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聖」之:仁聖孔子

【「仁聖」生平/簡歷】

【入選理由】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古希臘是西方之源,無古希臘文化,就無當今西方歐美世界,而無「三賢」 就無古希臘文化。

中國管「三賢」類的人叫「聖人」。西方有「三賢」,中國也有「三聖」:老子、孔子、墨子,無「三聖」同樣無華夏先秦文化,就無現在中國。

懂中國必從先秦開始,知「國學」必讀「三聖」經典。「三聖」經典曾被廣泛誤讀,本系列文章讓經典回歸本真,把經典讀「薄」,以89條箴言呈現。我們先從「三聖」開始。

一 「仁聖」生平/簡歷

孔子: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雖為子姓,但都依「孔」氏,叫孔丘,敬稱孔子;公元前551年生人,比老子小約20歲,也是生活於春秋末期,據史料記載,一生中與老子有幾次交集。

籍貫:魯國陬[音zōu]邑人(今山東曲阜市)。

履歷/事業:講學、做官、遊歷、編書。

30歲前,求學為主,據史記,孔子打小就對禮儀活動感興趣,其求學研究興趣也以「禮樂」為主,即周代禮制。

30—50歲,講學為主,事業從私人講學起步,聚徒教書,教的是先秦教育科目「六藝」,辦學相當成功,是東周創辦民辦教育最成功的人,據稱有「弟子三千」,高徒「七十二賢人」,並創立儒家學派,學術領域主要是家庭、社會倫理和藝術(詩歌、音樂),稱「禮樂」。

51—54歲,51歲始在魯國做官,最高做到大司寇(最高司法官員)並代行國相(宰相)職務。但不久與國君、大臣們政見不合,不再得用。

55—68歲,55歲丟官後從魯國出走,開始14年的周遊列國,求官從政、宣揚思想主張,推行恢復「周禮」的社會政治理想,但基本上四處碰壁、顛沛流離、不為所用,恢復「周禮」(周朝禮制)、重回西周「禮樂」社會的實踐是失敗的。

68—73歲,弟子冉有在魯國官當的不錯,經努力把孔子迎回了魯國,68歲的孔子得以回到家鄉,開始編書,「述而不作」,只整理、編修、著述古籍,編纂了魯國史書《春秋》,修訂或參與修訂《尚書》、《詩經》、《禮記》、《易經》、《樂經》(失傳)。73歲逝世。

技能:精通「六藝」,禮(禮儀、禮制)、樂(音樂)、射(射箭)、御(駕駛馬車)、數(算術數學)、書(文字文學)。

早年也從事過體力、技藝類的工作,但本人極為否定這些「鄙事」,認為只有「學」(儒家式的讀書做學問)與「仕」(當官從政)才是正途。本人也擅長做學問(文科)和當官。

著作:未親著,思想學說見於弟子編的語錄——《論語》

冠稱:最高封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

這個大封號是元朝皇帝和清朝皇帝給的,元朝是「大成至聖文宣王」,清朝在後邊加了「先師」,「王」字不好放了,給隱去。

二 入選理由

中國被稱「儒教國家」。

已知中國有文字的歷史3300多年(始於商代甲骨文出現),其中「獨尊儒術」的歷史2100多年,約佔三分之二。

中國歷史剛進入大一統時代不久,「獨尊儒術」就應運而生,從漢武帝到清末的兩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是這個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它浸透著這個國家的每個毛孔,上到國家體制、皇權更替、社會運轉,下至普通庶民的生、老、病、死,普通人生的起、落、悲、歡。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是機緣巧合也好,是歷史宿命也罷,也不論結局的優劣,你都不得不承認,儒家思想給中國文化打上了層層的烙印,它形成了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養成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它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左右著中國的歷史走向和社會發展,這種巨大的影響力仍延續至今。

而除中國外,儒教國家還有越南、朝鮮及韓國,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受到儒家文化影響。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

人世蒼茫,儒家思想早已不是中國居正統的意識形態,但有些東西已經滲透在中國的文化血液里,成為中國人及沒有脫離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的文化共鳴的語言。

1956年,與之你死我活鬥爭了幾十年,才把蔣介石趕到台灣不久的毛澤東,給蔣寫了封信。

「道不同不相為謀」呀,蔣對信中的國家大義、前途安排等,認不認同不得而知,但信的最後一句,多少觸動了蔣介石。

「奉化墓廬依然,溪口花草無恙。」

說的是「家」與「孝」,身為傳統中國人的蔣一定是有所觸動。

儒家沿襲的「孝」,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心中唯一長存的真誠,它成了近代崇信不同意識形態的中國人,包括毛和蔣之間的共同語言。

在孔子推崇的禮制社會,儒家的「仁愛」等等,顯然不可能實現,但在人人平等的社會,以親情之愛——「孝」為基礎的「仁愛」及其它儒家價值觀,是有希望實現的。

五四以來,對孔子儒家的批判,有其合理性,批判的重點主要是儒家不平等的禮制社會倫理等,但孔子儒家一些關於個人修身、個人修養道德的內容,還是有價值的,值得中國人繼承和學習,本系列文章的孔子儒家箴言也主要集中於這些內容。


推薦閱讀:

孔子的仁有何特點?
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世家,除了孔家還有其餘的家族嗎?
提倡積極入世的孔子為什麼贊成曾點的觀點?
59、人治和法治孰優孰劣?孔子提倡人治還是法治?
孔子為什麼會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小人我還可以理解,那女子呢?

TAG:儒學 | 孔子 | 國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