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 條消息)人類大概在多少年後能夠實現太空移民?

看科幻小說的時候總覺得人類很厲害,更何況如今科技進步那麼快,覺得我們很快就能登上太空,可越長大越現實,我在死之前能否進入太空?求解答


看你要移到哪兒。到月球的話,用不了幾年了。到火星的話有生之年應該有戲。要到另一個恆星系就難了。預估要500年左右。


如果計劃順利實現,2025年,人類將成為星際種族。我在專欄上分享過這篇文章,在這裡展示一下。

知乎專欄 2025年,人類將成為星際種族

我們在有生之年將見證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件,人類將成為星際種族。在地球的46億歷史上,地球生命首次在其他星球定居。時間就在9年後的2025年。

從生命和人類演化史來看,生命在時空範圍內的擴張是必然的,250萬年前,智人從非洲大陸的某個地方出發,如今已經遍布整個星球。移民其他星球,乃至星際移民,已經為無數科幻小說家和科幻愛好者設想過。當然這也是科學探索的主題。100年以來,對地球以外世界的探索,已經花費了人類成千上萬億的資金。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星際移民不但提上了日程,而且在一步步的實現。這不僅僅是政府行為,也是民間行為。這件事兒,因為一個人的努力而變得幾乎盡人皆知,而且進程大大加快。這個人是馬斯克。

星際文明的必要性

馬斯克迫不及待的想要人類成為跨星種族,他期待著在火星上退休。為什麼?他認為把全部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不是個好主意:現在我們都居住在地球上,這意味著如果地球有什麼不測——自然災害或者黑科技自毀,那麼人類就麻煩了。就像只把一套非常珍貴的數字相冊存在一個並不十分可靠的硬碟上,如果你處在那種情況下,你肯定會把它們再次備份到第二硬碟上的,這就是原因所在,馬斯克把這個概念叫做「種族的生命保險」。

在馬斯克之前,許多人都意識到了星級移民的必要性。

史蒂芬?霍金曾經表示:

我認為人類無法在未來幾千年中持續生存,除非我們散播到太空……我們面臨著大量生存威脅,例如核戰爭、災難性全球變暖、基因工程病毒,而且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發生新的意外事件的可能性的出現,未來威脅的數量很可能還會增加……如果我們想要擁有長期的未來,就需要將目光投射到地球之外,將人類散播到太空和其他星球上去,這樣地球上的災難才不會導致人類滅絕……只要我們散播到太空並且建立了獨立的殖民地,我們的未來應該就非常安全了。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 Richard Gott:

1970年,大家都估計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已經把人送到火星上了,但是我們沒有把握住機會。我們應該儘快進行,因為移民其他世界是我們降低風險、提高人類生存概率的最佳機會。如果我們只待在一個行星上,早晚會出事。等到大禍臨頭再去想要是在火星上有殖民地就好了,那就太晚了。

NASA局長Michael Griffin:

長期來看,單行星物種無法持續生存……如果人類希望生存數十萬或者數百萬年,我們最終就必須移民其他行星……未來某天,生活在地球之外的人會比地球上還多。

科幻作家Larry Niven可能說得最好:

恐龍滅絕了,那是因為它們沒有太空計劃。如果我們滅絕了,那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太空計劃,活該!

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

馬斯克最擔心的是費米悖論。

1950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隱含之意是,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

馬斯克對費米悖論的解讀是。由於我們從未看到過任何外星生命的證據,這種奇怪的現象讓他懷疑太空存在「大量單行星死亡文明」。他提出以下警告:

「如果我們非常稀有,那麼我們最好儘快進入多行星文明狀態,因為如果文明是脆弱的,那麼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來確保本來就非常低的存活概率得到大幅提升。」

2001年,一位朋友詢問馬斯克在PayPal之後的打算,以下是他當時的想法。馬斯克這樣敘述當時的對話:「我說,嗯,我一直都對太空很有興趣,但我認為我一個人什麼也做不了。但是,我繼續說,顯然我們會送人上火星。突然我開始想為什麼這件事還沒發生。後來我登錄NASA網站,想看看大概的時間計劃。」

但是他找遍了網站,驚訝地發現……什麼都沒有。自從70年代初NASA預算第一次削減以來,由於爭取經費的努力失敗,前往火星的計劃一次又一次地推後。現在,根本連計劃都沒有了。

於是馬斯克想出了一個助一臂之力的辦法——他要送一株植物上火星。他將這個計劃稱為火星綠洲,該計劃的目標是執行一次前往火星的慈善任務,將一間自動溫室送上這顆行星。這間溫室會使用一個機械臂採集一些火星土壤,種下種子,一旦種子開始生長,溫室就會發回馬斯克所謂的「金錢鏡頭」——外星紅色背景中一株堅強的綠色植物,也是火星首個(已知)生命的照片。

他的想法是,這次驚人之舉應該會吸引許多人關注,再次喚醒世人對太空旅行的熱情,激發大量孩子參與航天事業——馬斯克希望公眾重新燃起的興趣最終能導致NASA的預算增加。馬斯克當時認為(現在仍然認為)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大約0.25%或者預算的大約1%應該投入太空領域。他清楚地說明,自己並非建議回到60年代預算4%的水平,只是建議在目前不到0.5%的水平上有所增加。他表示:「只要1%,我們就可以買下人壽保險。」

隨著PayPal出售給eBay的日子越來越近,馬斯克從PayPal中抽身出來,召集了一個太空團隊來合作實施火星綠洲計劃。為了實現該計劃,他們需要一枚火箭,馬斯克要用PayPal方面的一部分收益來購買。當時最便宜的美國火箭要價6500萬美元,但在俄羅斯,一枚舊火箭的價格只是這個價格的一小部分,於是馬斯克前往俄羅斯,談判購買三枚翻新洲際彈道導彈。馬斯克希望2000萬美元把三枚全買了,但俄羅斯人要價更高。他空手而歸。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決心自己動手。不是那個植物項目——而是這個大項目。

他花了幾個月如饑似渴地閱讀與火箭技術,以及自己製造火箭需要什麼有關的資料,最後他認為可行。他要送100萬人上火星。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火星呢?金星(Venus)鐵定不行,它那能融化鉛的表觀溫度、令人碎骨粉身的氣壓以及無法張口呼吸的空氣都令人望塵莫及。火星是最佳。

為什麼是一百萬人?因為馬斯克認為要使火星居住地能夠達到「獨立運轉」的條件,所需人口臨界點的大致數目就是這麼多——他把能獨立運轉定義為「即使地球的飛船再也不來了,殖民地最終也不會滅絕——這需要殖民地擁有大規模的工業基礎,還要比地球上的更堅實地多。」馬斯克認為為了維持百萬人口的殖民地能逐漸獨立運行,需要飛船運載至少1000萬噸的貨品,如果SpaceX能使飛船的運貨載重如他們期望那樣達到1000噸的話,就需要次數達到10000出頭的航班去往火星。

Elon認為要達到1百萬人需要從地球發送1萬次飛船。需要把成本控制在現有耗費的1/20,000才行,也就是一個人50萬美元。用重複使用的火箭進行一場太空航行,你只需要支付推進(燃料和液氧)的費用以及維護費。這樣,太空航行的價格就下降到了原本的1/100甚至1/1000。現在SpaceX不但已經早出了可重複使用的火箭,而且已經在替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衛星了。

那麼人類在什麼時候啟程去火星呢?馬斯克說,2025年1月:首架載人飛船奔向火星。也就是,9年之後。我們將是人類外星移民的見證者!大家要注意這個消息。這是,地球有生命的46億年來。地球生命首次到外星球生活。

但是人類要在火星上常駐,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如何讓火星宜居?也就是,如何把火情變成宜居星球?大家都知道火星上有水,水是生命必須的,這為人類居住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但是,火星還有個特點,就是很冷。這個怎麼辦?

2015年,Elon Musk 在美國著名的脫口秀節目 The Late Show 上跟主持人扣扣熊(斯蒂芬·科爾伯特)有段對話。這位現實版鋼鐵俠曾一邊抿著嘴角笑一邊說:人們要移民火星,讓火星變暖,最快的辦法就是在火星的極點上方扔下核彈。扣扣熊認真地評價到:你是個超級反派!這是超級反派才會做的事情!

實際上馬斯克是認真的。Elon Musk隨後的Solar City 公司的新款太陽能面板的發布會上一本正經地介紹了他的構想:

「我說的是以我們的標準來看非常大,但從天文標準又非常小的一系列爆炸,本質上來說是極點上空的兩個小型脈衝太陽。這些爆炸實際上位於星球的上空,而不是星球表面。」

這些太陽需要用到現在還不存在的技術來進行製造。Elon Musk 繼續說:「每隔幾秒鐘,就向兩極發射大型的核聚變炸彈。就像一個小太陽一樣閃爍。」接下來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發射這樣的太陽,持續加熱火星的進程。

當 Elon Musk 在舞台上講解他的瘋狂科幻計劃時,整個房間都變得鴉雀無聲。他說:「很多人並不能理解我們的太陽其實就是一場巨大的核聚變爆炸。」

那火星為什麼還需要兩個太陽呢?Elon Musk 解釋說:「如果在極點部署兩個基本的小型太陽,就能達到加熱行星的效果。然後就能氣化凍結的二氧化碳,使大氣層變厚並加熱水,從而在火星製造溫室效應,持續加熱火星就能造成這樣的連鎖效應。」這樣,火星應該就能慢慢達到人類適宜的溫度。

而這種核聚變爆炸在目前來說就是氫彈了。事實上,該理論在嚴肅學界也正處於探討之中,並非 Elon Musk 一個人的空想。馬斯克曾經有段時間逢人便說「我要在火星退休」的話,我覺得這是一盤很大的棋。適宜的溫度,適量的空氣,充足的水,生命就是這麼誕生的。

埃隆·馬斯克:十年內讓人類成為「火星人」

2016年9月馬斯克在67屆國際宇航大會演講

國家地理紀錄片《火星時代》2016年已上映

2016年4月20日,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和火星計劃總設計師吳偉仁罕見地接受了採訪,並在採訪中公開了該機構進行星球探索的計劃以及未來的合作。

該計劃的總工程師吳偉仁稱,國家航天局準備為2020年登陸火星制定一個計劃。不過,他承認,該機構原本可以更早開始火星探索行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落後於美國、歐洲和印度的航天機構。吳偉仁自信地對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說:「我們將進入火星軌道、登陸火星並部署一輛火星車——所有這些都在一次任務中完成。

==核聚相關文章===

  1.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核聚專欄文章

  2.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3.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4.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5.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種什麼體驗?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6.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7. 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8. 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

  9. 對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0.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1.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2. 無法理解高等數學怎麼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3.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會不努力?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4. 總是追求完美然後一事無成怎麼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專欄: 核聚

微信訂閱號: 核聚


瀉藥。

現在內耗太嚴重。

太空夢要往後延遲了。

有生之年能看到殖民月球就不錯了。


謝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理一下問題中出現的幾個概念(看到問題平時養成的習慣,沒辦法,哈哈,我始終認為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有大家都認可的概念定義和前提條件的,我見過太多的互撕歸根結底都是對問題概念定義上的歧義)

第一,太空移民,這個詞涉及到移多少,移多遠,移多久,我認為題主這裡所說的應該指的是有一定規模的,大規模的先不考慮,成百上千規模的(幾個人的應該不算,那不叫移民,那叫移宇航員哈哈),距離應該包括太空站在內的除地球以外的其他天體,都應稱為「太空」移民;移多久,至少應該具備人類能夠長期定居的生存條件,也就是要有人造小生態系統。

第二,「人類」實現太空移民中的人類是否具有選擇性?舉個栗子,具有宇航員的身體條件並且經過專業的技術訓練具備相關專業技能的一類人實現太空移民當然要比像我這種一般人要容易一些。當然考慮到題主的問題,咱們就假設太空移民中的「人類」沒有選擇性。

--------------------------------------------------------------------------------------------------------------------------------------------

回到正題,說實話,影響實現太空移民的時間長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隨隨便便給一個具體時間年限,很難,也很容易。這裡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技術原因;另一個,政治經濟原因。

  • 技術因素 這個涉及到兩個主要技術問題:1建立封閉的生態系統。當然,如果能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一顆具有地球一樣的生存環境的星球再好不過了,至少目前為止的航天器所能及範圍內沒有找到,並且我也並不認為即使發現,從猜測到發射航天器過去到最終驗證證實的時間會比建立生態系統短多少。單單從建立生態系統的技術上來說,這個人類還是有經驗的,之前美國花了差不多十年時間搞的那個「生物圈二號」就是個封閉的生態系統,裡面能源取自太陽能,裡面的溫度氣候大氣循環儘可能模擬地球,好像最後有科學家在裡面生存了有一年。所以說,加入在地球附近移民,單單從建立生態系統來說技術上應該不會花費太長時間。2.運輸條件。目前來看,載人航天也只有美國登過月,中國是否會載人登月還不好說(這就是政治經濟原因了)。此處應該會有疑問,為什麼要去其他星球呢?空間站不也挺好。這是科幻裡面經常出現的鏡頭。目前來說,在軌運行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和咱們國家的天宮都是以科學實驗為主,要發展成為能夠接納成百上千人的空間站很不現實,頂多會成為深空探測運輸的中轉站。所以,最有可能的還是月球和火星。那麼問題來了,就目前的火箭運載能力(也可以說是有效載荷)移幾個宇航員是可以的,要想有一定規模的移民和建立生態系統就呵呵了(不要說一點一點搬過去)。個人認為,最經濟有效快捷的辦法就是發展空天飛機(不知道什麼是空天飛機的自行補課,此處不再解釋),講道理,這個是具有實際可行性的,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國家正在研究(我國有沒有研究不知道,捂嘴,哈哈),想繼續了解的可以網上找一些新聞材料看看,就技術方面來講,目前研究比較熱的組合動力(RBCC和TBCC)是可以作為空天飛機動力的。至於多長時間,這麼說吧,從萊特兄弟實現第一次動力飛行到現在也有100多年了,但從萊特兄弟到第一架客機載客(好像是不到十人,也就幾個人吧)短短十幾年時間,所以說從能到對大多說人能是需要很漫長的路要走。所以,單從技術上來講(假設政治經濟環境很好),空天飛機的問世和大規模應用個人覺得需要50-100年。

  • 政治經濟因素 政治經濟原因是這個問題的很重要不可忽視的原因,可以說是題主問題的核心,技術問題的大腦心臟。大家一提到太空移民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是科學家的事,其實不然,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家。為什麼這麼講?大家都知道,航空航天這個領域很燒錢的,不是一張一張地燒,是成堆成堆地燒的那種。但凡要上一個項目,那可是要綜合多種因素經過反覆論證了的,技術問題先拋開不說,目前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未來幾年幾十年國家的經濟實力能否支撐這個項目進行下去,這個項目的意義何在?它所花的納稅人的錢產生的效益能否堵的住悠悠眾口?等等問題都是政治家決策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很現實的問題。這就是能不能搞很重要,但是想不想搞更重要。

最後回到題主問題「有生之年能否進入太空」,如果題主不是宇航員的話,僅僅出於去太空遊玩的目的,我想不能。


推薦閱讀:

驚到了,10張最美最奇的地球圖像
多大的速度才能把衛星送入太空?
太空中的飛行器是怎麼測速的?
為什麼《2001:太空漫遊》節奏那麼緩慢?
坎巴拉太空計劃新手教程(5)

TAG:科技 | 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