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條消息)歐洲國家是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原因遠超中國的?美國又是如何反超歐洲的?
奇了怪了,這個遠超是個什麼概念?比的是什麼方面?工業化以前談GDP這個肯定不靠譜。
比農業總產量,中國從西漢開始一直到清末,好歹還有斷斷續續的墾田數據的史料來做個大致的推斷,那歐洲對應中國西漢起一直到什麼時間段才可以拿出靠譜的史料來作推斷比較?
比人均,這個更不靠譜了,中國依然是從西漢起一直到清末,好歹還有斷斷續續的人口戶數的記載,話說歐洲什麼時候有這個靠譜點的人口統計數據?
這工業革命以前什麼數據都一團漿糊的歐洲,居然有這麼多樓層在大談特談在什麼時間段遠超中國,甚至從不落後中國,我真是醉了應該說中國只有從戰國到文藝復興這段時間是趕上或者超越西方的,其他時間都是落後的
如果把歐洲看做一個整體,那麼從克里特島開始算起,歐洲文明落後於中國的時間恐怕屈指可數,西方包括近東地區,是文明和種族的競技場,優勝劣汰淘汰的非常明,而在東亞,任何文明只要佔據了中原這塊地盤,憑藉著巨大的體量,幾乎就立於了不敗之地,競爭和發展當然就不如西方快了,
反對說清朝才被反超的。根據權威的吳齊版《世界史》,看看怎麼定義地理大發現的船隻的。
【第一,航海技術的改進。在1500 年以前的300 年間,歐洲船舶平均每艘的噸數增大四倍,載重量只有150—200 噸的脆弱的單層甲板大帆船,讓
位於載重600—800 噸的圓形船體的帆船。到13 世紀已在船尾安裝了舵,中
國發明的羅盤針也已於12 世紀末13 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大大提
高了航行的效率。14 世紀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而加快了航行的速度。這樣,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縱也更加靈便了。改進了的
帆船又可減少100—200 個劃手,相應地減少了為這麼多人載運的糧食,因
而也更經濟了。此外,1485 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盤,不久又為更廉價的
象限儀所代替。這是確定經度所必需的儀器。早在14 世紀西歐繪製地圖的
技術已相當發達了,開始出現標明海岸線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圖。在造船技術
方面,葡萄牙人走在最前面,能建造多桅大船,在中間主桅上掛上更多的帆,
適應不同的風向及海流。到1500 年為止,西歐人已經能建造結構結實、船
身更大的海船。強大的龍骨、堅實的肋骨、雙橡木船殼板——這一切足以經受住重炮發射時的反跳。航海技術的改進,為地理大發現及西歐諸國的海外
殖民擴張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是大船就好啊。你想想未必每個國家都給你糧食淡水的,而且說實話,鄭和的船就是內陸漕運船的樣子,船底太大,在遠洋航線過程中阻力大,需要的操作人員也多。至於超過的年份,我覺得說清朝就太晚了,至於說GDP的可以省省了,中國這麼多人GDP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當然以人數取勝了。我覺得還是16世紀吧,對應的年份大概是明嘉靖年間,西方已經領先中國了。1 先說經濟,摘自吳齊版《世界史》【(1)採用複式簿記。
1494 年義大利數學家路卡?帕喬利發表一部關於簿記的著作,建議商人在進
行一切交易時,都要在總帳里記入兩次,一次作為貸方,另一次是作為借方。
這種記帳方法使人們能在任何時候都可對於一項生意的財務狀況了如指
掌,也使經營者加強盈利意識。(2)銀行業和信貸業的發展。義大利商業
比較發達的城市,早在12 世紀就使用簡單的匯票。到1408 年已出現銀行。
銀行逐步擴大它的經營範圍,包括儲存、借貸、匯兌等有利資金流通的業務,
這給商業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方便。(3)到16 世紀中
葉法國法學家查理?杜莫林已經要求人們承認「溫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貸
行為」。於是,以借貸取利的活動不再被視為不義,高利貸可以暢通無阻了,
經商非賤業更是理所當然的了。(4)股份公司的出現。荷蘭、英國及法國
的東印度公司,還有利凡特公司,莫斯科公司以及哈德遜灣公司等等,都是
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這個組織形式的產生,是商業上的重大變革,在這以前
商人從事商業活動,是個人負責到底的,他們從投資、轉運到各種買進、賣
出等活動,都是親預其事,合夥經營】2 軍事方面當時歐洲已經發明並裝備了板甲,並且軍事由冷兵器發展為冷熱混合。軍隊中裝備火槍手的比例比明朝高,火炮技術也在明末時候超過或者一度超過中國,畢竟明朝仿製的紅夷大炮就是從歐洲傳來的。還有諸如西班牙大方陣等軍事發明。雖然中國戚繼光也發明了諸如戚家軍,車陣之類的方法,但是沒有大規模普及。除此之外,好像中國長時間內沒啥大的軍事變革。3 科學【天文學 這個時期天文學的發展是飛躍性的。中世紀以來為人們所公認
的是托勒密的理論:地球居中央不動,日月星辰都圍繞地球運行。首先推翻
這個理論的便是哥白尼。
哥白尼(1473—1543 年),是一位波蘭教士。他在年輕的時候旅居意大
利,接受了文藝復興氣氛的熏陶。他對天文學甚感興趣,孜孜不倦地從事天
文學研究。他很早就相信太陽處在宇宙中央,而地球則作雙重運動,即每天
自轉一周和每年繞太陽公轉,但他遲遲不肯公開發表。他終於在他的主要著
作《天體運行論》中公開了這個理論,但是這部著作在他逝世那一年(1543)
才出版。哥白尼的這個發現引起了教會人士的震動,甚至新教領袖路德和加爾文
也起來反對他。
在哥白尼逝世後,丹麥的天文學家泰寇?布刺(1546—1601 年)提出了
折衷的觀點,他在1577 年宣稱:太陽和月亮都環繞地球運行,但是各行星
都環繞太陽運行。但是他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根據天文觀測,發現了777
個恆星,制定了一個恆星表。他也發現了一個新的彗星,從而推翻了托勒密
的舊的宇宙觀,因為這個彗星運行的軌道,正穿過了托勒密認為是不可能穿
透的透明的水晶天體。他觀察所得的資料,成為開普勒研究的根據。
開普勒(1571—1630 年)是德意志的學者,他本來是一位數學家,曾試
圖發現某種數學公式,藉以解釋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現象,結果失敗了。但是
他靠鍥而不捨的毅力,在天文學上卻取得偉大成就。他在1609 年發現了一
條重要規律:行星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太陽居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他發現的這一條規律糾正了哥白尼的不甚確切的理論,因為哥白尼認為行星
是沿圓形軌道運行的。開普勒還發現物體圍繞運轉的那個中心,是一個物
體,而不是一個空間點。
繼承哥白尼和開普勒的理論並且加以發揚光大的便是義大利的偉大的
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 年)。他接受了太陽中心體系,並且在這個基礎上。通過觀察和推論,在天文學和動力學方面完成了重要的發現。他在帕多
瓦大學從事教學多年,頗受學生歡迎,講課每有人滿之患,學校特意為他提
供設有2000 個座位的大教室。他兢兢業業地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609 年他
自製了一個望遠鏡,藉助於這個望遠鏡他發現了銀河是千千萬萬顆單個的星
球集合成的。他觀察到金星的周期性的盈虧現象。這種現象哥白尼曾推論出
來過,但是只有伽利略通過觀察證實了它。伽利略也觀察到月球及其他星辰
的表面形態及斑點。伽利略之所以能夠作出如上的觀察,完全依靠他所製造
的望遠鏡。這種望遠鏡是荷蘭人李伯希在1608 年發明的。天文學上的這些新發現新理論,促使關於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想法發
生了變化。在中世紀,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類又是地球的
主人,宇宙萬物都是為了人類生活這個「目的」而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但是,
到哥白尼、開普勒和伽利略時代,天文學的新發現證明地球不過是圍繞太陽
運行的一顆小小的衛星,在無限大的宇宙空間,地球不過是滄海中之一粟,
這就使得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顯得渺小多了。因此,「目的論」也就沒有存
在的餘地了。這一點看來會有傷人類的自尊心,但是實際上卻產生相反的效
果,因為科學的輝煌成果,使人的自尊心復活了。其他自然科學 在文藝復興時期,解剖學也有很大的進展。比利時醫生
維薩里(1514—1564 年)是近代解剖學的奠基人,他多年從事人的屍體解剖,
根據解剖詳細記載了人體構造,糾正了古希臘學者蓋倫解剖學中的許多錯
誤,對於近代醫學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7 世紀初西班牙神學家塞維
塔斯第一次發現了心肺之間的血液循環。但是,只有英國人哈維才創造了比
較完善的血液循環的理論(1628 年)。他根據實驗研究,證實了動物體內的
血液循環現象,闡明了心臟在血液循環中的作用:由於心臟的壓力,血液才
沿動脈流向全身,再沿靜脈返回心臟,川流不息。在其他科學方面也有了重大成果。吉爾伯特(1540—1603 年)在1600
年發表了論磁體的巨著。雷文胡克(1632—1723 年)發現精細胞,又發現原
生動物,即單細胞有機體,甚至發現了細菌。數學也有重要發展。第一篇代數論文在1494 年問世。1505 年歐幾里得
幾何學的拉丁文譯本出現。魏德曼發明了正負符號。更重要的是卡丹在代數
和幾何學上作出的貢獻。他的「Ars Magna」(偉大的藝術)在1545 年問世,
它首先討論了三次方程式、四次方程式。維爾特和斯泰文兩人首先使用小數
點。
科學思想家 在自然科學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幾位卓越的科學思想
家。
布魯諾(1548—1600 年)是義大利唯物論和無神論者,是反對宗教蒙昧
主義的偉大思想家。他早年攻讀神學,獲神學博士學位,後來接受了唯物主
義思想和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懷疑基督教教義,因而被革除教籍,在瑞士、
法國、英國和德國到處宣傳唯物主義世界觀。1593 年他為宗教裁判所逮捕,
1600 年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布魯諾熱情地闡述和捍衛哥白尼的學
說,提出宇宙無限性和統一性的新理論,認為宇宙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
都是無限的,沒有固定的中心,也沒有界限。他提出了太陽和恆星繞軸運轉
的猜測。他認為真正的哲學應當依據科學的實驗,拋棄經院哲學中那些僵死
的定義,重視經驗知識。布魯諾有辯證法思想,他認為最大和最小是對立的
統一。他強調物質和形式不可分割。以及物質的不可創造性。但他沒有徹底
拋棄神的概念,相信自然界普遍存在靈魂的泛神論。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 年)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他23 歲就
當選為英國下院議員,1617 年任掌璽大臣,1618 年當了大法官。晚年他專
心致志從事著述。培根的重要著作有《崇學論》和《新工具》。他特別重視
知識,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認為人類藉助科學發現和發明,就有
駕馭自然的力量。他反對唯心主義和經院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由分子
構成,並且是有規律地運動著的。但是同時他又提出「二重真理」論,把真
理分成理性真理和啟示真理,主張作為理性真理的科學與作為啟示真理的神
學互不干擾,這反映了他的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
作為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培根提出了歸納法。古代及中世紀的大多數
學者在研究工作中採用了亞里士多德的方法。即演繹法。演繹法就是從一般
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以某種普遍原則作為前提,然後通過邏輯推理從這個前
提引伸出結論。濫用演繹法妨礙了科學的創造發明。培根提倡的歸納法,要
求在制定一種普遍原理之前,必須小心認真地觀察事實,然後從觀察所得的
材料中歸納出一條原則。培根的歸納法可以成為演繹法的重要補充,從而使
科學方法臻於完善。
但是,培根瞧不起演繹法,也輕視數學,大概他以為數學的實驗性較差。
實際上,演繹法在科學工作中也有其重要作用。當一個假說必須驗證時,從
這個假說到某個能由觀察來驗證的結論,往往有一段漫長的演繹程序。這種
演繹通常是數理推演,所以培根之低估演繹法和數學的作用,是錯誤的。
而且,培根的歸納法,由於對於假說的不夠重視,也帶有缺點。在培根
看來,只是把觀察所得的資料加以系統整理,正確的假說就會輕而易舉地產
生出來,但是事實上很難做到。一般來說,構想出假說,是科學工作中最難的部分。通常,有某種假說是搜集事實的必要的先決條件,因為在對事實的
選擇上,要求有某種方法確定事實是否與題有關。離開這種東西,單單一大
堆事實,會讓人束手無策。
但是,不管怎樣,培根的歸納法在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勒內?笛卡兒(1596—1650 年)是法國人,他既是哲學家,又是物理學
家、數學家和生理學家。他曾經在尼德蘭、巴伐利亞、匈牙利的軍隊中服務,
並且作為巴伐利亞的僱傭軍參加過三十年戰爭。他善於思考和求索,據他自
己講,在1619—1620 年的寒冷的冬天他躲到一個農家的烘房裡呆了一天從
事冥想。他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
統治者」。他特別反對經院哲學,主張懷疑一切。但是他提出「我思故我在」
的原則,認為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
並且論證了以「廣延」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物質實體」的存在。他主張以
上兩種實體都是「有限實體」,並且把二者並列,這說明在本體論上他是一
個典型的二無論者。而且他還證明「無限實體」即上帝的存在,認為上帝是
「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但是,他終生堅持相信科學不應該依
據於書本,而應依據對於事實的觀察。他指著他即將解剖的一筐兔子告訴一
位訪問者說:「這裡便是我的書籍」。他的兩部著作《方法論》(1637 年)
和《哲學原理》(1644 年)闡明了科學方法。他繼承和發揚了培根的理論,
著重指出:只有依靠實驗,才能取得新的知識。他指出:如果想了解人體的
構造,不應該相信希波克拉底或其他希臘權威所說的話,而應該把兔子加以
解剖,並且親自用眼睛觀察心臟和肺在什麼地方。觀察和思考是他提出來的
新的科學方法的兩大原則。】
美國是在二戰之後超越歐洲的。
其實19世紀美國的實力已經不弱了,但是當時孤立主義嚴重,美國不願意參與國際事務,尤其是一戰中美國並沒有實質性的獲利,但藉助一戰美國提升了自己的工業實力。
最關鍵的是,有時候你的進步不是關鍵,別人的退步才是。
一戰嚴重削弱了大英帝國的實力,而這場戰爭無論勝者還是敗者,戰後獲得的利益都遠遠不夠其戰爭付出。所以為什麼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在英國很流行,因為當時英國的共識就是只要再打一次戰爭,不論輸贏,英國都絕對會丟掉霸主地位。所以你看丘吉爾為什麼攜二戰之餘威依舊不能當選。這種沒事就叫囂戰鬥到最後一人的人才是真正毀掉大英帝國的人。(我不否認丘吉爾的貢獻跟能力,就是純粹從英帝國而言)。當時張伯倫幾乎是祈求希特勒,千萬不要發動戰爭。
二戰真正終結了全球殖民體系,英國幾乎把所有的海外利益都讓出去了。
美國作為當時唯一不參戰的工業國(唯一能提供戰爭所需的國家),其超越歐洲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衰落的霸主想要維持最後的體面,只能靠不斷地妥協和退讓。
歐洲超越中國,是從大航海開始的,七大洲殖民使得歐洲迅速積累大量的資源,全世界供養一隅。經濟迅速發展對技術的需求迅猛增長,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原因:基督教黑暗,落後。歐洲分裂,愚昧。在與西亞伊斯蘭世界的對抗中越來越弱勢。在奧斯曼帝國壟斷絲綢之路後,歐洲迫切需要打開另一條貿易路線,結果發現了新大陸。。。。。。美國超越歐洲,是個漸變的過程,歐洲貧瘠,狹小同時分裂,好戰。美國則平原廣闊,沃野千里,對手都是弱雞。在生產方式、制度相類似的情況下,這種超越是必然發生的。原因:穩定的發展VS戰亂不斷。
兩次工業革命之後歐洲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崛起,並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超過當時的農業大國中國。兩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打光了老本(所以有了後來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美國肯定不是發善心幫助歐洲,用錢收買他們的追隨,打壓歐洲的社會主義力量),美國作為戰勝國,都是在結局差不多定了之後才決定參與的,除了二戰中日本轟炸珍珠島,美國本土沒受過攻擊,不像蘇聯英法德中國這些國家,生產能力收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向參戰雙方兜售武器石油等戰爭必備品,大發戰爭財,而歐洲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像輸紅了眼的賭徒,借債也要繼續參與賭博,所以很多國家都因戰爭向美國借款,這些債務利息很高的,還有大多數都以美國參與本國義務為代價,在經濟政治上,美國做的是只賺不賠的買賣。
時間基本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大航海時代吧,也就是地理大發現時代吧,不過我記得哪個名人說過,西方流弊的原因是制度和教育,知道的朋友樓下補完。老夫去做酸奶了。
幾個回答都搞不清楚文明與國家的關係,個別技術領先和整體社會先進程度的關係、歐洲其他國家與羅馬的關係就開始下定論,真是貽笑大方。進行國家層面的對比自然是要從亞歷山大等希臘化國家開始,其後自然是羅共 羅帝 法蘭克帝國 神羅這類體量的國家。與一些島嶼文明、城邦國家、中世紀盛期前的封建小國有多少可比性?
歐洲超越中國是從1500年左右——也就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為起始點的,在1500左右,歐洲開闢了新航路,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後來的荷蘭,英國等國家在世界建立了包括但不限於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亞洲的印度等地的極其廣闊的殖民地並進行殖民掠奪,今天正好在b站上看到一個關於歷史上世界人口增長的示意圖,在1500年前可以說人類主要集中在中國和印度,歐洲的人口的一直比較稀少,也正是1500後歐洲人口增長開始明顯加快,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就是1760年左右,歐洲人口相比之前可以說是爆炸式增長,到此時,歐洲徹底超過了中國。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中國人口也同樣呈爆炸式增長,對應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但中國人口的增長原因在於新作物的引進,糧食產量的增長帶來的人口增長,新增糧食產量都被龐大的人口所消耗。在歐洲,糧食則具有更多的「商品」的角色,工業革命下的工人需要通過工作來獲得酬勞,然後再換取生活必需品,其中就包括了糧食,在這個過程中糧食產生了新的意義,與中國的情況不盡相同。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進步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發展才是歐洲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而美國的崛起,主要原因在於地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列強不要命一樣的的內耗。先這樣吧,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看,b站鏈接什麼的也懶的貼了。。。。。。。
我覺得古中國的衰敗是註定的。與清政府無關,與任何政府無關。我一直很同意《人類簡史》一書的觀點 。對於古中國和古歐洲的發展,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奇特的看法。書中認為古中國中原地勢平坦,周圍國家弱小,這樣古中國就容易形成一個穩定的大帝國,主要產業以農業主導,不注重勞動力的發展和科學研究。而歐洲地勢複雜,對立國家眾多,外圍有維京等蠻子威脅。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歐洲的環境無法形成一個龐大的帝國,整個歐洲被幾十個國家分割,各國國王為了保護自己頭上的王冠為了消滅敵對國。就會促進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的發展所帶來的軍事優勢十分巨大。而古中國國力強盛,周圍一圈都是小國,並沒有值得警惕的對手,故容易死於安樂。歐洲一個王國的滅亡大多是因為他國軍事戰爭,而古中國一個王朝的覆滅大多因為國內人民的起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真乃萬世真理。個人愚見
話說遠超的定義是什麼?GDP?那清末中國還佔據著世界的三分之二呢。科技?文藝復興科學興起這時候是被甩了,可是科技能不談具體學科談優越性么?文化,文化優劣怎麼評價?不談標準合理性,至少先給個標準吧。
推薦閱讀:
※在中朝邊境從中國向朝鮮播放韓國流行音樂違法嗎?
※科技進步對社會的發展如果是積極的,那會不會有某個階級阻撓科技進步?
※如何看待巨曉林當選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如何評價 2015 年 1 月 20 日 ISIS 挾持日本人質事件?
※為什麼從改革開放到國企的兼并重組,我國選擇引進國外資本而不是民營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