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業務離不開「IOE」?
銀行安全性、訪問量及業務場景與支付寶應該說差距不大啊?
由該問題傳聞中國政府推動銀行棄用 IBM 高端伺服器,背後會是什麼原因?展開。「IOE」即為:IBM,Oracle,EMC
不知道為什麼排名第一的答案會贏得這麼多的贊同。根據本人6年多與國有大行技術人員打交道的經驗,我自認沒資格討論該不該去IOE,也沒有能力討論如何去IOE之類的話題,但建議從以下方面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供真正想好好思考這個話題的人參考。
一、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對技術應用的側重點,區別在哪裡?
現在一個很奇怪的邏輯,談到銀行,很自然要把阿里或騰訊扯上關係。這兩個行業,雖然都是技術運用非常廣泛的行業,但一個是金融業,一個是互聯網行業(即便你縮小範圍到螞蟻金融),一個受央行、銀監會等一眾監管機構監管,一個……,請問這樣的比較有什麼意義?簡單的來說,銀行核心系統,與各式各樣的電子渠道(包括行內行外的)、網點那種操作終端、各類監管報備系統、各類行內核算系統都有交互,我不知道螞蟻金融專註的那些方面,考慮過類似於「行內終端讀取受限U盤內的代發工資文件」,這樣的應用場景沒有!不是每一個銀行的用戶,都生活在高大上的網路世界裡。另外,某個答案提到的雙十一的流量會把銀行系統撐爆。我很好奇,這個猜測是怎麼得來的?雙十一的什麼流量,哪種請求應答服務,會實施在銀行的系統中?同時,銀行核心系統每秒上億次的應答處理能力,可能也不是某些人想的那麼脆弱。二、作為國內外及歷史經驗來看,為什麼會出現IOE化?三、將來如果要去IOE,可能的路徑是什麼?我覺得我答不對題。但看到去ioe還是忍不住來巴拉巴拉。
去IOE本質上是政治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或經濟問題。原因:1銀行不怕花錢怕的出事。去IOE去出事故算誰的?(記得工行13年6月23日的事情?天曉得IBM是背鍋救客還是真正自己出事了?)2去IEO真能成本下降么?國產化就能降低成本么?競爭降低成本不是國別降低成本。假如今天完全坐在壟斷地位的是聯想,銀行買伺服器真的成本會更低么?看看中國移動在陸港兩地的資費政策,看看今天已經壟斷的中油中化,他們會因為你也是黃皮膚給你優惠價么?要想降低成本必須是促進競爭。即使是賣家a是美帝公司b是鬼子公司,只要他們能打的頭破血流你就能漁翁得利。(千萬別好不容易弄成去ioe,把聯想和浪潮搞大,然後硃筆一揮說兩家合併)
3已有系統去IOE是不現實。已有的東西好好的在那裡,你非要動,裡面有的關鍵代碼寫的人都早已經到領導崗位金盆洗手或去競爭對手公司了。誰來動誰改改?這時候去ioe等於重建銀行核心系統,原來是從無到有,白紙上作畫還容易一些,現在如果說核心系統去ioe重建等於要在原址上新蓋大樓但要求原址在翻新過程中照常營業,難度大的離譜。再想想原來的系統也是幾千上萬補丁一輪輪血的教訓打上來的,去ioe等於重新來一次血的教訓,不是吃飽了抽的么?真正的去ioe最終的路線圖只有可能是:銀聯們先找一個新的業務系統,比如手機移動支付,甚至是一個面對內部人員使用的系統,比如內部培訓系統,在這個小小環境下開始去ioe建立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好一堆真正能去ioe的骨幹,然後積累經驗,沒問題了,下一個業務系統也這麼搞。慢慢侵蝕,知道哪一天覺得水到渠成了才能動核心系統。在這一天沒到來之前,核心系統升級該買誰的還是買誰的,否者你想想,如果是623事件假如突然說是工行科技部xx處的原因,那麼多少帽子落地。IOE是基礎軟體,銀行的很多系統都是基於它們開發的,慣性太大。至於說為什麼支付寶能去IOE,銀行就去不了,這裡也有很多原因的,銀行的IT開發人員對於IOE的技術是在於怎麼用,他們本身並不了解這些技術,實際上銀行很多軟體都是外包,說白了,就是讓他們現在去IOE,銀行也沒有這技術。就像航空公司也不會自己造飛機一樣,他們的飛機也是買來的。而且也不要太小看IOE的技術,只從單機來講,性能,可靠性,IOE的技術還是領先的。但是支付寶不一樣,他們是一家又搞技術,又搞運營的公司,IOE成本太高就會讓他們產生去IOE的想法並付諸實現,而且他們是創新式的技術,本身敢於創新,單從技術來講支付寶能去IOE,銀行也能去掉,但是兩個行業不同,銀行的人都是在守成,不敢冒這個險。也不是說銀行離不開IOE,只不過去IOE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短時間內肯定是去不了IOE
去IOE才是政治口號,不去才是正常市場選擇。
互聯網公司沒有統一的解決方案,各個公司各自為政,底層基礎架構都自己搞一套,每個公司都養大量的碼農,這個成本也是很高的。新興互聯網公司常見的套路是從一個成熟的公司挖一個技術負責人,然後招大量的碼農,COPY+改進原來公司的基礎服務和架構,期間有大量的workaround,其穩定性要靠大量碼農的血汗來維持,所以有大量的加班。
而銀行購買現成的經過市場檢驗的成熟方案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嗎?非要從頭再來一遍?意義何在?而且銀行和互聯網公司一個區別是銀行不缺錢,可以購買服務,不需要因為捨不得購買服務來壓榨碼農,一個伺服器能搞定的事,非要用N個吊絲機搞集群?
淘寶這類公司可以這麼搞是因為他已經養了成千上萬的技術人員了,而且業務比較新。去ioe可以啊,關鍵是出了問題,誰擔啊領導 表示 呵呵
匿了,在這個雲計算、大數據的年頭還討論能否去IOE,可以看出這些國有銀行與互聯網脫軌有多嚴重
首先說說技術可行性,看到前一個問題中還有有人質疑互聯網分散式架構無法適應銀行業務,理論是CAP原則,一致性,可用性,分區容錯無法兼顧,好像支付寶的架構就數據就不一致、讀寫不同步似得,好像銀行技術很高大上似得,這一點我實在無力和這些在辦公室沉睡了十年的老學究溝通了。並且補充的一點是,中國是沒人敢攻擊銀行,就銀行那破單點的架構不要說真有人CC攻擊,就是雙十一的流量都可以分分鐘拖垮這系統。
互聯網拒絕IOE不僅僅是因為價格問題,而是因為IOE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和響應速度迎接海量流量與數據帶來的挑戰。然後談談阿里集團去IOE所花費的代價,總計用了3年時間
300人專業支持去IOE項目的DBA和PE(事實上應該僅有100人全職跟進,人數上浮一點)3000人(涉及後端服務的業務團隊)每年花費1/10的時間進行去IOE,業務團隊的開發如果說自己一年就幹了去IOE,那在殘酷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就可以準備KPI 3.25了
人均年收入往多算是40w吧(去IOE大多都是小P在干,褚霸這種金字塔尖的高P沒幾個)(300+3000*1/10)*3*40=7.2億阿里去IOE投入少於7.2億,這點小錢不知道能和IBM談幾筆訂單。。。不過國有銀行一幫只想著升官發財的領導,帶著幾千技術脫節混日子的開發,去IOE,懸,還是等幾年上雲吧!
補充:不知道把數據沉澱在IOE中的這幫銀行,怎麼進行數據挖掘。。。所以銀行無論信用卡調額度還是推廣簡訊都是那麼可笑。。。銀行這種增刪改查簡單的業務邏輯及較低的PV,IOE完全可以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銀行與其花費精力研究怎麼解決C10K之類的問題,不如直接買套傻瓜化的解決方案。這就是銀行無法去IOE的原因。
對於銀行的業務場景,先說下自己的認識,再來談為何用ioe。
基於不同產品,不同支付流程,以及銀監要求,銀行的核心帳務系統可能有三千多種交易,背後的會計科目更有上萬之多。所以銀行的業務場景跟支付寶大相徑庭,而非題主所言的「差距不大」。
為應付如此複雜的業務場景,在10多年前,各大行實施系統大集中時,都採購了ioe的產品。原因有兩個,一,國內產品不行;二,系統宕機對上面好交代。
13年,某行db版本升級失敗,造成網銀渠道交易異常,系統不可用。ioe硬是扛下,發表聲明擔責。但若使用國內廠家的產品,如果上線失敗,銀行只能自己背鍋,且最後還是換回ioe產品了事。
綜上,如果你是銀行,你怎麼選擇。銀行業務 與 互聯網應用,主要的差別在於 對出錯的容忍度。
這就要求 銀行系統 的每個系統 盡量 跑在一台機器上,很難同時用n台差一點的機器聯合起來跑一個系統。這才是IOE成為銀行首選的原因。而這是目前資料庫技術無法(或者說很難)做到多寫多讀(n台差一點的機器提供増刪改服務,m台差一點的機器提供查詢服務)導致的。所以只能讓單機性能更強(因為賬號、業務隨經濟發展而在增長),而強到一定程度,國產硬體基本都跟不上了,即使是IOE,也是性價比越來越低,但是不得不用。如果資料庫的多寫多讀(但這個是非常殘酷、純粹的技術問題,幾年內還無法突破)實現了,IOE就很容易被替換了。
而互聯網應用,因為出錯率要求沒那麼苛刻,所以業務容易設計為 分散到不同資料庫,對單機的性能、可靠性要求也就沒那麼高,沒有IOE也行。。。
阿里等互聯網公司應用開源技術去IOE比較成功,但是 它的核心資料庫(類似於銀行的賬務系統),還是無法去IOE的。
但是,大多數應用能去IOE,也就號稱去成功了 補充:之前回答過的 傳聞中國政府推動銀行棄用 IBM 高端伺服器,背後會是什麼原因? - 海濤的回答銀行自電算化起,在上世紀90年代基本確立了IOE基礎的IT體系,至今大約發展了20多年。所謂積重難返,去IOE絕非短時間能完成的。在一些新興業務領域,我們已經啟用了X86分散式架構體系,是一個漸進式的嘗試,前景如何,目前還不能定論。國內幾家雲平台廠商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我覺得吧,1.不要老是看到BAT技術怎麼怎麼樣就天天覺得銀行不如怎麼怎麼樣。IT是BAT的主營業務,他們能不對外宣傳嗎?2.銀行業IT沒那麼不堪吧,不要老是去追什麼新技術,為客戶提供穩健的服務才是第一位的。3.FACEBOOK比BAT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怎麼還在使用PHP這個全世界最好的語言?存量放在那裡,不是不想是不能。4.你們就以為銀行沒有去IOE,年輕人還是太納意服,不要聽風便是雨。
這邀請不得不匿。。準確來說,絕大部分人並不清楚銀行的那套玩意與大家所知道的經典互聯網架構是完全兩碼事情。
銀行業是一個以流動性為資產並以風險經營為核心的行業,銀行業的基因就是穩健、審慎,這同樣也體現在銀行對待其IT的態度上,即軟體與硬體不追求效率,而追求高可用性。一些古老的語言COBOL,JCL幾乎只有在銀行IT才能見到。銀行對高可用性的追求重點體現在其對於冗餘的容忍與支持,不論是底層硬體操作系統資料庫到上層應用軟體,銀行優先考慮並採用提供集群、HA、可容災的解決方案。
各大行的現有的核心銀行系統,以及正在研發的新一代核心銀行系統,都是基於IBM的Z系列大型主機,以及大型機上的ZOS操作系統,COBOL開發語言,MQ和CICS的中間件,這些都是IBM的產品。銀行的信息化接近五十年了,且從一開始就依賴於IBM,一下子換過來還不可能。
國外企業IBM公司從創辦之初就是一直服務於政府、軍工、企業級市場,在對企業的IT服務上積累了近半個多世紀的經驗,並且在全球銀行業包括挑剔的美國銀行創建了許多成功的行業案例,這也是國內銀行業採納並學習的原因所在。而目前伺服器市場,國內的公司在行業成功案例的積累以及高可用服務上還跟IBM、HP有很大距離;資料庫市場,基本沒有關係型數據的可替代方案。
其實很簡單的一個問題。銀行不是IT公司。銀行就是買技術來保障業務運行的。看看銀行裡面,特別是市場化比較好的銀行裡面做金融和做IT的地位和收入就可以理解了。去IOE,對於銀行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誰提供去IOE的解決方案並且幫銀行實施。銀行傻呀,自己現在系統好好的,自己投入幾十億做一個同樣的系統。誰感拍板誰敢承諾呀。要去IOE,國內軟體公司包括互聯網公司要努力,YY或者期望政策是搞不定這個市場的。
拿伺服器這塊來說,銀行之前用的最多的是IBM各種伺服器和小型機。自從出了斯諾登這事兒後,國家開始去ioe。再看看之後用的什麼。聯想收購了IBMx系列伺服器,說白了還是IBM的生產線。而小型機,更是簡單粗暴,直接某廠把IBMp系列貼上自己標來賣給銀行。這就算國產化~而中國能自主做小型機的也就浪潮,但是有銀行敢用在生產系統嘛?誰能確定他宕不宕機呢,生產系統一宕機可就是大事兒…資料庫這塊,銀行用的多的也就是oracle和IBM的db2、infomix。國產的,好像沒有用過吧。emc這塊兒好像最近更找不出可替代的。而且銀行金融業明顯和互聯網業不同,相對來說更加保守,更加註重風險把控。用的技術都是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都是成熟的,硬體設備都是看售後服務響應速度的。
去ioe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可能一步走完。這裡頭的風險也是銀行所顧慮的。
技術上沒有難度,難的是銀行IT系統歷史包袱太重,經驗和技術儲備都不夠,靠自己的力量推倒重來幾乎不可能,只能依靠供應商。目前國內靠譜的金融IT系統硬體供應商比如華為和聯想,其伺服器是能達到銀行技術要求的;但是金融軟體供應商們的綜合解決方案能力就差遠了,幾乎沒有一家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金融軟體領域的競爭,也遠沒有ICT那麼激烈充分 ,潛力也很大。馬雲收購恒生電子也正是看好這一行業的潛力。所以說,銀行IT系統在目前去IOE是不現實的。可行的路徑是從硬體開始,從邊緣系統開始,農村包圍城市,逐步去IOE!至於為何政府推動去IOE,那完全是個政治問題,就像美國政府封殺華為。拋開政治爭議,雙方的封殺行為其實對整個行業是有害的,畢竟只有開放競爭才能促進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