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本質(上)

佛教其實是目的性很強的一種理論。釋迦牟尼曾經說過,他只說苦與苦的止息,即苦集滅道。苦集滅道無論從操作性還是理論體系都十分明確。現在很多人覺得複雜,一方面是當下的思想環境距離釋迦牟尼在世時差距太大,除了唯物觀以外幾乎不存在任何新的世界觀,這導致了很多人聽不懂佛教的基礎體系。相比之下,釋迦牟尼說法的時候由於很多人對業力輪迴等概念耳濡目染,所以釋迦牟尼稍微點撥下就行了。另一方面,釋迦牟尼雖然給出了佛教世界觀的基本觀點——無常無我,但除此之外並未多說太多,因為這些與苦集滅道無關。但很多好奇寶寶不滿足於此,於是出現了很多學派搞了很多理論體系,本質上就是試圖通過釋迦牟尼的隻言片語挖掘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佛教世界觀。

很多佛教的世界觀理論建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即業力在顯發前是一個什麼狀態。比如望梅止渴,你吃過梅子,嘗到梅子的酸味,然後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你聽到了梅子這個名,你就會聯想到過去你吃梅子的感覺,並且分泌唾液。從業力上分析,你吃過梅子是業因,聽到梅子這個名是助緣,在助緣的觸發下,這種存在在意識中梅子的映像、口識的重現和受蘊的感受,以及分泌唾液的行為就是果報,即業力的化現。

你絕大多數時刻都是在重複以上的過程,即 造業因-助緣觸發-業報化現 。無論你是在四禪里觀察過去世還是日常行為工作學習,都是這個結構。於是就有一個問題:業因是如何被記錄的。比如沒吃過梅子的顯然不能望梅止渴,因為並沒有這個業因,但是吃過梅子的,一定存在這個業因,只是這個業因是以何種形式何種狀態存在的,釋迦牟尼並沒有說(本人一切關於釋迦牟尼的言論證據均來自巴利三藏)。

關於這個問題,在當前一個公認的詮釋就是如來藏理論。如來藏理論並非在大乘一開始就出現的,其出現的時間應該在中觀與唯識之後,因為從架構上看,如來藏理論摒棄了中觀和唯識的矛盾觀點,完善了唯識那些破碎的概念。本人認為,如來藏是打上了中觀空性補丁的唯識2.0版本。這個新版本的唯識的確要比之前的體系成熟度更高,也能基本自圓其說。

禪宗是基於如來藏理論的,所以想要印證如來藏可以按照禪宗的步驟。首先要實證無我,這是必須的,也是原始佛教的保留理論;其次在這個基礎上要完成見性,即見到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這個見性的原理其實相當之簡單,不需要持戒入定,本質上就是要破除名相的概念。比如你感知到一個籃球,紅色的球體固體,你要知道這些屬性都是你的六根產生的六識,而並非是籃球的客觀存在。準確的說,你的六根就是觀察工具,你觀察到的結果是隨著你六根的不同而不同的,而拿掉了你的六根,也就不存在觀察一說了。所以這個籃球的實相你並不可能知道,你能知道的就是你六根給你化現的六識而已。所以當你配合之前的實證無我,去觀察整個世界包括你自己,你就會知道世界包括你自己其實就是一團糾纏在一起的因果業力,這業力化現了你的根,然後你的根把業力化現用識的方式體現出來。這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基於以上的觀點,如來藏的概念應運而生。首先如來藏在功能上是類似阿賴耶識的,即存儲業因以及熏染業因成熟;在地位上是類似末那識的,即每個生命都對應一個如來藏,並且這如來藏不生不滅,這也解釋了照見和輪迴,以及涅槃的原理。

但如來藏理論表面上的缺陷就是否定了無我。雖然支持者一直吵吵著如來藏是無覺知的,但這是掩蓋不了如來藏與大梵天的同構化,其實閻王爺的賬本本質上就是這個概念的粗俗體現,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從前執意識為我,現在執如來藏為我。所以很多反對者把這個如來藏作為是「超我」「大我」的概念來反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不過本人之所以拋棄如來藏思想,卻並非僅僅因為這個表面的原因,而是出於一種更深層次的理由,這個理由是對如來藏以及唯識思想的徹底摧毀。

推薦閱讀:

TAG:如來藏 | 禪宗 | 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