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哈佛現任校長德魯·福斯特是哈佛300多年來唯一一位女校長,她在一次演講中提到: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位睿智的女校長並非隨便說說,她深刻理解旅行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直到現在,她每年都會帶孩子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以學習的方式旅行。

我很欣賞她的做法。對於有環遊世界夢想卻又沒有太多時間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策略。我不只對一個人講過,以一個稍微長一點的時間維度來思考,環遊世界真的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從20歲開始算,每年去一個新的國家,等你到60歲的時候,就去了40個國家;每年去兩個新的國家,等你到60歲的時候,就去了80個國家。這還不算你20歲前跟隨父母的旅行,以及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你有更多的年假,可以每年出遊三次四次的情況。等你退休了之後,你還可以駕著房車,優哉游哉地長時間旅行養老。如果你想旅行但是又不得不工作,就不要糾結了,安心工作。如果有糾結,說明辭職旅行對你來說代價太大,你完全可以採用更聰明的做法,依靠時間的力量,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在社會機器還沒有進化到允許大部分人邊旅行邊實現人生價值時,上班族應該摒棄非分之想,好好工作,但又不放棄夢想。我們每年可以積攢一個稍微長點的假期出去旅行,這是對自己好好工作的嘉獎,同時又可以調整平時的工作生活節奏。通過旅行的調節,我們可以更加熱愛工作,熱愛生活。旅行時獲得的啟迪,也許會給工作增加更多的助益。

一個人不可能一直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裡獲得更大的進步。一個人只有跳出慣有的圈子,接觸到更多的思想與生活的可能,才能以一個更大的格局反思現有的生活。一隻青蛙不可能在井底知道這是一口井,也不可能依靠一隻見過世面的癩蛤蟆給它描繪世界的模樣。沒有見過世界的青蛙一定缺乏想像的素材,它一定要親自去看。很多時候,自己的親身感知才能變成自己的真正認知,道聽途說只會流於膚淺和表面。所以,青蛙必須要旅行。

固定的圈子是我們頭上的那個緊箍咒,限制了你的思想,也限制了你的自由,你本來有的可能性都會被它鎖死。國家可以有疆土,思想不應有國界。試想,如果沒有玄奘西遊、鑒真東渡,佛教思想哪能像現在這樣在中國和日本遍地開花?試想,100年前,如果不是那些有夢想的中國青年,或東渡,或西遊,孜孜不倦地引進先進的東西,如今的中國將會怎樣?

旅行是生活的鹽。鹽不可沒有,否則生活這道菜就會寡然無味。鹽也不能放太多,否則生活這道菜就會廢掉。在我看來,長時間旅行而不工作,跟長時間工作而不旅行一樣,都是在過一種囚徒生活。出不去與回不來,都是一種囚禁。如果一個人不以旅行為工作,卻長時間旅行,並聲稱自己是在追求自由,這是對旅行的誤讀,也褻瀆了自由。

我越來越喜歡短時間的旅行。因為旅行時間的短暫,我們會格外珍惜旅途的時光。有限的時間促使我們充分打開感官,去觀察、聆聽、嗅聞、觸碰陌生土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聲鳥鳴、一陣波濤。在陌生的環境中,我們免不了要去探索和適應,這樣的次數多了之後,我們就不會懼怕改變。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會更有能力迎接未知,形成自己的適應模式。我們會從一個一個的舒適區里走出來,迎接未知的挑戰,從而成長更快。

福斯特的演講里提到,「美國勞動力技能委員會」頒布了21世紀的人才應該掌握的技能,其中「了解整個世界」是首要的技能。我不知道「了解世界」怎麼變成技能了,我認為「了解世界」是我們生而為人的一種必須,或者說是一種天然慾望。我們的目標從來都不僅僅是活下去,生存從來都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人類之所以會進步,就是因為從來不曾安於現狀。喬布斯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卻為創造改變世界的產品沒日沒夜地奮鬥,並且在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時,忍著病痛加快步伐。我不認為一個只為了填飽肚子的人可以成為富翁,我也不認為一個追求安逸的人不會被社會淘汰。我們要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加速認知世界,不斷成長精進。如果有可能,改變世界,讓它變得更好。

認知世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讀書、看電影、聽別人講故事,但沒有一種比身臨其境的體驗更重要。有一種感動只能在現場發生,有一種體悟只能近距離感受到。一個人應當充分投入工作,但每年也要記得按下一兩次暫停鍵,好好感受一番鳥語花香。

每年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是我們平凡人的英雄夢想。

文:鱸魚正美,公眾號:地圖上的藍眼睛

推薦閱讀:

澳洲學生簽要求更新啦!快點開看看吧!
如何跟孩子一起管理旅行

TAG:旅行 | 旅行攻略 | 旅行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