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如果顛覆了滿清,結果會如何?

曾國藩在平叛了太平天國之後,手握兵權,又得到左宗棠、李鴻章所部的擁護,是非常有可能藉機推翻滿清政府,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的。但是曾國藩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自剪羽翼,解散了自己隊伍,又通過公開印行家書的方式,向朝廷和慈禧太后表明自己無意造反的心跡。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種說法是,他作為一個學養深厚的學者,用儒家的文化修身養性,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內心有自己的法度,不能去越雷池,做叛逆的事情。

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在圍剿太平軍的時候,朝廷對他是既重用又不信任,已經是防範有加。在這種情況下,他權衡利弊,一則自己年事已高,心勞力拙,另一方面,他與左宗棠歷來不和世人皆知,自己所建的湘軍也多年征戰,人心思歸。他並沒有足夠的把握能夠一擊致勝,所以他選擇了退步。

我們這裡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話題。就是說,如果曾國藩起兵反滿清,那麼最後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首先,曾國藩從小受儒家文化影響,儒家文化的根基就使得他維護這樣一種君主的統治。如果這個君主做的不好,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在過去歷史上有先例。比如殷紂王,他也是當時各個諸侯國的天子,但是就被周文王給推翻了。當時周文王起兵,口號也叫革命,革殷王朝的命。從本質上來說,是以下犯上,但是從道義上,因為殷紂王荒淫無道,周文王在道義上站得住腳。天命向著有德的一方。

也就是說,曾國藩如果起兵反滿清,這個是可以的,那麼為什麼沒這麼做呢?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儒家文化的興衰來討論了。

中國幾千年的統治,儒家文化始終牢牢的佔據著精神高地。從漢武帝的時候開始,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家國天下,就是說,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家庭里要扮演好家庭里的角色,父父子子,仁義禮智信,忠孝。因為忠和孝直接對應著君臣之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在家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麼在這個忠孝體系之內,他在做臣民的時候,服侍皇帝、報效國家的過程中,也能夠去盡自己忠和孝的責任。所以儒家文化對整個社會和諧,對君臣關係,起到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漢武帝就把它給固定下來。

由於儒家文化對人自身的修養有嚴格的要求,修身養性,內斂,人與人之間這樣一種理性的約束,所以使人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化和影響,他的行為就受到很多傳統禮節的約束,使他不能出格。

但是儒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等到了宋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衰落了。這是為什麼呢?

儒家文化里有一個很大的缺欠,因為它走的是血親的路,而親情裡面其實是有私的。這個私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就會表現出來,形成我們人思想和行為上的一種越來越明顯的痼疾。

另外,儒家文化強調的是禮和內斂,但是這個禮和內斂,他需要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呼應。如果我做到了禮和內斂,你卻沒有給我相應的回應,我在謙讓,你沒有謙讓,事實上就是謙讓的一方吃虧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生,謙讓的一方就會在心裡不平衡。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就開始變得虛偽起來,表現上顯示的和內心裡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說,儒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慢慢開始出現一些負面的效應。這其實也是正常的,因為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制度,所有的國體,它都是一個成住壞滅的過程,有生,有成長,有輝煌,那麼必然有消亡。

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維持整個文化的承傳,維護了眾多朝代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到明代的時候又出了一個大儒,就是王陽明。他創立讓人們向自己內心世界裡尋找良知的「陽明學」,就是因為當時儒家文化做為指導人們的心法已經不靈了。

王陽明又開始重新去挖掘儒家文化的內核,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做事情要向內心去找標準。但實際上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要求,同過去相比,已經是降低檔次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最早的時候人們都是以聖人為標準,都是以孔子、孟子的話來做標準。我們看古人行文做事,開口就是子曰如何如何,孟子曰如何如何,都是這些內容。孔子是至聖先師,孟子是亞聖,那麼用孔子和孟子的話來互相去做約束和自我的要求,那就是聖人標準。在過去,雖然聖人標準實踐的有起有伏,但是他畢竟是以聖人標準去做了。

等到明朝的時候,人們已經更急功近利,物慾上的東西追求的更多了,精神上的東西開始少了,做事情已經開始不太注重道義了。王陽明看到了這些,就去找尋儒家文化的心法的內涵。其實說來說去,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就從這兒開始入手,叫人去拷問自己的內心。你做任何事情,要拷問自己的良知。這個時候其實儒家文化已經開始式微了。否則的話,人心本來就是善的,你為什麼還要去拷問呢?

等到清朝的時候,儒家文化的發展已經開始衰落了,對人心的約束已經不起作用了。整個國家的官僚體制,充滿了貪官污吏,從上到下全都腐爛透了。

這個時候曾國藩如果去推翻清朝,這是可以做到的。關鍵是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新政權體制,曾國藩並沒有那樣一種理想或者思考,因為他就是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儒家文化走到今天,再去把儒家文化提煉做人的心法,已經不起作用了。

拿曾國藩本人來舉例子。曾國藩一生在踐行儒家的理論,可是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卻不是正面的。他用儒家文化在幹嘛呢?是明哲保身,就是用儒家文化去思考,如果和皇帝之間,和慈禧太后之間出現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去處理?

當他去發展洋務運動的時候,朝廷主事的總理大臣卻是一個滿人,而且沒有科技興國的思想,所以他想方設法能夠把自己的主張推行得了,又能迎合對方的意見。當對方安插了很多自己的人,通過洋務運動去打撈好處的時候,他既不能反對,又要想辦法去走鋼絲,所以他的洋務工廠雖然建起來了,但是效率極差。

曾國藩原本是一心效命朝廷,想憑一己之力使滿清王朝挽狂瀾於既倒。當時,曾國藩費盡全部心血開設的製造局所製造的輪船舉行下水儀式。他抱病親自參加。席間,他徵求外國專家意見的時候,外國專家就明確指出,說同樣這麼一個規模龐大的製造局如果在國外,它的效率將是多麼的高。而在中國,成本高,周期長,效率差。

曾國藩很虛心,就問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洋人給他指出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一下就把他擊倒了。就是體制問題,整個清政府的官吏體制,這種貪腐,人浮於事,什麼樣的好的創意,美好的事物,在這個體制下都會化為泡影。

這個時候曾國藩才明白,他所對應的其實是個不可救藥的制度和官僚體制。以他一己之力,想去重建這樣一個王朝,重新把這些官吏都變成清官,這是萬萬做不到的。

曾國藩本人並沒有一種新的思想,要把這個王朝建個什麼樣子,讓他建還是儒家的東西。可是人心都已經變了,儒家文化已經不再作為人的這樣一種心中的法來去約束的時候,曾國藩其實是回天無力了。他即便是推翻了清王朝,他也仍然在這個清王朝的基礎上,還是用這樣一些人。他用的人本身都已經是變異的思想,這些人在這個位置上,在這個體制之內還會不斷的變成貪官污吏。

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儒家文化必須重新注入一些新的內涵,才能夠延續和發展,才能對人的精神起到這樣一種鞭策和教化的作用。


推薦閱讀:

曾國藩: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折騰

TAG:歷史 | 曾國藩 | 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