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親發文怒斥網遊:它害了一個年代的孩子?
最近,浙江一家長發表在《新華每日電訊 》的文章《被網遊毀掉的孩子》引熱議。他說,兒子沉迷網遊,荒廢了學業,高考失利。其努力10年才幫兒子從網遊中走出。文章全文如下圖:
我也是一個父親,我有一個兒子。儘管生下來住院坐月子,我這個當父親的也盡到了責任,也非常辛苦非常累,但是當時太忙沒有顧得上細想。真正讓我體會到當父親的不容易,是在四川的碧峰峽景區,抱著我兒子走了好幾公里山路。
這廝當時要去看熊貓,大冬天碧峰峽裡面很潮濕很冷,他本人並不重,只不過身上穿了很多,沉得跟個秤砣似的。碧峰峽裡面,去過的人都知道,路一點都不好走,這貨進去看完了熊貓倒頭就睡,完全不跟你商量,我只能硬扛他著走完了剩下的好幾公里路。
什麼時候你才能體會到當父親的感覺?就是你的兒子女兒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沒有別的依靠,只能依靠你的時候,感覺最強烈。小腦袋往你肩膀上一趴,任何地方他都可以沉沉的睡過去,一切險惡一切艱辛,都得由你扛著。雄性的本能燃燒起來,呵護弱小的基因在你身體里奔涌,你摟住他,感覺自己可以戰勝世界上的一切,不畏懼任何困難,不在任何威脅面前退縮。
這就是這位父親發文的初衷——父性本能。
鑒於知乎上的讀者大部分都還沒有當父母,站在父親角度的文字我就少寫一點了。還是從孩子的角度講一講網遊這個事情吧。
玩兒是孩子的天性,一個當父親的要去引導孩子玩兒,而不是先放任自流、後嚴防硬堵。
我小時候也不是個省油的燈,玩兒起來瘋得要命。孩子都沒什麼自制力,遇到好玩兒的怎麼可能自己剎得住車,指望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小時候可沒有什麼網遊玩兒,我小時候中國連互聯網都還沒有,電腦貴得要死,我們那個小山村裡是不可能有電腦這種高級貨的。
我小時候玩兒的是上山打鳥、下河摸魚這些,欺負了不少小動物。
最開始無非是抓點泥鰍、小魚、掏鳥蛋之類的小把戲;後來發展到逮野兔子、背著電瓶電魚、冬天掏蛇之類的;最後登峰造極,會用野兔子抓老鷹、做陷阱抓黃鼠狼、下捕獸夾打野豬,好在我們那地方沒有更大型的野獸了。
然後我就長大了。這種蜜汁愛好一直保持到了成年,現在也喜歡跟野生動物玩兒,只不過不再捕獵它們。
時間一下子推進到了2018年,互聯網無處不在,電腦便宜得跟大白菜似的,一家一戶的接入網,比當年整個中國的接入帶寬還要大。可惜的是,野兔、黃鼠狼、小魚小蝦反而成了稀罕東西,早就從我們的視野里消失了。現在要想找到一個能夠調戲小動物而不被警察叔叔追得滿山跑的地方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而且非常不道德。
要想玩兒點別的,還真沒那麼容易。一個十二三歲以及更大的孩子,除了網遊能夠玩兒什麼?你什麼也玩兒不了,別的更有趣的東西,不是一個城市平民階層能夠承擔得起的。
現在城市裡能夠讓孩子玩兒的東西,除了廉價的網遊,還有什麼呢?其中平民階層能夠負擔的,孩子又感興趣的,能有多少?不要說低收入群體,連中產階級都非常吃力。打籃球踢足球玩兒滑板輪滑倒是便宜,可是這些需要人帶,大人都忙得要死,回家除了睡覺啥也不想干,哪有時間去帶孩子玩兒,只能交付給專業機構帶,成本又上來了。
所以說,不是網遊毀了一個時代的孩子,是這個時代本身耽誤了這個時代的孩子。
孩子是需要陪伴的。
那天是大寒潮,我兒子穿成開頭那樣出去玩,回來路上坐公交車,公交車司機是個阿姨,看到孩子穿那樣覺得特別可愛,就說:「這孩子穿得啊,跟個垃圾桶一樣。」
我兒子當場就不樂意了,跑到座位上對我說,「爸爸,我不是垃圾桶,那個阿姨說我是垃圾桶,壞阿姨。」
我說,阿姨的意思不是說你是垃圾桶,是說你穿得圓滾滾的特別可愛,阿姨不會說話,說得不好,但是阿姨是喜歡你的,你以後要多讀書,好好學說話,等你長大了別的小朋友聽你說話才不會不高興了。
小垃圾桶表示同意。
把責任推給一個你無法懲罰也無力懲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你罵網遊一頓,網遊公司還是賺錢,自己的孩子卻還是那樣,有啥用呢?
我的工作也非常累,而且幾乎沒時間長期的帶著孩子,經濟也不寬裕,遠遠談不上想讓孩子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有一段時間,每年只能跟孩子在一起兩個月,其它時間都在部隊里,遠在天邊,最多視頻通話說幾句話。
但是我會儘力抓住一丁點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他玩兒神廟逃亡非常的厲害,比我厲害多了。也開始接觸網遊什麼的,玩兒起來也很來勁。但是,只要我提出要跟他玩兒,他立馬丟下平板、電腦,扭頭就跟我走。
因為我帶他玩兒的東西,是他更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會找個地方挖土種菜,會抓各種昆蟲教他認識,會一起憧憬去爬哪一座雪山,會一起看星星教他認識星座,會抱著籃球足球去玩兒。
相信我,我的條件比你差多了,一樣也是可以找到廉價而健康的玩兒法的。
每一個父親都應該真正把心放在孩子的身上,體會他們的體會,尋找他們的樂趣,犧牲一點點自己,給他們一個堅實的依靠。
你自己都沉迷網遊,整天吃雞,你指望你的孩子不沉迷網遊?
你自己都無趣無聊,得過且過,除了網遊你指望孩子上哪兒去找尋樂趣?
你自己都懶惰麻木,放任自流,孩子會更樂意跟你玩兒還是跟網遊玩兒?
你自己都目光短淺,不顧長遠,孩子挨你一頓揍只能更怨恨你一分。
你自己都貪婪執拗,利欲熏心,孩子又從何在你那裡找到快樂?
言傳不如身教。
剛開始你就不陪伴孩子,不關心孩子,他自己去網遊裡面尋找缺失的父愛和樂趣,回過頭來你怪網遊毀了你的孩子,天底下沒有這個道理。
這是對孩子的不公平,對網遊的不公平,也是對你的不公平。
這叫巨嬰,你不如你孩子成熟。
我不認為一個時代的孩子可以被毀掉。剛開始他們說80、90後是被毀掉的一代,我不認同。現在說00後、10後是被毀掉的一代,我照樣不認同。
每一代的孩子都會如水銀瀉地,找到自己的出路,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
只不過,不負責任、放任自流、無趣無聊的人,會被淘汰而已。
戰爭、天災、人禍、饑荒都毀不掉一代人,五胡亂華都毀不掉一代人,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多巴湖火山爆發,全世界人口只剩下10000人,都沒能毀掉一代人,你相信一個網遊能夠毀掉一代人?
只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會毀掉一個孩子而已。
最後:大家不要擔心那頭氂牛,我沒有宰了它,我也宰不掉它,那把刀不是管制刀具,刀身還不到10厘米。我只是割了它的尾巴毛做了一條投石鞭,跟我兒子在草原上玩兒扔石頭而已。
老牛表示你這兩個兔崽子。
這孩子天生是個軍迷,如果他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接觸過更高級的愛好,一直玩《穿越火線》這種低門檻、強癮性的十八線射擊遊戲,他能沉迷多少年我都不奇怪。
所以,建議這位父親除了打罵,禁足,送去當兵之外,不如試試我這招:
《使命召喚》和《戰地》讓他玩玩看?《歐陸風雲》和《全面戰爭》讓他玩玩看?我保證他馬上忘掉《穿越火線》這玩意。
興趣需要引導到高處,而不是扼殺在搖籃。
下一步,想買《使命召喚:二戰》嗎?想換一台PS4 pro嗎?全戰又出DLC了嗎?好好學習去吧,完成了學習目標,爹給你買。
死都不想學習嗎?也行,那就跟爹出去玩實彈射擊,去軍事博物館,去野外生存,去歐洲旅遊,看看當年盟軍打突出部之役的地方。
總之就是,用遊戲作為獎勵,根據孩子的興趣,讓他接觸遊戲以外的愛好。
其實很多中國孩子之所以沉迷遊戲,是因為他們不像西方世界的孩子們一樣,有那麼多選擇。
妞也不能泡,樂隊也不讓組,不能出去gap year,也不能在車庫裡鼓搗機械。最後最後,連遊戲也不讓我玩了!?那老子肯定跟你死磕到底嘍。
洪水宜疏不宜堵。老祖宗傳了幾千年的道理,現在都被忘得差不多了。
退一萬步講,就算這位父親的一篇文章,真的帶來權威媒體的批判和遊戲發行商的保護,這就真的可以讓小孩子們不玩遊戲了嗎?
前段時間的人民網素質三連,加上大陸遊戲用了十幾年的所謂什麼「防沉迷系統」,這些有讓玩《王者榮耀》的小孩子變少嗎?並沒有。
相反,越來越多的小孩子開始玩遊戲了。因為這是社會潮流、科技潮流、也是文化潮流,沒人能阻止。
遊戲就跟A片一樣,是人類的天性。粗暴一刀切,一點意義都沒有。別把孩子們當傻子,只要他們有慾望,你再怎麼壓制也只會適得其反。
不信的話,不妨去搜搜「王者榮耀+防沉迷」,結果絕對發人深省……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咱們中國人當成信仰說了一百年,真的到了教育自己後代的時候,卻變成了「哪裡有反抗,哪裡就有壓迫」。
這幾年來,跟題主截圖類似的諸如「優等生沉迷網遊成績一落千丈」、「父親不讓玩遊戲導致孩子跳樓」、「母親怒摔兩部手機,以防女兒玩《王者榮耀》」,這樣的報道,少嗎?
至於孩子「沉迷」遊戲的解決辦法,網路上的信息和評論更是讓我笑掉大牙。
不妨再去搜搜「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結果肯定嚇得你趕緊去預約一個腦部CT:
掌握中國話語權的媒體尚且如此,更何況普通父母?
在中國,遊戲這頂「鴉片」的帽子實在是戴得太久了,太冤了。
心情複雜,有感而發。威廉今天就要說一說這個被「專家教授」們嘔心瀝血研究了十幾年的問題:
我們到底為什麼「沉迷」打遊戲?遊戲真的能害孩子嗎?
請不要摔手機、砸電腦、關禁閉、抽嘴巴,讓我們理性地來探討這個問題。
正所謂以史鑒今,要說解釋人類的行為,威廉覺得歷史就是最好的參考書。
自人類誕生以來,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作品——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它們的終極訴求其實大同小異。藝術家們通過作品來刺激觀眾的感官,以此來向觀眾表達自我、建立溝通、繼而引發共鳴。
藝術家們表達這種訴求的方式日新月異——從洞穴里的史前壁畫到今天的VR頭盔,藝術形式的進步永遠跟隨著科技的進步。
一如文字催生文學、膠片催生電影,上世紀末,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一種融合了視覺、聽覺、觸覺的新藝術形式出現了。
電子遊戲之所以被稱為「第九藝術」,也正是因為如此。
這個新生兒註定將比電影更加受歡迎,因為觀眾不再是坐在座椅上冷眼旁觀,而是通過觸覺設備加入到電影之中,成為電影的主角。
對於那些像我一樣大的80、90後來說,我們的成長就見證了電子遊戲產業的從無到有、發展壯大,我們見證了這種藝術形式真正地在普羅大眾之間流傳開來。
我們是真正玩著遊戲長大的一群人。
如果雷神楊永信教授讀到這裡,估計要摩拳擦掌、蓄力大招,準備電一下我這個執迷不悟、大放厥詞的網癮老少年了。
可就算要被楊教授一套帶走,威廉也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其實我們玩遊戲的原因很簡單:
我們就像是第一次看到裸體雕塑的希臘人、第一次走進漆黑的電影院的美國人一樣——我們是「電子遊戲」這種最新藝術形式的第一批觀眾。
而裸體的石頭人、伸手不見五指的放映廳、光怪陸離的液晶屏幕,都會讓第一次見到的人害怕。所以,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它們都需要一個媒介,來幫助它們慢慢從少數走向多數。
雕塑的媒介是神廟,電影的媒介是電影院。而對於遊戲來講,這個媒介是家庭遊戲主機。
但是,2000年光明日報一篇《電子海洛因》的文章,帶來了文化部的一紙遊戲機禁令。所以在中國,這個媒介的普及,我們比西方晚了十幾年。
而晚了十幾年的代價,就是當中國人突然面對以電腦和網路為依託,野蠻生長的電子遊戲的時候,就像日本武士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槍炮——上一代缺乏認知,下一代瘋狂濫用。
在世紀之交的中國,那時大哥大還不能打王者榮耀,小霸王還是學習機,而家用電腦普及率極低。所以電子遊戲的啟蒙儀式,大多數中國人是在煙霧繚繞的網吧中完成的。
啟蒙過後,由於跟琴棋書畫相比,誕生於時代尖端的電子遊戲有著異常真實的畫面和極為刺激的交互,所以它開始隨著互聯網和網吧在中國迅速傳播——也讓中國的小孩子迅速沉迷。
這些中國的孩子們大部分沒見過XBOX、PS2、NGC,對遊戲的認知還停留在FC時代的《超級瑪麗》和《魂斗羅》。有一天,他們突然就在網吧玩到了《夢幻西遊》和《魔獸世界》,那情景就好像一個吃糠咽菜好幾年的人,突然發現了一家豪華自助餐,2塊錢隨便吃,他要是能願意出來就有鬼了。
這些遊戲對小孩子致命的吸引力,將涉世未深的他們吸引到魚龍混雜又無人監管的網吧,導致學校和家庭對他們再無吸引力可言。所以,家長老師們就覺得:是遊戲傳播了網吧,而不是網吧傳播了遊戲。只要沒有遊戲,天下太平。
於是他們對「遊戲」二字畏之如虎,一味封鎖打壓、明令禁止,導致孩子們想玩到遊戲的方式就只有繼續偷偷跑去網吧。
如此一來二去的惡性循環,其實直到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角色不同罷了——《夢幻西遊》、《魔獸世界》換成了《穿越火線》、《王者榮耀》,網吧、遊戲房換成了手機、iPad。
十幾年來,電子遊戲變成了利欲熏心的商人、教子無方的父母、疏於職守的老師們最完美的替罪羊——電子遊戲是海洛因,我也沒辦法啊。
沉迷遊戲四個字,變成了無藥可救的近義詞。這個千古奇冤的罵名,直到兩億中國人都在玩著王者榮耀的今天,竟仍然被人不斷提起。
難道現在的家長們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其實這樣的「沉迷」無可厚非嗎?
就像70後沉迷武俠小說、80後沉迷日本漫畫一樣,每一個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降妖伏魔、懲奸除惡的英雄夢。
而在遊戲世界裡,你不必再去崇拜、嚮往那些蓋世的英雄。因為你就是英雄,你可以親手擊敗那些讓你恨得咬牙切齒的壞蛋。
對於90後來講,他們也許是代表聖光的騎士、是永不為奴的獸人,起身反抗邪惡的天災,擊敗荼毒世間的巫妖王。
而對於那些玩著《王者榮耀》的00後孩子們來講,他們就是一騎當千的趙雲、就是百步穿楊的黃忠。手指輕輕滑動,就可以破陣殺敵、天下無雙。
你能怪他們沉迷嗎?
《王者榮耀》也好,《穿越火線》也好,這些快餐遊戲的設計初衷就是瞄準那些不懂遊戲的人,孩子能比企鵝的遊戲設計師還聰明嗎?
一味的抗拒、聲討、咒罵是沒用的。我請全中國的家長們嘗試把遊戲看作愛好,把《穿越火線》和《王者榮耀》當成敲門磚,把你們的孩子引向更具藝術性、知識性、創造性的好遊戲。
你們會發現,遊戲是一個多麼棒的啟蒙工具。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感謝我開明而睿智的父母。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們給了我一個加設密碼的家用電腦,讓我可以在乾淨衛生的環境里玩遊戲的同時又得到了必要的限制和監督。同時他們也鼓勵我接觸遊戲以外的興趣愛好,並積极參与。
他們的諄諄教導讓威廉今天可以用自己做成反例,來說明一個「沉迷遊戲」的少年非但沒有被遊戲摧毀,反而被遊戲升華:
大概是10歲的時候,我爸託人在家中電腦里裝了一個當時如日中天的遊戲《金庸群俠傳》——於是我只用了一秒鐘就「沉迷」了。
遊戲里自由奔放的敘事手法和極為形象的武功招式激起了我對武俠小說的巨大興趣。於是我一邊玩遊戲,一邊開始如饑似渴地拜讀金庸老師的全部著作。
我媽很支持我,經常陪我閱讀,給我解釋那些我不認識的詞。
之後我一發而不可收拾,「金古梁溫黃」一部部讀過去之後,我發現,我開始「沉迷」讀小說。中文的武俠小說讀完之後,時值我「沉迷」於龍與地下城規則的美式RPG遊戲《冰風谷》和《博德之門》。
於是我便開始去讀西方人的「武俠」——同齡人還在看《還珠格格》和《情深深雨濛濛》的時候,我開始「沉迷」《魔戒》、《冰與火之歌》。那一年還沒有最強美劇《權力的遊戲》,《冰與火之歌》的中文譯本很難買,但我老爸還是想辦法幫我買到了。
再之後,我又開始讀歷史題材、偵探題材、科幻題材、懸疑題材的小說。直到17、8歲的某一個午後,我發現,我想當一個作家。
而我有了這個想法後,第一部嘗試寫的小說,改編自我玩了無數遍、嚴重「沉迷」的漢堂經典RPG系列《天地劫》。
我的第一個讀者,就是我媽。
還有,我小時候不喜歡運動,但因為《實況足球》而「沉迷」看球踢球,時至今日仍是阿森納的忠實廠工;
我的英語啟蒙讀物是一款叫《彌賽亞》的英文遊戲,之後的人生中,我的英文積累有一半來自我「沉迷」的那些英文遊戲,因為不懂那些英文我就沒有辦法破關;
我因為《文明》系列遊戲而「沉迷」歷史和地理,歷史課是我唯一一門考過全校第一的科目。
同樣的例子在威廉的生命里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可以說,正是遊戲造就了今天的我,一個更好的我,我就是活生生的「遊戲鴉片論」反例。
這雖然是一個關於我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其實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
因為長大之後我才知道,在那個盜版還未猖獗的年代,一台電腦和那些動輒7、80元的正版遊戲光碟,對於並不富有的我爸我媽來說,意味著什麼。
因為長大之後我才知道,為什麼班裡那麼多同學都冒著挨揍的風險也要撒謊、逃課,跑去網吧玩《熱血傳奇》,而我雖然也去過幾次,卻提不起多大興趣——因為我在家裡寫完作業就能玩,而且我玩的遊戲可比《熱血傳奇》高級多了。
所以,如果沒有我爸媽對我「沉迷遊戲」的理解、支持,我可能今天就不會在這裡寫字。是他們的引導,左右了我所接觸到的一切;是他們的鼓勵,讓我的天賦不僅僅停留在興趣。
在威廉看來,無論是中國的「限制」規則,還是西方的「分級」制度,都不是給孩子們設定的,而是給孩子們的家長設定的。
威廉身邊有兩個身為人父的朋友,我們稱他們為G和C好了。
G也是一個資深玩家,從孩子還未懂事的時候他就給孩子的設備加了家長鎖。他的兒子從小就只能玩到他精挑細選的遊戲。《王者榮耀》推出後,他兒子全班同學都在玩,但他的兒子的手機卡並沒有上網流量,所以他的兒子並不能在學校里發微信或打遊戲。
但他會每晚親自帶著老婆兒子玩王者榮耀,排位上分,並不失時機地給兒子講解遊戲裡面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每每看到他朋友圈分享那些寓教於樂的遊戲故事,威廉總覺得為人父、為人夫,莫過於此。
而我的另外一個朋友C,倒是樂得將自己的賬號和設備都丟給孩子,隨便他玩。因為這樣小孩子就會一整天都變得安靜聽話,大人也落得逍遙自在。
簡簡單單的兩個父親的故事,惡魔全都藏在細節里。
我猜,過度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的、發現孩子打遊戲就把孩子胖揍一頓的,這樣的父母,在中國也不是少數。所以,才有了「母親怒摔兩部手機,以防女兒玩王者榮耀」「網遊害了一個年代的孩子」這樣的文章,見諸報端。
無知是憤怒的源頭,而憤怒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招致更多問題。
小小的遊戲不能決定你孩子的未來,父母才能。錯不在電腦,不在手機,不在網路,不在遊戲,而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們為什麼玩遊戲?因為天生好奇的我們人類,這輩子註定要「沉迷」一些事物。
這種沉迷能讓一個人攀上巔峰,也能讓一個人跌下深淵。而決定我們走向哪條路的明燈,有兩個名字:一個叫爸爸,一個叫媽媽。
孩子們不需要《成長守護平台》,也不需要《健康遊戲公告》。他們需要的東西再簡單不過:
陪伴,理解,溝通。
本答案改編自我的專欄文章:我們為什麼玩遊戲?致所有用心良苦的父母
2.9更新:感謝大家的肯定和支持,一直覺得這個話題在當今中國算是一大社會難題,身邊的很多父母都缺乏對待遊戲的正確態度和開放觀念,也不懂如何積極地把遊戲作為一個強化物引導孩子的成長。希望我碼了這麼多字,可以給看到的父母們做一個參考。
同時作為一個玩家,我也希望中國的玩家群體終有一天不會被人放在邊緣地帶冷眼看待,遊戲也是藝術,也是文化,值得被公正地審視和對待。
可這樣的待遇,光靠對那些不理解遊戲的老一輩人們冷嘲熱諷、挖苦臆測,是得不來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那些苦於父母反對的孩子們,也請多多努力,去陪伴、去理解、去溝通吧。
但願我們的兒子,都能在爸爸的陪伴下一起打遊戲。
2.17更新:除了一部分不懂遊戲的腦殘和杠精之外,我非常高興絕大部分知乎用戶都跟威廉抱持著一樣的想法和態度,同時也積極地給予我支持和轉發。我也會像大家一樣,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把我這篇回答轉出知乎,讓更多的家長看到。
這幾天忙著過年,抱歉實在沒時間一一回復網友的評論,今天最後一更,回復一些主流評論的同時,就當是對我這篇啰啰嗦嗦的長文做個總結,沒時間細看的朋友可以直接看這裡了:
- 所有的藝術都分三六九等,這是事實,遊戲也不例外。不信就先去看看《泰坦尼克號》,再去看看《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然後再告訴我藝術到底有沒有高低。在我的眼中,免費網遊處處都是利用心理學和行為學設計的沉迷陷阱,沒有任何具有啟發性的內容,只是一遍遍地重複毫無意義的感官刺激;而優質的付費遊戲就像是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是非常好的用於學習、思考、激發興趣的工具。所以,對於孩子們來說,《穿越火線》就是低級的,《文明6》就是高級的,我堅信不疑。
- 說我何不食肉糜的朋友,我想說我不是從小養尊處優的晉惠帝,我的家庭和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沒有兩樣,只不過我的爸媽並不認為「電腦就是個遊戲機,為什麼要買?」。至於那些在討論錢的朋友,要知道STEAM上一個遊戲才幾十塊,去一趟比利時也就幾千塊,如果連這個錢都沒有的話,那這就是一個生育決策問題了。我的個人意見是,對大部分中國父母來說,這件事問題還是出在觀念上,不是物質上。
- 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討論「從沉迷一個遊戲到沉迷一堆遊戲」,而是「從沉迷一個愛好到沉迷一堆愛好」。就像我說的,堵不如疏,一個精神生活無比豐富的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是不太會一直沉迷同一件事情無法自拔的。如果孩子真的就是除了遊戲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愛好,我覺得哪怕能讓他喜歡上許許多多不同類型、不同節奏的遊戲,也遠比被一個劣質網遊牢牢捆住強得多。
- 至於到底該怎麼疏引、怎麼管理、怎麼激發孩子的興趣,威廉只能說我不是一個教育家,才學有限,沒辦法根據極度有限的信息給到你們每一個人因材施教的規劃。誠惶誠恐,希望我這一篇關於遊戲母題的文章能稍微幫到你們:如何確定自己喜歡的遊戲類型?
- 我在評論區看到了很多朋友,不幸擁有跟問題中所引用的父親一樣無知無能的父母;但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些玩著遊戲長大的,願意去陪伴、理解、溝通的父母,和一些將來註定成為優秀父母的年輕人。如果你問我,我從我爸媽的身上學到了什麼?我的答案就是——代溝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一顆懂得開放和包容的心,還有一顆保持思考和學習的頭腦,才是成為一對優秀父母的關鍵。如果你想要更了解遊戲和遊戲所代表的精神,歡迎關注我的專欄或公眾號【威廉打遊戲】。
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科技三定律
上古都是民間傳說。
前朝都是包容偉大。
當代都是愚昧專制。
——歷史三定律
大多數我出生時已經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陳舊老土不值一提的。
大多數在我10-30歲之間誕生的流行文化都是無法複製的經典。
大多數在我30歲之後誕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膚淺惹人發笑的。
——流行三定律
上一代人是古板守舊的。
這一代人是開明博學的。
下一代人是幼稚無聊的。
——時代三定律
總結:每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眼裡都是垮掉的一代。
80後是頹廢墮落的一代,90後是自私自我的一代,00後是腦殘幼稚的一代,10後現在還沒聲音,不過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
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等到你們成長為國家的中流砥柱的時候,滿眼望去,都是十七八歲的自己。而更年輕一代的眼中的你,也許跟曾經你眼中的前輩沒兩樣。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這是毅種循環。
我小時候喜歡玩所有當時小孩喜歡玩的東西,比如四驅車,比如戰鬥陀螺,比如悠悠球。
當我的父親讀到了某篇痛斥玩物喪志的文章後,丟掉了我所有的玩具
我讀中學的時候,喜歡看電視,看電視劇,看動畫片,看電影。
當我的父親武斷的將某次考試成績下降和看電視聯繫在一起之後,停掉了家裡的有線電視。
家裡有了電腦之後,我又接觸到了各色的遊戲,各種網站。
當國內的網癮與遊戲害人論盛行之後,我的父親將電腦鎖了起來,還停掉了家裡的寬頻。
當我考上大學之後,希望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
父親以不能玩物喪志,要專心學習的理由拒絕了我的要求。
當我大學畢業之後依靠工作終於買到了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後。
父親質問我為何要買一台可以玩遊戲的電腦。
我回了他一句:我愛買什麼用來幹什麼,關你屁事!
這就是我的父親是如何失去一個本可和他成為朋友的孩子的故事。
————————分割線
統一回復一下評論,如今答主和父親基本上說不上什麼話,甚至很容易因為一個小矛盾大吵起來,答主離開了家鄉在某省會城市獨立生活,也有自己的家庭。
有很多評論說如果父親不是這樣答主上不了大學,答主從小就不是那種沉迷某種愛好而不去學習的人,寫這篇答案的核心意思是,父親因為自己所認為的「為我好」的理由而武斷的剝奪了答主幾乎所有的業餘娛樂活動。
答主在答案中描述的過於平淡,以至於很多路人沒有理解這種家庭生活是何等的苦悶,答主的父母極強的控制欲不光奪走了娛樂,還奪走了大部分社交活動,那句「你應該跟學習好的同學一起玩,不準跟那幾個差生瞎混」的話貫穿了答主的學生時代,然而所謂的差生僅僅不是班級的前十名而已。
寫這個答案的時候再過幾天答主就要趕春運回家過年了,往年幾乎每次回家都會大吵一架,今年恐怕也不會例外。
誰能想到,我一個遊戲區的答主,居然第一個過千贊的答案是因為父母類的話題呢。。。。。
就算沒有網遊,估計這位父親也會父親蹦出來寫:
《被棋牌毀掉的孩子》
《被麻將毀掉的孩子》
《被早戀毀掉的孩子》
《被打球毀掉的孩子》
《被小說毀掉的孩子》
《被肥皂劇毀掉的孩子》
來,看我用「麻將」改一下原文:
近日,四川省瀘縣一名17歲少年,因蒙面持刀入室搶劫被判刑四年零十一個月。他持刀搶劫鄰居的動機,竟然是為了搶錢玩麻將賭錢。
據媒體報道,涉事少年痴迷於他的麻將「事業」,甚至將麻將置於生命和自由之上。當抓捕他的警察找到他時,他最關心的竟是維護自己的麻將成果——他對警察大吼,「你抓我可以,等我把這局麻將打完!」
再換成早戀
近日,四川省瀘縣一名17歲少年,因蒙面持刀入室搶劫被判刑四年零十一個月。他持刀搶劫鄰居的動機,竟然是為了搶錢跟女生開房。
據媒體報道,涉事少年痴迷於他的(手動和諧)「事業」,甚至將(手動和諧)置於生命和自由之上。當抓捕他的警察在賓館找到他時,他最關心的竟是維護自己的(手動和諧)成果——他對警察大吼,「你抓我可以,等我把(手動和諧) !」
毫無違和感有沒有
這名父親還真以為只要沒有遊戲,孩子就能認真去學習啊?
真正出問題的是遊戲,還是孩子的自制力和家庭教育,心裡沒有點B數嗎?
補充:應該承認,遊戲的吸引力比打牌之類的其他誘惑要強。但注意,就算沒有遊戲,自制力不夠的孩子們也只會轉去誘惑稍微低一級的其他消遣時間的事情上去,而不會去選擇枯燥的學習。
腦洞一個。
在叼著煙打了一下午的麻將以後,又和麻友們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盡興之後又相約就近的KTV引頸高歌,還點了兩個陪酒小妹兒眉來眼去。
待到月上枝頭,醉醺醺的到家,迎接他的是早已人老珠黃的結髮之妻的抱怨和數落,但他並沒有打算聽進去,妻子的那些話就像這枯燥的生活一般索然無味,雖然滿腹怨氣,但早已讓他麻木。就在他打算睡覺之時,他突然想起了什麼,衝進兒子的房間,詢問月考的成績和排名,兒子正在偷偷玩遊戲,被抓了現行,唯唯諾諾的拿出了成績單。一看到兒子的成績又距離自己的期待差了一大截,他氣氛且失望的又打罵了兒子一頓,不解氣,又在網上發表一篇帖子——反正,家長/領導們的鍋從來都是低費的,只要想甩,從來都不會卡手。
——————
感謝大家的厚愛,謝謝。這個腦洞是我昨天在地鐵上閑來無事花了幾分鐘隨便寫的,沒想到會有這種效果。受寵若驚,誠惶誠恐。這兩天事情比較多,過兩天閑下來以後寫點正經的,關於教育方面的想法,也算是正面來討論一下類似的問題吧。在四川,這兩年打牌打得家破人亡的,少了。
在國家嚴打賭博之前,是經常聽到打牌打到妻離子散的。
也有喝酒喝到賣房子的,最後沒錢了跑去挖祖墳,把陪葬的酒挖出來喝,差點把巡山的嚇死。
現在,玩遊戲到處貸款,抽SSR的,新聞也不是沒有。
早個十年,勁舞團那會兒,90後的社會印象差成什麼樣,什麼千里送逼買時裝,現在00後為了出COS跑去援交,當代為了糞叉跑去約炮的,每個人身邊總有那麼兩個故事,一代又一代,總有糟粕。
遊戲這個東西,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是有癮的,也確實會對孩子的正常生活——學習和陪伴家人,造成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大堆專業人士製造出來的娛樂產品,絕大部分家長都不可能比遊戲更有趣,我是說,絕大部分家長,絕不可能比遊戲更有趣。
我們這邊為了玩遊戲,打爺爺奶奶的,跟爹媽絕交,偷錢搶劫的,不少。
我附近縣城,去年,兩山裡來的娃,網吧沒錢出來,想搶劫一個司機,結果搶完了怕被抓進去,乾脆把司機給殺了,然後把整個車給燒了。
他們沒想到的是,天眼錄下了他們整個犯案過程。
從報案到抓到他兩,沒用兩天,警察問他們為什麼要殺人,他們說,怕。
搶了多少錢?
400,已經花完了。
多少歲?
十六。
兩小孩發出了會心的笑容。
這麼想打遊戲?
打工太累了。
後來記者挖了一下他們的家庭背景,典型的留守兒童,爸媽出去打工,爺爺奶奶管不了,到處野,剛能打工就打發出去了,留在老家也沒有盼頭。
我小學傳奇還在流行那會兒,班上就有一個留級的,到處偷東西,偷了就賣錢,賣錢就徒步走到附近黑網吧上網——路費可以省來上網。
這種例子很多,大部分都算不上是壞孩子,但是沉迷於可以帶來快感和成就感的遊戲。
遊戲無法摧垮一代人,但是可以摧垮不少人。
遊戲也只是一根稻草,如果有家長的陪伴,他們未必就會被遊戲吸引。遊戲好玩是好玩,但是人的陪伴是無法替代的。
但在之前網癮學校的討論中就確立了一個共識,很多家長是不配育人的,送孩子到網癮學校的,這些是有錢的不配育人的,而大部分的,是沒錢的不配育人的。
不配育人就不能生孩子了嗎?不是的,還是要生,這是生物本能,也是社會需求。
那難道這些孩子就註定毀掉嗎?
嗯,是的。
他們註定被毀掉。
有的在毀掉後,恍然大悟,改過自新,破後而立。
有的破罐子破摔,賺多少花多錢,從不考慮以後。
我們的社會,總是有形形色色的人,有這些人的原因無非就是宿命。
諸位用著知乎的可能無法想像,一個沒有出路,沒有未來,看不到過去和現在的人生是怎麼樣的,絕望是怎樣的絕望,無奈是怎樣的無奈。
有些遊戲,和賭博一樣,都是極其簡單方便容易獲取的娛樂方式。
你聽說過抽十連抽上癮,極少聽說過打黑魂上癮,不去讀書的吧。
你聽說過和大力上癮的,沒聽說過喝原素瓶上癮的吧?
娛樂同樣是娛樂,有的娛樂就是高級,曲水流觴,精雕細琢,有的娛樂就是下作,利用人性,賺取暴利。
有些東西從本質上,就是粗糙的,就是卑鄙的,它沒有錯,但是它會造成惡的東西。
我覺得我們也不用否認這些東西,只是要發出呼籲,玩更好的遊戲,做更好的遊戲,不要看到有人批判遊戲,就說社會要開倒車了。
這些被遊戲毀掉的人生,絕望,血腥,殘酷,不是你們可以想像的痛苦,這些人的生活真的被毀掉了。
理解這些人,對悲劇報以同情,這是人類最基本的素質。
這個父親說得對,你們說遊戲不僅僅是惡,也對,人性永遠是一個動態的東西,不是一家之論。
每次我們打開遊戲,看到的健康遊戲忠告,可不僅僅是一個官宣。
你覺得銀行上面的標語智障吧?什麼任他騙術千萬變,我不掏錢應萬變。
你說這不是傻嗎?
這就是現實。
現實就是這麼傻,有些人就是忍不住,有些人就是註定被摧毀。
但至少在這些人踏入深淵之前,我們可以呼喚一下,而不是說通往深淵的道路是沒有錯的,道路是沒有善惡的。
良好的社會風氣,正確的家庭互動,家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當一種悲劇作為社會現象出現,並且引起了大規模的反響,不要老是想著怎麼說反話。
這麼大的共鳴從哪來的,事情到底嚴不嚴重,怎麼發生的,能不能解決,根源是什麼?
這也是雪崩,無腦黑遊戲的,跟無腦支持遊戲的,不是針對誰,我們都是雪花。
不請自來,小編也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過來提供一點資料,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按照題目所說的內容,那位父親的孩子有可能屬於行為成癮,跟一般性娛樂是有很大區別的。
請看這段《遊戲成癮機理及其在娛教設計中的應用》
遊戲成癮是一種以持續性的,大量的,對身心健康和社會事務產生破壞性後果的電子遊戲使用行為為特徵的衝動控制失調,成癮者常表現為對電子遊戲形成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伴有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以及忍耐.克制和戒斷等現象,對玩電子遊戲所帶來的快感會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換句話說,文中那位孩子的自制力,有可能已經無法讓他擺脫網路遊戲,這跟一般性娛樂是不大一樣的,這要進行區分的。
因為從結果上來講,那位孩子已經對自己的人生,學習,未來的工作造成了比較大的破壞性後果。
也有學者做過實驗研究,研究網遊成癮者與一般娛樂者的區別。
按照《網遊成癮者與娛樂網遊者在不同遊戲階段大腦活動的對比:來自fMRI的研究》一文的對比實驗。
(1)開始階段,與娛樂網遊者相比,網遊成癮者在眶額皮質、腹側紋狀體、前扣帶回、枕葉等腦區表現出較高的激活;
(2)在戒斷階段,與娛樂網遊者相比,網遊成癮者在背外側前額葉、海馬旁回等腦區表現出較高的激活,而在腹側紋狀體和前扣帶回表現出較低的激活;(3)兩組被試在開始階段腹側紋狀體和前扣帶回均表現出正激活,而在戒斷階段腹側紋狀體和前扣帶回均表現為負激活。實驗結果表明網遊成癮者在遊戲狀態下大腦活動的模式己經發生了變化,他們對遊戲刺激更加敏感,一旦處於戒斷狀態會產生更複雜的大腦活動。
當然說實話這個研究,小編也沒看懂到底對不對,結論正不正確也不清楚,畢竟不是醫學專家。
不過至少從文中的意思來看,確實存在與一般娛樂不一樣的沉迷遊戲,達到了成癮的級別,他們的大腦生理會產生區別。
假設論文是正確的。
如果文中那位父親的孩子,是屬於成癮者,那麼他為此痛恨網路遊戲,小編實際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到了成癮這一步,已經很難通過家庭教育和勸導來讓孩子擺脫成癮了。
一般人要是能夠做到這種程度,還需要心理醫生嗎?
(註:成癮這個詞很容易被濫用,實際上這是有嚴格標準規範了,一般娛樂者是不能用成癮來形容的,要有戒斷反應等等。)
而且從網路遊戲本身來說,他們的成功標誌就是吸引越來越多忠實的用戶,所以在設計上確實存在某些令人上癮的設計,這跟賭場招引客人的策略是有相似之處的。
按照《網路遊戲成癮:競爭、合作體驗與沉醉感的影響》一文的結構模型,網路遊戲成癮的因素大致如圖下
當然網遊成癮是行為成癮,跟物質成癮是有很大區別的,大部分娛樂玩家並不會造成成癮。
以上是小編收集的一些資料,僅供大家參考。
然後說一句感想,娛樂還是要適度,不能對家庭,社會造成破壞性結果,否則就違背了初衷了。
還有廣泛的愛好似乎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避免過度沉浸,比如小編也玩遊戲,也看小說,但都不會花太多時間,屬於涉獵性質的,該工作學習的時候還是要認真工作學習的。
參考文獻:
《遊戲成癮機理及其在娛教設計中的應用》
《網遊成癮者與娛樂網遊者在不同遊戲階段大腦活動的對比:來自fMRI的研究》
《線索誘發網路遊戲渴求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的影響因素及其干預》
《網路遊戲成癮:競爭、合作體驗與沉醉感的影響》
這裡再次強調,小編並非心理行業的專家,不是專家,不是專家。
只是通過搜集資料,呈現給大家,所以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供參考。
想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還是需要心理專家和醫學專家的。
剛剛在討論中,小編認為,關於網遊成癮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三個問題。
第一,具有行為成癮的事務是否應該禁止,有多大行為成癮才需要禁止。
第二,在不禁止的情況下,要不要限制以及如何限制和減少行為成癮。
第三,如果出現行為成癮,怎麼判斷,怎麼治療,是否是國家採取措施,還是由社會個人決定。
權當拋磚引玉,僅供參考,僅供參考。
同為父親:
網遊?上周剛剛和叮噹「目標!諾森德。」我是旁邊的熊貓人武僧,ID:小叮噹守護者。
本來就是兩代人,彼此沒有共識、互相無法理解,太正常不過了。
所以相信我,遊戲非常適合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共同語言。先說句題外話,就這個孩子這麼玩遊戲,他爸要是一怒之下,失手打斷了他的尾骨,結果孩子浪子回頭,從此永封鍵盤,好好學習,後來考上北大清華成為一代棟樑,你們到底會不會為他爸爸打斷他的尾骨而叫好呢?
現在的父母啊,都特么堪稱甩鍋王。自己孩子出了問題,先賴老師,再賴學校,然後賴遊戲,賴同學,賴媒體,賴輿論,賴社會,最後沒得賴了,賴自己孩子,
就尼瑪不知道賴自己!!!
兒女出了任何問題,根源100%都在家長那,別甩鍋,沒有用,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什麼德行,才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
老看著別人家孩子好,那是人家父母教育的好,你還有臉拿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家的比,先拿自己和別人家父母比比吧。
題目中這是多好的一個孩子啊,精神飽滿,精力集中,一旦選定目標就全力以赴,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樣的性格,如果引導得好,那就是中國的喬布斯,馬斯克,說不準能做出多大貢獻,給人類造多大的福!結果讓爹媽給毀了,文中雖然沒說,但是我都能想到,後來孩子「悔悟」了,不玩遊戲了,好好學習了,考個大學,找個工作,結婚生子,了此一生,然後這個父親自己感動的熱淚盈眶,覺得自己挽救了兒子。
對,你是挽救了他,同時你也毀滅了他,壓滅了他心中那股火焰,澆熄了他追求目標的激情。這是一個雙輸的慘局。
今天我就不給你們解決方案,不要來問我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辦,我跟你們說不著。我說了就給了你們更多噴我的機會,想得美!
當我看到這篇文章以後,我只是幽幽地嘆了一口氣,因為每當我看到這幫以父母之名,言辭鑿鑿地痛訴某某東西毀掉了孩子的時候,我就發自肺腑的噁心,真的噁心,噁心到可怕。
為什麼我會覺得噁心,那是因為我太了解這些父母或者是中國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間那種糾結矛盾的關係,我太了解那幫老傢伙們的無知自負,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找不到形容詞了.....
為了解釋我的觀點,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1
在當今社會,大多數的孩子和父母是什麼關係呢?是父母的附屬品,是父母慾望的衍生,是父母負面情緒的垃圾桶,是父母無助痛苦時宣洩的對象,是私有財產,更像是工具。
很多父母自己沒有辦法得到他人認同、欣賞、尊重,自己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全部寄希望於孩子,希望孩子成為他們理想中有出息,有本事,被人刮目相看的人,將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掙好大一個面兒,因此,孩子是父母慾望的衍生。
2
父母為什麼害怕網癮?他們真的是害怕網癮會毀掉一個孩子嗎?
不是,真不是。假如孩子有網癮,天天上網,卻可以年薪百萬,他們會開心地要死,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是怕孩子毀掉他自己,他們是害怕孩子毀掉了他們對未來的幻想。他們害怕孩子有了網癮,就沒有心思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沒錢,沒出息,一家人沒有面子。
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可是這一切在那些膚淺的父母面前,顯得那麼無力,因為他們有大量的理由來告訴你——我是愛我的孩子:
讓他吃的好,穿的好,給他生活費,為他交學費,上各種特長班、補習班;他生病了,我比誰都著急,甚至徹夜陪在他身邊,不惜熬紅自己的雙眼......等等。
是的,這一切那麼有力,你能說這不是愛嗎?
可這又真的是愛嗎?
「愛」的第一條定義:關注一個人的心智成熟以及發展。
基於這一點,這些父母的做法,應該是叫:對孩子的生活無微不至,但對孩子的心智成熟充耳不聞,對孩子的想法、情緒、感受,幾乎是一概而論的忽視、抹殺,甚至是鄙視和歧視。
我很傷心——小孩子有什麼好傷心的?
我很難過——小孩子懂什麼難過? 我很痛苦——你一個小孩子知道什麼叫痛苦? 我想哭——你再哭一個試試,沒出息,打死你。 我有慾望——不給,不行,不可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諸如此類。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寫出好幾句父母的此種言論,而這些言論就是父母對孩子內心成長需求、情緒感受的抹殺和藐視。
因為在他們心中,你最好是按照他們的意圖做事情,滿足他們的要求,而一旦你失敗了,讓他們不滿意了,他們不惜威脅你,說不愛你,說對你失望,說你失敗,把你扁的一文不值,直接讓你懷疑人生,你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你只能成為他們想要你成為的人。
可是人,始終是人,每個人有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父母的存在應該是: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明白和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支持鼓勵孩子走上一條正途,糾正孩子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的誤區和歧途。
不要說窮,你去看看NBA吧,平民窟出來的球星少了嗎? 不要說天賦,世界這麼大,有天賦的人少了嗎?
發現孩子的天賦,發現孩子的興趣,引導鼓勵孩子去努力,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關注孩子在實現個人目標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幫助孩子排解內心的負面情緒,讓他保有熱情和動力,這才是為人父母基本的要求吧。
3
網路是什麼?網路是虛擬卻又真實的社會。
在網路裡面,人可以找到歸屬感,而且網路遊戲還能讓人享受到自我成長的即時快感和成就感,可是實現自己的興趣和追求,戰勝挫折和苦難,戰勝自我,戰勝內心負面情緒,同樣有自我成長的快感和成就感吶,為什麼孩子偏偏要從網路去汲取呢?
4
網癮是什麼?網癮其實就是孩子對網路中、遊戲中的那種即時的自我成長快感和成就感的迷戀。這種快感和成就感,但凡是玩過遊戲的人、在知乎有高票答案、有很多關注者的人都清楚不已。
所以,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孩子不在現實生活中去尋找自我成長的快感和成就感,而要在網路中汲取?
因為很多孩子,從來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沒有人幫他,沒有人引導他,他所有做的事情,都是父母要求的,是社會要求的,是虛榮和面子要求的,是內心的愧疚要求的,他們一直在實現別人的願望。
他們一直是別人慾望的奴僕,而從來不是自己。
所以他們迷失,迷茫,迷惑,沒有動力;他們的內心一片荒涼,卻無人問津;他們痛苦無助,孤獨寂寞,即便如此,他們還要承受來自父母和社會的強大的壓力,他們能怎麼辦?
網路多好,自由,無拘無束,人在玩遊戲的時候,都是真實的自己。因為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尋找自我成長發展,去享受勝利的喜悅,享受回報,享受樂趣,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網路,來逃避父母的監控和控制,逃避現實的壓力和責任。
他們只想躲一躲,這是人性的真實體現。而且很多孩子不是放不下網路,放不下遊戲,而是他們放不下網路中的朋友,那些陪伴自己的戰友。他們需要人陪伴,需要有人合作,需要歸屬感和認同感,但是這一切大人都給不了,大人只會控制,只會要求,只會逼迫,他們能怎麼辦?
5
除了網路,他們還有其他去處嗎?他們只有選擇沉迷於網路世界,至少這裡有片刻的成就感,片刻的戰友同伴,片刻的輕鬆舒適,片刻的安靜祥和。
如果當網路遊戲可以影響到一個孩子的生活時,那隻能說明,現實生活對這個孩子太過殘酷,太過殘忍了。而這個時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陪伴,引導和幫助的時候,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做了什麼呢?
他們把孩子對於陪伴,認同,合作,歸屬,自我成長等等需求的情形定義成為了「網癮」。
最可怕的就是「網癮」被定義成為了一種問題,一種和精神病一樣需要治療手段的病態,於是那些網戒中心就有了市場和利益,接著還誕生了楊永信這樣的魔頭。
而且他們還更大力宣傳網癮和網遊的危害性,講的那些父母惶惶不可終日,紛紛把孩子投入那阿鼻地獄,更可怕的就是還有那些自以為自己用心良苦的父母,上網發帖,痛訴網癮和遊戲的危害....然後更多的爸媽開始人心惶惶......
所以,我想問,那些網戒中心的人,你們的良心被狗吃了嗎?
那些推卸責任的父母,你們的腦子被蛆蟲啃食了嗎?
然而最可恨的就是,這幫父母還會傷心欲絕,哭哭啼啼的打著愛的旗號說:我愛我的孩子,我要拯救我的孩子。
這是真的愛嗎?
是嗎?是嗎?是嗎?
這分明就是剝削,是逼迫,是趕盡殺絕啊!!!是多麼虛偽的人皮面具啊!
那些把孩子推入深淵的父母,你們是怎麼做到輕描淡寫、義正言辭地就放棄對一個孩子的責任,把他們交給一個所謂的機構去治療的呢?或者在網上痛訴一番網遊的危害,這樣就顯得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可事實上太難自己從來不會去翻看任何一本和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提升自我認知,理解他人的內心,明白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因為有了機構,有了熱血的文章和痛訴,以為藉此就可以推卸掉自己的責任? 逃避自我的成長? 逃避自己的不成熟? 逃避自己的無能,無知,卑鄙,無恥,自私,自利,虛偽,愚昧?
逃避不了的,問題永遠在那裡。
我還是那樣的觀點:說網遊毀掉了孩子的那位父親或者那些位父母,我真的特別想看看,如果他們的孩子成為了職業玩家或者大主播,年入千萬甚至更多,他們還會覺得網遊毀掉了自己的孩子嗎?還會覺得是網癮嗎?還會把孩子送到戒網中心,或者是聲嘶力竭的寫這樣的文章嗎?
我覺得他們不會,他們只會去炫耀,去臭顯擺,逢人就說自己孩子有出息,遊戲打得好,我們搞不懂,然後不停說年輕人就是厲害,就是有出息,我們這些人老了,搞不懂他們那些......
這幅嘴臉,想想就覺得噁心......一篇充滿了記者心懷叵測味道的報道。
媒體記者為了故作大言這麼寫並不稀奇,好玩的是這個問題下的一些答案。
貌似一些高票答案的說法還認同不少,尤其是類似於"遊戲行業都是一群年薪百萬的精英,這些人專門就是用高超的專業技巧來讓遊戲更加讓人沉迷,普通老百姓的父母家長怎麼能剛得過這種精英」
我表示:MMP。
怎麼可能剛不過?
全中國多少青少年,全世界多少青少年。沉迷有遊戲的比例是多少?
這麼說的話,顯然,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父母家長,是完勝了那些年薪百萬的遊戲行業精英啊。
這種邏輯不清的荒唐指責,簡直讓人笑掉大牙。
我去年在某大學當了一個學期的老師。據我所知,我所教的那個專業的兩個班,學生沒什麼沉迷遊戲的人存在。
何解?
家長對遊戲精英的一次史詩級的勝利?
別扯淡了好么。
如果遊戲精英們這麼厲害的話,這個世界的經濟主體早就是遊戲行業了。
如果遊戲精英們這麼厲害的話,遊戲行業每年也不會有那麼多公司倒閉關門。
這種事情,你該指責的僅僅只是「沉迷」這件事情本身。
沉迷才是錯誤的,理論來說,沉迷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過度沉迷遊戲是錯的。
過度沉迷學習,沉迷工作,沉迷加班,也一樣會讓人猝死。
你該想想,為啥我家孩子會這麼沉迷一件事情而無法自拔?是人格塑造上的某種缺失,或者是生活和成長之中的某種缺憾帶來的心理缺失?
別簡單粗暴的把鍋扔給遊戲。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影,電視,漫畫,小說,等一切文化娛樂活動。
當一個人會過度沉迷某件事情,主因,一定是個體的內因導致,而不是外在條件。
我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
澳門賭場長年累月開業,大部分遊客也就是走馬觀花的看看玩玩就走了,沉迷賭博導致傾家蕩產的永遠是極少數。
按照這篇報道的邏輯的話,那麼凡是去澳門旅遊的旅行團,簡直就是把人送去地獄之門了?有去無回么?
別逗了。
正確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自身的心理有缺陷——導致容易沉迷於某樣事物——恰好這件事物叫網路遊戲。
你不該罵遊戲,而是該找找,孩子自身的心理缺失,在什麼地方。
最後PS:報道撰寫天馬行空,記者想像力出眾,文筆超級爛。
打尤其7天7夜不眠不休這種話也真敢寫出來。我們寫奇幻小說都不敢這麼編。
知道某些特殊暴力機關對於犯人的審訊里,有一種疲勞轟炸的招數么?知道有幾個人能支撐七天么?
為了寫篇文章,也是蠻拼的。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有如此宏大的毅力,能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打遊戲。
這樣恐怖的毅力,說真話,做職業電競,沒準更有前途吧?
最後不負責任的再說兩句怪話。
每逢寒假暑假一來,就有很多類似報道,仔細看看你會發現,這些報道的發表主體往往都是浙系的一些媒體,而攻擊的遊戲,往往都是那隻企鵝的……
兩位 老闆,你們打你們的,別帶上我們這群小民,好么。
能這麼認為的家長估計連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都不知道。2008年風行全國的所謂網魔的論調到現在依然還有那麼多冥頑不化的追捧者。中國的家長最不缺的就是甩鍋俠。噁心。即使沒有遊戲,這種家長也會換一種東西做遮羞布。萬事萬物都有錯,唯他獨善其身。這種垃圾也能登報也是服氣。
這篇文章可以結合一個新聞來看:
連央視都這麼說了,出篇文章有什麼奇怪?
他代表著中國歷代家長的整體思維——年輕人愛好全是錯的。
這其實與網遊無關,習慣成自然而已。
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一生中聽到過多少次:「現在的年輕人啊~」的嘆息?這種嘆息不僅從你的父輩來,也從你的祖輩來,一代代的中國人都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傳統就是敬天法古,過去的人和事都是好的,所以無論哪朝哪代的人提起自己的時代都會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句話就默認了一個現實——古,就是好的,新,就一定是錯的。
殺害鄰居,當然是因為遊戲扭曲了年輕人的心靈。入室盜竊,是因為遊戲泯滅了年輕人的良知。將來要是有恐怖襲擊,一定也是年輕人玩CS玩多了導致的模仿行為。如果哪天地球爆發生化危機,人類毀滅了,那也毫無疑問是瘟疫公司的鍋。為什麼?因為遊戲是新事物,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所以就一定是錯的。
如果你恰巧不玩遊戲,那你一定看電影吧?那麼一定是殺人電影誤導了青少年。如果你連電影都不看,那你聽音樂嗎?一定是搖滾樂讓青少年變的暴力了!如果你一直以來品學兼優,無任何娛樂及嗜好,那你總要呼吸吧?到時候就會有家長出一篇文章叫做——《被呼吸毀掉的孩子》:空氣,毀掉了一代人。
而中國的家長,永遠是沒錯的。
畢竟與一擲千金的網遊相比,打麻將撲克輸掉的錢簡直是九牛一毛。與熬夜這種致命的習慣相比,酗酒對身體的損害完全不值一提。可是你們,你們怎麼就粘上了罪大惡極的網路遊戲呢?學習難道不好玩嗎?
如果你敢對他們的愛好說三道四,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給你一耳光——用你管老子我?!
看看作者的口吻——如果沒有遊戲,我兒子妥妥的清華北大人生巔峰,這會早就成世界首富了。如果沒有遊戲,我兒子知書達理通情知義,早就被舉孝廉進京當大官了,我這麼完美的教育都沒抵住遊戲的攻勢,馬化騰不自殺謝罪能對得起我?
發出這種聲音的人,心態和差幾個數就中五百萬的彩民們一樣:老子就差一點就成功了!
他們可能在一個小城市裡作著收入微薄的工作,白天面對著領導或城管工商的鐵面戰戰兢兢,晚上面對著冷漠的家庭毫無熱情,想賭博沒有多少錢,想出軌更沒有實力和膽子。日子一眼望到了頭,當年的小loser如今變成了老loser,天地間哪裡還有個撒氣的地方呢?想想只有孩子是沒有反抗能力的,雖然自己一個禮拜都不一定跟孩子說幾句話,甚至不知道孩子在哪個班級,但是畢竟還可以砸了孩子的電腦,看了一眼孩子的課本,看不懂,遂大吼一句「好好學習!」之後心滿意足的走了。
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一定是遊戲的鍋,是學校的鍋,是社會的鍋,怎麼會是自己的鍋呢?同理,央視認為,青少年殺人,既不是社會的問題也不是公安的問題,一定是遊戲的鍋,是遊戲破壞了和諧社會。
兩千多年前,孟子對梁王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富人家的)豬狗吃人的食物而不去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倉庫賑濟。百姓死了,卻說:「不是我的錯,是收成不好」,這與殺了人之後說「不是我殺的人,是武器殺的人」有什麼區別?
孟子最後說: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我爸上大學那陣子,虧就虧在沒有網路。否則我爺爺一定會發個帖子:撲克,它毀了一代的大學生!
事實上我爸打的是橋牌,還是他們大學橋牌協會的會長。
我外公大概會發:喇叭褲,毀了女孩們的端莊!
我媽:我長得漂亮怪我咯。
——更新——
想不通這個不甚嚴肅的回答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贊。感謝諸位了。
我的本意是想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娛樂方式和潮流,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誌之一。如果八零後和六零後的娛樂方式都是棋牌麻將,那才恰恰說明我們的社會毫無進步。修改:
提一個巧合的歷史節點:2017年暑假農藥被全面圍攻,現在是2018年寒假。
從業十餘年,隔三差五都會遇到類似輿論風波,後來也逐漸懂了——其實跟遊戲無關。
這篇文章一發,騰訊馬上就過去溝通了,試問你價值幾萬塊錢的賬號沒了,騰訊會這麼積極高效並且公開跟你反饋么?
這位家長文章發表於《新華每日電訊 》,然後轉發於新華網,《錢江晚報》2月6日跟進發文《孩子沉迷網遊:家長還是遊戲公司的錯》(該報可謂是傳統媒體站在ACG第一線的先鋒,報道中採訪了這位家長,也介紹了這位家長的詳情)。2月7日,央視新聞新聯播播報湖南整治網路遊戲市場文化。
所以風口浪尖其實就集中在三個字上面:防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