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遊戲引發的集體自殺,從恐怖片、自殘到結束生命

(部分圖片可能引起不適,慎點。)

作者:賈大方

自殺邪教?死亡遊戲?這些都是社交遊戲「藍鯨」的別稱。

雖然在2016年10月,俄羅斯政府就抓到了幕後組織者,但這並不能阻斷遊戲在網路上繼續傳播:它最近又在英國出現了。

我試著這用個組織的暗號「4:20叫醒我」在國內的QQ群頁面搜索了一下,看到這些結果:

其中也有一些群主是純粹好玩或者覺得酷,有的直接寫明了自己是「釣魚群別加」,或者寫「4:20別他媽叫醒我」。

但即使是玩笑,也沒法令我緩解那種「被集體自殺支配的恐懼」。

2016年,俄羅斯出現多名青少年連續離奇自殺。警察通過調查,發現這些似乎都與一個叫做「藍鯨」的遊戲有關。

15歲的尤利婭,自殺前曾在社交網路發布藍鯨圖片

16歲的維羅尼卡,從14樓跳下身亡

17歲的瑞娜,發完兩張自拍後卧軌自殺

他們在社交網路上的發言往往陰鬱、悲傷,會表達自己對世界的失望。

一個個生命就這樣結束,他們與世界徹底分別,以此完成自己的挑戰、獲得所謂的遊戲勝利

他們所參與的「藍鯨」,是一個在社交網路上進行的遊戲:參與者會有自己的「主人」,「主人」每天給參與者發布一個挑戰項目,持續50天。

而最後一天的挑戰項目,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參加遊戲之前,需要提供自己和家人的具體信息,甚至包括家庭地址,還需要用發送照片的方式證明任務完成。

通常,這些挑戰項目從簡單的行為開始,比如在4:20起床、看一整天的恐怖片

然後慢慢變得病態,比如用刀片劃自己的身體

鯨魚圖騰

最後在第50天的時候,結束生命。如果在過程中想要退出,還會被威脅。

他們還會拍攝自殺或自殘的內容上傳到網路,兩個十幾歲的男孩曾因此被拘捕。

鯨魚的集體擱淺自殺行為

一切看上去都有些荒唐,讓人脊背發涼。但似乎中國網友有點奇怪的幽默感,他們會說自己會因為4:20根本起不來床而被逐出組織,甚至有人說這是一場智商篩選。

在遊戲過程中,「主人」不止是發布挑戰任務,還會不斷地進行心理暗示。他讓女孩子們認為自己很胖,男孩子們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他還會說,這個世界不適合他們這些人,應該去尋找更美好的世界。

「在俄語裡面,關乎美好的詞語幾乎都是以С字母打頭的,比如說性(Секс)、星期六(Суббота)、家庭(Семья)——當然,還少不了自殺(Самоубийство)和藍鯨(Синий Кит)。」

這種從自我矮化到自殺的過程中,心理折磨最讓人想逃。哲學家魏寧格在寫出著作《性與性格》時才23歲,這本書里他對猶太人、女性和同性戀貶低至極,就像這三種群體幾乎不配活著。寫完這本書之後,魏寧格選擇了自殺——他本身就是猶太人,同時也是一個同性戀

2016年10月,俄羅斯政府終於抓獲了「藍鯨」的組織者菲利普·布德金,一個21歲的小夥子

對於菲利普而言,他甚至認為那些孩子們都死得很快樂。「我賦予了他們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幸福感,認同和生命的連接。」

也有人認為這些孩子的死並不是「藍鯨」造成的:他們不是因為聚在一起才想要自殺,而是因為想要自殺才聚在一起。這些原本就有些自閉、陰鬱的孩子們,在教唆和心理暗示下,走向自我結束。而整個遊戲,也是一個教化、篩選的過程——那些沒有孤僻到要在遊戲中尋求挑戰的孩子們,已經在第50天到來之前離開了遊戲。

不管原因如何,如果察覺到身邊的人有怪異的舉動,或許我們可以提前做點什麼。死亡是一種自然選擇,不該來自他人的教唆或威脅。

-----------------------------------------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PingWest品玩(wepingwest)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常見問題
20句不太長的話
如何利用社交數據,快速打通營銷場景的「任督二脈」?
互聯網上的強關係、弱關係
機器也要搞社交網路?AI+機器社交網路——這家公司欲讓智能物聯網成真

TAG:社交網路 | 自殺 | 自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