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來的幾次通貨膨脹成因及對策分析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物價出現了快速上漲的勢頭,通貨膨脹預期加重,這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穩定,也給中國政府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壓力和負面影響。通貨膨脹加劇了消費者由於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所引發的恐慌。基於通貨膨脹給我國帶來的種種影響,如何治理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的問題就變得非常迫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我國的經濟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從1978年至今,我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維持在8%以上。
但是通貨膨脹的問題一直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如影隨形,這些年中,發生了四次通貨膨脹,且每一次通貨膨脹都呈現不同的特點。
(一)第一次通貨膨脹
第一次通貨膨脹的高峰期發生於1985年,主要源於1984年兩個改革措施的實施,擴大銀行信貸和擴大企業工資、獎金的發放自主權,這使得本已經過熱的經濟再度升溫,從而出現了銀行盲目擴大信貸、企業突擊漲工資的局面,導致了由於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而引發的通貨膨脹。
(二)第二次通貨膨脹
第二次發生於1988年,由於價格「雙軌制」的開放過於迅猛且措施不到位,貨幣信貸的急劇擴張,使社會恐慌心理蔓延,導致出現了瘋狂的搶購潮,致使CPI同比增長了19%。
(三)第三次通貨膨脹
第三次是從1991年開始,伴隨著價格改革,開啟了我國定價的新時期,從1992年年底,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市場調節的部分上升到了9%左右,1993年物價上漲幅度達到了14.7%,1994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24.1%,其中糧食價格的增幅超過了50%。
(四)第四次通貨膨脹
第四次是自2007年至今,自從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國家出口導向戰略的推進,外匯占款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原因導致了2007年國內物價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自從2010年5月開始至今的物價上漲成因則明顯不同於前幾次的通貨膨脹,呈現出多種因素混合交叉的特點,既有長期因素,又有短期因素,既有國內因素,又有國際因素。
從1984年到201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總共上漲了473%,從上漲趨勢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四次通貨膨脹的時間段和物價上漲的程度。
(二)我國CPI統計權重比較
表1 CPI權重,中國與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比較(郎咸平說)
中位數
極大值
極大值國家
極小值
極小值國家
中國
食品
12.54%
26.23%
土耳其
6.85%
美國
33.00%
酒、煙草等
3.27%
8.17%
捷克
1.49%
美國
12.00%
服裝和鞋類
5.40%
8.70%
希臘
3.70%
美國
9.00%
居住費用
20.92%
36.72%
美國
9.61%
義大利
16.00%
租房:實際房租
4.73%
20.33%
德國
0.60%
匈牙利
自有房:等值租金
10.04%
25.21%
美國
0.49%
澳大利亞
維護和修繕
1.70%
6.31%
挪威
0.20%
美國
物業費等
1.80%
4.84%
波蘭
0.37%
瑞士
水電氣油等
4.60%
11.95%
斯洛伐克
2.15%
芬蘭
熱能
0.40%
4.41%
斯洛伐克
0.04%
芬蘭
傢具、家居用品
6.07%
8.66%
義大利
3.50%
日本
4.00%
健康
4.01%
13.86%
瑞士
1.29%
荷蘭
8.00%
交通和通信
17.33%
24.02%
智利
12.30%
日本
10.00%
娛樂、文化和教育
11.03%
16.09%
英國
5.02%
土耳其
16.00%
能源
8.74%
15.56%
匈牙利
6.26%
瑞士
註明:標註為未統計項。
從這個表中,可以看到,我國的CPI統計還是有一定的問題的,在CPI數據中,不包含與房價有關的幾項數據,也不包含能源數據,在房價和能源價格雙雙上漲的今天,我國的CPI是被嚴重低估的,我國的通貨膨脹已經是比較嚴重的了。
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一)貨幣超發
眾所周知,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年經濟增長率平均高達10%以上,這被一些海外媒體稱為「中國奇蹟」,而另一個更大的「中國奇蹟」卻鮮為人知,那就是中國的貨幣發行與供應量的急劇擴張。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的GDP增長了112倍,可是,從1985年到2010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卻增長了814倍,據最新消息,中國的廣義貨幣(M2)規模已經超越了百萬億人民幣。(如圖3)
圖3 我國曆年M2數據(國家統計局)
從數據來看,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的貨幣發行速度一直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M2的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8%左右,大大的超過了GDP平均10%的增長速度。
從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來看,中國已經連續4年貢獻了約一半,根據渣打銀行2012年的報告,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的2009年至2011年間,中國內地貢獻了48%的貨幣供應量,2011年更是達到了52%,這種規模和態勢在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上十分罕見。
目前,雖然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存在超發貨幣的情況,但是中國卻最為嚴重,對此,可以通過M2/GDP係數比較一下,在當今的四大經濟體中,2012年年末,M2/GDP美國為73%,歐元區為103%,日本為158%,而中國為190%,要知道,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還只有美國的一半,也就是說,美國只用了不到四成的中國貨幣供應量就滿足了兩個中國經濟體流通的需要,按美國的標準計算,中國的M2應該是現在五分之一。今年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M2增長率預計為13%,年末,中國的M2/GDP將進一步上升至200%的水平。
(二)外匯占款
一些新興的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而實行趕超戰略,採用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為了扶持出口行業,各國都不同程度的採取了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或者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從1994年,我國實行了匯率並軌,央行對境內機構外匯收支實行銀行結匯和售匯制度,自此,無論是貿易順差,國際貸款還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外匯,都由央行強行結匯,同時向市場投放其強行結匯金額等量的人民幣,在現實操作中由於貨幣的乘數效應,基礎貨幣成倍擴大,造成市場流動性的增加甚至過剩,從而對資產價格和商品價格上漲形成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圖4 我國曆年外匯儲備數據(國家外匯管理局)
截止2013年3月份,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3.44萬億美元,按照3月31日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6.2943計算,外匯占款達到了21.65萬億人民幣(如圖4),且還有上漲趨勢,這佔到了M2的五分之一,如此規模的外匯占款,不斷湧向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甚至農副產品市場,成為通脹壓力走高的重要誘因。
對於外匯,最理想化的狀態是零,但是,只有美國是這種狀態,因為美元就是國際結算貨幣,而其他的國家為了避免一定的風險,都會留存一定金額的外匯,那麼,這個金額我們需要多少呢?國際上一般認為,外匯儲備能夠保證六個月進口所需的外匯和短期債務的償還就夠了,這麼算,我們大概只需要8000到10000億美元就夠了,而多出來的兩萬多億美元正被兌換成人民幣在全國流通。
(三)輸入性通貨膨脹
為了儘快擺脫08年金融危機的困境,各個發達國家紛紛採取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如:美國的QE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為了刺激銀行放貸,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購進總額1.15萬億美元的長期國債、抵押證券和「兩房」債券,導致了美國的貨幣數量激增,2011年6月30日,美聯儲結束了規模達到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QE2);歐洲中央銀行將歐元的利率維持在1%的歷史最低水平;英國央行也宣布維持指標利率0.5%不變;日本央行於2011年10月27日召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決定,以長期國債為對象,將現有的資產購買計劃增加5萬億日元(約合658億美元),使總額達到55萬億日元。可見,全球都處於一個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之下。
在全球都處於一個低利率水平的情況下,資本是具有逐利性質的,中國的利率較高,就使得國際上過剩的資本湧向中國,加重了我國的通貨膨脹程度。
(四)全球貿易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因素對通貨膨脹的推進作用不容忽視。近年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對外貿的依從度連年高居不下。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統計,在農產品領域,2011年第三季度,穀物進口均價上漲47.9%,大豆進口均價上漲37.7%。
我國是重要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大並呈上漲趨勢,作為基礎能源的原油產業鏈長,其價格上漲使與此相關的化工產品、交通運輸、居民燃氣、塑料橡膠等價格均全面上漲。(如圖5)
圖5 國際原油價格指數(東方財富網)
在目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增速都比較大的情況下,這種原材料、燃料價格的上漲更容易推動整體價格水平的上漲。
因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已經成為當前國內通貨膨脹的有一個重要因素。
(五)投資環境的惡化
從前面我國曆年來GDP總量和M2總量的比較可以看出,M2是GDP的近兩倍,而GDP的增長在近幾年有放緩的趨勢,而M2卻是在高速增長的,這就是一種不平衡的因素,而在2002年到2007年,我國的股市扮演的這個蓄水池的角色,上證指數一路狂飆,最高點曾達到6124點,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又是一路低迷,股市的資金容量銳減。(如圖6)
圖6 上證指數(東方財富網)
股市的投資環境急劇惡化之後,樓市便很自然的接下了這個接力棒,繼續扮演資金蓄水池的角色。(如圖7)
圖7 我國房價指數-銷售價格指數(東方財富網)
可以看到,房價在09年是一路狂飆,直到在2010年4月份國家出台了相關的調控政策,房價才出現了短暫的下跌,但是目前,房價依然在以一個相對09年而言比較緩的速度在上升。(如圖8)
圖8 CPI月度數據(東方財富網)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2010年四月房價調控之後,CPI一直持續在3%以上。
在股市低迷,樓市調控,投資環境惡化的情況之下,大量超發的貨幣走向了日常消費品市場,導致了CPI的上升。
(六)投機行為、自然災害及季節性商品的供應短缺
無論是某些日用品、食品以及藥品價格的上漲,還有住房價格的居高不下,投機在其中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長期以來,受制於我國有限的投資方式以及投資渠道不暢通的原因,國內外遊資在市場投機的獲利機會大為減少,致使遊資遊動到了農產品領域,農產品中的一些可以儲存的食品,如:大豆、大蒜、棉花、食糖等。先後遭到了遊資的炒作,再加之氣候異常、地震或是旱澇災害等原因導致的局部地區某些農產品減產甚至絕收,以及物流不暢等原因,更加劇了目前已經抬高的物價總水平,這不但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心理,並通過以點帶面的傳遞效應帶動了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並最終反映在了CPI的漲幅之上。
(七)二元制經濟體制
目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獨有的二元制經濟體制之下,過熱的部門過熱,過冷的部門又過冷。什麼是過熱的部門呢?基礎建設或與之相關的產業,還有以「中」字開頭的國企和央企,更重要的是,這些國企和央企處於我國整個經濟鏈條的最上游;而什麼部門過冷呢?大多數處於中下游的民營企業,而實際上,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更多的是要看這些過冷的部門的狀況的。
2007年央行有連續幾次上調基準利率,按照正常的邏輯,會怎麼樣呢?銀根收緊,利率上調,股市下跌,商品整體價格水平下降。
表2 07年利率調整與次日股市表現關係表(中國商務部網站)
公布日期
調整內容
次日股市表現
2007年12月20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0.27個百分點
12月21日漲1.15%
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個百分點
2007年9月15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
9月17日漲2.06%
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
2007年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
8月23日漲1.49%
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個百分點
2007年7月20日
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7月23日漲3.81%
2007年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
5月21日漲1.04%
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個百分點
可是,從上表(表2)可以看出,這幾次的上調,無一例外的股市都是大漲,什麼原因呢?收緊銀根,會讓利率上調,而國企和央企還是很容易可以在股市、銀行拿到錢,而他們根本就不差錢,而民營企業貸款成本上升,難以為繼,後果呢?這些企業倒閉,資金出逃。目前,雖然國家出台了好多政策扶持中小企業,可是,大的經濟環境還是沒有改變,這種資本的逃離依然在繼續,而如今股市一片低迷,股指表現全世界最差,樓市由於調控,獲利機會已經不是很多了,在這些資本的扶持下,CPI一路上漲。
(八)天量的信貸
近年來,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數目眾多,地方政府債務迅速膨脹。地方政府在過去高速發展的數年間,一直有多頭融資、銀行多頭授信的不規範行為。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建立多個融資平台同時向銀行借款,使得銀行對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及擔保狀況難以把握,這就導致了貸款管理的混亂,風險較難精確計算等問題,在這種大趨勢下,地方債務問題逐漸成為一筆糊塗賬,這種多級分管、多投融資的融資特點,更成為一種類似於黑箱的狀態——沒有人知道地方債務已經膨脹到了什麼程度。在地方政習以為常的「報喜不報憂」的狀態下,更沒有人知道債務風險已經累加到了何種地步。
高盛報告:估算到2009年年底,中國政府總負債為15.7萬億元,約佔2009年GDP的48%。主要包括國債(佔20%GDP)、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及債務的地方政府債務(佔23%GDP),以及在2000-2001年期間商業銀行剝離但仍在賬面上的那些不良貸款(佔5%GDP)3大部份。估計2009年底中國地方政府負債高達7.38萬億元,較2008年同期增長70.4%,按6%的年息來計算,2010年地方政府至少要付出4,428億元利息。
最近,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下調中國信用等級就是因為中國的地方債務控制不力,這15萬億未來的現金流投放到當下,再加上貨幣的乘數效應,更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除了這種地方政府債務,居民的消費信貸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通貨膨脹。(如圖9)
圖9 我國曆年信貸總額(東方財富網)
比如:一個三十年期的住房按揭就相當於將未來三十年收入的一部分換算成貨幣在當下一次性投放。
通貨膨脹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四、通貨膨脹的影響
(一)阻礙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降低中國的國際競爭能力
中國經濟已經是一種外延型的經濟,技術的含量還不高,在國際上主要靠價格低廉來賺取微薄的利潤。如今市場上的商品標籤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通貨膨脹會讓中國經濟長期無法擺脫在國際分工中的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國在與其他勞動密集型經濟體在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的競爭中處於劣勢。那麼我國必然會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加重國家的負擔。
(二)給投資和消費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性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種商品價格的上漲,並非是由於市場真正需求的上漲,而只是由於生產者的投機衝動或者消費者對價格進一步上漲的恐慌造成的。由於並不是每一個生產者都能掌握市場的全面信息,因此這種由不確定性帶來的投機和恐慌很可能推動沒有根據的進一步的投資衝動,而此時的消費也變得更加混亂,盲目消費,搶購風隨之而來。
(三)使得中國的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不平等,從而影響人們生活
土地、資本和其他財產所有者可以在輪番漲價的通貨膨脹中通過提高土地和產品的價格來降低通貨膨脹損失,甚至在通貨膨脹中獲得一些收益。由於低收入民眾只有工資收入,工資上漲的幅度永遠也比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他們貨幣收入的實際購買力大大下降,即實際收入水平下降,從而導致生活水平的下降。
五、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穩定物價,保證民生
在中國人的消費中,食品一項就佔了33%,控制好農產品的價格實為重中之重。
1、繼續加強價格監測預警
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這是關乎民生的大事。物價局應對涉及民生的農產品價格和商品價格等加大監測力度,增加監測頻率,提高監測的時效性,認真分析市場價格動態,切實做好肉、禽、蛋、油、菜等主要副食品價格監測,準確把握市場價格形勢,及早做好市場價格分析、預警、預報工作。
2、嚴格控制服務價格過快上漲
服務價格的上漲是直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也會極大地影響居民對物價上漲的心理感受。應繼續採取嚴格控制各類公用服務項目如水價、城市交通、教育收費、醫療價格、燃氣價格漲價的措施。
3、合理配置各類資源,共同應對價格上漲
政府應做好引導,整合好各方資源,加強對價格總水平的調控能力。各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好各自的監管職能,切實出台一些平價抑價的措施,如在各居民小區劃分區域限定時段建立農民自產蔬菜銷售區,農產品優先供應本地市場的機制等,保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保持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讓農產品漲價所帶來的利益更多的落到農民手中。
4、加強輿論引導
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加大對與物價密切相關情況的宣傳報道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客觀看待價格波動的影響,理性對待市場的變化。
5、加快農業生產扶持力度,增加農產品供給,穩定物價
一是嚴格執行國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穩定、刺激農業生產,從根本上保障價格穩定。二是應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切實增加對農業投入,繼續執行國務院扶持生豬、油料、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農民對農業種植的引導,確保農業產量穩步增長能給予市場充足的供應來穩定市場物價。三是做好農資供應工作,保持價格平穩。
6、保證低收入人群的正常生活所需
對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民給予一些生活上的補助和政策上給予支持。例如給有困難的農民或者貧困學生一些物質上的幫助,降低由於通貨膨脹帶來導致的生活水平下降的影響。
(二)調整我國的需求結構
將以投資和出口為主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從優化產業結構出發,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盲目擴張,把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區間;進一步調整出口導向政策,優化出口結構、有效管理出口增長,堅決限制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減弱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
(三)解決當前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
首先,控制貨幣發行和對結售匯制度進行改革,控制貨幣供應量;其次,要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調整,並穩定匯率預期;最後,要改革利率形成機制,逐步放鬆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管理。
(四)對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
動用各種金融與稅收手段抑制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行為,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理順房地產市場的管理體制,採取有力措施,擴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堅決把房價降下來,讓城市居民在房價下降的過程中感受中國經濟的力量,從而增強對未來的信心;規範和發展證券市場,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六、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與對策可知,要想徹底解決我國的通脹問題,必須要多角度分析通脹的問題所在,並重點深入到分配結構中,解決當務之急關乎由分配引起的收入差距的民生問題。這必須要打破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改變收入分配中的資本利益最大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建立一個機會公平、權力公平的制度,盡一切努力來抵禦這一次大強度的通貨膨脹。
我們把這個整個過程比作一條河流,怎麼樣才能保證河水不泛濫呢?首先要控制好河流的源頭,對應到通貨膨脹就是貨幣超發,之後呢?還要控制好它的支流,對應到通貨膨脹就是其他幾個方面的成因,還要做好河道的清淤工作,這就是改善經濟環境,還要做什麼呢?堤壩,就是水庫,對應起來就是股市、樓市等資金蓄水池。只有做好這幾個方面,才能保證通貨膨脹不會泛濫。
推薦閱讀:
※之樂日記:社會資本階層流動的中國局:金融資本進入下半場,科技資本開始預熱!
※如果中國重啟下崗潮
※「雙十一」告訴我們:向時間要利潤而不是獨立的商品
※戲說東北經濟下滑:太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