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屬相(生肖)到底是按立春劃分還是農曆劃分比較遵循傳統?


作者:李偉

鏈接:屬相的更替到底是以立春為準還是以春節為準? - 李偉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子非魚已經把干支的來龍去脈交代過一次了,本回答專門反駁屬相立春為首的學說,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先有結論再找論據,但基本所有的論據都是斷章取義,似是而非,必須從嚴謹的治學態度加以一一揭露。

一、古代的黃曆(皇曆)正是從正月初一開始

某些立春說的支持口口聲聲說的依據黃曆,是從立春算起。但是卻沒有引用古代的黃曆作為印證,事實上,除了網上那些不知道是誰編寫的亂七八糟的所謂黃曆。還沒有一本紙質版的黃曆,採用立春說。

這是古代御用萬年書,可謂地地道道的清代黃曆(借用自另一位知乎網友),雍正十三年乙卯,正月出現一次立春,十二月再次出現一次立春。但都算在乙卯年之下。乙卯年次年為丙辰年,無立春。

;上面那些頁,古代皇曆出現的「凡354日」,「凡384日「,只有黃曆從正月初一開始,才可能出現這樣的天數。如認為黃曆從立春為歲首,則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上面那些頁,古代皇曆出現的「凡354日」,「凡384日「,只有黃曆從正月初一開始,才可能出現這樣的天數。如認為黃曆從立春為歲首,則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如依據立春說支持者的觀點,黃曆就是從立春開始算起。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古代的黃曆也是從正月初一算起的。有部分學者如葉春生,說翻閱民國的黃曆,是從立春算起,從而得出屬相從立春算起。可是民國的黃曆由民間命相術士編寫,只是徒有黃曆的形式,與封建皇朝官方頒發的真正黃曆有本質區別。民國之後部分命理學家編寫的從立春算起的黃曆,只能證明有部分黃曆採用立春說,根本不能證明歷代黃曆都是如此。

再看看當前以老黃曆形式印製的紙質版日曆,以2017年丁酉年正月初一為例,春節在2017年1月28日,在立春之前,但干支紀年已經標記為丁酉年,而右下方的「今日八字」一欄,記載的當天出生的人的八字,最左邊一列為年柱,仍處於丙申的狀態。換句話,老黃曆中的干支紀年和八字的記載根本是兩回事,老黃曆對於兩者起點的不同已經做了明確的區分,實在不知道哪位命理學大神和所謂學者,居然能夠得出老黃曆支持從立春開始的證據?!

再看2015年的老黃曆,立春當天,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所以干支紀年的記載仍是「甲午年」,而只有在「今日八字」一欄,年柱才變更為乙未。

對於這種以老黃曆形式印製的紙質版日曆,雖然在中國大陸民間通行,但涉及封建迷信等原因,沒能獲准在大陸正式出版(沒有書號,出版機構),多數是盜印自香港風水機構。到目前為止,還真沒有發現有這種紙版老黃曆,是把干支紀年的起始日移到立春的。

能夠正式出版的紙質出版物(包括因為政策原因不在內地出版而在港台發行的紙版黃曆),其編寫的認真程度和可靠性,還是高於網上流傳的各種版本的所謂黃曆,這些山寨版黃曆連作者都找不到,怎能確認其可信度?

二、再駁立春學說的種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和所謂證據

要考據屬相到底從何算起,最權威的文獻當然是歷代官方曆書和史書,因為曆法本來就有官方制定的。而歷代的官方文獻均證明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正統性。看到知乎或其他網上的支持立春說的依據,大多都是想當然,既沒有原始文獻作為證明,又難以自圓其說,說得難聽點不過是YY罷了。他們的理由大抵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比如本問題的部分回答,說干支(屬相)依附於陽曆,因此要從立春算起,但根本沒有回答為何干支必須依附於陽曆。沒有任何人有足夠的歷史和文獻證據證明干支必須而且只能依附於陽曆。事實上在傳統曆法中,雖然是陰陽曆, 但是作為陽曆成分的二四節氣,是屬於從屬地位,干支紀年已不可能依附於從屬地位的二四節氣。

也有一個聲稱端午節放假就是她們整出來的知乎回答,說民俗學家施愛東的官方答案是立春。我不知道施愛東的答案如何成為了官方答案?從公開的報道中,施愛東的確是主張立春學說,並且他是上文提到的葉春生的學生。我的推斷是,這個知乎用戶有可能是施愛東的學生,而施愛東是2007年做端午節放假調研的課題組成員,因為施愛東幫官方做課題並得到落實,所以這位施愛東得意門生就認為施愛東觀點得到官方認可,最後推出施愛東主張立春說也是官方答案。這個邏輯也是荒謬絕倫的,施愛東幫官方做課題,並不等於施愛東的觀點也全盤被官方接受,難道他在A領域做官方課題,官方就要承認他在B領域的觀點。這種低級錯誤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知乎用戶真是施愛東學生,但願是我猜錯了,她只是冒名頂替者。

(2)又有的認為,現在的春節,其實是以前的立春,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把正月初一由元旦改為春節,把立春的「春節」這個稱謂拿掉。因此人們把立春為干支紀年歲首轉移到正月初一。這是徹頭徹尾的錯誤,袁世凱法令只是把正月初一和立春稱謂調換了,事實上沒有改變正月初一作為歲首的地位。由於民國政府廢舊曆,得不到民間的認可,多年來民間的正月初一慶祝新春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而立春,他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傳統的「鞭春牛」習俗寓意農耕的開始,但與歲首根本不著邊。直到現代,正月初一的民俗文化繼續發揚光大,而立春的民俗卻漸漸式微,這說明立春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遠遠不及正月初一。其實在2000年前,史記就已經對立春和正月初一作為重要區分。《史記.天官書》有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明確了正月朔才是歲首的地位。

(3)有的曆法的民間愛好者還試圖在古代文獻上找依據,最早在2009年的民間紅學家陳林,說在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上找到諸如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的記載,認為在正月初一之前的立春,已經標記了下一年立春的字眼,遂認定清代是立春作為干支紀年的證據。但事實上這是對《清實錄》體系的不了解,斷章取義所致。《清實錄》上每半個月的紀錄為一卷,每逢農曆初一、十六都有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只有在正月朔時,年號和干支才會變更。實錄卷之七百七十六,」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詣奉先殿行禮「,對應公曆1767年1月30日,干支紀年已換歲。」辛未。祈谷於上帝。上親詣行禮。是日。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對應公曆1767年2月4日。《清實錄》在年末的立春標記為下一干支年立春,僅適用於立春出現在年末的情形。立春作為二四節氣之首,由於二四節氣和農曆的錯位,導致一個農曆年中,會出現在年末、年初和兩頭春的現象。遇到立春出現在年末的情形,《清實錄》把其標記為下一年干支,僅意味著這是屬於下一年的立春,因為立春是一年的第一個節氣。但是紀年並未結束,要等到十二月底才結束。所以當遇到立春出現在正月初一之後,《清實錄》只會標記為」是日立春「。按照立春說的支持者,如果標記「癸未年立春」即意味著干支紀年的更變,為何並非每年的立春都這樣標記?這根本就無法自圓其說。最為決定性的是立春在十二月十五的情形。1871年2月4日(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五),裡邊有寫「辛未年立春」,如果這是干支轉換的證據。為何在第二天,清實錄上仍記載「同治九年十二月庚午」,難道不是過了立春就是換了干支嗎?事實上只有到了1871年2月19日,清實錄的抬頭才轉換為「同治十年辛未春正月朔」。

對於《清實錄》上的立春的記載方式,民間紅學家陳林曾在2008年春節期間,與歷史學家葛劍雄在微博上辯論,葛教授認為干支紀年毫無疑問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但一開始葛教授被陳林拿出《清實錄》的證據嚇住了,但經過對《清實錄》的詳細考究,葛教授最終得到了與上面相同的結論。[轉載]葛劍雄教授,你知罪嗎?

(4)民間紅學家陳林還舉出兩個證據,一是天文學家張培瑜主編的《中國古代曆法》,在前言有提到:

他認為干支紀時是陽曆體系,以立春為歲首。這是立春支持者的最重要證據。但是,張培瑜先生撰寫的《中歷及二十四節氣時刻計算》,發表於《廣西科學》1994(3)。在這篇文章中明確指出,干支歷在民間俗稱「八字」,也就是說,張先生認為干支歷就是八字。這裡所謂的以立春為歲首的干支歷,其實就是八字。僅僅是八字從立春為歲首,並不能證明曆法也是如此。

(5)最後還是陳林提出的,在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的「日梭萬年曆」,採用的是立春為干支紀年歲首的觀點。他們認為這是國家時間測定機構的權威認可。其實這也很可笑的,天文學上,授時和曆法根本是兩回事。國家授時中心不負責測算曆法,國內負責編製曆法的是紫金山天文台,他們編製的年曆,是民用日曆的印刷依據,在紫台官網上非常明確支持干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歲首。

立春說的支持者在大力吹捧日梭萬年曆的權威性的同時,忘了一個基本的常識,據百度百科介紹,日梭萬年曆是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的劉安國教授,專門為國家授時中心「時間網站」和「國家授時中心網站」專門研製的萬年曆軟體。一個非授時中心研究員,本身只是農業學家的劉教授,如何成為授時中心的時間權威,他能代表授時中心的立場嗎?

(6)就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很可笑不得不提的觀點,有位知友就這個問題跟我討論,在我舉出清代的史書和曆書,證明古代干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時,他竟說「明亡之後再無華夏」,言外之意就是清代的文獻不能代表傳統中華文化,所以我的文獻沒有證明力。說出這話意味著基本的學術立場的缺失,誰敢說清代的文化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我舉的清代文獻是因為這文獻存世最多,事實上明代的史書和曆書,其體系和記載方法與清代完全一致,限於篇幅不再敘述。用一句以訛傳訛的話就像否定清代官方文獻的證明力,未免不自量力了。他還說干支紀年是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就是按立春算的,這未免又是一個荒謬的循環論證。

三、立春說的支持者試圖把干支紀年和農曆割裂開來

立春支持者試圖把純粹的干支紀年從農曆中割裂開來,認為農曆並不擁有干支紀年,干支紀年是單獨的曆法,以至於使用所謂「干支歷」來稱呼純干支紀年,但事實上,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使用干支紀年,干支紀年作為曆法的紀年方式,沿用至今長達兩千年,一直具有官方地位,這一點是不容置疑,任何試圖把干支紀年從農曆中剝離,都是無視基本歷史事實。更有偏激的說法是」農曆只是借用干支紀年「,反客為主,顛倒是非黑白。雞年_百度百科

《史記.天官書》有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明確了正月朔才是歲首的地位。而古代正月初一的名稱——「元旦」,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的記載。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所有這些,都把正月元旦視為歲首地位從未間斷。王安石的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顯然也把正月視同年歲的變更。

《袁宏道集》中,《戊戌除夕》《己亥元日晨起》上下相續,按西曆,前為1598年1月26日,後為1598年1月27日,俱在立春之前。為何作者自書的記年干支明顯不一?——因為他們就是以正月初一為新舊干支之分的,本不以立春為分。即使不查公曆,也可以知道戊戌、己亥這兩年的元日,絕對不可能都是當年的立春之日,而從第一天的除夕到第二天的元日,很明顯,他所遵照的干支的變更,是從正月初一而定的,沒有帶立春玩兒。

兩例一見於史,一見於集,其他史、集之中,當有同類,不復贅舉。

兩個例子,俱可否定「干支紀年起止於立春」之說,尤其為正史,屬帝王官家之紀年,更不為隨意之舉。

再則,王朝更為慎重的改元,放於來年正月初一,已可見官家年之變更,只與太陰曆之正月初一直接相關,與立春無直接干係。《明實錄》、《清實錄》、《清史稿》均遵循同一個先例,皇帝紀年和干支紀年在正月朔一同變更。這充分體現在每卷的抬頭,好比我們寫日記,到底是在抬頭記載紀年變更,還是僅在正文中變更紀年更有證明力,不是顯而易見嗎?

所謂純干支紀年,歷史上並不真正存在過,干支歷的體系,一天甚至會因為節氣點的時刻而分屬兩天,兩月和兩年,如此複雜的計算顯然是老百姓所不能接受的。無可靠的權威文獻證明:八字(干支歷)以立春為歲首,被官方和民間應用於八字命理學以外的地方。擴大以立春為古人紀年之始,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四、爭議的原因

某些不信奉八字命理學的一般人,也支持立春說,原因就是對陽曆的偏好。公曆在現代毫無疑問是官方和日常生活所使用,正確反映季節變化。而農曆不能反映季節變化,日常生活多不用,以至於部分人漸漸對陽曆產生偏好,而立春說也是依據陽曆,所以認為屬相依附於陽曆更為合理。大多數不會有興趣了解農曆曆法的來龍去脈,心理上對陽曆的偏好就採用了立春說了。

事實上,直到現代,屬相立春說從來未被任何正式出版的日曆所採用,只不過某些八字愛好者在網上大造輿論,使得這說法被更多的人所認知。相對於晦澀的曆法原理,八字命理吉凶顯然更被人們所關注。2015年春節期間,中國科學報有篇文章《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詳細交代了爭議產生的來龍去脈,根本原因就是,

皇權政治的結束、農曆喪失官方正統地位不受法律保護、命理家(算命先生)乘機爭奪曆法正統,是根本原因。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

干支在曆法和八字命理學中使用,但是兩者屬於完全不同的體系和範疇,就因為共同一套干支符號,容易出現歧義,再加上算命學者別有用心的解釋,導致人們對干支紀年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但是追本溯源,大多數人還是遵從屬相從正月初一開始的傳統。某些人缺乏獨立思考,發出「活了幾十年現在才知道自己的屬相錯了」,其實活了幾十年一直沿用正月初一,反倒證明該說是通說。在學術界,要發出與傳統觀點相悖的理論,需要更多的有力證明,而立春說的支持者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同時,干支符號在多個領域使用,更證明他僅僅只是一個敘事符號,本身並無任何神秘性,與人的吉凶命運掛鉤更是可笑至極。

民間的八字算命者,以所謂傳統文化為由,大力鼓吹屬相為立春為歲首,事實上也為自己的命理理論造勢,試圖讓人們重新接受算命術。但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算命術屬於傳統文化的糟粕,應當加以否定。

===============丙申年最後一天——除夕====更新增補=================

本人發了對生肖屬相的歲首的考證和對立春黨的反駁後,不時收到一些評論和回復,對於一些立春黨的觀點,不但不能成立,更是暴露其真實的知識水平。他們提的所謂觀點不但沒有任何證據支持,而且大多數是主觀猜想和想當然思考,下面摘錄一些讓知友見識一下。

(1)有位明史愛好者(根據他在知乎的回答可知)提出,清代史書皇帝年號和干支在一起是不嚴謹,而他心愛的明朝則不是這樣。他所指的《明實錄》,上面記載的日期只有皇帝年號而沒有干支年號。我回答說這位明史愛好者根本沒有認真讀過《明實錄》,明實錄上有敘述元末的歷史,在明朝年號正式建立之前,其敘述年份時,同樣也是以干支紀年的形式,而且多個年份的記載均顯示其支持以正月初一為歲首。

甲午春正月甲子朔,其中甲午春,即甲子年(公元1354年,元朝至正十四年),下面的」甲子「,則為農曆正月初一的干支。查曆法得知,公元1354年1月25日為正月初一,而立春在1月28日,正月初一早於立春,但在正月初一已經標記為新一年的干支。(註:1582年格里高利下令調整公曆,刪去了10天,導致1582年之前的立春不在現代公曆的2月初)

上面」乙未春正月戊午朔「,基本和上面一樣的體例。

但是若非正月,則只會顯示農曆的月序和朔日(初一日)的干支,丙申年(1356年),「夏四月辛亥朔」,「五月庚辰朔」,「六月庚戌朔」

終上,《明實錄》上的干支紀年的記載方式,其實和《清實錄》完全一致。那位所謂的明史愛好者,為了支持立春說,居然說《清實錄》是不嚴謹的,說明代年號建立前使用干支是不得已為之,干支紀年和年號紀年實際不一致之類的話,我對這位熟讀史書的明史愛好者,連基本的紀年體系都搞錯,感到莫名的悲哀。他所說的所謂不一致,完全是他自己的想像。如果他有種,應該去查查權威典籍,看能不能找到所謂干支紀年從立春開始的有力證據。

(2)也有一個知友跟我長篇大論了幾次,說干支紀年應該還給立春,還上綱上線的說我維護傳統曆法,是缺乏思考,固守權威的表現,而他主張完善傳統文化,倒成了創新。

其實,曆法這東西,本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的結果,諸如歲首,干支之類,其實都是人為規定,但是經過幾千年,人們普遍接受,成為一個現實。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儘管他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但改變他仍屬不易。公曆在20世紀曾有人提出改革,但都失敗了。在沒有新的被普遍接受的曆法方案出來前,我們只能接受他。我只是還原曆法的本來面目,糾正人們的錯誤認識,不是說要維護他。如果未來有一天,干支紀年以立春為歲首,被絕大多數人廣泛接受,他也就成了既定事實。但至少在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一趨勢,國家官方新聞、曆法研究機構乃至所有正規出版的日曆,都沒有採用立春說,這顯然不能說立春說得到廣泛接受。

其實此人的思維非常跳躍,跟他說理很難。他說要發揚改造傳統文化,其中就包括應該干支紀年還給所謂陽曆。這一點也是荒唐的。干支紀年本來就是農曆,何來還給陽曆一說。還說陰曆是屬於次要地位,這完全就是信口雌黃了,陽曆和陰曆只是曆法的形式,根本沒有優劣之分。在他心中潛意識就認為陽曆的地位高於陰曆,所以最好生肖就應歸屬陽曆。只可惜,他眼裡的「應然」與實然相差甚遠,我跟他最終話不投機

因此,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認為屬相僅僅是指代出生年份,正月初一是屬相更替的歲首,這是大多數人的習慣。如果在八字命理學場合使用生肖,認為生肖與命運吉凶掛鉤,可使用立春為歲首。不信奉八字命理學的人,沒有必要採用立春的說法。


古時是以立春做為生肖分界點,古人云:春大於年。春即立春,年為正月初一。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元旦(春節)並不是固定的,例如秦代以十月初一為元旦,唯有立春這一天亘古不變。生肖誕生的最初意義在於劃分時間,除了十二生肖一天還有十二時辰,也可用生肖來表示,每個時辰時間長度一樣,以立春為分界點的話,則每一年是365.25天(立春精確到時),但若已農曆正月初一做分界點,有的年份是13個月,平均嗎?再者,生肖的重視是從宋代開始,反觀漢唐,儘管已經有了生肖,但是並未像今人這般看重。立春也不關八字什麼事,是算命的引用立春演算法而不是算命學成就了二十四節氣!

--------------2018年2月4日更新--------------

今天是立春,按傳統習俗已經進入狗年。今年農曆有兩個六月,所以立春比春節要來得早一些。我出生那年也有兩個農曆六月,很尷尬的我的出生日期介於立春後與春節之間,我媽族人跟我爸族人對我生肖的說法都不一致,為了弄清我到底是什麼生肖我沒少查資料。前面說到了,傳統的生肖劃分點是立春,怎麼後來變成了正月初一呢?有個說法是,民國剛成立那會,為了與世界主流文化對接,中國開始以公元紀年,1月1日被稱為元旦,原先的元旦——正月初一更名為春節,原先的春節——立春反而沒了名分,逐漸被世人忘淡。於是正月初一是生肖分界點的說法慢慢盛行。

某次去西安大雁塔遊玩,請教了裡面的法師,他們也對我說正統的生肖劃分點是立春,還送了我一張生肖卡片做紀念。至此,我總算弄明白我的生肖。


中國古代是以農曆紀年,遵循月亮的日常變化,並從農業生產生活中得出了24節氣的經驗概念,所以在周易中,八字推演是遵循節氣的劃分的。每月第一個稱為」節氣「,第二個稱為」中氣「

屬相是來自於十二地支,同樣與八字有關,所以其劃分時依據節氣來算的,故在此應按照」立春「劃分。


子非魚引證了很多,但是根本上還是混淆了年和歲的概念。

周禮·春官》:「正歲年以序事。」鄭玄註:「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曆日矣。」《禮記·月令》孔穎達疏:「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謂之一歲。朔數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謂三百五十四日,謂之為年。此是歲年相對,故有朔數中數之別。」

「中數之歲」指太陽年(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準確計為365日5時48分46秒),「朔數之年」指陰曆年。我國的農曆實為陰陽合曆,平年為十二個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等於29天12時44分2.8秒,農曆一個朔望月為29天或30天),而另設閏年為十三個朔望月,以十九年七閏調節之(也就是老農常說的「三年一閏,五年二閏」),以冬至為歲首,以正月朔為年首。

簡單了說「年」是指農曆一年,一年從正月初一到除夕,平年354/355天,閏年383/384天。「歲」和現在的公曆更為貼合,一歲是365天,在古代則表現為從一個節氣到同一個節氣的完整循環。

年和歲的區別,在我們的日常習俗中其實有不少保留,比如我們說「幾歲」是「中數」,比如我們說「過年」是「朔數」。細加留心,年和歲的差別還是蠻多的。

正如前文提到,「歲」和「年」雖然差別細微,但根本上還是有區別的。在傳統曆法當中農曆「年」是一種計時體系,「歲」雖然更符合現代紀年規則但更多被用於四時與農耕參照,天干地支的出現,根本上不是為了紀年計時,而是更好地呈現四時,也更好地反應「生辰八字」。

以冬至為歲首,所以冬至月令「子」之中,以此類推小寒到立春為「丑」,立春到驚蟄為「寅」···而並非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正月為寅月。根本上,天干地支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春夏秋冬。春為寅卯辰,夏為巳午未,秋為申酉戌,冬為亥子丑。X辰月,即可知是春末。而作為當年計時作用的農曆,因為閏月的存在,並不能清楚表現時令,尤其是三四月這種季節交替月份。

其實分清了「年」「歲」的根本區別,作為為服務「歲」的干支也可以釐清楚了。正如今年的大年初一併不是雞年。雞寶寶們再耐心等幾天,到了立春才是真正的雞年開始!

另外還必須提到的是農曆年命名的問題。

中國的統治者們,歷來會頒布年號,這個年號用來表示新年。如開元、貞觀、紹興、洪武、嘉靖、道光、咸豐,直至宣統。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的紀年採用公曆,民國元年以1912年1月1日為始。在當時民國政府其實推出過「黃帝紀年」用來表示農曆,同時將民國元年1月1日(1912年1月日)表示為黃帝紀元4609年辛亥11月13日。只是這套黃帝紀元模式從來沒有大範圍使用,按照黃帝紀年的模式,這個大年初一應該是黃帝4715年正月初一。

黃帝紀元的沒能推廣,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換算的複雜,一方面則是因為民間干支年的混用。雖然從出身來說,干支記歲不紀年,但是老百姓們並不考證其出處。民間大量使用干支年,即便知識分子也不例外。比如著名的《水調歌頭》中的「丙辰中秋」,顯然比說「熙寧九年中秋」來得有意味的多,也更符合民間習慣。在那個平均壽命也就三四十歲的年代,自然比皇帝的年號好用得多。所以近百年來,沒有官方年號的農曆年號慢慢地被冠上了干支年。年歲體系被徹底混用了!

所以,嚴格意義來說農曆新年是沒有年號的。比如過了立春可以說丁酉年,但明白年歲之間的差異就好。如果是嚴謹的處女座,那麼這個農曆新年不妨用黃帝四七一五年吧!


屬相一定是以正月初一為界,古代皇曆正月初一這一天稱為元旦,也就是為一年之始,命理八字也是以皇曆取八字,宋代後沈括著《十二氣歷》,出現氣朔之爭,有民間術士以節氣取八字,但不能公佈於世,因皇曆八字為月的朔望規律編製,私創曆法為殺頭之罪,所以所謂的《節氣歷》即以節氣來取八字只能在部分民間算命術士中口口相傳,到了當代再無皇權監管曆法,節氣歷已在民間算命術士中成了主流。


這要看誰是真傳統,如果都是真的傳統,那就要看到底按照哪個傳統更合適更合理。

兩派人說的都有道理。

誰讓咱歷史太長,就是麻煩,比如滿清時期編的儒家教材,弟子規,講的孝順和孟子講的不一樣啊。孟子說,阿意曲從,陷親不義,第一大不孝。

荀子說性惡,孟子說性善,我看都有道理啊。立春和年初一都傳統!但是從科學天文曆法看,立春更科學。私以為應該按立春走。

子鼠丑牛,這就是地支的名字走的,按農曆中的陽曆部分,名正言順。按年初一走,也是傳統,傳統還納妾呢!何況也有傳統是立春,在都是傳統的里挑一個合適的唄,總不能因為閏月,有的屬相380天,有的屬相350天吧,這差出一個陽曆月啊。明顯是按立春走,大家都是365.幾,公平合理啊。

納妾不好不玩了,傳統周禮的婚禮好不好啊,太好了啊,莊重肅穆。現在沒事就一堆鬧洞房的,強姦死人的都有,西方傳教士們大談,西方婚禮是神前婚禮莊重典雅。中國婚禮粗俗不堪。我只能說,個人觀點啊,民俗不是文化,但屬於傳統。鬧洞房是傳統,周制婚禮也是傳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著。

如果傳統都是糟粕,都扔了也無妨,但是明明有好的,為何不用,而要在不好的上面一路狂奔?

有隆禮尊賢而王,愛民重法而霸,要稱霸的儒家。也有狄山這樣的用愛感化匈奴的儒家。

有爭取婦女選票的左派,也有難民強姦女性志願者但急於掩蓋事實的左派。

復興不是復古,擇其善者而揚之,其不善者棄之。國家大,歷史長,文化廣,給了我們選擇的餘地,這是好事。當然了,就按著某些朝代玩,也沒啥,這是個自由的時代,非要金錢鼠尾,峨眉冠帶,平頭都行啊。非要弄得某些屬相380天,有的350天也行啊,不用都是365.幾可以啊。

性惡性善嘛,天地不仁乃因天地也不惡,無善無惡,唯有天道長存啊。總不會有人逼你說是哪個屬相陣營的吧,實在不行,就說:剛過完齋月。你懂得。


應該是立春。春節只是農曆新年的開始,生肖的開始應該以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開始算吧


通篇把「年」和「歲」沒有搞清楚,年和歲時兩個不同的概念,古人造字是十分講究的;資料把歲首和年首混為一談了


屬相是八字推算的一個小部分,屬於地支。八字推算至今仍有兩派,一派是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一派是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業界尚未正式統一說法,但是大部分命理師是以立春為一年開始的。所以從八字推算的角度,屬相應該以立春為劃分。


@李偉,說得非常正確。

1、年干支以農曆正月初一零時為界。

2、干支就是一個符號,古代採用年號紀年(體現正統),但年號紀年一個很大的毛病是各年號不等長,核算困難。一個人一般都能活過六七十歲,多少都經歷好幾個年號,標註干支,便於計算。

3、八字,其實就是採用干支符號系統來標註時間。其實也應該和官方曆法一致。

4、算jianghu命先shushi生,採用自己的一套時間系統,可以,但不能說是標準。

找到另一個證據

新唐書?本紀六 肅宗、代宗

(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大赦,去「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號,去「上元」號,稱元年,以十一月為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賜文武官階、勛、爵,版授侍老官,先授者敘進之。停四京號。

  元年建子月癸巳,曹州刺史常休明及史朝義將薛崿戰,敗之。己亥,朝聖皇天帝於西內。丙午,衛伯玉及史朝義戰於永寧,敗之。己酉,朝獻於太清宮。庚戌,朝享於太廟及元獻皇后廟。建丑月辛亥,有事於南郊。己未,來瑱及史朝義戰於汝州,敗之。乙亥,侯希逸及朝義將李懷仙戰於范陽,敗之。寶應元年建寅月甲申,追冊靖德太子琮為皇帝,妃竇氏為皇后。乙酉,葬王公妃主遇害者。丙戌,盜發敬陵、惠陵。甲辰,李光弼克許州。吐蕃請和。戊申,史朝義陷營州。建卯月辛亥,大赦。賜文武官階、爵。五品以上清望及郎官、御史薦流人有行業情可矜者。停貢鷹、鷂、狗、豹。以京兆府為上都,河南府為東都,鳳翔府為西都,江陵府為南都,太原府為北都。壬子,羌、渾、奴剌寇梁州。癸丑,河東軍亂,殺其節度使鄧景山,都知兵馬使辛雲京自稱節度使。乙丑,河中軍亂,殺李國貞及其節度使荔非元禮。戊辰,淮西節度使王仲升及史朝義將謝欽讓戰於申州,敗績。庚午,敦子儀知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節度行營,興平、定國軍兵馬副元帥。壬申,鄜州刺史成公意及党項戰,敗之。建辰月壬午,大赦,官吏聽納贓免罪,左降官及流人罰鎮效力者還之。甲午,奴剌寇梁州。戊申,蕭華罷。戶部侍郎元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建巳月庚戌,史朝義寇澤州,刺史李抱玉敗之。壬子,楚州獻定國寶玉十有三。甲寅,聖皇天帝崩。乙丑,皇太子監國。大赦,改元年為寶應元年,復以正月為歲首,建巳月為四月。丙寅,閑廄使李輔國、飛龍廄副使程元振遷皇后於別殿,殺越王系、兗王亻閑。是夜,皇帝崩於長生殿,年五十二。

查《壽星萬年曆》,唐肅宗之元年

冬至所在月(761.12):

初一壬午大雪,十三癸巳,十七冬至,十九己亥,廿五丙午,廿八己酉,廿九庚戌

大寒所在月(762.1):

初一辛亥,初三小寒,初九己未,十八大寒,廿五乙亥

雨水所在月(762.2):

初一辛巳,初三立春,初四甲申,初五乙酉,初六丙戌,十八雨水,廿四甲辰,廿八戊申

春分所在月(762.3):

初一辛亥,初四驚蜇,初二壬子,初三癸丑,十五乙丑,十八戊辰,十九春分,二十庚午,廿一壬申,

穀雨所在月(762.4):

初一庚辰,初三壬午,初五清明,十五甲午,二十穀雨,廿九戊申

小滿所在月(762.5):

初一庚戌,初三壬子,初五甲寅立夏,初五乙丑,十六丙寅。

大寒所在月初一辛亥,已稱建丑月,初三才小寒

春分所在月初一辛亥,已稱建卯月,初四才驚蜇

穀雨所在月初三壬午,已稱建辰月,初五才清明

小滿所在月初一庚戌、初三壬子,已稱建巳月,初五才立夏

由此可見,唐代地支紀月自朔日始,非自節氣始。


以官方春晚的說法為準,除夕晚上才說生肖的改變,以立春為標準的話,官方的臉往哪擱,打的啪啪響。


1,按照中國傳統;2,科學論證後;3,政府官方法規。在這之前可以討論,還是以官方法規為準,避免造成混亂!


應該以立春為界。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都幾千年來對應好的。


推薦閱讀:

正月初三,赤狗日
懷有德愛,永遠都是對的
戩榖壺言:寫給紫砂新生-如何讓紫砂壺容光煥發
喜歡吃肉的你,在今天有沒有燉豬肉呢?
戩榖壺言:珠圓玉潤的紫砂圓器 ? 寫給紫砂新生

TAG: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