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大院到底是指什麼?

看電影里常有北京大院的孩子,這北京大院到底是指什麼?大院的小孩都是官二代,紅二代,高幹子弟嗎?


謝邀,我認為你的問題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

北京大院里的人,相當一部分都不是北京土著,那個時期,大院都是機關、軍隊等單位的家屬院,所以他們住房面積夠大,生活條件也夠好,而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北京人,只是隨著建國定都北京以及種種工作原因調入北京,從而安家立業。

這些大院一般分布的稍微遠離市中心一些,相反真正的北京土著卻生活在皇城根兒,二環里,衚衕中,日子過得相當拮据。《血色浪漫》中對大院和老北京之間的糾葛、感情、衝突描繪的特別好,從劇中就可以了解到大院里的孩子雖然說話也是北京味兒,但是相對於衚衕里的孩子來說,充其量也只能是普通話,衚衕里的老北京說話京味兒甚濃,特別地道。

大院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軍人後代,所以衚衕里的孩子喜歡稱他們為老兵兒。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北京小「爺」和一群有權有勢的老兵兒之間的交織,促成了北京特有的一支文化。


北京大院子弟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文化圈佔了半壁江山。

  這個圈子和《老炮兒》的戲裡戲外密不可分。

  了解了這個圈子,對於後來再了解馮小剛,以及馮小剛們的文化趣味就有了一定幫助。

  王朔出身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父親是個軍官。

  王的少年時代在文革中度過,再大點就參了軍,復原後,下廣州當「倒爺」。。。

  倒爺干著干著沒意思了,回北京開始寫小說,於是熬成了「大腕兒」。

  和他同在一個院子里的葉京,經歷基本類似,混成了電視劇導演,把王朔的《動物兇猛》《橡皮人》《千萬別把我當人》三部小說揉吧揉吧,擰在了一起,拍了部長篇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葉京,甲方乙方里客串飾演大款,要求體驗苦日子結果把村裡的雞和耗子都吃光了那位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軍隊大院子弟在文革中亡命的少年時代,和在八十年代下海騙錢的青春。。。

  白百合和他老公陳羽凡就是演《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時認識的,戲裡還出道了另一個小鮮肉,叫文章。

  文章且行且珍惜的老婆馬伊琍的前男友叫管虎,導演,今年拍了這部《老炮兒》。

  管虎的父親是老演員,

  家住帽兒衚衕四十五號的中央話劇院大院,所以管虎也算是個大院子弟了。

  這個帽兒衚衕里還有外交部、空軍、煤炭部等諸多形形色色的大院兒。。。。

  和王朔同住軍委大院的,還有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華誼兄弟是也。

  在王朔的小說里,王中軍王中磊二兄弟化名為「高陽、高晉」——「打架手特黑」。

  在八十年代王朔埋頭寫小說的時候,王中軍趕上了出國潮,遠赴美國打工,回來時攢了十來萬美元,成立了後來的「華誼兄弟」

  起先,公司是給「中信」這類國企做廣告策劃,也給寶馬車做過營銷,賺了第一桶金後,才拍的電影。。。。

  公司的本錢雖說是王中軍在美國打工賺來的,但如果沒有軍隊子弟的背景,上面這些客戶基本是拿不來的。

  繼續說。。。

  王朔最開始發小說的時候,曾得到了北京青年文學出版社的青年編輯馬未都的大力協助。

  馬未都是海軍大院里的子弟,後來馬未都倒騰「文物」發了財,在王朔的忽悠下投資拍了電視劇《海馬歌舞廳》,編劇自然是王朔。

  而馬未都的編輯生涯也成為了素材,被王朔寫進另一部當時的電視神劇《編劇部的故事》,其中主角「東寶」的故事直接取材於馬未都本人的經歷,「東寶」的扮演者就是後來的大陸版喜劇之王葛優,葛優他爹葛存壯是北影老演員。葛優是北影大院子弟。。。

  前面說的,拍王朔電影《大喘氣》的導演葉大鷹,代表作《紅櫻桃》。

  葉大鷹是葉挺將軍的孫子,大院子弟的必然。

  葉大鷹在徐靜蕾作導演的電影處女作《我和爸爸》中扮演徐靜蕾的爸爸。

  徐靜蕾是王朔的女朋友之一,間接造成了王朔的離婚。

  王朔說過,老徐最早是「搖滾果兒」(北京話,果兒:漂亮女孩,女粉絲)

  「搖滾果兒」特指北京搖滾樂隊的女粉絲,她上學的時候在party上認識了王朔,於是混了影視圈。。。。

  既然說到了北京搖滾圈,那當屬頭號老炮兒崔健!

  崔健的父親是空政歌舞團的小號手,不用說了還是軍隊大院子弟。

  崔健第一次見到成型的搖滾樂隊就在軍隊大院

  當時,有個首長子弟搞來了誰也沒見過的披頭士唱片,還買了電吉他和鼓,組了樂隊。。。

  崔健當時還小,也就在旁邊看看,這個高幹子弟叫琳力果(音),這位不多說,不知道是誰的自己去度娘。

  以上情節見崔健導演的電影《藍色骨頭》以及影片的宣發訪談。

  如果說,王朔曾經算是老炮兒們的精神代言人,那麼崔健到現在還一直是老炮兒們的音樂代言人。。。

  《老炮兒》電影中,馮小剛飾演的「六爺」和老情人許晴飾演的「話匣子」嘿咻的時候,都要先彈一段崔健的《花房姑娘》助興。。。

  許晴,外交部大院子弟是也,

  外公是辛亥元老黃興的摯交,

  爸爸是賀龍元帥的警衛員。

  這麼漂亮的女孩兒,這麼高貴的身段,所謂出身好「根正苗紅」,是當年頑主們豁出命去也要追求的女神。。。

  這些人成名之前,在六、七十年代,他們「大院子弟」的身份是一種特權。

  他們就是建國後的第一批官二代。

  大院子弟特權的外在表現是,在老百姓都穿著藍布制服的時代,他們穿著父輩的「將校呢、柞蠶絲軍裝,馬褲、塔帽」「板綠茶藍」不但英姿颯爽,而且「這些都是有錢也買不來的。只有高幹子弟才能穿。」

  同樣,他們騎的「28錳鋼單車」也是「憑票才能買的」 他們嘯聚成群,在公共影院看電影要坐前排,在內部影院看一般人看不到的「內參片」。

  他們自詡海軍大院的女孩最漂亮,因為是「華東海軍的底子,江浙人多麼。。。」

  他們不但是那個年代的特權階層,還帶動了那個年代的時尚。


我就是北京大院兒的孩子。但大院兒分兩類,一類是部隊大院兒,一類是單位大院兒,單位大院兒又分機關大院兒和工廠大院兒。這三類從生活水平上,應該是由高到低這麼排列。具體的生活體驗上,也會有差異,比如你問一個部隊大院兒的孩子,就跟我們的經歷又不一樣。

我這個歲數是第三代了。一般說的大院兒子弟是我爸他們60多歲的那批人。也包括現在的國家一把手。大院兒里的設施相對比較全,生活水平比較高,我小時候還趕上了一個尾巴,那時候院兒里還有澡堂子,託兒所。小學雖然不在院兒里,也就一牆之隔。

我爸小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那時候電視機還沒有進入家庭,但單位里已經有了,定期發票去看,就跟後來看電影似的。那時候有個孩子就去看電視了,回來媽媽問,今天電視里演的什麼啊。孩子說:「演的毛主席。」其實那天電視里播的是科教片《毛竹》

你問大院兒的孩子是不是高幹子弟的這個事情,部隊大院兒跟機關大院兒的孩子或許是,像我小時候就沒覺得局級幹部有多大,反正樓下一抓一把。工廠大院兒那幫孩子就不是了。至於是不是紅二代呢,一開始肯定是,看年代。你比如說我們家的這個院兒,有60年的歷史了,這60年經過了這麼多事情,後來的很多人就不是紅二代了唄。好多都是文革造反搬進來的,再後來又是各種分房什麼的。就又不一樣了。

要說大院兒子弟跟非大院兒子弟也就是衚衕的孩子的區別。雖然大院兒子弟很多父輩祖籍並不是北京的,現在60多歲這一代,也都是北京出生,北京長大的。認同上我們都是北京人,這個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個情況也不絕對,像我媽從小就住衚衕,但姥姥那一代其實不是北京的。這兩類人從小就互相茬架,但是到我父母這個年齡就沒有了,一般是比他們大三四歲的人,正好是現在國家一把手這個年紀。當年茬架的他們,一方是現在國家一把手啊,聶衛平啊為代表的大院兒子弟。另一批是電影《老炮兒》里馮小剛演的那幫人。這事情在我身邊是真實存在的,我爸有兩個發小兒,就是這麼個情況,其實本身沒什麼具體矛盾,家庭情況不一樣,爸爸不是一類人,所以這二位六十多歲了還不坐一桌吃飯,不合影,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還有什麼不一樣呢,早些年住房條件肯定比住平房的強,我家1963年就住樓房了。但這也是相對的,因為住房困難是以前都有的,我們家90年代也曾經7口人住兩居室。

不知道你們怎麼看《我愛我家》這個電視劇,知乎上有的人說覺得離自己生活很遠,我覺得還好,因為那時候我爺爺要是在,我們家也跟電視劇里那家房子一樣大。我看那個電視劇很熟悉,那樣的四居室在我家院兒里也有啊,60年前屋裡就是木地板了。那樓房的樣子也跟我家院兒里的樓房很像。從小也老從電視劇的拍攝地那邊經過,看見那邊的國務院宿舍,廣電宿舍,都挺親切的。


大院其實沒啥,只不過一般門口有人站崗,外人不能無故進入,所以就被地方上的人給神話了。


謝邀。以前很多大型事業單位的職工和軍隊的軍官都住在單位附近集中的區域內,跟現在的小區差不多,稱作大院,其他居民都是散戶,是沒有像現在回龍觀天通苑這樣的城市社區的。大院至少有個傳達室,部隊大院還有士兵站崗,外人一般不讓進。和現在的小區不同的是,大院里的人都在同一個單位工作互相也比較熟悉,孩子們也在一起玩受到相同文化的熏陶,因此大院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對那一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活了20年沒見過


謝邀

大院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

大院一般分為部隊大院和單位大院兩種

本質上沒有區別,就是為一個部隊或一個單位的人員和其家屬提供住宿和相關的生活服務,比如小賣店,理髮店等。

要說和非大院的區別,住在大院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一般都是有穩定的工作,有些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所受的教育和得到的生活條件是當時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所以他們長大後很多都成為了社會中較為精英的一群。

不一定都是高幹子弟。


推薦閱讀:

悲烈杜明禮(北京人的優越感)
北京人是如何打哈哈的?
臘八蒜快速翠綠,是冷藏還是加溫
如何評價北京姑娘怒斥外地老太太事件?
北京人的素質體現在哪?

TAG:北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