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 條消息)古人的時間概念是怎樣的?

感覺古人的時間概念是相當籠統的,記憶中都是日晷,水滴什麼的,這樣的時間概念對人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么?是否有一個大概的關於古代計時(長時間段幾小時,短時間段幾分鐘)的演變的總結?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子;zǐ (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

丑:chou (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

寅:yin (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

卯:mao (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 )

辰: chen (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巳:si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午:wu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中午12點就是正午)

未:wei (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

申:shen (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酉:you (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戌:xu (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 )

亥:hai (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

(以下來自百度)

  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1)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7年),改漏刻為一百二十;

2)光武之初,又用百八刻;

3)梁武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乃以晝夜為九十六刻;

4)陳文帝天嘉中(約公元563年),又用百刻;

5)唐代大衍曆法,謂以前多一日謂百刻,一刻為十分,致一時中沒有整數之刻分,稍感不便,乃以一時分五刻,則又一日又六十刻,一時又分為兩半時,半時等於今之一小時而又兩刻半,然此制時辰雖又整數,而一時又有五百零六餘,一刻有一百零一分余,均不是整數;

6)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所用之欽天曆,以一日為百刻,一刻為七十二分,一時為六百分,皆得整數,惟一時合八刻二十四分,非整數;

7)宋代分一日為百刻,每刻為六十分,每時為八刻二十分;

8)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所用之授時歷,以一日為百刻,一刻為百分;

9)明代一日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其為百刻,上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下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若子時,則上半刻在夜半前屬昨日,下半時在夜半後,屬今日。古歷每時以二小刻為始,乃各繼以四大刻,然不若後歷之便於籌策。

10)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頒時憲歷,以每日為九十六刻,每刻十五分。《時空制命書》以每時(二小時)分為十二刻,每刻十分鐘,用十二支紀刻,其由子刻至亥刻之推法,系以時為主,與以日為主而推時相同。


看貓眼應該是廣大勞動人民用的最多的法子了

Sina Visitor System 貓鍾

侵刪


所謂的120刻、108刻、96刻,並不是改了刻,而是統計標準不同。

其實是時歸時、刻歸刻,從半夜開始算,有4刻線和時線重合。這4刻不算,就是96刻,時線全算就是108刻。若是兩時之間的等分線,就是120刻。


推薦閱讀:

世界上第一個熬夜的人類(注意是熬夜,即在晚上克制自己睡覺的慾望而做某事)可能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熬夜?
如果現代的一個城鎮集體穿越到先秦時代,會被古人反殺嗎?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枕頭多為硬質材料?軟枕是何時發明並廣泛使用的?
古代中國人做菜味道與今天有何不同?

TAG:時間 | 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