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做好一個出版社實習編輯?

在出版社實習,目前跟著老師學習審稿,想請教下在出版社實習需要注意些什麼,需要培養自己哪些能力,以及通過怎樣的途徑培養自己的能力呢~目前比較閑,心裡很急啊。


2015.10.29更新:

我的另一個圖書編輯類回答雖然點贊的人不多,但是在評論區中提問的人很多。

因此若看到本回答後有想知道新手如何入門,非科班出身如何轉行做編輯出版的,可以看我另一個回答。

圖書編輯和雜誌編輯各自每天工作內容是怎樣的?兩個職位各自看重的能力是哪些?大學畢業入門編輯薪酬水平和職業發展軌跡是如何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該回答包括六部分內容:

1.新人圖書編輯的日常工作(回答原題目)

2.不是科班出身如何找到編輯類崗位簡歷投遞渠道

3.如何寫簡歷

4.如何準備面試

5.電子書編輯需要考對口專業(編輯出版學、中文等)的研究生嗎?

6.新手入門推薦書目(編輯常識、編輯力相關)

-------------------------原回答的分割線(2013.8.8)------------------------

感謝藍冰老師邀請,昨天加班到挺晚所以今天才答,不好意思。

  目前我還在學習階段,僅就我所接觸的一些情況作答,如有錯誤煩請指出。整個部門是由主編和副主編來帶的,因為他們來自台灣出版社,可能所說的情況會和大陸有出入。  

  題主說想接觸整個責編工作,不止是審稿,那我可能會比較羅嗦,責編要負責的東西很瑣碎。

1.審稿

  因為題主目前在做看稿工作,就把這部分拿出來先說。相信你所在的出版社會給你準備辭典、文獻、權威機構頒布的「編校質量標準」等工具書(如果是外語書還需要譯名對照表等),供新人參考。

  對字詞、語感的積累,是一生的事業,沒法速成,只能多看多記。

  至於編校標準,如果你之前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可以把社裡發的參考用書通讀一遍。比如數字、異形詞、地名、參考文獻、版權頁規範,編輯符號標準都先熟悉。心中有底,看稿的時候就會順利很多。

  如果你看的是終審,那版式肯定都有了,這時候不僅內文要看,目錄、頁碼、章眉、書眉、扉頁、版權頁都要一一仔細核對,這種邊角的東西更容易出錯。

  另外,不管你是獨立審稿還是輔助審稿,都可以拿個本子來做編輯筆記。筆記主要記錄審稿過程中學到的東西,遇到疑問需要多方查證的,可以記下來,犯了錯誤被老師指出的,更要記下來,之後就不會重複犯錯。同一本書可能多次出現同樣的問題,記錄後供參考可以提高效率,即使做別的書,這些記錄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2.成書

  稿件要成書,需要控制非常多部分的細節。整本書的流程這邊就不多說了(一般是選題-組稿-案台編輯-審校-發稿-出清樣-核紅-付印),進入編輯作業之時,要從圖書上市的時間倒推,划出時間表,寫明預定何時幾審結束,何時敲定封面版式,何時付印等等。通常時間是比較趕的,中間還可能出現一些意外,所以每個環節都需要細心檢查把關,將出錯幾率降到最低。

  首先要了解一本書的組成,下圖以精裝書為例。

  其餘書的要素還有封面設計、內文版式、開本、頁數、印張數、用紙、定價等等。

  可以說每一個部分都有講究。

  用多少開數?是平裝還是精裝?是否需要腰封、書衣(護封)?是黑白、雙色還是四色印刷?內頁、封面、環襯分別用什麼樣的紙(膠版/銅版/特別紙/克數)?定多少價錢能讓讀者樂意買,同時保證收益?

  如果你要做的書是約稿組稿而來,不像外版書、港台繁體書、簡體再版書有成熟的原型可參考,就得逐一斟酌這些要素,以保證最後成書符合書稿的內容和市場定位,同時還得考慮控制成本。

  我接觸比較多的是台版書、日文書,能沿用原書設計自然最好,直接向設計方購買就可以了,但是很多時候都得另做。豎排書轉橫排,版式肯定不能用原來的,日文書的開本有文庫本,新書判等等,簡中化之後不可能也印那麼小,也得重新考慮開本。這就要求你作為責編,有一定的審美,對字體、配色、排版等概念有一些基礎,起碼得能分辨什麼是適合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也不是交給乙方憑空做,你作為最了解書稿內容的人,得把該書的封面需要表達的東西準確傳達給設計,否則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和你想像的差距甚遠。

  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可以向帶你的老師多問多學習,知道為什麼某本書需要如此設計安排。自己也需要多接觸同類書籍,知道在大陸的市場上,某類題材要如何設計才會受歡迎。雖然新人沒有決策權,但是在編書過程中能給出有價值的參考意見,自然會讓上司刮目相看。

3.其它編書需要做的功課  

a.文案撰寫能力

  書名、副標題、封面文案、封底文案、勒口文字、腰封文字和編輯推薦等,都是由責編控制的。要在有限的空間內表達出一本書的價值,讓讀者沒翻開內頁就想讀,同時又得和書本內容相襯,是一個技術活,多看多想多練多問便是。

  我一個同事是和我同期進公司的,也是一張白紙。她寫文學書的文案,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沒有重點,反響普通,和大家開會討論,收集意見,修改了七八次,終稿簡潔有力,主管馬上就拍板決定用了。不要怕寫得不好,敢寫出來使勁改,過程雖然痛苦,結果肯定是會有進步的。

  b.對受眾、市場、競品有了解

  第一次做某個題材的書,除了向前輩學習,還可以自己去了解這本書的市場狀況和競爭產品。 

  比如要做經管類的書,可以關注中信這種經管類龍頭,看他們怎麼包裝書,怎麼設計,怎麼推書,主要引進何種內容,等等,還有中信的書為什麼普遍定價較高?知乎有這個問題,藍冰老師回答的中信出版社的書定價普遍較高的原因有哪些? - 書籍。同時關心各國社科、管理圈的趨勢動態、上榜新書等。做到資深編輯的話,一般會有專精的類型,到時候一本書擺在你面前,你對該類型書籍的市場概況、競品走勢、讀者群劃分、如何包裝推書都會胸有成竹。

  推薦訂閱出版業門戶網站百道網百道網-書業與閱讀產業門戶,每天會收到最新的行業訊息。

  c.學會和出版業的其他工作人員打交道

  責任編輯除了和作者、設計、主編打交道,還要和印務、排版公司、發行等方面的人打交道,如果是外版書,你還得和翻譯打交道。如何與他們溝通,處理催稿、改稿這種痛苦的事情,這些經驗都是磨出來的。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如果只會當書呆,肯定勝任不了責編的工作。  

  d.對書本有敏銳嗅覺

  作為一個編輯,在業餘時間買書的時候,看到很喜歡的封面、版式、紙張等等,也可以記下來。我現在網購到辦公室的書,都會隨手拿尺子量一量開本,即使同樣是16開,也會根據圖片的多少,書的用途定製不同的尺寸,選用不同的全開紙。理解一本書為何要這樣設計開本也會對你確定新書的尺寸有很大幫助。

  至於對書的章眉書眉、字體等版式要素,我從前看書的時候就比較敏感,現在則是會在看到設計好的書之後,翻到版權頁看這個設計是哪個工作室/設計師做的,記下聯繫方式,說不定下次就可以找他合作。翻譯同理,看過一本外文書覺得翻譯很好,就記在小本本上(在豆瓣上翻書迷的帖子,找到不少不錯的日語翻譯)。

  總而言之,編輯是靠書吃飯的,平時多看書,保持觀察力、敏感度,做到細心、耐心,會有長足進步。不知道你對編輯這個工作有什麼預期,其實看稿多了會覺得枯燥,責編大部分事情都很瑣碎(但又重要),截稿趕時間表的時候會經常加班,編輯待遇也不會非常高,入行需謹慎。不過感覺題主是喜歡這份工作的,雖然干這行不容易,但是等到編出夢想中的精美圖書,甚至經典書的時候,那種感覺也是無可替代的,加油: )。

PS.關於編輯經驗,推薦《老貓學出版》一書(鳴謝 @Clerk Ma老師和@夏曉昊老師 )。這本書的作者陳穎青,江湖人稱「老貓」,入行二十餘年,跨越部門有編輯、業務、營銷……門門精通,連上海書店董事長林載爵先生和北京萬聖總經理劉蘇里先生都對其敬佩有加。我有看書中部分內容,講的很詳細,對新人較有參考價值。

(陳穎青先生簡介摘自豆瓣http://book.douban.com/review/2274051/)


出版社分策劃編輯和案頭(文字)編輯,題主實習期間主要是做案頭編輯的工作。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很難。一個新人的起步尤其重要,我反覆思考,給你兩個建議,一個是低頭幹活,一個是抬頭看路。

先說說低頭幹活。

實習生主要是老師(出版社跟學校叫法相似統稱老師)交給任務,你來完成。案頭編輯的主要工作是校稿,這個稿子就是咱表現的機會了!別人看一遍你可以看兩遍,別人一校差錯率是10%,你只有5%,那麼老師自然會對你刮目相看。除此之外,實習生還會做一些跑腿的雜事,那麼我們勤快一些就好了。

再說說抬頭看路。

了解書。熟悉出版社的出書結構,都有哪些類別,每類圖書品種多少,哪些書賣得好,哪些書賣得不好,書的作者情況等等。這些可以通過看圖書目錄、出版社ERP系統、出版社網站、樣書等來得到相關信息。

了解人。編輯部哪些資深編輯書出得好,好編輯有豐富的作者資源和出書經驗。就像大學選導師一樣,一個好導師能把好的資源帶給你,把好的經驗教給你,編輯也一樣。

了解自己。自身的特長在哪兒,和上面的人和書能否契合,明白了以上這些,也許就能知道下一步怎麼選擇了。

一個好的案頭編輯不僅要在編校文字、語法、標點、格式上做到專業,還要對圖書內容有把握能力。

編輯是出版社的核心。案頭編輯側重在文字加工,保證圖書內容質量;策劃編輯側重在滿足讀者需求,策劃好的選題、找到好的作者。做編輯要想好向哪走。

最後,祝你成功。

謝邀!


2016年6月8日:知乎的第一個回答,還是選擇本行業的話題吧。

看了一下上面的回答,最近的一個是16年4月30日的,早一點的藍冰老師的回答已經是12年的事情了,幾年的時間,出版行業變化太大了。

理想與現實

今天是高考的最後一天,在貼吧里看到一種說法,大概是說凡是考不上大學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成為作家。這話雖然充滿著譏諷的味道,但其實也多多少少道出了一點實情:想從事編輯行業的,多多少少有一點理想的成分。

我自己就是。

理想沒什麼不好的,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的理想能實現,但是在這之前,首先要認清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要反問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對書這個東西感興趣。在我實習的幾個月里,公司里還有其他幾個實習生,有的不滿意薪資待遇走了,有的工作不積極被炒了,正式編輯離職的也有,原因我就不知道了。我看了一下我們公司幾年前做的書,很多責編都離職了。

當然,我說的是民營圖書公司,出版社另當別論。這裡我要吐槽一下,出版社其實挺難進去的,短期的實習當然沒有問題,但是那只是審稿校對之類的活兒,畢竟有編製,對正式編輯要求比較高,一般都要求研究生學歷及以上。

但是現在市場上的書,很多都是民營圖書公司做的,出版社報選題、走質檢的流程、提供書號,實際上從選題、審稿到發行、營銷,大部分的活兒都是外包出去的,民營圖書公司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出版社了,而且做出來的書的質量也越來越高,比如磨鐵、讀客、博集天卷、白馬時光等等。所以說回答怎樣做好一個圖書公司實習編輯的問題,其實也差不多等同於回答題主的問題了,甚至要求還高一些。

編輯的門檻

想做編輯的,儘管投簡歷好了,專業什麼的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們這邊,中文的,英文的,日文的,歷史的,經管的,童書的,分類很多,看你想做哪一類以及你會什麼。你英語或者日語很好,閱讀量也還可以,那麼就適合外版編輯;你歷史知識面廣,也可以做歷史書。我們公司面試最看重的一點其實是應聘者的思維方式,腦子靈活外加踏踏實實的態度,比什麼都重要。

有一點我一直覺得很奇怪,我總感覺,所有的實習生裡面,凡是漂亮的女生都做不長久……這有點開地圖炮了啊,我並沒有說留下來的編輯都是歪瓜裂棗,我只是想說,編輯並不是一個很時尚的工作,社會交際也很窄,不是你想的那樣,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徜徉在書海中,做編輯真的很需要一顆平常心。

一般來說,正常一點的一本本科生入行都沒問題(民營圖書公司),二三本我就不清楚了,要看公司,以及公司所在的城市,每次招聘投簡歷的人不少,相互之間也有競爭的,在思維和能力方面沒有加分項的話,肯定會優先選擇前者,這是大實話。有的公司招聘的時候還要求準備一份書單,這就是想了解你的閱讀量以及你的興趣方向,這個沒必要造假,實話實說好了,總不能你列舉了一堆歷史大部頭,最後做了歷史組的編輯然後發現完全不感興趣吧?當然,這方面可以提前準備的,選擇一個方向,有意識地去增加閱讀量,那就更好了。

實習生要做哪些事

實習生做的活兒也不難,基本不會一上手就讓你負責新書,一般是跟著老編輯做(其實也是二三十歲的人,我們公司只有校對老師年紀最大),寫新稿子的審讀報告啊,搞校對啊,寫書評啊,寫新聞稿、微信稿之類的,事情比較雜,而且很少有短時間就能完成的,比如一份稿子可能要看個三四天,做這種活兒,心細就可以了。勤快,心細,在出版行業比天才更重要。

同時你也要保持著多看多學的精神,儘力去學習出版行業的一些知識。學習怎麼開書名會,怎麼給一本書定購買理由,怎麼寫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文案,怎麼寫一篇閱讀量10萬+的微信軟文,怎麼盯設計師做出一張滿意的封面,怎麼跟排版部、發行部、營銷部的同事愉快地溝通……

另外的話,不要把編輯這個職位理想化,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仍然是一份工作,是工作就會考慮到薪水,就會有辦公室政治和"派系鬥爭",就會對重複枯燥的工作產生厭倦……圖書公司也是職場,處理好人際關係,犯了錯也沒什麼,大家不會為難一個實習生,但如果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恐懼社交,關鍵時候就沒人願意提攜你一把了,千萬不要忘了這一點。

推薦書籍

推薦入門書的話仍然是《老貓學出版》,書店很難買到了,上次我去上海書城問了,都沒有貨的,還是網購吧。就是下面這本,商家送來的時候就是這樣破破爛爛的了……還有鷲尾賢也的《編輯力》啊,這本書也挺好看的,以及《編輯人的世界》。另外工具書也需要準備的,《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啦,《出版專業基礎知識》啦,等等。市場上還有一些談怎麼做暢銷書的,也可以參考下,多多益善嘛。

另外幾本書手頭也有,懶得拍了,豆瓣上拉了封面過來,為了方便大家查看,使用了一個高科技軟體,美圖秀秀……說到這裡想起來了,其實對編輯來說,學會PS的基本操作是很有用的,不要以為有美編你就能發號施令了,很多事情只能自己來,相信我,你會用到的。有時間多研究一下Word、Excel、PPT什麼的,不要覺得自己啥都會……離了模板,你的PPT能看么……

中國圖書市場每年有超過20萬本的新書上市,這個數字想想就覺得有點誇張,這麼多新書,大多數只賣兩三個月就下架,暢銷書屈指可數,競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說,想通過閱讀一兩本書一蹴而就也是不現實的,做編輯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另外還推薦一部神劇《廣告狂人》,說的是廣告行業,但是我覺得對編輯也很有幫助。我的另一個回答裡面也解釋了我為什麼推薦這部劇。時間有限,暫時就回答這麼些了,邏輯也不是很清楚,而且我也是出版行業的新人,但是有問題的可以聯繫我,互相交流一下經驗。

呼……

————————7.1分割線————————

突然發現在我回答的所有問題之中,這好像是唯一一個有點熱度的……有人看,有人點贊,還有兩個準備從事這個行業的小姑娘加我微信一起討論,忽然覺得很欣慰,雖然我自己最近也是焦頭爛額。

其中一個是大一學生,打算在暑假去╳╳出版社實習。名字我就不說了,反正是挺牛逼的一個出版社,招實習生都需要筆試和面試。所以我想在知乎上搜這個問題的人,一大半可能就是準備投簡歷面試的,那我就在這方面說說我知道一些東西吧。

筆試:

網上公開的筆試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語文基礎知識。改錯字、錯音、病句、措辭等等,比如振動和震動、成語的用法以及一些文學方面的常識等等,有的還會有英漢雙譯題。這一類題目,編輯出版專業的同學應該會認為是小菜一碟,其它專業的就需要提前刷刷題了。

2.出版行業基礎知識。例如精裝本和平裝本的區別,ISBN書序號是什麼,圖書封面一般都包含哪些信息,少兒讀物最佳銷售期是什麼時間。這些信息,上網查,或者買資料書,有準備就不難。

3.閱讀力、理解力。要求筆試者就某本名著寫一篇書評,或者當場拿出他們做的書,寫一篇1000字的長評。這個就沒法抱佛腳了,你把我這個回答看仨遍也沒用,只能平時多看、多寫。

4.思維能力。給一本書,要求擬一條廣告語,寫一段長的文案,或者梳理出幾條賣點。這個題目並不是所有筆試都有,但是我覺得值得大家去揣摩。訓練的方法也很簡單,隨手拿一本書,或者去大書店看看最近的暢銷書,看看它們文案是什麼樣子,看看它們的賣點在哪裡,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5.你對編輯工作的認識。這個題目筆試里有,面試也有,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但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真的不能瞎答一氣。

面試:

面試的時候,一般首先會問你為什麼要選擇做編輯。這個問題你需要提前問你自己,是一以來夢想著從事這個行業,還是僅僅因為專業對口就隨便海投簡歷了。這個問題不是用來糊弄面試官的,是自己對職業未來的一種規劃。這樣才不會出現大學畢業跳槽六七次的情況。可以給面試官一些承諾,然後把它付諸實踐。

另外一個可能會問到的問題就是,你對編輯這個職業是怎麼看的。當初我面試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說編輯就是一扇門,一邊是作者,一邊是讀者,編輯的作用就是把好書從作者那裡挑選出來給讀者,起到溝通連接的作用……

現在回頭看看,這就是典型的門外漢+白日夢式的回答。並不是說這種回答不對,只是說,如果在所有懵懵懂懂的面試者中,你的回答里能夠看到一種務實精神,或者一種拼搏精神,你絕對會脫穎而出。

我整理了以下幾個觀點,可能有不嚴謹的地方,僅供大家參考。

1、產品思維

現在很多人自稱為互聯網產品經理,其實編輯也是產品經理。一本書就是一個產品,通過排版、三審三校、寫文案、設計封面等等這些製作過程來加工這個產品,然後再通過新聞稿、軟文來宣傳這個產品,賣書和賣任何其它的產品也沒多大區別。

這麼說的意思就是,不把書理想化,就把它看成一個商品,始終想著怎麼賣好它,而且這個跟做好書是不衝突的。錢老的《圍城》,記得上次看開卷數據,賣了超過500萬冊。

2、協調者

一個好的編輯,一定是一個精明的人,是一個八面玲瓏的協調者。很多情況下,女編輯其實比男編輯更容易適應。女性似乎天生就有一種強大的社交能力。

跟作者協調。告訴他這個書名得改,這個章節的順序需要調整,這一段必須刪除……如果作者不同意,你需要說服他,或者說服你自己。

跟同事協調。排版部、設計部、營銷部、印刷部、行政部等等,基本上公司各個部門都會參與到這本書的整體製作流程中,必須搞好關係。而且公司內部也有競爭的,比如一個美編手頭需要做三本書的封面,你怎麼樣保證她不會忘了你的書?營銷部手頭需要推十本書,他肯定優先推公司重點書,怎麼樣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跟老闆協調。如果你寫出了一個自認為比老闆的想法更好的文案,怎麼樣去說服他?怎麼樣讓他相信你的工作已經完成到最好了?

協調者的意思是說,編輯不僅僅是埋頭苦幹,還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就像是一個商人。有的時候,協調也意味著妥協,你會遇到很多你無法改變的事。

3、爆款

爆款,在出版業,其實就是暢銷書的意思,最近幾年一直在炒這個。區分好暢銷書和常銷書、二八定律和長尾理論這些概念,自然就能看出你下了工夫了。

這裡要說明一下,爆款的概念一般都是指商業上的,賣得好的書不一定真是好書,看亞馬遜、噹噹、京東、豆瓣的榜單,多少打榜的水分在裡面。可能一本書的確寫得很好,但是對這種題材感興趣的讀者群體就那麼大,遠遠比不上心靈雞湯的讀者群。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列托法則,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等。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在調查取樣中,發現大部分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裡。同時,他還從早期的資料中發現,在其他的國家,都發現有這種微妙關係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係。於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同時,人們還發現生活中存在許多不平衡的現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這種不平等關係的簡稱,不管結果是不是恰好為80%和20%(從統計學上來說,精確的80%和20%出現的概率很小)。習慣上,二八定律討論的是頂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人們所採用的二八定律,是一種量化的實證法,用以計量投入和產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同樣,這一理論也可以運用到出版行業來。對一家圖書公司來說,它的80%的利潤,都來自於20%的書。而且對出版行業來說,用「二八」來概括都不太準確,有的甚至達到了「一九」或者更小。可以理解成,這家公司今年一共做了十本書,其中九本都砸了,好一點收回成本,差一點本錢都收不回來,但是最後那一本做成暢銷書了,等於是這一本書的利潤救活了整個公司。

「985」、「211」高校佔全國高校總數不到兩成,卻拿到七成政府科研經費,享受著齊全的設備,優秀的教師以及優質的生源。很多暢銷書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從一開始選題到書店鋪貨,背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錢資源。高投入,才可能帶來高回報。

所以你應該能理解為什麼大家為了做一本暢銷書而爭得頭破血流了吧?

為什麼好萊塢要做大片?記得有數據統計,一個美國人平均一年會去電影院看五六次電影,那麼電影公司如何確保這五六部電影裡面一定有自己家的作品?

我記得2014年統計的數據是,中國人均閱讀圖書4.5本(其中很多是教材),人均購書只有2.9本,那麼圖書公司也會面臨非常嚴峻的問題,如何確保一個普通人在一年中僅有的兩三次購書衝動中,買的一定是你家的書?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一定是一個很厲害的公司。

長尾理論

長尾(The Long Tail)這一概念是由《連線》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長尾」 一文中最早提出,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和Netflix之類網站的商業和經濟模式。

長尾理論是網路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由於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於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並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佔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大。

這種「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對紙質書來說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做一本書印10萬冊跟做100本書每本印1000冊,顯然後者的印刷成本更大。而且從渠道上來說,書店、機場這些地方的陳列位是有限的,就算是看上去有無限空間的網店,那些高流量的頁面,展位也是有限的。

但是電子書就比較特殊了,這種類型倒是能夠滿足長尾理論的限制條件。沒有印刷費用,儲存和複製的成本也可忽略不計,藉助排版軟體,個人都可以製作,如果有朝一日電子書取代了紙質書,或許我們就能夠看到更多優秀的書了(前幾年這個觀點很流行,但是目前紙質書又開始回暖……)。

《長尾理論》這本書的案例,有很多現在看來也是不準確的,甚至反過來證明了二八定律,但是這本書仍然可以開拓我們的眼界。比如作為一個編輯,手頭做的那本書既不是公司重點書,也不是部門重點書,沒有任何多餘的資源,按照二八定律,難道你還要把這本書扔了?顯然是不現實的。這時候只能盡全力去做。

面試無非就是說自己知道的東西,如果面試官問了一個你不知道的,那你可以把問題引導到一個你了解的方向,比如上面說的任何一點,你能夠侃侃而談,那麼我想面試也應該能輕鬆拿下了。

祝所有參加筆試和面試的同學過關斬將,來吧,少年,幹了這碗雞湯!

——————7.4分割線——————

今天,那個準備暑假去出版社實習的姑娘面完試了,我在微信上問了她很多問題,她也願意把自己的面試經歷跟大家分享,我把聊天記錄整理一下貼出來(算了,懶癌發作,直接截圖好了……)。

以上是面試,後來我才想起來還有筆試沒說……

看了她說的話大概也能了解面試的整個過程了,沒有那麼難,提前準備,平常心就可以了(看完我的答案,不過都難!)。

10.3更新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找我,她想做圖書發行,一問我就懵了,編輯和發行差別有點大,和營銷也有區別。於是請教了一下行業大神,偷學了不少乾貨,假如有同樣想做發行這一塊的(估計很少→_→),說實話網上可以查到的信息也不多,可以找我要這些乾貨哈。

12.16更新

是時候更新一下答案了。

不知道為什麼好多人喜歡把最近的更新放在答案前面,明明非常突兀,剛看的人基本都不明白在說什麼。我還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吧。

一眨眼半年的時間都過去了,我也沒想到,那時候立志成為一個圖書編輯,結果現在改行去做新媒體編輯了(雖然還是編輯……)。

半年說長也不長,但是也經歷了挺多的事情,這裡就不說了,你們是帶著問題來的,問完問題就走了,也不會對這個感興趣。所以有時候感覺知乎真的是一個沒有人情味的地方。

話說,為什麼有知友會覺得我是個大姐姐……難道我字裡行間會透露出這樣的錯覺?不要叫我姐姐,也不要叫我老師,本人出入全家、聯華、7eleven、沃爾瑪等各大場所,沒有不叫我帥哥的~( ̄▽ ̄~)~

在魔都租房,同樣每天為柴米油鹽奔波。上周一知友剛好來魔都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在我這兒借宿了一周,感謝你的信任(終於體會了一把面基的感覺,哈哈……)。

今天人也走了,回頭把床收起來,收拾收拾心情,把斷更的小說寫完,把讀了一半的書讀完,把《這是我的戰爭》通關,回歸單身狗的世界。

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12.19更新

補充一句,有個好消息忘了說了。

很早之前有一個知友找我,是個大四理科生,很想做編輯,但是覺得自己沒什麼優勢,閱讀量不夠,專業也不符合。

後來經過一兩個月針對性的閱讀,加上打磨簡歷,現在已經順利在一所大學出版社實習了(名字就不說了)。

說這個的目的,就是想提醒大家,根本沒有專業對口這種說法,只有你想不想去做而已。

12.22更新

更新得有點頻繁,感覺不對勁。

有知友問我,說很少看到有出版社或者圖書公司招聘信息的,不知道該去哪兒查。感覺知乎玩多了就變成另一種意義上的伸手黨了,很多事情自己懶得想,第一反應是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有沒有什麼捷徑。

哪有什麼捷徑,凡事多摸索而已。比如各大招聘網站,拉勾、大街、智聯、前程、58等等等等,搜索出版社、圖書公司、文化有限公司、編輯等等關鍵詞,或者從他們的官網、微博、微信號上找最新的消息。

北京的磨鐵、博集、白馬時光,上海的讀客、浦睿,杭州的果麥,還有桂林的廣師大……推薦關注一個叫做書的微信號,也經常掛一些招聘的信息。

比如我手頭上的今年上海書展所有參展出版社和圖書公司的名單,實際上就是在他們官網上下載的。

最直接的,去書店裡,或者豆瓣亞馬遜什麼的,看那些暢銷書背後是哪個出版社哪個圖書公司做的,能做出暢銷書的,基本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了吧。

還記得前一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很火,叫什麼看書不挑出版社的都是山炮,引起很多共鳴,其實各大圖書公司笑而不語,心裡暗暗地想,都是傻╳……

============================

2017.3.6更新

大家好我又來啦,2333……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眨眼就17年3月了,時間真是把殺豬刀。

這次主要是想補充兩個小問題,再給大家一點幫助吧。

關於出版社和圖書公司的區別

其實這個我在前面零零星星也提過一點,可能內容太雜了,記不住,我看好多萌新仍然不清楚,這裡單獨拿出來說一說,僅限於我知道的啊,也歡迎大家補充。

首先是性質上的區別,就像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區別一樣,出版社一般是有編製的,所以門檻也高一點,會要求研究生的學歷 ,而圖書公司本科學歷就可以了。

正因為性質上不同,相對來說出版社就更加死板一點,規矩比較多,按資排輩,審查方便更不用說,新人不容易出頭,好處當然就在於穩定了,壓力小一點。而圖書公司憑能力說話,有本事很容易出頭,鍛煉的機會也多一點。

從薪資方面來說,出版社給新人開的工資肯定不會高了,圖書公司也要分情況,公司發展快,書賣得好的,給的工資自然高,小一點的圖書公司就不好說了。個人能力也是關鍵,這個另說。

跟幾個出版社的同學聊過,他們似乎對圖書公司很嚮往,能自由做書,甚至做幾十萬冊的暢銷書,一年不到的新人就可以做責編,一個封面都能花幾萬大洋……其實兩個地方好壞都有吧,看個人選擇了。

關於校對

前面我有寫過實習生要做哪些事,不過說得好像籠統了一些,我跟大家解釋一下。

校對,實習生主要做的就是這個事,字面上的意思大家都懂,但是有一些經驗,只有做過才知道。

校對的第一次含義就是清除硬傷。有黑馬軟體可以用,不過用處不大,聊勝於無。明顯的錯別字,比如實習生寫成實習僧,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比如說川普是四川人,「的地得」不分,諸如此類,都要改正的。標點符號也是一大重點,冒號書名號單引號,很多細節。別看都是糙活兒,就這些經常還有把不準的。

還有一些特殊的,比如前後矛盾,作者也不是神,這種情況經常有,很像是電影的穿幫鏡頭,第一章剛說是張三被李四打了,第五章可能就寫成李四被王二麻子打了,編輯就是要幫讀者趟坑,提前發現這些不必要的錯誤。

硬傷清理完之後,編輯基本也把稿子通讀好幾遍了,然後就可以劃分章節了,因書而異,並不一定是必須的。框架確定好之後就可以動刀了,在作者的容忍度和你的能力兼顧的前提下,對文章進行修改。

同樣一句話,作者這樣寫是不是太啰嗦太拗口了?有沒有更清晰的表達方式?刪掉影不影響?這裡是不是太低俗了?涉及到政治、種族和宗教性的東西,能不碰就別碰。做這些事情,考慮的對象一定要是讀者,通俗易懂遠比掉書袋要好。

也不用說那麼複雜,總結起來,無外乎清理硬傷+讀起來更通暢,對實習生來說,認認真真做到這兩點就可以了,倒不是說能學到多少知識,至少你寫文章用字用詞更加嚴謹了,標點符號不會亂用,受益終身。

(另外附上我的微信號HongJunWei_ ,隨意勾搭,但不要加我之後不說話……我的答案也歡迎轉載,保留知乎鏈接就可以了。我這裡也有一點資料,比如編輯工作流程手冊啊、經典文案全集什麼的,需要的可以發給你。如果來上海的話,請你吃南翔小籠包。)


前面的筒子們都說得很好,我都贊同。

但是,我注意到你說的是實習,而不是見習。如果你是大四在出版社實習,而且你日後未必在出版社就業,那我認為在出版社實習和在任何單位實習都是一樣的:學習如何工作。

友好有禮貌。在出版社見人就叫老師沒什麼問題。早點去,干點提水之類雜活會給人很好的印象。但是不要動人家的東西。

搞好人際關係。能交到一兩個實習完了還能聯繫的朋友,就很不錯。

不懂多問。實習生而已,誰也沒必要帶你幫你,你問他能答你就算友好了,不要有太高的期待。

關於工作的什麼都可以問;關於人際的什麼都不要問。

熟悉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

其它的,看你悟性啦!


1.鍛煉好編輯的基本功,書稿編加能力。

2.熟悉一本書的整個出版流程。

3.在開始多多犯錯,以後才不會犯錯。

4.要多喊老師好。認真對待每一個崗位的老師。


術業有專攻,你在自己的領域一定要專精,然後才有發言權,然後才能做好這方面的內容——其實吧,流程呀方法呀都不重要,這些玩意兩天就都學會了,重要的是你對一個領域(一個專業)的內容是不是有兩把刷子——干文學編輯,你自己本身就是小說家或者理論家,那你一般來說是個不錯的文學編輯——若你是一個啥都不懂,但是就會流程、就會方法、就會印刷裝訂,那你是個印刷廠工人的料,幹不了編輯。


審稿需要的,就是細心,以及基礎的文字水平。

什麼是細心,是你發現問題的能力。看東西不是大片,而應該是逐字,揣摩懂每句話的意思,不能有任何一句話是不懂的。見到不懂的詞要查,不要想當然,不要迷信權威。

平時看小說的時候請稍許抱著這樣的心態去練習發現問題。

基礎的文字水平還是在於多看,隨著閱讀的積累,連對句子和段落篇章的理解力都會變強。對事物進行分析,整理好前後邏輯關係是否一致的能力也會變強。

你比較閑就兩種可能——第一,你去的編輯部不是太會帶人。第二,可能你還沒到家,沒有太多能勝任的工作。相信我,我們是絕不期望實習生比較閑的。

編輯規範要掌握好。

要自己總結問題出現的規律。慢慢地你翻一遍稿子就知道這個作者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現問題。

寫得比較零散,不成系統,但願對你有幫助。


寫過一篇實習編輯應聘和編輯應聘的文,發來希望對題主有用


前段時間有讀者諮詢編輯實習的一些問題,剛好最近在做人物單行本傳記的收尾工作,對接北京某出版社,於是順便問了一下。

以下是Q聊記錄(為尊重個人隱私,已對頭像進行遮蓋處理):

就得到的回答總結如下:

1、實習編輯要求

理論上沒什麼特殊要求,實際上不同出版社不一樣;

2、學歷和專業

與實習的崗位有關;

3、實習編輯

需要相關專業的切合度,意即文史類的(我的想法是中文、歷史、哲學、法學等社科類的專業為主);

4、面試

會有測試,主要針對編輯加工;

5、性別

對方說男生可能會更受歡迎,原因不詳;

現在以悟恩所在的編委為例,說說我們招聘編輯的一般流程。

第一步、找人

分兩種,一種是在人才網上找,另一種是編委里的編輯轉介紹的。

因為悟恩所在的編委是寫/編合一的,所以對「能寫」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很多人才網找的都不靠譜,反而對同事轉介紹來的比較放心。

在這裡工作過的編輯基本上都有發表過作品,對於這部分人,我們一般對專業就沒有什麼要求了——所以,能寫很重要,因為能寫的話,即使做不了編輯,你也很多路可以走。

至於個別沒有發表過作品的編輯,只能用專業來篩選,如與文史哲類相關的專業,我們這裡有過中文學士、哲學碩士等。

記得以前有一個特例,那時候的主編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某天在網上看到一篇博客,覺得寫得不錯就聯繫上了,是個即將大學畢業的小夥子,後來走了。

坦白講,能寫的編輯不好找。市面上的編輯很多能讀能編,但自己未必能創作。而真正懂創作的作者,又大多愛自由,可以不上班就不上班,所以很多不習慣朝八點半晚五點半的生活,干不久就撤了,改為兼職的形式,只在這邊人手不足時,才一起參與訪問和寫文。

現在新浪博客有個知名的女作者就在我們這裡待過,後來跑北京寫劇本去了,據說發展得很好。

當然,只是聽來的,不做准。

第二步、面試

我這邊剛開始面試是沒有現場寫作要求的,只需要看簡歷,然後把你約來,順便帶上你發表過文章的書籍、雜誌等即可——所以如果你有刊登了你的文章的書和雜誌記得存著,說不定求職用得著,我以前的大多不知道扔哪裡去了,想找都找不回來。

後來發現有問題,有的應聘者面試的時候說寫過什麼,發表過哪些刊物,也把刊物帶來了,當然,刊物登的作品用的是筆名。

結果進來後寫的東西達不到要求,意即之前的面試有作假的嫌疑,所以後來我們這邊就加多了一項面試內容:

——給你一個人物資料,叫你試寫。

這樣一來,會不會寫,寫不寫得好就一目了然,無法瞞騙了。

第三、入職

關於寫作,我們這裡是沒有培訓的。

一入職,主編就分你一個人物,兩周交稿(一萬字左右),然後主編看你的水平(如速度、質量等),再把人物酌情分配——這很正常,主編要抓項目進度。當然,寫得多的稿費也多,多勞多得嘛。

但校對會有個簡單培訓。

校對是校排版公司發來的列印稿,所以要培訓,教你怎麼用筆在書稿上標註,主要是用對校對符號(如漏字元、插入符、刪除符等),讓排版公司知道應該怎麼改而不是一頭霧水收回去越改越錯——關於校對的格式是有統一標準的,有的編委會發你官方的編輯工作手冊,裡面有統一的校對符號。

學起來不費時間,也不難。

第四、跟進印刷

印刷跟進其實也簡單,只是看印刷廠在付印前給你列印出來的藍樣。

這藍樣是經過切割、裝訂後的書稿雛形,所以只要藍樣對了,印刷時機器不出錯,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這一次相當於最後一次校對,要非常謹慎,否則出錯付印就徹底沒救了。

以前編委就試過一次,把一本書最最重要的版權頁搞錯了——版權頁也叫CIP頁,裡面有出版社核定的不能更改的信息如印數、付印時間,印張,定價等信息(網上找來一圖,看看就明白了)

——結果印出來才發覺有個地方錯了,全體編輯不得不一起用藥水(名字忘了)洗錯字,另外還得印貼紙把錯誤蓋上,好一頓折騰。

而如果錯誤太嚴重,那就是出版事故。出版事故一出,付印的書將全部作廢,不能流入市場的。

總之,做編輯,要能編(最好能寫),能校,還要細緻。

能想到的就這麼多,以後想到再補充。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希望對有這方面疑問的讀者有用,讀完記得點下贊,祝好。


昨天才結束了出版社的實習工作,略不舍(主要是指非常nice 的老師們和超贊的食堂)。其實實習生的工作主要是編輯加工工作,我是負責審校,所以初期就是學習基礎知識,包括怎麼改錯別字、如何避免踩雷區啊(主要是涉及港澳台的一些東西和政治問題等等)。其實我覺得業務倒還好,主要是要學著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的同時要謙卑有度,比如待人處事的態度,還有一些細節問題,都需要摸索。


做好轉行的準備。


多做多看多聽少說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書籍有紙質書而沒有電子書,不應該先有電子後有紙質嗎?
出版社編輯是如何判斷一本小說的?
你見過哪些「這樣的影視/文學作品也能發行?」的例子?
日本的 ACG 產業中,起中流砥柱作用的出版機構有哪些?他們的經營策略是怎樣的?

TAG: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