選擇。

是的,這很正常。有些人願意讀《哈姆雷特》,有些人願意看《辛普森一家》,有些人喜歡玩王者農藥,有些人愛刷娛樂新聞,還有人沉迷於男主角暴力殺戮或女主角清涼無限的影片……

不乏有人會在娛樂太多之後,忽然產生了愧疚感,拾起一本大部頭的書來讀。也有人會在一段時間的高壓工作之後,徹底放鬆兩天,刷美劇英劇日劇韓劇刷到天昏地暗。

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選擇不同的信息來源和娛樂消遣。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都是出於每個人的自由選擇。這些選擇雖有高下之別,卻無對錯之分。但是,但是當我們聯網,這一切開始慢慢發生變化。網路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日益增長,我們的選擇還是自由的嗎?我們會不會越來越身不由己?


海量娛樂和海量信息

據說當年看《霍元甲》、《射鵰英雄傳》,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奇景。但凡有電視機的家庭,響著的都是同一個聲音。當時,一部電視劇或許讓人如痴如醉,但看完了也就沒了,該幹嘛還幹嘛去。

今天不同了。海量的娛樂被創造出來,同一類別、同一層次、同一品質的東西無窮無盡。想看霍元甲嗎?這裡還有李元甲、張元甲、王元甲、趙元甲……100部夠嗎?想玩遊戲嗎?這裡有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爐石傳說、夢幻西遊、守望先鋒、穿越火線……50年也玩不完的。

什麼是海量娛樂?海量就是:單一一種娛樂就足以耗盡生命。這其實是種愉快的無期徒刑。

那麼,海量信息呢?海量信息總是好的吧,可以讓我們知道更多東西。

表面上看是這樣,但我們忘了一個限定條件:我們用於吸收信息的時間是有限的。

過去我們習慣從出版物中獲取信息,專業編輯們先期幫我們進行了篩選、淘漉。今天,面對海量信息,我們自己當起了自己的編輯,每天在成千上萬條信息中海選。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閱讀速度和過濾能力都遠遠比不上專業編輯。於是,我們常常在連讀了N條劣質、重複的信息之後,捧著一篇好文章如獲至寶。

聯網之後,我們真的能用更短的時間,讀到更多更好的內容嗎?


貼心的推薦和隱秘的刺激

網路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我在京東上搜索「空氣凈化器」,之後每天都能看到閃爍的廣告框里有各式各樣的凈化器。我在豆瓣FM、網易雲音樂上聽一首歌,之後它們就會告訴我:你可能還喜歡聽哪些歌。我在噹噹上買一本書,頁面立即顯示:下面這些書你也可能感興趣。

這些都是好事,讓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我的所有信息來源都是如此,徹底習慣了被推薦、被引導,那麼,這就變成了一件令人恐懼的事。

時至今日,今日頭條的成功已毋庸置疑,日活用戶超過2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70分鐘。它首創了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內容分發方式。它通過用戶的點擊和閱讀,記錄用戶的喜好,再通過演算法,對內容進行精準推送。

每個人的今日頭條都是不一樣的。你喜歡娛樂八卦,它就餵給你娛樂八卦;你喜歡爆笑段子,它就餵給你爆笑段子;你喜歡養生秘訣,它就餵給你養生秘訣;你喜歡憤青仇日,它就餵給你憤青仇日……它就是個痒痒撓,你哪裡癢,它就撓哪裡。用久了,你甚至不需要告訴它往左往右往上往下,因為它比你更精確地知道你究竟是哪兒癢了。

想來,和珅伺候乾隆,也不過如此。雖有奸臣在側,幸而乾隆的業餘愛好也不過就是游游江南、修修園子,坐在三希堂里蓋蓋戳子。不敢想,如果他的愛好是卑劣兇殘之事呢?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里說:

人們在那些高雅的興趣上各有不同,但是在原始本能的興趣上卻都是一樣的。

假如不夠謹慎的話,聯網就是日復一日在我們最原始本能的興趣上,給予隱秘的刺激。我們也許正在澆灌那個最卑下、最淺薄、最偏執的自我,而那個有著無限可能的自我卻在日漸萎縮、遁逃、消失。


擁抱虛擬和屏蔽現實

演算法給了我們一個選擇:我們可以在基於原始本能的喜好中耗盡所有時間。

演算法本身是中性的,對我們而言卻是邪惡的誘惑,因為它給的選項輕鬆、愜意,恰好契合了我們的惰性。當我們臣服於這個誘惑,我們的認知就此定型,不太會有走出牢籠的可能。而之後,就只剩下在這個絢麗的籠子里醉生夢死。

如此,我們就被封閉、鎖死了嗎?

還沒有。雖然我們和演算法一起,建造了一個同質化的虛擬世界,但是,我們還不得不去面對一個多樣化的現實世界。現實世界裡有不同類型的人,有超出我們認知範圍的事。這些都刺激著我們去打破內心的局限。

可是,如果我們的虛擬世界已經真實化,而現實世界已經虛擬化呢?如果我們已經無法適應現實世界裡的信息交換和感情交流呢?

有多少人走進任何一個空間,第一件事就是連接WiFi?有多少人和親人、朋友坐在一起,卻自顧自埋頭劃著手機?有多少人在虛擬世界裡滔滔不絕,卻在現實世界裡一言不發?

網路好似把那些和我們擁有相同愛好、持有相同觀點的人拉近了。可是,它也幫我們屏蔽了現實世界,屏蔽了現實世界裡那些和我們愛好不同、觀點不同的人,屏蔽了我們發展自我、修正自我的許多可能性。

網路給了我們一個無限廣闊的世界,但同時也誘導我們走入一條小徑:小徑雖花香滿溢,卻越走越狹窄。


所以,聯網讓我們更愚蠢、更封閉嗎?

存在這種可能。

如果我們無意識地任由網路引導我們,那麼,我們就會被偷走所有時間,耗盡全部生命;我們就會被奸臣所哄騙、麻痹,發展出內心最邪惡的部分;我們就會走上那條舒適卻狹窄的小路,變得更愚蠢、更封閉而不自知。

反之,如果我們有所警惕,那我們就是網路的主人。

我們將自主選擇,從網路中獲得更多的便利、更迅捷的資訊、更高雅的娛樂、更深刻的思想……無窮無盡。


更多文章,請關注魚鮮支的微信公眾號:觀念的牢籠(guanniandelaolong)

推薦閱讀:

認知和交流

TAG:互聯網 | 認知 | 愚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