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條消息)關於出家人的修行道教和佛教到底修的什麼?

向來感覺中國文化的「佛和道」很奇妙,總感覺很厲害,因為看到很多高僧或者老道士,都很長壽。今天心血來潮,隨便從網上摘了統計一些有名的僧道,一統計這些有名的僧道,平均壽命竟然有89歲!

其他職業的成名人物,教育界,科學界,商界,政治界,如果比平均壽命,再成功也比不過道士和尚。平均來說,那些被譽為「有修為的」道士或者和尚,都很長壽。甚至基本不得病,老死都是壽終正寢,沒有說因為癱瘓,癌症,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而死的。

有的老和尚,老道士,死前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死,先安排好後事,然後靜坐等死~一些有修為的僧道,他感覺自己這幾天就要走了,會先告訴身邊的人,要他們有個準備。為什麼普通人做不到,很多老人得了病,躺病床上,不能自理,大小便飲食,都要人照顧,甚至需要安樂死。為什麼這些有修為的僧道可以 明斷自己的生死?

他們到底怎麼修的?修行的內容是什麼……?怎麼可以知道自己壽命不行了?

什麼共同的修行方式,讓他們都這麼長壽?

道士和和尚都會打坐,都吃素,也都會習武健身。武當,少林都很有名的功夫武術。是和這些有關嗎?

還有關於很多老道士,老和尚,都會一些呼吸吐納,聚精鍊神的功法。這些是真的嗎?有沒有科學研究~

一下是我隨便摘錄統計壽命分析


這個要答上一發,修的是什麼,這個問法太高深,目標總會有不太一樣的,因人而異,比如佛教有人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有人想去東方琉璃世界,也有人想去兜率天彌勒內院,還有人想去蓮花生大士的凈土。道家不太了解,大體是得到飛升、長生不老吧(歡迎方家指正)。

但是修行方法是可以指摘一二的,因為修行方法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1. 清心寡欲:所謂「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佛道兩家真正修行的高人,生活態度可以從這句話中體悟。

           大悲寺僧人行腳圖

終南山隱士和居住的茅棚(不過聽說《空谷幽蘭》火了以後,騙子也多了)

  《道德經》里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修行人,在普通人的眼裡都是在找苦吃,可是誰又知道修行人心中的那些安樂呢?

2. 靜坐等輔助修行方法:僧道通用的修行方法是「靜坐」,現在很多人提倡「冥想」,但是「冥想」想什麼卻是很多人的問題,實際上「冥想」就是「不想」,把身心放空,《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這個境界太難達到了,於是出現了觀想的方法,達不到什麼也不想,乾脆先做到集中精力想一件事情,比如數息觀這種方法,簡單而言就是靜坐然後觀察自己的呼吸。比如凈土宗的觀像念佛,就是靜坐然後想著佛的樣子。

  然後就是市面上火爆的冥想、瑜伽課程等等,多多聯繫對自己的精神的提升也是很有好處的。當然佛家、道家還有一些經常練習的功法,比如佛家的密宗先是要修習10萬大拜,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四肢並用,舒筋活血:

  即便漢傳佛教也是提倡拜佛消業障的(很佛教修行人每天100拜、300拜、500拜,甚至有僧人每天3000拜等等):

  修行人在拜佛時,身動心靜,那種虔誠的心態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正能量,身體的運動又能非常好的做到鍛煉,簡直就是「圓通定慧,體用雙修,即動而靜,雖攖而寧」。

  道家則更多是華夏傳統的功法,曾經聽一位道長說過,在道觀師父會傳授一些功法,修習之後,個人的感應會很強,類似的應該還很多吧:

  每天不間斷的這種練習,每天把用於外在的精氣神收攝回來,返照內心,時間久了,就會觸發神秘的宗教體驗,至於問題中所說的「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病苦的肉體死亡)」的情況,是非常之多的。

圖為開願法師和他母親的全身舍利(老人家一生信佛,提前預知要走, 並且做好安排,不用活化,屍體會自然風乾,不會腐爛,這種情況佛家稱為全身舍利)

3. 飲食清淡:

 忌五葷(xun,指的是蔥、蒜、韭菜、洋蔥等等,肉類是「腥」),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禁食;此外,道家將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辛列為禁食,練形家則以小蒜、大蒜、薤、芸薹、胡荽等五辛為禁食。道家認為「天地不正之氣所生的食物味重氣毒,吃了會傷五臟六腑;修道人心平氣和,主清淡不重口味,所以戒吃。」

  佛家和全真道家忌酒肉,正一道可以有節制的吃些酒肉。

  這些禁忌對於沒有出家的人來講,只是個目標,隨著修行的加深,會自然而言不想吃這些東西,而不是普通人所認為的會饞嘴想吃。

5. 早睡早起生活規律,每天有不緊不慢的活:

  佛家寺院道場都有嚴格的作息時間,一般遵循古代「一日之計在於寅」的傳統,寅時(凌晨3:00)起床,晚上九點休息,具體各個寺院道場略有差別,有網友總結過一些寺院的作息時間關於寺廟每天作息時間表:

  佛家寺院道場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意思是凡是在寺院居住的人,都要勞作,比如六祖慧能大師到黃梅參訪五祖和尚,五祖安排六祖到柴房砍柴舂米。無論是寺院方丈主持、還是去掛單的居士,每日都要隨分隨力的幹活。

    東天目山昭明禪寺背山的僧人和居士們

總結:清心寡欲、處處感恩的心是心法,拜佛、練功是運動,有規律的生活,沒有世間生活的苦惱壓力,粗茶淡飯飲食清淡,這樣還能不長壽的話,那真的只能認命了。

如果希望更深入的了解如何修行,那麼得多去真正的寺院道觀(很多旅遊區的寺院道觀並不是修行道場,只是某些人的斂財工具而已)問一下真正的修行人才好。


全真龍門弟子,粗讀幾本經書,略談幾句拙見。

人自一點靈光入胞胎,理氣相結,性(元神)命(元氣)始成。

幼而長,長而老,老而死。

人生在世,百憂擾其心,百事勞其形,眼好好色,口好嗜味,情慾無度。 元氣元神敗光, 故而疾病叢生,形如槁木,甚者早夭。

修行人少貪少求, 四不非禮, 保精裕氣,心神清澈,一身正氣,再而惜福,廣行方便。 故而長壽。

提前預知死期,是修行已有小成,德行深厚,於世道有功,上合天道,自然感應。

言之雖簡,悟之非易。行之甚難,常人避之而不及。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


於是長者白佛言。

世尊。有情短命何業所獲。

佛告長者子言。

殺生所獲。

複次殺業然有十種。

一 自手殺。

二 勸他殺

三 慶快殺。

四 隨喜殺。

五 懷胎殺。

六 勸墮胎殺。

七 酬冤殺。

八 斷男根殺。

九 方便殺。

十 役他殺。

如是十種獲短命報。

復云何業獲報長命。有十種業。何等為十。

一 離自手殺。

二 離勸他殺。

三 離慶快殺。

四 離隨喜殺。

五 救刑獄殺。

六 放生命。

七 施他無畏。

八 慈恤病人。

九 惠施飲食。

十 幡燈供養。

如是十種獲長命報。

----------------------------------------------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 無儒童。無作者 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 無我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補特伽羅 無意生 無儒童 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 此幻化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 體非究竟。此浮雲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 牆壁 瓦礫 諸非情物 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凈之所積聚。此虛假法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 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 四蛇二鼠 交相侵迫。此苦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 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道家渡己,佛家渡人。

心不得解脫,何談渡己渡人。

何謂解脫,道家求真,直指本心,走自己的路,稱道。

佛家看破紅塵,發宏願,以己渡世人。

既已看透,心無所駐,念頭通達,則少煩惱,少病痛,易得天年。

藏語系佛教的僧人是吃肉的。(謝馮宣提醒)

長壽與武術無大關係,習武強身,減少病痛,但不當反易折壽。

良好的作息習慣,開朗的心情,才是長壽的秘訣。

吐納法,有,練精氣神,有,這些佛道兩家都有,但是念頭不通達,根本不能入門,甚至容易走火。

吐納要訣是平心靜氣,不急不緩。

練精化氣,起點是養精氣,不看透世情,如何養氣,不看破男女事戒淫慾,如何養精(這裡解釋一下,不是精子的精,但是妄泄精子,損精氣神),每天案牘勞形,如何養神。(這裡說的是養,非練)

所以世傳基本沒有這些,要不就是得些皮毛,似是而非,不是門戶之見,不傳於世,實是不能亂傳。

密宗的功夫多與觀想有關,精氣神不足,更是容易走火。(比如龍象功)

大家練功習武,健身就好,沒有真傳,不要強來,有練無養更容易短命,切記切忌。


長壽就是道了嗎?修道就是為了長生不死?

黃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張拙詩:生死涅槃等空花。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至於修道為的是什麼,可以參一下《法華經》。


道教的事沒接觸過,不說了。

曾經在虛雲老和尚晚年所在的從林當過很多年民工,我們自己不做飯,跟師父們一起吃。

首先,全吃素對我個人來說,幾個月以內沒影響,由於家裡窮,每次去了後半個月都會長胖。第一年常隨眾4點左右起來做早課,白天幹活,傍晚還去禪堂坐一柱香,晚上基本上在9點左右睡覺(師父們3:30起床,21:30睡覺)。

禪宗寺廟,平時都是農禪並重,除少數有其他職務的師父,大多數師父每天得「出坡」(出去幹活)。平時都是參話頭,各宗不一樣,我在哪裡的寺廟參「念佛是誰」,目的就是「了生死」…

個人理解,學佛並不是圖長壽,而是要解決「生死」問題,做到「不生」,也就不會「死」了。

老師父們長壽的的確很多,也不是說不會生病,總體來說身體還是很不錯。個人估計跟生活習慣和心態相關…

文化有限,說話可能文不對題,讓各位見笑了。


有的人72歲,可是他27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

世界五大宗教相互鬥爭相聚屠戮,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普度眾生,渡己也渡人。

有的人活了72歲,連自己都沒渡完,有的人活了27歲,渡人無數。

所謂的修並不是為了延年益壽。當你抱著這個目的去修的時候你已經錯了。

明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不帶著遺憾離開,這就是修。

至於壽命,好人會有福報的。


道家沒接觸,不說。

佛家修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執著,對「我」的執著,對「法」(不僅是佛法還有世間一切的物質、現象)的執著。消除之後自然就消除了生死問題,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最終成佛。

沒有了執著,身心自然會是很清凈的。身體的疾病都源於我們的執著心,執著心強烈,身體的能量消耗就大,自然衰老的快。沒有了執著,能量消耗的少,所以很多高僧能做到日食一餐,也不會餓,還不會得病。但要注意,身體長壽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修行附帶的效果,其實歷史上也有很多修行成就者很年輕就示現圓寂了,就算是佛陀,示現涅槃也就80歲。

心沒有了執著,心非常得清澈,心的能力也比普通人強N倍(換個說法就是有神通,但這不是修行人真正的目的,只是心清凈後順帶的副產品而已,你如果清凈了一樣會有),所以表現上會出現例如提前知道自己會過世一類的神跡。

有好奇心蠻好的,可以再多找點書、資料看看,有個更全面清晰正確的認識。

安利本書,《正見》,宗薩仁波切寫的,可以好好看看。


說得有點亂,見諒。

有人回答說武僧吃葷,excuse me? 去看看少林寺的武僧怎麼生活學習吧。

對於沒有親身體驗過道家或佛家生活的人,不論你怎麼想像,都和真實的修行生活不一樣。

我在接觸佛教修行之前也想像過無數次,真正親身體驗完十日禪修之後,才知道以前自己的想像都是妄想。

香港拍攝的功夫傳奇(視頻網站有,B站有搬運系列)中,對武當和少林的功夫和修行生活有非常詳盡的展示,題主可以看一下。

還有人說佛道殊途同歸,從「活在當下」這個層面來講,這個觀點有道理。但真正了解佛和道之後,還是會對其中的區別大感驚異。

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從根本上就與道教區別開了。所以只看到這兩者的相似,而未留意相異,這種修行是不智慧的。

同時,真正選擇任何一個方向,堅持走下去的高德大僧們,不會鄙視任何其他派別。這是區分高人的重要標準。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口口聲聲自己的派別最厲害,其他的派別都是屎,那麼不用再考慮了,他絕對沒有得道。

得道人的特徵:寬容,慈悲,自律。

(長壽肯定不是啊,我姥姥80歲了也沒完全想開)

題主既然好奇,那就是有緣人,去嘗試吧。

若想從身體上入手,武當山的功夫課程是收費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不便宜也不算太貴(5k+),不妨一試。道長們的身手真的很棒。少林也有,不收費,但相當於出家幾年。

一個要錢,一個要時間。

(注意,少林是禪宗一脈。)

若不想走功夫道路,那我推薦十日內觀禪修,時間不長,而且免費。

內觀報名網

內觀從外表看就是打坐,佛和道都打坐,但各自法門不同。

十日內觀遵循的是原始佛教的法。不過佛教無論分多少個派別,四聖諦和八聖道是不變的,解脫的終極目標也不變。

通過打壓另一派而抬高自己,這種行為在佛教發展史上屢見不鮮,可見我執之重。

解脫不在來世,解脫就在當下,真正的法,一定可以在當下就收到實效。

不要因為別人說就盲信,不是你親證有效的法,不管它有多麼崇高的名號,不要遵從它。這是佛陀的教導,他從不說:你必須信我的法,他只說:你試一下。

願一切眾生快樂!


大般若經 觀行品 觀諸法 觀真如非常非無常 非我非無我 非凈非不凈 非空非不空 非有相非無相 非有願非無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二

初分觀行品第十九之三

  爾時,具壽善現復答舍利子言:「如尊者所云『何謂觀諸法?』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色非常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非無常;觀色非樂非苦,觀受、想、行、識非樂非苦;觀色非我非無我,觀受、想、行、識非我非無我;觀色非凈非不凈,觀受、想、行、識非凈非不凈;觀色非空非不空,觀受、想、行、識非空非不空;觀色非有相非無相,觀受、想、行、識非有相非無相;觀色非有願非無願,觀受、想、行、識非有願非無願;觀色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受、想、行、識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色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受、想、行、識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眼處非常非無常,觀耳、鼻、舌、身、意處非常非無常;觀眼處非樂非苦,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樂非苦;觀眼處非我非無我,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我非無我;觀眼處非凈非不凈,觀耳、鼻、舌、身、意處非凈非不凈;觀眼處非空非不空,觀耳、鼻、舌、身、意處非空非不空;觀眼處非有相非無相,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有相非無相;觀眼處非有願非無願,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有願非無願;觀眼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耳、鼻、舌、身、意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眼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耳、鼻、舌、身、意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色處非常非無常,觀聲、香、味、觸、法處非常非無常;觀色處非樂非苦,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樂非苦;觀色處非我非無我,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我非無我;觀色處非凈非不凈,觀聲、香、味、觸、法處非凈非不凈;觀色處非空非不空,觀聲、香、味、觸、法處非空非不空;觀色處非有相非無相,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有相非無相;觀色處非有願非無願,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有願非無願;觀色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聲、香、味、觸、法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色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聲、香、味、觸、法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眼界非常非無常,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眼界非樂非苦,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眼界非我非無我,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眼界非凈非不凈,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眼界非空非不空,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眼界非有相非無相,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眼界非有願非無願,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眼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眼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耳界非常非無常,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耳界非樂非苦,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耳界非我非無我,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耳界非凈非不凈,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耳界非空非不空,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耳界非有相非無相,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耳界非有願非無願,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耳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耳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鼻界非常非無常,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鼻界非樂非苦,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鼻界非我非無我,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鼻界非凈非不凈,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鼻界非空非不空,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鼻界非有相非無相,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鼻界非有願非無願,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鼻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鼻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舌界非常非無常,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舌界非樂非苦,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舌界非我非無我,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舌界非凈非不凈,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舌界非空非不空,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舌界非有相非無相,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舌界非有願非無願,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舌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舌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身界非常非無常,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身界非樂非苦,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身界非我非無我,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身界非凈非不凈,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身界非空非不空,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身界非有相非無相,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身界非有願非無願,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身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身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意界非常非無常,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意界非樂非苦,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意界非我非無我,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意界非凈非不凈,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意界非空非不空,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意界非有相非無相,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意界非有願非無願,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意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意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地界非常非無常,觀水、火、風、空、識界非常非無常;觀地界非樂非苦,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樂非苦;觀地界非我非無我,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我非無我;觀地界非凈非不凈,觀水、火、風、空、識界非凈非不凈;觀地界非空非不空,觀水、火、風、空、識界非空非不空;觀地界非有相非無相,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有相非無相;觀地界非有願非無願,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有願非無願;觀地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水、火、風、空、識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地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水、火、風、空、識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苦聖諦非常非無常,觀集、滅、道聖諦非常非無常;觀苦聖諦非樂非苦,觀集、滅、道聖諦非樂非苦;觀苦聖諦非我非無我,觀集、滅、道聖諦非我非無我;觀苦聖諦非凈非不凈,觀集、滅、道聖諦非凈非不凈;觀苦聖諦非空非不空,觀集、滅、道聖諦非空非不空;觀苦聖諦非有相非無相,觀集、滅、道聖諦非有相非無相;觀苦聖諦非有願非無願,觀集、滅、道聖諦非有願非無願;觀苦聖諦非寂靜非不寂靜,觀集、滅、道聖諦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苦聖諦非遠離非不遠離,觀集、滅、道聖諦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無明非常非無常,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常非無常;觀無明非樂非苦,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樂非苦;觀無明非我非無我,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我非無我;觀無明非凈非不凈,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凈非不凈;觀無明非空非不空,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空非不空;觀無明非有相非無相,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有相非無相;觀無明非有願非無願,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有願非無願;觀無明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明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內空非常非無常,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常非無常;觀內空非樂非苦,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樂非苦;觀內空非我非無我,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我非無我;觀內空非凈非不凈,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凈非不凈;觀內空非空非不空,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空非不空;觀內空非有相非無相,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有相非無相;觀內空非有願非無願,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有願非無願;觀內空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內空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布施波羅蜜多非常非無常,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常非無常;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樂非苦,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樂非苦;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我非無我,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我非無我;觀布施波羅蜜多非凈非不凈,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凈非不凈;觀布施波羅蜜多非空非不空,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空非不空;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有相非無相,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有相非無相;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有願非無願,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有願非無願;觀布施波羅蜜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布施波羅蜜多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四靜慮非常非無常,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常非無常;觀四靜慮非樂非苦,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樂非苦;觀四靜慮非我非無我,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我非無我;觀四靜慮非凈非不凈,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凈非不凈;觀四靜慮非空非不空,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空非不空;觀四靜慮非有相非無相,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有相非無相;觀四靜慮非有願非無願,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有願非無願;觀四靜慮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靜慮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八解脫非常非無常,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常非無常;觀八解脫非樂非苦,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樂非苦;觀八解脫非我非無我,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我非無我;觀八解脫非凈非不凈,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凈非不凈;觀八解脫非空非不空,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空非不空;觀八解脫非有相非無相,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有相非無相;觀八解脫非有願非無願,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有願非無願;觀八解脫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八解脫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四念住非常非無常,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常非無常;觀四念住非樂非苦,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樂非苦;觀四念住非我非無我,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我非無我;觀四念住非凈非不凈,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凈非不凈;觀四念住非空非不空,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空非不空;觀四念住非有相非無相,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有相非無相;觀四念住非有願非無願,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有願非無願;觀四念住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念住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空解脫門非常非無常,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常非無常;觀空解脫門非樂非苦,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樂非苦;觀空解脫門非我非無我,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我非無我;觀空解脫門非凈非不凈,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凈非不凈;觀空解脫門非空非不空,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空非不空;觀空解脫門非有相非無相,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有相非無相;觀空解脫門非有願非無願,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有願非無願;觀空解脫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空解脫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五眼非常非無常,觀六神通非常非無常;觀五眼非樂非苦,觀六神通非樂非苦;觀五眼非我非無我,觀六神通非我非無我;觀五眼非凈非不凈,觀六神通非凈非不凈;觀五眼非空非不空,觀六神通非空非不空;觀五眼非有相非無相,觀六神通非有相非無相;觀五眼非有願非無願,觀六神通非有願非無願;觀五眼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六神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五眼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六神通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佛十力非常非無常,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常非無常;觀佛十力非樂非苦,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樂非苦;觀佛十力非我非無我,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我非無我;觀佛十力非凈非不凈,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凈非不凈;觀佛十力非空非不空,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空非不空;觀佛十力非有相非無相,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有相非無相;觀佛十力非有願非無願,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有願非無願;觀佛十力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佛十力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真如非常非無常,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常非無常;觀真如非樂非苦,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樂非苦;觀真如非我非無我,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我非無我;觀真如非凈非不凈,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凈非不凈;觀真如非空非不空,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空非不空;觀真如非有相非無相,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有相非無相;觀真如非有願非無願,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有願非無願;觀真如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真如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無上正等菩提非常非無常,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常非無常;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樂非苦,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樂非苦;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我非無我,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我非無我;觀無上正等菩提非凈非不凈,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凈非不凈;觀無上正等菩提非空非不空,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空非不空;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有相非無相,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有相非無相;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有願非無願,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有願非無願;觀無上正等菩提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上正等菩提非遠離非不遠離,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無忘失法非常非無常,觀恆住舍性非常非無常;觀無忘失法非樂非苦,觀恆住舍性非樂非苦;觀無忘失法非我非無我,觀恆住舍性非我非無我;觀無忘失法非凈非不凈,觀恆住舍性非凈非不凈;觀無忘失法非空非不空,觀恆住舍性非空非不空;觀無忘失法非有相非無相,觀恆住舍性非有相非無相;觀無忘失法非有願非無願,觀恆住舍性非有願非無願;觀無忘失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恆住舍性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忘失法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恆住舍性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一切陀羅尼門非常非無常,觀一切三摩地門非常非無常;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樂非苦,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樂非苦;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我非無我,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我非無我;觀一切陀羅尼門非凈非不凈,觀一切三摩地門非凈非不凈;觀一切陀羅尼門非空非不空,觀一切三摩地門非空非不空;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有相非無相,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有相非無相;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有願非無願,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有願非無願;觀一切陀羅尼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一切三摩地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一切陀羅尼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觀一切三摩地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諸法。」


修者為心

正者為行

自當心始

己身了無

行為途表

為所無為


為了回家


要到彼岸去


佛家修明心見性,醒心度迷,脫苦而往生極樂;

道家修性命雙修,度己度人,返還先天一氣;


這個問題撇開「教」字,事實上修行者多稱道家和佛家,道家講的是來去自由,佛家也講的是來去自由。道家修到上界,上上界,一劫一劫的過。佛家修到明白,明明白,一惑一惑的解。舉個簡單的例子道家如果是物理學家,那麼佛家就是理論物理學家。道家講實修實證,所以要修丹,畫符,要學而為用。如今的道家真傳弟子多藏於繁市,懂科學,會外語,能將古老學問與現代科學有機結合(相互求證),他們隱你我當中所隱,事你我所不為知之事。自古道家的來去自由是洒脫,主小乘,以個體實修為主,能延陽壽,能暫避輪迴,如今的道家也吸收了很多佛學成果,後期也是以救苦濟世為目的,終究也是為求大圓滿。佛家也實修,但講究超脫,學而為用,用過不留,避因果,脫輪迴,此小乘。能出世的大德,要弘法,走大乘,願意苦大眾所苦,不避因果,發願渡人於苦難,莫小瞧這個重入輪迴,若是能了脫生死,誰還會回來。佛道兩家都是以修悟道,先修小我,後出世求大圓滿境。兩家所修只是為了上道,真的上道了,眼界不同,自然心境也就不同了,形式雖不同,道法自然,心不為俗世所累,自然健康長壽。你所謂的明斷生死,不是明斷,而是本人真的能做主了,自然可以放心的走,不能做主,就不敢隨便離世,還要留下接著修,真碰到有大抱負能自個做主的,會轉世投胎,接著普世弘法救人於苦難。


其他人我不了解,但是看到南懷謹這個老賊我就笑了


道修今生 佛主來世


一般來說想出名必須用大能力擔大責任受大苦難,蘇軾,杜甫等無不是一生坎坷。

而唯一既可以出名,又不需要做事,又不需要勞心,又有住處,又有人供養的途徑就是去做和尚或者道士。

玄奘62歲,天台宗祖師慧思62歲,智顗59歲,法相宗祖師智周55歲,凈土宗二祖:曇鸞66歲,善導68歲。

懶得查了,挑選數據誰不會?而且題主挑選的又多是佛教史上不疼不癢的小角色。

更何況和尚道士享受著古代最安定的條件,又基本不需要勞心費體力承擔責任,壽命超出當時普通人的平均壽命是理所當然的。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拿壽命來談這些和尚,簡直是和佛教背道而馳。


我認為道家修行用《列子》序言的話很合適: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過往來。


我想是都活的明白了,也就長壽了


道教是修長生,佛教修解脫,一個追求活在當下的長生,一個追求解放靈魂的解脫。

一個靠養生練氣提升身體素質來長生,一個靠打坐參悟來破解煩惱。但最終都成就了同一個滴水入海的目標。

有的人已死,但還活在眾生心中,這是最永恆的長生,也是不入世間而存在的解脫。


道教:長生不死

佛教:永死不生

對了,佛教不是中華文化,印度尼泊爾來的


簡單來說,道家修道是為了長生不死。佛家修道是為了獲得智慧,永脫輪迴。不是一個境界。


推薦閱讀:

仙俠小說的若干問題?
桑棗滿山枝
如何看待北京白雲觀李信軍道長收徒?
奇典《化書》:智慧的極致,是逆行天道
說「養生大要」

TAG:健康 | 國學 | 佛教 | 功夫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