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南亞,矛盾中攜手:淺談兩大經濟體的分歧與合作

上周一件不太重要的國際新聞:越南要求中國撤走在南海的981鑽井平台,並取消該鑽井平台在「管轄權不明水域」進行鑽探作業的計劃,並「停止採取會導致局勢複雜化的進一步單邊行動」。這已是越南今年來第二次對981鑽井平台提出抗議。中國外交部的回應是?好吧,其實沒有什麼回應。

近幾年來越南、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咄咄逼人,並把印度、日本拉入南海開發之中,希望藉此驅趕中國在南海乃至東南亞的影響力。最近美菲進行了規模龐大,以島礁防禦為計劃的「肩並肩」軍演,日本也在菲律賓開始試探性地進行軍事交往,區域外大國的一系列舉動說明他們對於南海的覬覦之心從未間斷。與此同時中國和東南亞雙邊貿易往來也日趨頻繁,彼此的經濟依賴度也愈發加深,基於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探討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關係。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繫最遠可追溯到唐朝,宋元時期隨著中國海上貿易的發達,這種聯繫也日益深厚,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中國移民來到東南亞,持續了接近1000年,即為俗稱的「下南洋」。這種長時間的交往並沒有使雙方產生足夠的信任,尤其在60年代以後,中國奉行「極左」的革命輸出政策,使東南亞各國對中國產生極大的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也沒有隨著改革開放,甚至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的仗義而改變多少。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後遺症

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前,原來發展勢頭迅猛的東南亞四小虎: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的經濟遭受重創,原本號稱即將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印尼一夜間陷入停滯,而掌握該國經濟的華人則慘遭成為「出氣筒」。大批歐美日韓的製造業類資本撤出該地區,轉入中國。「四小虎」原本希望依靠這些勞動密集性產業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並實現類似於「四小龍」那樣產業升級的夢想徹底破滅,無奈的恢復成靠以前的資源出口、旅遊消費等低端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發展模式。

從這方面看,當時中國雖然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以告訴東南亞諸國:中國不會借著這個機會來打擊你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是資本貿易的全球化,發達國家地區的資本只會向優質的生產加工區域轉移,東南亞各國只能無奈的接受資本轉移的痛苦,這心中的憤懣自然而然地轉嫁給了中國。東南亞金融危機不僅僅是簡單的影響了東南亞各國經濟,而是影響了長達20年的中國東南亞的整體經濟關係。簡單的說,中國「搶」(儘管不是我們主動要搶)了東南亞的同類型產業機遇。我們也不應該否認,也就是在那個時間段,大批製造類、人力資源密集型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並把中國作為中低端製造業基地。中國的經濟增速也由97年之前的7%~8%增長到10%以上,這種大環境下的微妙關係使得兩個政治實體的猜忌性增強。

低於預期的「中國機遇」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產業逐漸升級,這種競爭似乎在逐漸減少,中國越來越希望摘掉世界工廠的帽子,轉而像歐美日本那樣做高附加值的高端產業。東南亞的「中國機遇」似乎馬上到來。以數據來看,從2013年雙方雙向投資額超過1000億美元,到2015年已經超過1300億美元,基本上保持著每年100億美元的增長速度,這種表面喜人的雙向投資數據仔細一看卻並不樂觀。

1300億美元當中,東盟投資中國的超過900億美元,新加坡一國對中國的投資就達到近600億美元,其餘東盟九國合計對華投資有300億美元;中國對東盟投資400億美元,這400億美元大部分又投到了新加坡。如此看來實際上其餘東盟國家不但沒有盼來中國金主的大量資本投入,本國的資本卻積極北上。再看看雙面貿易對於東盟來說更加不利,中國自2012年開始對東盟貿易實現順差,到2014年中方順差638億美元,較2013年中方順差446億美元,增長了43%。故此我們可以整理出對於東盟來說的三點尷尬:

1:90年代金融危機後,東南亞產業升級道路欲阻,產業發展模式類似的兩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此消彼長,大量歐美日新投資由東南亞轉移至中國,即所謂地搶掉東南亞的經濟崛起的機會;

2:00年代雙向累計投資,東南亞本地資本大量從東南亞北上至中國,而中國對於東南亞投資遠遠低於東南亞對華投資,即東盟本地資本的大量外流;

3:10年代雙方貿易實現角色轉換,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市場,截至2014年中國對東盟實現貿易順差638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為除去新加坡的東盟九國,尤其以越南為甚。即「東盟的大量真金白銀被中國人賺走」。

註:以上三點都不包括80年代就完成原始積累且升級完成的新加坡。

由此三點可以看出東盟對華經濟形勢處於比較被動的局面。為了消弭這三點影響,東盟啟動了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依靠RCEP進行救贖?

如果一切按照東盟的劇本來設想,RCEP一旦形成,首先可以吸引大量外資重新投資東盟(目前來說部分中低端製造業確實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也就是重新開始進行原始資本積累。區域內經濟底子本身還不錯的如馬來西亞、印尼可以升級自己的輕工業(電子類)、重工業(汽車類、化工類),較為落後的越南、緬甸可以在紡織業、旅遊業等得益;其次本地資本在外海市場逐漸迴流,零關稅、貿易一體化以及本國政策的優惠與扶持必然會讓東盟本地在海外投資的企業和遊資陸續回到母國;最後,由貿易逆差實現貿易順差,譬如東盟的原材料、農產品出口面臨海外市場關稅,特別是中國市場,一旦實現真正RCEP的零關稅,那麼東南亞的商品進入中國就無阻礙,大幅度提高東南亞產品的銷售通路。

表面上看RCEP符合東盟的利益,可實際上中國也會受益良多,甚至受益的地方遠遠多於東盟。2011年RCEP的提出,到2013年的一系列的外交突破,使得東盟對此信心滿滿。可是未曾料到中國工業製品對於東盟的市場的搶佔會異常迅速與猛烈——高達40%的順差增長,中國的汽車、小家電等價格低廉的成熟工業製品嚴重衝擊著東盟剛剛起步的低端製造業,並且一旦真的實現RCEP,那麼中國產品進入東南亞市場更加暢通無阻。東南亞商品,尤其是快消類產品則不一定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選擇,但中國價格低廉的工業製品卻是大多數東南亞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所需。去過東南亞旅遊的國人也早已對遍地「made in china」見怪不怪。除了旅遊、原材料、農產品等初級消費品以外,東南亞諸國基本上沒有好的工業產品會威脅到中國企業。

歸納一下東盟的希望與可能存在的風險:

1:吸引外資投資,中低端製造業轉移至東南亞——中國的低成本優勢仍然存在,雖然人工成本大幅度上升,可良好的配套設施(比如物流體系、熟練工人等硬體與軟體)與基礎建設仍然是外資首選的投資目的地,所以很長時間內東南亞還無法撼動中國的世界製造業基地的地位;

2:擴大東盟產品市場——肯定的是中國市場的大門打開會促進東盟產品的銷量,不過反過來東盟市場的大門也會打開,而中國產品覆蓋高中低端,會很大程度上衝擊東盟脆弱的製造業經濟;

3: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中國必然不吝惜地對東南亞進行各種基礎建設投資,不過最終得益的卻大多是中國企業,比如我幫你建設基站,但你要用華為的產品,我幫你建鐵路,你要用中車的裝備,也就是說東盟企業很難在其中獲益;

4:政治經濟一體化,增加東盟話語權——東盟去年已經成立了東盟經濟共同體(AEC),但它的體量比起中國實在相差懸殊,未來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加深,很有可能讓東盟政治經濟文化許多方面比較被動。

TPP攪局,RCEP面臨挑戰

2015年中國與東盟前八個月的貿易順差就高達540億美元,預計全年達到800億美元,這還是在去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下降0.6%的情況下實現的。東盟各國不可能不感受到對於他們本國的巨大逆差壓力。所以東盟也對RCEP出現了態度上的鬆動。

RCEP原本是東盟希望促進區域內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舉措,初期拉攏中國也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為重要目的。事與願違,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會對東盟現有的經濟形勢有巨大威脅。中國在評估RCEP之後成為這個協議的主要鼓吹與推動者——尚未一體化中國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真要實現零關稅,那作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的東盟毫無疑問地會成為中國產品的傾銷地。如芒在背的東盟之後又果斷拉日本、韓國甚至澳大利亞、印度加入,希望藉此抵消中國的絕對主導權,可實際上這些國家對中國來說並沒有實質的威脅。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是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國,並和韓國一樣和中國簽署FTA,中國與印度產業競爭關係不大,日本和中國在產品出口方面現階段競爭也不是很大,並且中國樂見日本的加入——中國的目標就是在未來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亞太自由貿易聯合體,日本是本地區最抗拒這個自由貿易經濟體建立的國家。

2015年11月初,財政部對外宣稱可能會在2015年底結束RCEP實質性的談判,十幾天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吉隆坡出席東盟與東亞合作系列會議時表示希望2016年完成全部談判。第二天,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的態度值得玩味:

考慮到眼前面臨的挑戰與建設性參與的價值,這場談判需要更多時間來完成,因此,參與談判的國家領袖同意讓談判繼續進行,並要求各自談判代表更加努力,在2016年談出互惠且高品質的協定。

很快壞消息傳來:對於東盟來說最糟糕的是,他們就農業那一點優勢產業,中國似乎也不太願意放手,據聞雙方最大的分歧就是農產品方面中國不願意降低更多關稅。

對於東盟來說現在是進退維谷,一方面他們的擔憂筆者在上面四點已經提到,另一方面經濟貿易自由化是大勢所趨,如果他們拒絕參與此類的FTA合作,那麼他們失去的會更多。用一句中國諺語來說就是「明知山有虎」,他們願不願意「偏向虎山行」就很難說了。

此時美國主導的TT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加劇了東盟各國的猶豫。去年十月份,TTP十二國完成協議簽署,今年二月份協議正式生效。東盟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的四國:新加坡、馬拉西亞、汶萊、越南四國加入。這讓躊躇不定的其他六國開始考慮是否加入相對於TTP在自由流通度低、產業重疊性上較高的RCEP。

簡單點說,他們還是害怕中國。

歸納一下東盟加入TTP對於RCEP放心的地方:

1:東盟大部分國家和中國在政治體制(當年的革命輸出心有餘悸)、領土爭端(南海、西南邊境)、經濟重疊(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具有一定工業實力的國家)、文化衝突(中國文化和本土文化)、民族矛盾(緬甸)等許多方面都有利益不同訴求,他們與美國則無需擔心這些;

2:TTP已經實現,會員國經濟互補性較高,RCEP協會簽署仍遙遙無期,中國的經濟產業結構又有太多地方會與東盟國家產生直接競爭;

3:全球經濟的主導者仍然是美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市場,吸引力對於東盟來說不言而喻;

4:最後,加入TTP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提高RCEP談判的籌碼。

RCEP不是雞肋

那麼東盟會放棄RCEP嗎?顯然不會。即便有N多風險與壓力,東盟最終還是離不開中國,當然中國也離不開東盟,經濟貿易一體化也是大勢所趨,雙方無非是在彼此的不信任和扯皮中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雙方不能儘快談妥,那麼對於雙方經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雙方曾雄心勃勃地希望雙邊貿易額在2015年達到5000億美元,2020年達到一萬億美元,可惜按照現在匯率計算,2015年雙邊貿易額只有4500億美元,同比下降0.6%。2016年一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234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8%,2020年的目標似乎漸行漸遠。

對於中國來說,在擴大從低端到高端工業產品的海外市場,消化本國過剩產能,提高政治經濟影響力等很多方面,中國都需要東南亞,為此中國也一定會在RCEP談判上做一定程度的讓步。

對於東南亞來說,雖然潛在的風險會非常大,可如果不與中國實現FTA,那麼可能會加速東南亞經濟的衰亡,畢竟TTP再好,每年東南亞與那些國家的貿易額也遠遠比不上與中國的貿易額,況且加入TTP的條件十分嚴苛,其它東南亞國家除了泰國以外,其實是很難進入TTP。如果部分國家不能加入TTP,那麼不利於東盟經濟共同體(AEC)的發展。

所以,即使雙方互相猜忌,互相提防,骨子裡也並不相信彼此,可越來越深的經濟關聯性使得雙方至少在經濟方面會艱難地牽手走下去。

歡迎關注中夏視覺,時政,經濟,歷史,軍事,時尚,文化,你可以了解更多:

推薦閱讀:

TAG:東南亞 | 東盟 | 國際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