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 條消息)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死了的人不能消費的同時,覺得活著的人就可以消費呢?

難道人活著就不應該受到尊敬嗎?等到人家都死了才來尊敬,對那個死去的人還有什麼意義?

看問題有感: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622363


問題關鍵是,覺得死者不能消費的和活著的人可以消費的往往不是一批人。

題主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人類在注意力資源缺乏,或者有強烈主觀意願的場合一般把「我」之外的其他人帶來的信息看成一個整體。這些人中的某些人不願意消費死者,這些人中的另一些人願意消費活著的人。如果這兩種人先後發聲,我們一般會認為「我靠,活著的時候網友罵,死了倒一個一個網友哀悼」我們趨向於把一個群體擬人化,因此它行為的矛盾使我們非常困惑和憤怒。在網路上這個群體就是「網友」。但大家仔細想想就知道,每個人是獨立的,上面這兩種人基本沒有交集。

覺得不能消費死者的人往往在姚生病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擔憂,覺得活著的人可以消費的人在姚死了也未必說得出什麼好話,最多就是沉默一下就過去了。題主把一些人想的還是太有羞恥心了,他們其實是偽善都懶的裝的。

我舉個偏題的例子,每一個之前不被看好的dota2隊伍得到冠軍,在慶賀之餘,自然會有很多人諷刺道:「你們這些人之前吹xxxx,現在打臉了又馬上說zzz天下第一。」但是仔細觀察id就可以發現,其實吹xxx和吹zzz的是兩撥人。xxx這一陣佔優了,xxx粉絲有話語權,zzz的粉絲只能憋著不說話,等到zzz奪冠,終於揚眉吐氣可以蹦躂兩下,這很正常。

我們覺得違和,厭惡,憤怒,我們攻擊這種毫無廉恥,反覆無常的行為,攻擊的其實是我們心裡那個「「別人們」偽善的,毫無邏輯的虛擬形象。但其實這個虛擬形象是不存在的,它也不可能簡單的用一個人類的性格或者行為去描述。


中國傳統觀念中認為死者為大

當然我覺得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如果有人現在罵我的話,我會變本加厲的罵回去,如果我掛了我就不能罵回去了,這時候罵我顯然是更不道德的。


引用知友 @Justin Lee 在刻奇(Kitsch)是什麼?如何克服刻奇? - 心理諮詢 的答案

人們總想賦予生命一個崇高而神聖的意義,總想給自己一個熱淚盈眶的理由,總想通過某些行為讓自己看起來具有美好的品質——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想欺騙自己。

人們總擔心自己不夠善良但又不想付出太多,於是尋找容易擦掉的眼淚:比如韓劇中得絕症死掉的女主角,電影里妻離子散的主角。

人們總擔心自己不夠崇高但又不想犧牲太多,於是尋找成本極低的崇高:在微博上吶喊「不轉不是中國人」「這一夜我們都是XX人」,在社交網站點蠟燭,抱著捐款箱強迫別人捐款。

——整理自蔣方舟《刻奇國里說刻奇》

我本人,甚少觀看中國好聲音等節目,只是偶爾看過姚貝娜演唱的一些片段,覺得她是一位年輕有實力的歌手,我甚至不知道她去世前是患有癌症的。因此,作為不是她的歌迷,當她去世後,我也只能表示對年輕生命的逝世的惋惜。如果明天紅遍朋友圈的龐麥郎因睾丸癌逝世,我同樣會覺得惋惜,對年輕生命逝世的惋惜。

那麼為什麼」姚貝娜逝世「會作為一個話題而被消費呢?

如我前文引用的一般,點個蠟燭是很低成本的崇高,轉個微博質疑因為中醫治療而導致癌症複發也是很低成本的。人們為了表達惋惜之情,表達自己的崇高,隨手點蠟燭。人們為了表現自己的深度思考和與眾不同,隨手轉個質疑微博。這是刻奇。

你信不信,如果明天龐麥郎去世了,朋友圈裡會上演「他走了,但他的音樂夢想還在」……知乎將會有這樣的提問:「如何評價龐麥郎?」「如何看待《我的滑板鞋》的走紅?」「如何評價龐麥郎對華語音樂圈的影響?」

我覺得,姚貝娜去世這件事,該悼念悼念,該思考思考。不要突然一下子冒出來一堆的類似於死後平反的話題,偽歌迷也不要突然之間愛上了她的歌點蠟燭,當然了,因為她的死而讓她的歌聲讓更多人聽到,也許也是一件好事。

大家不妨想一下,姚貝娜之前,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

季羨林一去世,他的書大賣。(我沒有讀過他的書,我也不會因為突然知道一個我以前從來不認識的國學大師而去拜讀他的作品)

黃家駒去世後,一曲海闊天空,征服了多少來自祖國天南海北的我的大學同學。

哦對了,好像還有個惠特尼休斯頓,邁克爾傑克遜,他們去世的時候也是掀起了一波熱潮吧。就不說最近的吳清源了。

如果不是他們的去世,也許還真的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他們呢,對吧?

這中間,得有多少偽粉絲在刻奇的作用下達成的的呢?


克服刻奇,首先要做到的是克服孤獨。當其他人共同感動、流淚、憤怒、快樂的時候,要有足夠的勇氣不與他人同悲同喜。


克服刻奇,並不是靠嘲笑他人「刻奇」來實現,而是靠捍衛自身的情感,如同捍衛自己的城堡。

——摘自蔣方舟《刻奇國里說刻奇》原文

此刻我認為,安靜地讓生活繼續就是對姚貝娜最好的尊重。


他們只是那麼說而已,其實死人活人他們都會消費,不同的只是他們願意消費誰而已。他們看誰不順眼了,就說人家消費的是錯的,反正只有他們自己是對的。


被消費後

活人:我干你

死人:……

*******************

類似的行徑還有:

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罵啞巴人。


跟女人一樣,花大力氣干一炮誰都願意,天天干,就要看感情和人品了。


個人覺得和這個人生前品行還是有很大關係的吧。

你看秦檜死這麼久還一直被消費也都沒人鳥。


應該是與人的同情心和危機感有關吧。人還在的時候總覺得她就在那裡,隨時可以找到隨時可以關心。人走了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同情心爆發,也會因為對於死亡的畏懼而唏噓不已。嗯……其實我還沒明白輪子哥想問什麼。


其實無所謂死活無所謂人是誰,大多數網民只是需要一個興奮點或話題點罷了。

對於無聊時刷刷朋友圈微博的人,平時見到的都是個人自拍、無聊段子什麼的,突然冒出個這麼個消息,一個好像挺有名的人,我也聽過他,人死算是個大事吧,那當然要轉發啊!有些標榜獨立思考的人,好好的思考能力不去思考一下哲學思考一下人生思考一下科學,跑過來為了突出自己的不同非要站在一個與眾人不同的角度去指手畫腳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以突顯自己的不盲從。

試想要是天天都有大牌明星逝去,估計最後那些湊熱鬧轉發的慢慢就沒興趣了,而那些思考者估計得開始思考為什麼死的人這麼多這些問題了。

不過對於這些湊熱鬧轉發的人我得提前感謝他們,萬一遲點我打算做點什麼營銷手段的時候他們絕對是傳播的主力軍。至於那些刻奇的「獨立思考者」,看的出多少有點自己在思考的痕迹,勸他們學會慎言。


就是想佔領道德奇點罷了。


人都死了,還不放過人家,你還有沒有人性。


贊同 @梁俊藩 的答案。

另外,補充一點。

09年時候,我曾經問過一位長輩(經歷了很多的長輩),為什麼現在感動中國等等之類的頒獎全是頒給死人的。他說,你以為以前都這樣嗎?然後列舉了一些牛逼人物被國家授予很高的榮譽後又因各種作風問題被抓的,現在都想不起來有哪些了。最後的總結我一直記著『一個活人,如果因為當時表現,給他國家級榮譽。活人會變,給完榮譽後可能變壞。這就打國家臉了。而死人不會變。一個死人,如果一些事得到了肯定,已經是既定事實,因為死了,也不會再變壞。人們只記住當時他好的一面了。』

時間太久,有些出入,但是大體意思是這樣的。


就像小說中冷酷的劍客對斬殺同級的存在有興趣,對屠殺普通人沒興趣。因為他有爭強好勝的需求,也有作者賦予的潛在道德需求。

人有消費他人的需求,也有獲得道德滿足感的需求。消費生者、不消費死者是兼顧了兩種需求,是一種博弈平衡。(生者似乎可以反擊,消費起來道德罪惡感小)


要分開對待的,對於生時便作惡多端不得人心的人,無論其生死都會被消費。

而有些生時雖令人厭惡,但死的卻可憐之人,大家便生出同情之心不再調侃,甚至維護。

至於生時便不令人厭惡的人,一般沒有人去消費。

當然從整體角度來看,出於對死者、鬼神這種玄乎的恐懼及敬畏,大多不以死者開玩笑。活著的人現在提倡言論自由,是人都可以評上一二。


我看了好幾遍才明白輪子哥想問的什麼……

我也覺得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可能是我們程序猿都太過於理性,看到那些莫名的感性言論就會覺得很奇怪。

有可能是因為那些所謂的傳統美德吧?

所謂「死者為大」,為什麼死者就大呢?

這就像我們一直以為被要求「尊師重道」一樣,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我給錢買服務,我還得去跪舔那些提供服務的人?

所以我覺得吧,傳統美德這玩意兒,是一些思想的枷鎖,理性上是不能理解的,都是感性的東西。

最後對於問題,我的答案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而這,就是傳統美德的弊端。


死,人都得面對的問題

大多人還沒準備好


死者為大吧

作為屁民,有時候死才能解決問題~更悲哀的是死了都不見的解決問題

我發現我打的根本不是答案~但是我還是想發布~那就匿名吧


中國特色,死者為大。

大概就是說,別人都死了你還想怎麼辦?不如就尊重他吧。顯得咱們富有良好美德。

突然想到了吳清源,當年還犒勞過侵華日軍,死了大家還不是一股腦的替他洗白。什麼個人選擇高於國家。什麼他只是想下下棋,沒有其他想法什麼的。

不知道因為說了句日本國歌難聽就被媒體整的死去活來的孫楊會不會哭暈在廁所

怕被罵,不敢不匿


推薦閱讀:

酸奶還能這麼玩?無趣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為什麼蟑螂爬牆如履平地?
王路:體面,性的禁忌,政治正確
2017 年你最得意買到和最失敗購買的家居產品各是什麼?
理性思維的弱點是什麼?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