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掃盲,你就告別單反小白了

如果你不知道下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那麼這篇單反掃盲很可能會幫到你。

  • 單反和微單有什麼區別?

  • 什麼是光圈?

  • 什麼是快門速度?

  • 什麼是 ISO 感光度?

  • 什麼是測光?

  • 什麼是曝光以及曝光補償?
  • 什麼是白平衡?
  • AUTO、P、A、S、M 檔分別是用來做什麼的?

  • 什麼是焦距?
  • 廣角和長焦的區別是什麼?
  • 什麼是景深?
  • 全畫幅和 APS-C 畫幅有什麼區別?

這篇文章會圖文並茂地向你解釋這些單反術語,從而讓你對單反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單反 or 微單?

選購相機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相機分為 「單反」 和 「微單」 兩類,而且他們都可以更換鏡頭,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不同。那麼究竟單反和微單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單反

我第一次聽到單反這兩個字的時候也不知道這兩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只是知道可換鏡頭的專業相機都叫單反。

其實單反的全稱是 「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照相機」,它是用單鏡頭並通過此鏡頭反光取景的相機。所謂 「單鏡頭」 是指攝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個鏡頭,不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反光」 是指相機內一塊平面反光鏡將兩個光路分開: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稜鏡,再到取景窗;拍攝時反光鏡快速抬起,光線可以照射到感光元件 CMOS 或 CCD 上(以下簡稱 CMOS)。

如果你沒看懂上邊那段話也沒關係,你只要知道你在取景器里看到的影像和最終拍下來的一模一樣就可以了。

如上圖所示,光線(紅色線段)從左側的鏡頭進入照相機內部,經過反光板(黃色線段)反射到五稜鏡,再反射到光學取景器(OVF)。所以你從取景器里看到的影像就是經這條光路傳到你眼睛裡的。

當你按下快門拍照時,反光板(黃色線段)會向上翹平,副反光板(綠色線段)會打開,光線徑直地照向右側的 CMOS(你可以當成是膠片),CMOS 將光轉換成電信號,再經過處理器的處理,最終生成一張數碼照片並保存至存儲卡里。

這種反光板翹起設計的好處在於你從取景器里看到的和最終被 CMOS 所記錄下的光線均來自鏡頭,也就是你看到的和拍下來的是一樣的。然而缺點也顯而易見,就是你按下快門後,反光板翹起,此時光線不會被反射到取景器,所以取景器里是漆黑一片的。

那麼單反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地設計反光板呢?直接讓光線照在 CMOS 上,然後顯示到機身背面的屏幕上不就好了嗎?

這是因為單反被發明的時代還沒有數碼感光元件,彼時的 CMOS 就是膠片,所以如果沒有反光板的話攝影時就只能盲拍了。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小型化的微單就被發明了出來。

微單

顧名思義,微單就是微型的單反,他去除了體積龐大的反光板和五稜鏡,從而使得相機的體積縮小。就像前文所說,CMOS 的出現讓影像直接顯示在機身背面的液晶屏上成為了可能。

如上圖所示,光線始終照射在 CMOS 上,並且被顯示在電子取景器(EVF)或液晶屏幕上。當按下快門時,光線就像在單反中一樣被轉化成數碼影像保存至存儲卡。

單反就是有反光板和五稜鏡,攝影師從取景器里看到的是真實光線。光線的傳播路徑是:鏡頭 -> 反光板 -> 五稜鏡 -> 光學取景器。相機的體積較大。

微單就是沒有反光板和五稜鏡,取景器變成了一塊液晶顯示屏。光線的傳播路徑是:鏡頭 -> CMOS(光專為電信號) -> 電子取景器。相機的體積較小。

光圈

如果把鏡頭看作是你家的水管,那麼進光量就是水流量,光圈就是水龍頭。光圈越大,單位時間的進光量就越大,類似於水龍頭開得越大,單位時間流出的水就越多。

為什麼要這麼比喻呢,因為攝影看似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他卻是一個很短的過程。短到可能只是 0.01 秒,但他仍然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個過程可能會是幾十秒甚至幾分鐘。所以攝影是一個收集光線的過程,收集了足夠多的光線就完成了一張照片的拍攝;就像打一壺水一樣,收集到足夠多的水,這一壺水就算打好了。

家裡養貓的同學都會注意到,貓在白天瞳孔會縮小,晚上瞳孔會放大。因為白天光線充足,眼睛很容易收集到足夠多的光線來看清物體,所以瞳孔縮小;但是晚上光線不充足,眼睛需要收集到更多的光線來看清物體,所以瞳孔放大。

光圈和瞳孔的作用完全一樣,鏡頭通過調節光圈的大小達到控制進光量的作用。光圈的單位是 f,需要注意的是 f 越大表示光圈越小,f 越小光圈越大,不要搞混了。

如上圖,這裡 f/2 是最大光圈,f/22 是最小光圈。相鄰兩檔之間的進光量相差一倍。那麼光圈的大小對於成像有什麼影響呢?我會在後文介紹景深時詳細說明。

曝光

曝光指的是照相機收集光線的全過程,也就是從按下快門開始,到拍照完成的這個過程。收集到的光線越多,照片越亮;收集到的光線越少,照片越暗。

我們依然用打水做類比,打水是收集水的過程,相似於曝光是收集光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水流的大小,另一個是打水所用的時間,也就是 「總水量=流速*時間」。

回到曝光,收集到的光線=單位時間的進光量*曝光時長(也稱作快門速度)。

影響單位時間進光量的因素有兩個:外界光強,光圈大小。想想前文提到的貓的瞳孔的例子就明白了。

通常一張照片的曝光量是在一個固定範圍內的,低於這個範圍,照片會過暗,即欠曝光;高於這個範圍,照片會過亮,即過曝光。

如上圖所示,從左到右分別是 「欠曝光」,「正確曝光」 和 「過曝光」。那麼什麼樣的曝光才是正確的?下面讓我們來介紹一下測光。

測光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的表面可以反射光,而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該物體表面反射到我們眼睛裡的光。自然界中不同物質有不同的反光率,黑色物體的反光率接近 0%,白色物體的反光率接近 100%。根據大量的測量和統計結果,大自然所有景物綜合平均反光率是 18%,這個 18% 的色調也是我們人眼最常見的而且是最適應我們人眼所接受的大自然景物色調。

再次回到曝光,和物體的反光率類似,完全欠曝(畫面全黑)是 0% 亮度,完全過曝(畫面全白)是 100% 亮度。測光是指算出光圈或快門的數值,使得曝光後照片的平均亮度接近 18%。

從前文我們知道曝光由 「外界光強」,「光圈」,「快門速度」 這 3 個因素決定。測光就是在鎖定其中兩個因素的情況下,算出第三個因素的數值。

例如我們拍天安門,拍攝時晴空萬里,外界光源就是太陽,我們無法改變,所以外界光強是固定的;我們又設定了光圈為 f/8,相當於光圈值也是固定的;那麼測光就是基於當時的外界光強和光圈大小,算出一個合適的快門速度使得曝光後照片的平均亮度接近 18%。

再例如還是拍天安門,我們沒有設定光圈大小,而是設定了快門速度為 60 毫秒,那麼測光就是基於當時的外界光強和快門速度,算出一個合適的光圈大小使得曝光後照片的平均亮度接近 18%。

又例如還是拍天安門,我們既沒有設定光圈大小,也沒有設定快門速度,那麼此時會存在多組光圈和快門速度的組合使得曝光後平均亮度接近 18%。那究竟相機會選擇哪一組呢?這就要看相機控制程序如何判斷了,往往隨機性比較大,成像結果難以控制,所以不推薦把所有參數都交給相機選擇,也就是不推薦使用相機的自動模式。

曝光補償

知道了曝光和測光的概念,理解曝光補償就容易多了。曝光補償就是人為地使測光的目標亮度大於或小於 18%。

為什麼要補償呢?因為某些場景的真實亮度的確不是 18%,這時如果硬要使亮度接近 18% 會導致明暗失真。讓我們用兩個例子分別說明增加曝光補償和減少曝光補償的應用。

這張照片中的場景整體呈白色,所以如果硬要用 18% 的亮度來曝光的話,整個畫面就會發灰,即欠曝光。於是我們增加曝光補償,讓亮度高於 18%。

增加曝光補償後,照片就正確地還原了拍攝場景。我們再來看一個需要減少曝光補償的案例。

該照片的場景整體呈暗色調,所以如果硬要用 18% 的亮度來曝光,就會造成原本深色的地方變得過亮,即過曝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我們人為地減少曝光補償即可。

如此這個場景的顏色就被準確地呈現在照片當中。

總結一下就是白加黑減,即拍攝白色場景增加曝光補償,拍攝黑色場景減少曝光補償。

ISO 感光度

實際上還存在第四個影響曝光的因素,感光度(以下簡稱 ISO),ISO 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單位用 「度」 來表示,如 「ISO100」 表示感光度為 100 度的膠片。感光度越高,膠片越靈敏(就是在同樣的拍攝環境下正常拍攝同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光線越少,其表現為能用更高的快門或更小的光圈)。數碼相機通過電路也實現了和膠片一樣的感光度特性,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通過後期的手段改變照片的亮度。

在 「外界光強」,「光圈」,「快門速度」 不變的情況下,更高的感光度可以使照片整體變亮。但是由於是通過信號放大的方式實現,會導致畫質下降,最明顯的影響是夜間高 ISO 拍攝會導致噪點增多。

白平衡

大家可能都還記得當年引爆朋友圈的一件衣服吧,照片中的同一件衣服,有的人看完覺得是白色,有的人覺得是藍色。

究其原因,就是在複雜的外部光線下,我們的大腦會對看到的顏色進行修正。白平衡就是根據不同的拍攝場景對顏色進行適當的修正。

舉個例子,某天夜裡在路燈下拍了如下這張照片。由於光線複雜,整個畫面的顏色都偏向路燈的黃色,非常不真實。

由於鞋底的側面是白色的,所以我告訴 PS,鞋底的側面是白色,請以這個白色為基準調節整張照片的白平衡。然後就得到了下邊這張顏色正確的照片。

可以看見綠色的樹葉,橙色的垃圾桶等都被正確地還原了。由此可見,在光線複雜的條件下,白平衡對照片顏色非常重要。

景深

景深是指相機對焦點前後相對清晰的成像範圍。我們用一張圖來展示什麼叫清晰的成像範圍。

如上圖所示,相機從左側向右拍攝,對焦點在中間那隻蝴蝶。當前的景深比較小,只有焦點附近的蝴蝶清晰,近處和遠處的蝴蝶都比較模糊。通過某些手段(下文會介紹),我們可以得到更大的景深,讓 3 只蝴蝶都比較清晰。

小景深就是我們俗稱的背景虛化。

左圖使用大光圈拍攝,景深小,背景模糊;右圖使用小光圈拍攝,景深大,背景清晰。

那麼我們如何能控制景深呢?這裡有 3 個方法:

  1.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2. 焦距長,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3. 物距近,景深小;物距遠,景深大。

熟練掌握以上 3 個方法,拍出意境非凡的大片吧。

AUTO、P、A、S、M 模式

所有單反的頂部都會有一個轉盤,上邊寫著 AUTO、P、A、S、M 這幾個檔位。那究竟這些檔位是做什麼用的呢?

其實這幾個檔位就是控制光圈和快門速度的幾種不同的模式:

  • AUTO:稱為全自動模式,這個可是真正的傻瓜模式,相機會根據環境自動進行設置,例如曝光,ISO,光圈,快門等等一切都不可以調節。相機的對焦模式和機頂的閃光燈都是相機根據環境需要自動開啟。也就是說,除了選擇要拍的人或物或景以外,我們按快門拍拍就可以了。這種模式完全不需要攝影的技巧,但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就限制了自我發揮的能力,少了一些創意或意境。

  • P:稱為程序自動曝光模式,這種拍攝模式和 AUTO 檔相比應該是一種半自動拍攝模式。相機的快門速度和光圈都由相機自動設定,但在拍照時可以對相機的 ISO,白平衡,對焦方式,曝光等等需要自行調節。相機本身也會根據您調節的其他參數,自動給出一組合理的光圈和快門組合供拍攝者使用。當什麼都不調節的時候,其實 P 檔和 AUTO 檔基本上無差別。
  • A:稱為光圈優先模式,也就是拍攝者手動調節光圈大小,相機內置測光系統就會給出一個恰當的快門速度,保證相機正確的曝光量。當然,除了光圈外,我們還可以手動調節白平衡,曝光補償和測光模式,將拍攝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光圈和景深有著密切的聯繫,根據對大景深和小景深不同的需求,有經驗的攝影者都喜歡用這一模式。如拍攝近物,要用最大光圈孔徑,或拍大美景要用最小光圈孔徑,所達到的背景虛化深淺是不同的,非常有意境。
  • S:稱為快門優先模式,這個和光圈優先非常類似,我們僅需要調節快門速度,然後相機會根據你所選定的速度給出一個合適的光圈大小。通常,這一模式在拍攝長時間曝光的夜景,或者速度特別快的運動場面適用。這種模式常以較快的快門速度來展示當時做某一動作的動感表現或者凝聚運動的某個瞬間。例如:賓士的駿馬,快速的跳躍,飛流的瀑布都適合用這種模式拍攝。
  • M:稱為全手動模式,也就是說,無論是光圈,快門,曝光,白平衡,ISO 等等都需要拍攝者自己調節,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設置。對於初學者來說,似乎比較有難度,常常會感覺照片出現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現象,需要不斷的練習積累經驗獲得自己想要的拍攝效果。而對於那些拍攝老鳥來說,手動模式更是體現了他們的技術水平,通過追求不同的曝光,使自己的照片更有意境,或者表達一個對光線的需求,是許多專業攝影者鍾愛的模式。

最常用的就是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模式。拍攝人像時通常使用固定大小的光圈來控制景深;拍攝運動物體時通常使用快門優先模式鎖定高快門速度,保證運動的物體清晰。

廣角 or 長焦?

經常有人問我,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有什麼區別?他們和焦距又是什麼關係?

簡單來說廣角鏡頭焦距短,一般在 24 毫米以下;長焦鏡頭焦距長,通常在 135 毫米以上。

其實我們在使用普通數碼相機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焦距的概念了,焦距就是調遠近用的。把畫面拉近要拍的物體就是增加焦距,反之就是減少焦距。

上圖是使用 28 毫米焦距拍攝的,畫面很廣。原地不動,將焦距增至 560 毫米,就是下圖的樣子了。

很近,這就是廣角和長焦最直觀的感覺。

那麼除了遠近,廣角和長焦還有其他區別嗎?答案顯然是有的,那就是遠近物體的透視關係不同。

廣角會使近處的物體變得非常大,也就是近大遠小,比如下面這張誇張的照片就是利用廣角鏡頭的這一特性拍攝的。

照片中的鞋格外巨大,甚至比上半身都要大。那麼這是如何用廣角鏡頭拍出來的呢?答案是拍攝時鏡頭距離鞋非常的近,所以人物離鏡頭相對較遠,根據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特性,近處的鞋被放大,遠處的人物被縮小。

那麼我們還能利用這一特性做什麼呢?請看下面這張照片。

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利用近大遠小的特性可以把腿拉長。拍攝人像的時候可以利用這一特性修飾模特的身材。

與廣角鏡頭相反,長焦鏡頭會使遠處的物體變大。典型用法是拍太陽,用長焦鏡頭可以把太陽拍得特別大。

所以在拍日出日落的時候不要忘記帶上一支長焦鏡頭。

全畫幅 or APS-C ?

選購相機的時候,會看到有些相機是全畫幅,有些是 APS-C 畫幅。那麼不同畫幅指的是什麼呢?

畫幅指的就是感光元件(CMOS)的尺寸,全畫幅的 CMOS 和膠片同等大小,APS-C 畫幅比膠片的尺寸小。

那麼為什麼要有不同畫幅呢?答案是成本問題。CMOS 是數碼相機中最為核心昂貴的部件,減小 CMOS 的尺寸會使相機的價格大幅下降,所以我們才能用如此便宜的價格買到入門級 APS-C 畫幅單反相機。

如上圖所示,最外圈是全畫幅,顯而易見 APS-C 畫幅還是比全畫幅小很多的。此外還有其他更小的畫幅被用在卡片機和手機中,在這裡就不做展開了。

那麼小的 CMOS 會對成像造成什麼影響呢?由於 C 畫幅比全畫幅要小,所以接收光線的面積也小於全畫幅,那麼有一部分光線就不會被拍到,從而透視關係發生變化。

如上圖所示,C 畫幅只能保留中間一個區域的圖像,周圍一圈會丟失。最終成像會像下邊這樣,可以通俗地理解為 C 畫幅就是在全畫幅的基礎上進行了裁剪。

由於透視關係發生了變化,所以 C 畫幅的數碼相機會有焦距轉換係數(通常是 1.5)。比如 100 毫米的鏡頭,裝到 C 畫幅相機上之後,實際焦距要乘上轉換係數,即 100*1.5=150 毫米。所以你買到 200 毫米長焦鏡頭裝到 C 畫幅相機之後就會變成 300 毫米的超長焦鏡頭;相應的,20 毫米的廣角鏡頭裝到 C 畫幅相機之後就會變成 35 毫米非廣角鏡頭。

總的來說不同畫幅的相機帶來的就是鏡頭焦距的變化。

以上就是這篇單反相機掃盲的全部內容,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快速入門,早入踏入大師行列。


推薦閱讀:

看到的那些字
人像攝影|拗造型的正確打開方式
vsco調色向第十七期/居家也能玩轉調色
免費試聽:零基礎入門班第七課——無構圖,不攝影!
女攝|「攝影窮三代」,我沒錢買好相機買好鏡頭,怎麼成為專業攝影師?

TAG:攝影 | 攝影技巧 | 攝影與攝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