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 條消息)佛教中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嗎?

看地藏經看到一些「女轉男身」的福報,貌似和「眾生平等」的原則相悖,請教下,佛教中是否有此觀念?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種宗教解讀角度不一樣,用我們的觀點套用,肯定能得出重男輕女的結論吧。

不過,宗教不可證偽,所以,一切結論都不用當真。


問:上人曾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為何極樂世界亦是重男輕女?

宣化上人:為何生於西方凈土名為極樂世界?因是永樂無苦,不像世間之樂極悲生,故曰極樂。昨天我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今天亦可說沒有男人。你們一定想,法師亂說話,其實你們怎樣問,我便怎樣答,隨機應答,但大家都要明白「大道不分男與女」,有分別便落第二義。《金剛經》上說:「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怎麼還有男女相呢?極樂世界亦可說完全男人,或完全女人,因男女都無情慾,故男可代女,女可代男,亦因自性清凈故。

問:剛剛您說的男清女濁,是不是女性都是不好的?

宣化上人:女性是最好的,所有男人都愛女性。如果不是這樣,他絕對不會去找女朋友要結婚。

這裡的「女」在佛教多是心性上說的,有的女皈依居士發大勇猛心精進修行,持齋守戒,比一些男人還大丈夫。這個時期學佛的女眾比男眾多的多了,也比男眾虔誠精進的多。我好替站在前排的少數男同胞感到慚愧啊。尋常來說,女人在修行過程中障礙比男眾要多的多,不學佛的都知道男人吵一架喝個酒又是好兄弟,姑娘們多愛跟男的玩兒,為什麼,憂惱少唄。佛沒有歧視女性,只是軟語順著機緣講出了女性的一些毛病,男人也有男人的毛病,是凡人眾生都有毛病,每個人毛病又不盡相同。哪名自稱佛教徒的表露明顯的歧視謾罵女性你可以直接問他是不是他媽生的。

《金剛經》本來有兩句「無男相,無女相」,但是這麼說,世界就亂套了,所以沒有講出來。菩薩度眾可現男身,可現女身。也沒有男佛女佛的講法。空相了還分男女么。有兩個小案,有個小沙彌求他師父給他印證,他師父問憑什麼給你印證,小沙彌說到現在我才知道師娘是女人。還有個似乎是魯迅講,有個老和尚臨終說一輩子沒見過女人身體,死前徒弟給找來一個妓女,老和尚看了看,說哦,跟男人一樣啊就斷氣了。

眾生平等不是那麼講的,在世俗中當爹的絕對不可能磕頭喊兒子「爸爸」。


前面諸位師兄已經說的很好了,從今天男女平等的角度來看什麼『女轉男身』絕對是歧視女性——老娘才不想轉呢。

但是,考慮到當時印度,乃至今天印度的男女情況,也許有機會轉男身並非歧視而是祝福。

總上,不能脫離環境來理解佛經。

PS:才發現《法鼓全集》第四篇講三學的第一講,戒律,就說到這個。


按字面上理解,是有的,如八敬法等,不過這是可以理解的,古印度女性地位普遍低下,並有仇女情結,佛經上有類似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當時女性處於被壓迫歧視的狀態,佛教講救渡苦難,自然會有「女轉男身」「男人比女人多修行五百年」「女身業障重」的說法,你可以試想一下,若時代背景變成「女尊男卑」,難道多修行的,業障輕的還會被壓迫歧視嗎?還會希望「女轉男身」嗎?


佛教沒有重男輕女,佛說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那為為什麼很多佛經里都有女身轉男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佛陀時代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無法接受教育,很難接觸佛法,所以需要轉男身以取得更好的地位。

二女性普遍相對於男性來說愛攀比,愛兩舌,嫉妒心強等等,佛曾列出了女性很多缺點。這些缺點都是有礙成佛的,當然佛僅僅是針對缺點來說的,佛在涅槃經里說,如果一個女性沒有上述缺點行大丈夫事,那麼這個女子可稱作大丈夫,反過來如果一個男子有上述缺點那麼他只能叫做女人,所以只是用女子指代女人普遍的缺點。

三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男女生理結構不同,我相信每個姐妹都因為大姨媽困擾過,很多人痛經的時候肯定想過下輩子不要當女人了,當女人麻煩死了芸芸,於是佛提出了這個方法,可惜我們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明明自己許過這個願,可看到女身轉男的說法之後又說佛重男輕女。

其實真的成佛之後是沒有男女相之分的,因為相是虛幻的,本性才是真實的,六道輪迴誰沒做過女人呢


地藏經藥師經都有女轉男的說法,但是這並不一定代表著對女性的歧視,古印度的女性確實地位很低下,現在也不怎麼樣,事實上活的肯定不如男性,經文的態度,對她們算是同情的吧。至於說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什麼的,那是誇張的說法,實際上大概二百七十戒左右,所以對女性出家人的限制並不是那麼嚴格。

不過,佛陀曾經不同意女性出家,認為她們意志不堅定,在他姨母自行剃度後,加之阿難的說情,始得同意建立比丘尼教戒,並說過如果女性出家,正法在世的時間要減少五百年這樣的話,之後阿難也受到僧眾的責難,優婆夷出家前也要經過兩年的式叉摩那階段。可見傳統並不是那麼容易被破除的。儘管如此,佛教已經是當時最為提倡平等的教派了。


按現在的標準來說,確實是有「重男輕女」,比如最初釋迦牟尼禁止女眾出家,後來在弟子的再三請求下才勉強同意,同時預言說,允許女眾出家,使正法駐世的時間少了五百年。女性在某些方面不如男性(不能細談,被某些極端女權主義者看到要批判一番的)。

不過佛經中的極樂世界的「女轉男身」倒是跟重男輕女無關,確切地說是不存在性別之分,即「無男女相」。九品蓮花為父母,又何須男女媾精生育下一代呢?性別在極樂世界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是大部分普通民眾又理解不了這種情況,只能挑一種他們容易明白的「女轉男身」。


舉個簡單的例子: 雷音寺的佛中只有觀音是女兒身。其實他前身也是個男身,只是佛祖為讓他體驗人世疾苦,變讓他轉女身投胎為公主。成佛之日仍是女身,後面也就沒改過來。

還有一個: 佛教 印佛經的好處第八條——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享,不願為婦婦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就是因為這一條,讓從小信佛的我摒棄了這種信仰,並且堅定了做了個女權者。書是人寫的,佛是人創的,人世間尚有諸多歧視不公,佛界也如此,這種信仰我寧願不要!)


有的,天龍八部中有一龍女,女身成佛,然而卻受指責,於是龍女顯神通變為男子,眾議平息。而龍女不再了啊。。當時讀這抑鬱了好久,好不容易有個女佛不是。。。


醫生對待每個病人都公平,然而每位患者的病情不一,所以用藥也有所不同。但這並不能說醫生歧視患者。


釋迦牟尼佛在《首愣嚴三昧經》中說的:「善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對於一般的凡夫俗女,一旦發起菩提心,則立即超越了男女的差別,因為道心是沒有男女的。


必須有!

注意是佛教有!

《地藏王菩薩本願經》當中提到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彩、幢(chuang)旛(fan)、錢、寶物等供養。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眾生,承斯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萬劫不受女身。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但是佛學中是沒有男女觀念。


俗人看自然是有的,佛教徒自然也是不肯承認的。所以答案如何是看你屁股坐哪了。


眾生平等,是從本質上而言(體).

當然我們對待人,和眾生也要平等,不要因人而異.

但實際上呢,每個人在恢複本性的道路上下的功夫不一樣,所以成就不一樣,境界不一樣.

功夫是一步步練出來的,

為什麼有些人就比另一些人厲害呢.

就像吳清源和挑戰他的對手.

是啊,大家都是圍棋上的高手了,為什麼不是一碗水端平,大家差不多,多好啊.

可人家就是比你其餘幾個人強.

一局定勝負,基本上再怎麼玩都跟這個結局差不多.

為什麼呢?

因為人家下的功夫比你多.

如果你實在要辯論說:

我實在下的功夫比他多一倍,可為什麼還是比不贏呢?

我就只能說:那是因為人家可能前世就相當用功了.

就像一句話:書到今生讀已遲.

所以,不要羨慕天才.人家那是該得的.

所以,具體而言,在修行的功夫上,是有層次的.

而不是一句籠統的眾生平等.

而一般而言,我們都知道,女子較男子漏多.

要成為佛,必然先成為大丈夫,或者至少是丈夫,即男子.

女轉男,本身就說明其漏減少,功夫更進一層,當然是好事.

一些大菩薩化身女子度化眾生,那是另一回事.


佛教思想不「重男輕女」!

《涅盤經》里,佛陀說:

"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在《大毗婆沙淪》一四五章中,佛陀雙手捧著大生主的骨對比丘們說:

"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慳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達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為丈夫。"


痛苦的根源是人有慾望,有慾望就有痛苦,想無痛苦就無欲無求,性慾也是慾望的一部分。

極樂世界是無欲的,當然也就沒有男女,沒有男女之別,又如何重男輕女。


施主,你著相了。


佛無二相 佛無相 佛無無相


雖說佛無二相。無相。但佛像形象基本以男性形象為主體的表象。觀音菩薩雖形如女性,實則男性轉化。我猜想,佛教傳教畢竟是人傳人,一是自古有佛信仰,是進入父權社會後的事,佛教與信仰統治,社會國家統治也是有一定相關。二,雖說佛無相,但始終要給世俗市民有個形象的感官實體,男性形象更自然為首選。


我認為佛教不是「重男輕女」,而是試圖說明「男重女輕」這個觀點。

就像水的比重大,油的比重小,油浮在上面,這個是各自性質有別,不能直接論優劣。


推薦閱讀:

聖人用教,不專自立身德言教
南懷瑾:「青草南園」學員開示記錄
釋迦摩尼是否患有抑鬱症?
還是辛苦「獨步清涼」老師解答一個問題好嗎?到底應該怎樣開始正確的學佛呢?
如何看待佛教的原教旨主義者日漸減少這個現象?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