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沒有 BAT?

原文:上海沒有 BAT,那又怎樣?


從上世紀末發端開始,上海先後有四波互聯網熱潮。

第一波湧現出攜程易趣前程無憂盛大榕樹下九城億唐等;

第二波湧現出巨人網路土豆網百姓網大眾點評籬笆網博客大巴世紀佳緣等;

第三波湧現出易迅新蛋一號店麥考林安居客等;

第四波湧現出餓了么滬江網喜馬拉雅FMB站等。

但這只是一種常規概括,事實上,在服務領域上海的互聯網公司非常強大,比如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陸金所、匯付天下、快錢、點融、麥子金服,金融信息服務領域的萬得、東方財富網、大智慧,細分服務領域的漢得信息、我的鋼鐵網。上海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相對低調的互聯網公司,比如網遊、娛樂和專業服務(如周忻已給紐交所帶去了易居中國、中房信、樂居、鉅派控股4家上市公司),以及很多和互聯網產業相關聯的投資基金(像雲峰基金、經緯、嘉御基金)與中介服務機構,市場份額很大。雖然上海不少公司被別人「合併」了,比如大眾點評被美團合併,土豆被優酷合併,但誰能說,合併者選擇被合併一定是錯?

上海的互聯網公司確實缺乏單個的「大傢伙」,但不等於上海沒有互聯網的「大天下」。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咋咋呼呼的少,扎堆取暖的少,但實實在在、埋頭做事、服務精細的,可以說一批一批,代代不停。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開創了顧客服務標準化的攜程,攜程依靠強大的技術建立了一整套現代化服務系統。梁建章曾說,他在創辦攜程不久就採取了「將服務過程分割成多環節」的辦法,即用細化的指標控制不同環節,並建立相應的測評體系。攜程是將製造業的質量管理方法「6西格瑪法」運用於互聯網服務業的第一家。

但是,由於上海缺乏互聯網王者這樣的標誌性公司和人物,可謂「少一俊」,所以往往成為被反思的對象,似乎上海互聯網就比北京、深圳、杭州矮一頭,這顯然很不客觀。但從自我批評以圖未來的角度,對上海互聯網環境的反思和批評又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以下觀點:

上海互聯網缺乏領導性企業,對行業引領性和生態建設都不力;

上海互聯網從業人員的數量和北京相比差距很大,找到團隊要花更大力氣;

上海互聯網人喜歡算投資回報率,不習慣「大賭」和先虧後賺,所以難以長期堅持,熬不下去就會賣掉公司。在「離錢近」的行業如遊戲和互聯網金融,在很容易找到商業模式的地方如線下服務的線上化,上海都很強,但一時看不清模式的地方,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就會退縮;

上海人喜歡進世界500強,而創業是有風險的事,不被大多數人接受;

上海人更注重生活品質,大部分人平均工作的時間比北京、深圳的人要短;

上海人喜歡權衡和瞻前顧後,北京海淀創業大街有人吼一嗓子說創業,馬上有人辭職跟進,上海這邊則要反覆盤算,決策很慢;

上海互聯網創業缺少扎堆聚集的氛圍,北京、深圳的互聯網人你來我往很頻繁,晚上下班就呼朋喚友去聚,上海人下班則趕快各回各家,外來創業者感覺很孤獨;

在引進人才方面,深圳有句話叫「來了就是深圳人」,上海在引進人才的實質性問題如子女就學、落戶、高管退稅等方面稍遜一籌

上海商務成本相對偏高,對初創企業不利,北京有很貴的地方也有便宜的地方,有很便宜的生存方式;

北京創業者身上大都帶著瘋狂和理想,招人談創業情懷也很容易打動對方,而上海招人,對方最關心的是薪資保障,最後可能還會來一句家長不同意;

上海缺乏科技圈裡的話語權和媒體影響力

北京的北大、清華都在中關村一帶,處於鬧市,產學溝通方便;上海的情況是,偏文的復旦在市區,偏理工的上海交大的本科在「閔大荒」,不利於大學生創業;

上海是金融中心,但不是VC聚集之地

附:

  1. 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獨角獸俱樂部」榜單
  2. 2017年中國獨角獸公司地域分布


城市定位不同,上海不是屌絲逆襲創造奇蹟的地方,是你創造了奇蹟之後過來消費的地方。

上海不但現在沒有,以後估計也很難有。

四個一線城市,反而是上海和深圳的定位可識別度最高,深圳就是奮鬥創業,上海就是資本爭雄。

北京按理是政治中心,國企扎堆,但由於金融街的存在,又是實質上的金融中心,由於高校科研院所的存在,又是實質上的科研中心,進而成為創業中心,這裡既可以容納深圳的屌絲,也可以容納上海的權貴,是一個很混雜的城市。當然,目前清理非首都職能,是想比較單純的保留政治和科研教育的本色,但我覺得未必能成功瘦身,很可能的結果就是人口總量減少,但人口結構大幅精英化,變成權貴的名利場。

廣州很像上海,傳統製造業、商貿發達,但沒有上海的金融中心以及貴族氣息,有類似於深圳的創業土壤,但又沒有深圳那麼激進,有類似於北京科研教育基礎,但又沒有那麼雄厚。廣州就像一個上海的商業、北京的教育、深圳的創業混合的城市,但每一項都不別人。

對於四個一線城市的前途,我的判斷大致是這樣的:

北京,體量的增長會放緩,甚至適當縮減,但結構會精英化,真正變成「白居不易」的帝都。雄安和通州的發展並不會削弱北京,而是讓北京的形象變得更加清晰;

上海,中國的經濟中心,所謂經濟中心,就是等你強大了,就到上海來。上海會越來越像香港、新加坡,城市管理會越來越精細,當精細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不再會有英雄和奇蹟的出現;

深圳,中國的發動機,發動機不能太漂亮,但要很有力量,深圳符合這個條件。深圳估計很難成為一個宜居城市,因為這裡房價太高了,但這樣也好,過了四十歲事業無大成就的人就離開深圳,新來的有夢想的年輕人頂上,這個城市將長期保持低齡有活力、戶籍人口偏低、人口大進大出的狀態;

廣州,中國未來的經濟中心,因為廣東會成為未來的經濟中心。廣州的最大優勢是地盤大資源承受能力強開發完成度不高,廣州的老城區會像內陸城市一樣逐漸衰老,但廣州的新城區會在一批又一批的移民的推動下崛起,這個城市的可持續性目前看來是最強的,預計將來也會是最多元的一個城市,城西城東會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紐約也沒有互聯網巨頭啊!

我覺得是因為 在上海,跨國公司(和金融)才是主角,連上汽、光明、家化……這種本土品牌可能都是二等角色

又怎麼可能有從小發展到大的互聯網巨頭呢?即使有一些互聯網也不可能得到主流的支持。


其實上海沒有BAT沒什麼大不了,紐約也沒互聯網巨頭,灣區也沒金融巨頭,DC除了政客更是什麼都沒有。每座城市應該有適合自己的定位,上海的定位本身就應該是建立在長三角地區厚實製造業基礎上的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早年提出的四個中心計劃基本也是這個套路。但顯然這麼多年過去了,金融中心依然是北京,中國國情就是除非首都願意放權,否則金融這樣跟著政治跑的行業鐵定壟斷在首都地區。所以與其質疑上海為什麼沒有BAT,不如質疑下北京為什麼不好好當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為什麼不讓自古重商而且有良好工業基礎的上海承擔金融中心的重擔。


因為BAT能用來睡覺的竿子都被掛衣服了,所以BAT實在沒有地方睡覺了,就都飛走了~

圖來自網路,出處見水印,侵刪

...

...

...

...

...

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IT高。

真是夠了!

學啥都沒前途,除了計算機。

別的創業都不算創業,只有互聯網公司才叫創業。

科技創新不叫創新,互聯網才叫創新。

得IT者得天下,沒IT的都是渣。

全世界追捧IT,所有產業為了服務IT。

BAT就是電,是光,是唯一的神話。

......

啥都要和最好的對標,也是一種病態。

上海為什麼沒有BAT,中國為什麼沒有谷歌,微軟,蘋果。

為什麼上海沒有BAT?

百度在北京。

阿里在杭州。

騰訊在深圳。

就這麼簡單,除非BAT搬遷,其他任何城市都不會再有BAT了。這三家是不可複製的。


微軟也不在矽谷。

是時代造就了bat,而不是bat造就了時代。

這裡面本來就充滿了各種偶發因素。

和上海不上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不止上海沒有BAT,天津,重慶也沒有。

南京,廈門也沒有。

整個東北都沒有。

整個西北都沒有。

整個西南都沒有。

看到了吧?

沒有BAT才正常,有BAT非常態。

BAT具有太多的特殊性。

北京有百度正常,但深圳有騰訊,杭州有阿里,都只是因為這兩個公司的領導人非凡。

這麼大個中國,只有一個馬化騰,一個馬雲。


首先百度已經不是和騰訊阿里一個級別的公司了。

所以再過2年問題就要改成「為什麼北京上海作為中國的超一線城市出不了騰訊阿里這樣的超級公司?」

然後總結出北京人民也跟上海人民一樣墮落了?

其次,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演變成:

為什麼杭州不能再出一個阿里這個級別的公司,還是說阿里的出現只是僥倖?

為什麼深圳不能再出一個騰訊這個級別的公司,還是說騰訊的出現只是僥倖?

說城市風格的,好像在魔都的外地人不拚命一樣.....

一定要我說的話,不是因為深圳和杭州的環境導致了阿里騰訊的做大......

是中國的通訊和支付市場那麼大,必然會誕生阿里騰訊這個級別的公司.......

這種問題有啥好糾結的.....我覺得就是僥倖╮(╯▽╰)╭......


就沒人敢說是運氣么。

除了北京這個特殊的地方,我不覺得假如馬化騰馬雲是上海人,在上海創業就會失敗。

而且個人認為,要不是馬雲對浙江的感情,其實上海更適合作為阿里巴巴的總部。不然四通一達這些個浙江人創辦的快遞公司,為何總部都在上海。

很多人都從結果去推測原因,試圖找出BAT的共性。

上海房價高,北京深圳低了?

上海人不愛奮鬥?Are you sure?你做過調查還是採訪?

上海政府不扶持?怎麼看出來的?能從煙草房產汽車金融收稅,就不樂意從互聯網收稅了?這什麼邏輯,你今年賺了100萬,難道不想明年賺200萬嗎。

這問題就好像2016年前,有人問為何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沒有一支美國第一運動NFL的球隊?底下有人分析,洛杉磯老墨太多,不愛橄欖球,洛杉磯太熱太干不適合橄欖球,洛杉磯籃球棒球更屌之類的。其實鬼才知道原因,就是各種巧合湊一塊了。

上海當年的盛大有點可惜,自己作死,否則至少能湊個BATS吧。


~~~~~~~~~~開頭可跳~~~~全文跑題亦可跳~~~~~~~~~~~~~

最近國家一副封steam捧騰訊的節奏。

騰訊以後要是平台搭起來了,自嗨的碼農們敢說沒有404的功勞?

立一個FLAG,互聯網行業小公司大規模倒閉(或者被收購),和大公司小範圍裁員會在2018年發生。

到時候一些亂七八糟的產品經理和培訓半年的半吊子,不知道到時候怎麼看待BAT?

BAT已經更像一個投資集團了,而非單純的互聯網企業。

上海好像不缺的就是投資集團。

再說一個跑題的,上海可能以後互聯網行業都不如貴州。行內的人自然懂,某些哇哇叫的說我不懂互聯網的,懂為什麼貴州以後互聯網行業會雄起么?

回答某位 關於滴滴和OFO之類的問題。

滴滴和OFO是沒有可比性的。

滴滴即使合併了,價格仍然是比直接打計程車便宜的,並且也可以通過滴滴叫傳統的計程車。

然而正是滴滴的盈利模式--從計程車車費上抽成,變成了新型的計程車公司,與ofo的本質不同。

在滴滴出來前夕,社會上就關於取消計程車監管公司的討論很多,

此外許多城市也出現了電話預約計程車的服務。

高昂的計程車管理費,和限制的計程車牌照(歲數大一點的人,應該知道計程車牌照在以前是多值錢) 催生了黑車市場。

滴滴無非是提供了更好的服務,收取更少的管理費存活的公司。

並且滴滴打翻了一堆躺著賺錢的人的飯碗,那麼後面我想說的自己腦補,

tobacco這個東西,誰做個代購什麼的,保證也能賺翻。

OFO是自身創造出來的使用習慣,之前人們並沒有溢出的使用需求,假設每天兩元 每月22乘2的使用費,即使仍按目前的流量使用,要多久能填補之前的融資,要抵消搬運單車的成本和後台程序員的收入,才能踏入一個可持續的盈利?

OFO的天花板是自行購買單車的短途通勤成本和打車花費。他們這種公司的最大可接受的成本其實很好估出來。ofo八輪融資已經九十億人民幣了,接下來怎麼走呢?

(好像聽說OFO又缺錢了)

美團和餓了么之前補貼的時候非常兇殘,勢頭很猛可是現在什麼配送費什麼的

無非是五六年前肯德基的宅急送變成手機自助點單了,

當時配送費是6元,現在周邊亂七八糟的配送好像也都不便宜了吧。

coco之類的,還有一些的家門口的炒飯店,都是提供外賣服務的。

正價點餐+幾塊錢配送費+幾塊錢外賣盒。

現在是抬高APP上的價格給你來個滿減優惠,

實際上么,堂食的價格一般跟外賣的差不多,而且外賣大部分時候是做的不如堂食的好。

美團和餓了么又是什麼特別有價值特別有創新的公司?

在我看來無非是新瓶套舊藥,新技術變相收租嘛。

~~~~~~~~~~~~~~~~~~~~~~~~~~~~~~~~~~~~~~~~

據我所知上海是主力準備發展實業和機器人的。(高端製造)

別的答主也說了,上海是工業城市和金融中心。隨隨便便一家大型傳統企業企業繳稅就業比BAT綁一起還多,上海沒有BAT怎麼了?

BAT這種公司,以及背後的互聯網行業,本質是和金融業一樣的輔助性行業。

其盈利主要業務是廣告,中介,競價,充值(誤)PS不曉得貪玩藍月算例子么?

好像一步步把BAT捧成神了,順帶掃一下盲看一下什麼是十三五支柱性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並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其中的信息技術,不好意思,BAT網易什麼亂七八糟的全包進去了,還得搭上華為中興這種公司,還得搭上中國一直在攻克的晶元技術產業,才算五大產業之一。

上海沒有BAT又怎麼樣?螞蟻金服,攜程,大眾點評算不算大型公司?BAT沒有上海分部?京東平安唯品會怎麼樣?還有我最喜歡的B站,總部不就在上海么?

還有一些答主說由於上海人巴拉巴拉 所以沒有這種公司巴拉巴拉的,B之前魏ZX的事知乎鬧得多大,出售血友吧的事也有耳聞?,T怎麼起家的大家都清楚,A能碰一些普通人不能碰的領域。(評論里質疑我不懂BAT盈利模式的,麻煩說出點除了充值廣告中介賺點擊之外的方式?)

無非BAT這幾年風頭正盛,恰巧總部又都不在上海,無非是一些偶然因素。

上海的城市等級和資源集中, 任何企業想做大都繞不開上海,同樣繞不掉北京,

上海互聯網行業不如北京是必然的,其他城市么,過幾年再看吧。

插一個話,易趣當時要是壓制住淘寶,現在又會怎麼樣呢?總部可是放在上海的哦~

某些上海答主說上海人求穩不願意拼搏的,

前幾年應屆生在校生創業一地雞毛掏空父母積蓄的事少?

為什麼某些大佬都在做投資而不是自己創業?

不做抄襲不做短平快地去撈,去騙,去坑錢,

正向研發撐得住幾年?

再說說BAT主要收入都是什麼?

廣告?推廣?充值?資金池?

再加上一個坑死程序員的世紀佳緣,人家怎麼盈利的?

一個個覺得程序員很牛逼,

全?去做程序員了,誰來打廣告?

誰給淘寶生產商品?

誰養著熊孩子顛顛地去充值?

國家電網閘門一拉,中糧集團出點茬子,你程序員又如何?

電信的鋪設,快遞物流配送的鐵路公路建設,晶元生產,哪個不是如今BAT輝煌的基礎。

而偏偏上海是交通樞紐,航天,海運,鐵路樞紐,公路網極度發達,天然的資源集中地,非得弄個標題,讓上海反思一下為什麼自己沒BAT這種企業?

寫代碼這種容易複製的東西,只要資本足夠,分分鐘給你做出來一個一樣的公司。要不是404,真以為BAT可以做的這麼大?知乎平時裝逼美亞推的可多了,谷歌也吹,steam更是比騰訊高逼格的存在。

整天整天吹程序員,無非是程序員來錢快唄,創業創?的業,無非是想暴富。

上海土著已經很富了,你創業賺個幾千萬無非也就是上海買個房。

中國的軸承國產的質量不行,誰去填空白?

中國的機床也不大行,誰上?

一個摩拜ofo永安行亂七八糟的,寫個PPT就創業了。

美團餓了么之前砸錢補貼,

現在變成新型抽血機,

即使每單都提成抽血,還要多久才能把之前砸的錢抽回來?

程序員那麼高的收入,他們敲的代碼創造了什麼實際的生產么?

那麼多彈窗廣告,那什麼靜默安裝,那什麼競價排名,什麼拍車牌啊,搖號啊

也都是程序員的勞動產品。

排除一輪一輪圈融資,那麼高的收入真的是可持續的么?

那麼多亂七八糟專業的學生去某些培訓機構培訓半年一年的,收入直接是原來行業的兩三倍。

互聯網收入真的沒問題么?

比BAT牛逼的企業一大堆,

附,世界500強互聯網公司排名:

沃爾瑪 NO1

京東 NO261

facebook NO393

alphabet NO94

阿里巴巴 NO462

騰訊 NO 478

套著人口規模和404的威力,

撐起龐大的市值。

BAT要是把無人汽車做起來還算推動技術進步。

當無人貨車和全自動化工廠開始流行的時候,

就目前熟知的BA都是各種抽血的新型房東,也不知道有什麼驕傲的。

還有說技術型企業的,靠加班什麼趕進度,跑馬圈地什麼,真感覺沒多少技術。

別人看一下模式,過一段時間就能複製出來的東西叫什麼技術?跟網紅臟臟包區別在哪?大街小巷一下哪裡都是臟臟包。

當時超人外賣,ele,口碑,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弄出一家相同的模式,才多少時間?

英特爾公司這種才算技術密集企業,任你做多久,你就是做不出來?老子的產品還繞不開。

(感覺華為快要成為全球運行繞不開的企業了)

放在最後的重點,深圳能怎麼怎麼樣,中學政治沒背過么,

目前規劃,京滬杭深的發展是行業互補的,

以後上海互聯網發展得怎麼樣,去看十四五的規劃唄。


為什麼上海非要有bat?

每一個大企業,每一個新興行業的孕育起步發展成熟都有不可替代軌跡,還有很多的偶然性,沒有什麼是必須有的。

上海有其特有的定位,金融中心工業中心交運中心企業總部等等,這些定位比某個企業某個行業的崛起重要的多,說到底只是一個小小的遺憾,離缺憾還遠著呢。何況上海的互聯網企業還是非常多的,只是缺乏頂尖的企業,IT相關企業則更多。

但是不管怎麼樣,以bat為代表的都會非常重視上海,都會設立分部甚至第二中心。


因為bat三家的企業精神與上海城市精神完全不匹配,

小企鵝自誕生日就深陷抄襲醜聞反觀對手msn身出名門高貴冷艷深受都市白領青睞,鵝廠引以為傲的盈利部門騰訊遊戲幾乎是國產鄉非遊戲的代名詞;

一片名叫google的牆外陰影至今籠罩在baidu頭頂;

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自商品批發始到淘寶發揚光大,直到支付寶席捲全國才徹底佔據上海市場,之前數年間相對繁瑣的網銀支付手段在上海萬國商品齊全以及便利店/超市/賣場構成的成熟實體商業體系面前毫無競爭力。

其他很多答案都在討論上海工業金融業對互聯網行業的影響,其實上海的互聯網行業發展並沒有停歇過,從最早的攜程(旅遊消費),九城盛大(核心向遊戲)到新一批的餓了嗎(白領必備)、b站(小眾文化),上海一直在篩選本地市場更喜歡的企業,只是bat更符合全國市場的國情發展的更好而已。


今天上海大雪,早上跟老婆一塊兒坐地鐵出門,聊到我將來變得有錢又有閑之後會不會出軌的老話題(女人總是糾結於這樣回答過無數遍的問題,嘖嘖)。我說:「等我有錢之後,我有很多理想需要去實現、很多信仰需要去充值,哪有時間玩女人啊,比如我要去聖西羅看一場米蘭的比賽、去高雄支持五月天、去紅磡聽陳奕迅、去看世界盃、去看歐冠、去看奧運會、去歐洲看F1不看我們家門口的上海站…」(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以我現在的收入,每年去實現一件並不是多難的事)

這時對面坐著的一位上海爺叔看不過去了,朝著我們這對白日做夢的年輕人嘲諷地說:「嗯,還買輛私人飛機,哦不對,是遊艇。」

接著就聽到了熟悉的上海爺叔阿姨之間對話:

「前兩天我們小區,有個外地人跳樓了,就是因為創業,背了一身的債。」

「我是不會讓我小孩去創業的,我辛辛苦苦一輩子賺的錢,都被他敗光了,算什麼名堂。」

「這個社會,金字塔尖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上海人求穩沒什麼錯。」

最後還不忘誇一下他的驕傲:

「我兒子,從小不努力學習,就愛打遊戲。但是聰明啊,高中隨隨便便就考慮交大,現在工作了,一個月賺一萬五」

聽完以上的對話,不禁讓我想起了前兩天在票圈瘋傳的一篇文章「上海是怎麼錯失這些年的互聯網機遇的」。作為一個11年畢業就在曾經上海互聯網標杆企業工作、在北京互聯網圈混過、在BAT干過、又經歷過互聯網創業的310上海男小為,沒有人比我更希望上海的互聯網能夠發展得好,希望上海的創業環境能夠好,希望我們更多上海男小為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迎娶父母要求娶的上海小姑娘、搞定全國最難弄的上海丈母娘。可是從業7年,我看到的是大部分同行遠走杭州、看到的是上海的標杆企業成為北深杭巨頭們的分公司、看到的是上海成為了互聯網從業者都不願意去的荒外之地,看到的是上海錯過了互聯網又錯過移動互聯網。魔都,我熱愛的故鄉,你究竟是怎麼了?

(最近項目太忙,沒時間去查太多資料和數據,以下僅為個人經歷的所見所聞與所思,有很大的局限性,請大家諒解)

【保守求穩的長輩,碌碌無為的名校生】

還是先從剛才對話中的那位上海爺叔說起吧,這位爺叔代表的可不是無知的小市民,他是一個「從小智商超高,學習不努力都能考上交大的上海男小為」的父親,在他眼裡,自己交大畢業的兒子,月薪1萬5就是特別了不起的事了(月薪5萬的西二旗碼農笑而不語)。

在他看來,創業是急功近利的外地人乾的事、花錢支持兒子的事業是全世界最不划算的事、年輕人的夢想就是白日做夢,成功是極少數人才可能實現的,上海人還是安安穩穩的不要去冒險了。我兒子最讓我驕傲的是聰明、不怎麼努力還能考上交大,月薪1萬5。

高曉松曾經說過,名校生是國之重器,一個國家的名校生是什麼樣,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是什麼樣。同樣道理,我覺得一個城市的名校生是什麼樣,也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試想這位爺叔的交大畢業生兒子,如果想要創業做點事,別說獲得家裡的支持了,不被反對都要做出多大的努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年我在聚美的兩位老大:yusen和范老師,清華的高材生、美國常春藤的碩士,前者為了與陳歐一起創業,在還有一個月就獲得斯坦福學位的情況下依然放棄,只為為了讓項目在那一個月能夠跑的快一點;後者從BAT離職,拿著月薪五千加入聚美。不僅是清華,在北京圈混時,一個北大畢業的小姑娘(湖南省高考第三名)為了與我們一塊兒創業,毅然放棄了當年百度第一高薪的應屆生offer。當然上海交大也有像餓了么張旭豪這樣的成功創業者,但從他對於上海人的評價中,可以感覺到,當年他邁出創業這一步、如今能走到現在,是受到了多大的阻力。而清華北大的年輕人們,創業和冒險,貌似就是順利成章的事。(15年、16年我做了2年的百度校招面試官,發現沒創過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清華出來的)。

【「奮鬥」成了貶義詞,以「小聰明」為榮】

上海話里有個很有意思的詞,叫做「要」,用來形容特別追求上進、努力奮鬥的人。如果你這個人很努力,就會被周圍人形容為「要」。上海人崇拜的是不怎麼努力,天天玩,憑著小聰明就能獲得很好成績的人,就比如剛才那位爺叔的兒子。從小愛打遊戲,也不是很努力,輕輕鬆鬆考上交大。高考考了三次,數學分別才靠了1分和33分的馬雲爸爸和俞敏洪校長在他們眼裡屬於那種又笨又要的那種Loser了

然後在這個核心競爭力就是「速度」和「執行力」的時代,缺的不是小聰明,不是idea,而是能夠將idea迅速實現並且乾死所有對手的執行力。一家互聯網公司不論是初創團隊的合伙人還是做大後的員工,都不需要一個有小聰明、不能表現的太「要」的精明人;需要的是一個踏實肯干,能夠一起打仗、一起出生入死的笨人(大智若愚);

【一個嘲笑年輕人夢想的城市,如何能夠未來?】

這兩年問起很多年輕人,願不願意去上海工作,得到大部分回復是:

「魔都啊,算了,生活成本太高,買不起房,還是算了吧。」

「上海沒什麼互聯網公司,我去幹嘛呢,還是去杭州吧,至少有阿里網易。」

「我覺得還是北京有創業氛圍,還是在北京吧。」

「都說不管南方人、北方人,到了深圳都是深圳人。我還是去深圳吧,上海人太排外了」

好吧, 要是真有夢想的年輕人,跑來上海,估計也會被文章之初的那位爺叔嘲諷一頓吧。

曾經吸引全國最優秀人才的魔都,這兩年竟然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來了。好吧,這下終於如很多310的意了,沒有這麼多硬碟來跟他們搶飯碗了。可是另外一方面,上海擁有全國最高的超過30%的老齡人口,310的年輕人們又都不能太「要」,那這個城市的未來靠誰?靠什麼來養超過30%且比例會越來越高的老年人們,靠什麼來支撐起這座百年來無比輝煌的城市?

如今的魔都,比實業比不過蘇州、東莞;比互聯網與新零售比不過杭州;比新科技、新金融、房地產比不過深圳;比央企國企比不過北京;比包容與開放比不過廣州;魔都的優勢在哪?好吧,吃喝玩樂來魔都,絕對全國第一。

引用票圈一位曾經同為北漂魔都人的一句話:上海經濟發展模式成熟但已經缺乏活力,即將成為更適合消費而不是賺錢的城市,希望故鄉早日轉型,希望故鄉人民也能順應時代的步伐自我改變,不然,一座沒有夢想的城市,終將沒有未來。


1,上海是一個務實的城市,不為夢想買單

2,互聯網掙的錢,主要不是上海人付的費,但若在上海,辛辛苦苦掙的利潤最後被房子吃了,企業要想長久留住員工就得不斷加薪,跑過房子和教育。

3,上海其實不懂培養,上海懂投機。

4,上海沒有老子偏不信的創業精神,上海做事講條件,可創業者會覺得去他媽的條件,什麼條件都有了,還要我幹什麼?

5,人才真的不重要,名校更不重要,團隊一起死命幹活,長久陪伴成長才是真正的經濟價值。


本人通信行業。如果把it領域粗略劃分為四部分:晶元,通信,傳統軟體,互聯網。那麼上海在前三部分都不弱。

上海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產業非常全,當然房價非常貴。這個特點南京杭州比不了。比如你是學金融,通信,計算機軟體,生物製藥,機械,化學,航天航空,土木建築,藝術等大類專業,至少在上海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不考慮房價,只是論工作舒適度和待遇的話)。


為什麼紐約沒有maga?(並不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微軟和亞馬遜的總部在西雅圖,蘋果和谷歌的總部在加州

京東、百度的總部在北京。阿里在杭州,騰訊在深圳(華強北一直給稱為中國版的矽谷)。

難到所有大國的舊經濟中心都必須要在互聯網時代硬轉成互聯網創業型城市?

互聯網公司的特點是顛覆舊產業,那就必然會與政策+新興創業產業園區有關。原有的舊經濟中心的城市大多不具這樣的條件。


因為上海的工業基礎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頂尖的

基礎的交通 汽車產業

後發的通訊電子企業

化工 製造業 各種外企中國的總部讓上海成為了中國產業鏈的no1

其他城市只能通過互聯網這種行業彎道超車

另外上海有著知乎第一網紅 帶來的流量給知乎創造了多少個管理員的崗位 這種正面的社會能量 比那些只給資本家帶來利潤的互聯網公司真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年輕人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 先問有沒有 再問為什麼 吼不吼?


哈哈哈,一群愣頭青各種雞湯分析的high的飛起,過家家。教教你們,分析為啥上海沒有BAT,你要從為什麼B可以攆走G,A為什麼從來沒怕過工商稅務,T為什麼各種侵權盜隱私沒人管這些開始,然後是BAT各個時段接受的金援貸款以及不時的負面新聞敲打,最後是地方主管以及這些主管的仕途履歷。最後結論是上海下次不會落下了。一本正經地分析什麼城市文化真的是很幼稚。


公司的位置選擇無非幾點,選擇城市的:

  1. 政策支持力度
  2. 市場環境
  3. 人才儲備
  4. 運作成本

而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儲備。

那麼上海的人才儲備怎麼樣呢?說實話,不怎樣。高昂的生活成本(房租、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決定了互聯網企業渴求的大量技術型人才幾乎不可能在上海這樣的城市紮根。

而運作成本決定了互聯網企業能不能堅持到錢燒完之前

這點更是上海的劣勢,在上海甚至是周邊城市租一套辦公室多少錢?這還只是小頭。大頭的人力成本更是其他城市的數倍。

上海的優勢市場環境反而對互聯網企業不是那麼重要

上海的優勢是啥呢?廣闊的市場環境。這些東西對於商貿、金融這些企業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看到上海大量的都是這種企業。而這種環境又反過來促使政府將金融業和商貿業作為服務重點。

所以說,上海這種城市很難有創新型的互聯網企業。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杭州的堵車這麼嚴重?
複雜問題簡單化
單身狗慎入!最虐狗的杭州5家美食餐廳
你所不知道的藏族—江南地區杭州的藏傳佛教遺迹②
杭州市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線城市嗎?

TAG:公司 | 互聯網 | 上海 | 北京 | 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