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久的)勞動力遷移

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往往大相徑庭,而且這種區別會維持很多年。例如北上廣深和中國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區別很大,而這種區別並不會在短期內減小。經濟增長會創造勞動力需求,而勞動力需求被滿足後又促進經濟增長。互聯網金融及娛樂產業,在國內集中於北京,江浙滬地區和珠三角地區,這些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對人才的需求,那麼這些需求又是怎麼被滿足的呢?

有三個途徑是可以立馬想到的,第一是失業率下降了,第二是勞動參與率提高了(本來選擇不工作的人開始工作),第三則是勞動力遷移 -- 其他地區的勞動力遷移到勞動力需求增長的地區。 這三種渠道中,哪一個渠道起到了主要作用呢?

對於比較依賴於技術的產業,第三種渠道似乎是最重要的,例如互聯網和金融行業,本地本來失業和不工作的人不太可能已經具備相關的技能,所以外來人才是主要補充。但對於一些缺乏技術門檻的服務行業結論就變得模糊起來。例如餐飲的服務員需求也會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經濟發達地區會開更多的餐館來滿足當地人的需求,而失業人群很有可能選擇填補這個空缺。

上世紀的美國經歷過大規模的勞動力遷移,現在高新科技集中於灣區,金融行業集中在紐約等等。Blanchard and Katz (1992) 探討了3個途徑的相對重要性,並且發現勞動力遷移的影響最大。

作者使用VAR,並且把失業率,勞動力參與率及(對數)就業總量作為變數。下圖是顯示了單位勞動力總量減少對系統的衝擊效應,作者認為對勞動力總量的衝擊是勞動力需求的衝擊。

短期內,勞動力需求減少,失業率上升,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但是這些變化只會維持大約7年時間。而就業總量會持續減少,而且在很長時間內都得不到修復,合理的猜測是該地區的勞動力總量減少了,換言之,勞動力遷移了。當一個地方受到勞動力需求的衝擊,舉例來說東北產業基地早些年因為產業升級而大量下崗的時候,短期內失業率上升,很多人也選擇不再工作,最後很多人由於找不到工作機會,就「移民」到了經濟更發達對勞動力有更高需求的地區,例如北京。而這種勞動力需求,往往意味著該地區永恆的勞動力缺失。幾年以後,當地的失業率水平和勞動參與率水平都會回歸正常,但該地的就業總數下降了,一個產業就此消亡了。

(同樣可能造成就業總量變化的,包括工資水平,房價水平和物價水平,作者展示了他們並不是主導因素,也會經歷短期的變化但是以20年為周期會回歸國家的平均水平。)

經濟發達地區不僅獲得了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增長率上升,並且就業增長率的趨勢會維持很多年,差距也不會縮小。作者在下圖中展示了就業增長率水平的延續性。

如果經濟發達地區的勞動力需求被外地遷來的勞動力需求所滿足,就業數量的增長率應該會逐漸降低。圖中所示的延續性,可以讓我們猜測,外來勞動力不僅滿足了經濟發達地區短期內的勞動力需求,並且進一步推動了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所以又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反,對於那些勞動力輸出地區,就業數量會一直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上。這些持續性的就業數量和勞動力差異,會造成地區經濟差距越拉越大。

Howard(2016)發現,當一個地區收到經濟移民的時候,不僅不會造成短期內該地區的失業率上升,反而會降低該地區的失業率,而且這種影響會維持很多年。如下圖。

同時發生的還有勞動力接收地區的高房價。Howard提出的解釋是,新來的勞動力需要安家所以推高了房價,並且提供了建築(房地產)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同時,勞動力移民需要購買安家對應的各種器件,例如電視機冰箱等等,這些東西都是耐用品,已有的居民很多年都不會添置新品,而勞動力移民帶來了新的消費需求。另外外來勞動力還會促進當地不可貿易商品行業(醫療,教育,餐飲,零售,服務業)的擴張,這些都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一個短期的勞動力需求衝擊,可能會帶來長時間的影響。

綜上所述,勞動力需求的變化會造成勞動力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遷移,這種遷移會給勞動力輸出地區造成(永久性的)勞動力損失。勞動力接收地區的消費品需求會上升,新來的勞動力同時能夠使該地區的就業增長率持續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這些影響,都會使得地方經濟的差異長時間維持在一個顯著的水平。

引用

Blanchard, Olivier Jean, et al. "Regional evolut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2.1 (1992): 1-75.

Howard, Gregory. "The Migration Accelerator: Labor Mobility, Housing, and Aggregate Demand"

推薦閱讀:

經濟學與愛情: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戀
財富世界裡的「吸星大法」(下)
春節相親!需要哪些經濟學思維?
你的財富為何貶值?
放棄的力量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