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心理問題的所有個案都有一個內容,走神。那麼,走神是不是可以認為是心理問題的真正原因呢?

在所有心理疾病,都有一個共同點: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難道這就是一個偶然嗎?

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人們從小到大對自己的心理和大腦沒有任何訓練。

如此的情況下,人們對自己大腦里是不是走神,一點也不關心。

心理學還鼓勵人們利用幻想。

然而,事實是:走神在控制範圍內只是小樂趣。但是,一旦某些觸發點爆發,或走神過度,就會開始走向暴走的狀況。

走神,想法多了,大腦就開始注意力飄到想法里。對眼前的事物無法集中。

會一步步走向心理脫韁野馬的無法控制境地。

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在心理疾病出現前,都是先走神的。走神厲害了,才會走向各種心理疾病。那麼,你現在走神嗎?有沒有快脫韁的衝動呢?


首先你要提出 出現心理疾病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走神 這個觀點的時候,應當拿出真實案例和統計數據來。

其次,人人都會走神,你把走神引導成心理問題的根源就像在說人是因為有大腦有自己的內心想法才會出現心理問題,等同於說人之所以會死是因為他生出來了,毫無意義。

人走神可以想很多事情,想吃的想美的想今天要幹什麼想別人幹了什麼,你若是真想研究這個問題,注意點不應該在走神這個行為上,而應該在他走神到底想了什麼,而這又跟他的性格、個人生活、經歷等有關係,心理疾病的成因是非常複雜的,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不可能籠統出一個根源來,而且你在分析心理問題時,不能想當然,拿出具體數據來才有人信。


你邀請我,是特意讓我來提反對意見的嗎?

一切僵化的觀點,都是心理健康的敵人。所謂走神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就是這種僵化

不會你從哪裡得來的結論?或者這是誰的研究?

問題的立腳點,第一句話「心理問題的所有個案都有一個內容,走神」,就是不成立的。從有意識開始,人就會走神。原因很簡單:興趣。人對單一、重複的事物是缺乏興趣的,所以走神可以說是人的天性,甚至是哺乳動物的天性。你如果與健康的小朋友,或者小貓小狗一起玩過,相信你會注意到這一點。

我見過幾個關於走神的心理學研究,大概的結論是走神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比如可能是我們記憶強化的一個過程——一個研究中,在一項學習任務後,一組實驗者接著學習;二組實驗者給以簡單任務,使之有走神機會;三組實驗者完全放鬆,自由活動。10分鐘後檢查前面學習成果,最有效的是第二組人。所以,如果要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最有效的路徑之一是詳細展示驗證的過程。

至於你中間提到的心理治療採用的想像、轉移注意力等,並非走神

不知問題中的觀點有什麼支撐?如有的話,希望發給我,可以讓我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

祝好!


中醫認為情志也可以分五行,比如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等,原文可見《黃帝內經》。

其中「走神」屬於思慮,思傷脾。通常這也會表現為消化不良或者體內運化不良等問題比如血瘀。

中醫通過這種體系將心理疾病和生理基礎聯繫起來,於是就可以根據臟腑經絡用藥,所以《傷寒論》的方子是可以治療抑鬱症的。

抑鬱症經方

這個doc中的柴胡龍骨牡蠣湯我前些日子服用過兩副,小柴胡加減也用過類似的配方。同時也吃過烏梅丸等調節寒熱的方子,這些都構成了治療抑鬱症的一部分——其實中醫並沒有抑鬱症這種疾病,一般來說抑鬱症屬於「陽郁」 「肝氣鬱結」等診斷。

你所言的「走神」是思慮過甚的一種表現,而思慮過甚傷脾,導致運化不夠好。脾屬土,而土生木,難免會波及到肝,肝屬木。肝氣不暢,人的表現就是無精打采,沒有力氣。

當然,如果想要獲得中醫的診治,需要醫生進一步斷證,切不可按照西醫常規的做法,按照癥狀服藥。中藥的效果精確,辯證有錯則藥效大減,甚至有害。

按照西醫醫理,抑鬱症需要SSRI,多數是5-HT再攝取抑製劑進行治療。這種做法相當於對於不及格的學生,放鬆閱卷標準,使得其分數增高,同時重新定義及格線為40分。服用SSRI藥物起效需要一周到一個月,起效時間是中藥的一百倍左右(通常中藥起效時間是10秒到2小時,最遲不會超過次日),並且極其容易複發,尤其是秋季屬金,金克木之時(8-10月)特別容易複發。但是毫無疑問SSRI也有治療效果,並且也有治癒的案例,在此可以作為備用治療手段。


謝邀。

想多了你。答主我幾秒鐘能做七次聯想,經過我真實統計的。走神能力絕對強你百倍。

我以前上課時,45分鐘,如果不睡覺,就走神44分鐘,一點不誇張。

我睡覺時如果不走神,不想像,絕對睡不著。

走路時如果不走神。。。(怎麼可能?走路不就等於走神嗎?)

甚至上廁所也要走神,擦,人的腦子怎麼可能有一刻消停,如果不總想些什麼的話,那不和死了無異嗎?

我估計了一下,我以前一天至少要走神15小時。

我以前經常無意中就走神了,尤其在課堂上,我也不知道它是好還是不好。

但現在好了,走神完全是可控的,因為自制力提高了。

由走神而引發心理疾病更是不可能,它頂多只能成為借口。

關鍵是迷茫與否。


從邏輯角度看

1.

「在所有心理疾病,都有一個共同點:走神」

只能證明心理疾病和走神相關,但不能證明二者的因果。

比如,也可能是心理疾病導致走神。

2.

「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在心理疾病出現前,都是先走神的。走神厲害了,才會走向各種心理疾病。」

事件A先發生,事件B後發生,不能證明A是B的原因,可能事件C是A和B的原因,但A比B先發生。

比如,不是閃電導致雷鳴聲,而是電荷積累導致閃電和雷鳴,但閃電比聲音先被人發現。

比如,發燒前會頭疼,但頭疼不是發燒的原因,同理,也可能嚴重的走神是心理疾病的徵兆。

從心理學角度

心理疾病的成因非常複雜,包括身體其它疾病,生活壓力,遺傳因素等等,不能將其全部歸結於走神,


瀉藥

走神就是對某個問題或者內容不感興趣或者不關心。

照你這理論豈不是不會走神的人才沒有心理疾病?

那這個社會就全是有心理疾病的人了,人人都會走神。


謝邀。

壓根沒有認真看完題目。僅僅大概看了一下。

可能是我在看題的時候走神了。

但是,你要知道,心理學中,「注意」是一種資源,大腦對於資源的分配調配能力很有限,的確需要訓練。

長時間的注意是相當消耗資源的,必定會造成所謂走神,但是如何回來才是關鍵。


我就是因為走神而產生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痛不欲生啊,我的天。

四年前我期末複習時,我控制自己不去走神,幾天之後患上兩種強迫症,其中一種花了一年每天十個小時森田療法痊癒,另一種到現在花了7、8千個小時還不能痊癒。太痛苦抑鬱,產生頭部僵硬的軀體癥狀,造成精神障礙,變成小孩子一樣幼稚,失去部分邏輯思維,失去了部分對生活的感覺,至今未完全痊癒。現處於抑鬱狀態,失眠症。

這麼多年換來一個教訓:不要控制走神。


謝邀

這個問題我不會用什麼專業詞語看不懂的來回答,我也不會。

在我看來,走神只是一個思緒的變化,它常常是連自己都感覺不到的,在生活當中,不難發現,如果我們被安排在一個環境里,聽著不感興趣的事情時,常常會走神,等到反應過來時還需要一個小小的過渡。

你的問題我不肯定也不否定,畢竟還沒有誰證實過,但我相信這可能也是個原因。


哇,不看不知道,原來走神有這麼大的壞處,emmmm,接下來我要說什麼來著


走神嗎?誰不會啊!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上學的時候會有上課時間和下課時間。就算是讓你自習,假設是備考情況下的自習,學習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就算你在看書,可是效率已經非常的低了,沒有走神但是書本上那些知識已經進入不到腦子裡去,這個時候出去走走,或者聽幾首歌,休息十幾分鐘你會發現你又可以記住東西了,所以我們說要勞逸結合。就好比電腦網頁卡了後刷新一下——我對心理學知之甚少,我感覺你說的那種走神已經是暴走狀態了無法自控,是不是已經算心理疾病了呢,如果對生活學習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還是去找專業人士比較好~


正念,助你重新認識和善待一生

正念理論正成為全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但它並非只是一種好的想法或聰明的技巧,而是一種有品質的生活方式,它培養我們開放的心態和溫和的堅持,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並善待一生。

書中提供了一系列簡單卻實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打破焦慮、壓力、不開心和疲憊等惡性循環。8周禪修訓練指南,是一個連貫的體系,通過對呼吸的練習、身體的關注以及對周遭事物的覺察,讓人集中渙散的精力,發現生活的真正樂趣,每一秒地活在當下。隨著練習的深入,你會發現自己的思想、身體和生命都慢慢舒展清晰起來,並用值得信賴的方法來處理各種浮現的問題 ,是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令人狂躁不安的世界中,尋找內心平靜的寶典。

本書介紹的訓練方法因其對抑鬱症患者的顯著療效,已被英國國家衛生醫療質量標準署推薦為優先治療方案。


樓上幾個答案都在發揚你乎先問是不是的一貫裝x作風。

我看,走神到一定程度、一定頻率,絕對是心理疾病。


走神是心理疾病么!!!

反正我現在人家和我說話 ,我聽著聽著就會走神,而且別人在教我專業知識的時候,我聽著聽著也會想到別的事情,每天腦海里會有無數的幻想…


走神是身體的保護措施。


你思維太局限啦!

想了解心理學可以學習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著作,或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的,都會有幫助。


走神只能說是一種行為,不是一種原因和底層的動機。

所以你的這個文章好比在說感冒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而且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太絕對必然是錯誤的。走神要看什麼場合,多長時間,頻率多少,正常人也會走神。人的注意力集中也是有限的。


心理疾病造成走神。走神是表現。內在衝突也會造成走神――「動僵」狀態。


推薦閱讀:

你發現了自己的隱性人格嗎?
心裡住著一個人,卻選擇和另一個人生活是怎樣的感受?
請問該如何克服自己的獨佔欲?
老年抑鬱症如何家庭護理?
有多少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中國9000萬抑鬱症患者里有你嗎

TAG:人性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