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 一首你心目中最偉大的慢板樂章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第三樂章 – Bruckner: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 3rd Movement
Adagio春節了,好幾天外面鞭炮連天,根本沒辦法靜下心聽音樂,只能在深夜無人的時候寫寫。
很多初識古典的朋友往往都對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技巧入迷,以至於迷戀於聽一些炫技作品的高難度片段的演奏。簡單的說就是快、快、快,越快越複雜砸得越大聲越好。人總是喜歡刺激而誇張的東西,寫出炫技曲目的作曲家隨便一把抓,可以說自從帕格尼尼、李斯特等人開了先河以後,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留名青史的作曲家都寫過各種各樣華麗炫目的作品。到了近代,各類「炫技派獨奏家」層出不窮,上網一搜什麼「XXX曲子是不是世界上最難演奏的」,「XX的技術是不是歷史上最好的」之類問題滿天飛,甚至出現了在鋼琴鍵盤上玩散打,最後玩到IPAD上的「演奏家」。拋開這些「彈得快」+「音樂難」=「技術好」的奇怪邏輯不管,我們今天來談談「慢板」。
有人可能不太理解,學過樂器的人都知道,都是從慢練起,熟練以後再慢慢加快,難道快不是更難嗎?真的不一定是這樣,不信的話試試把一首正常速度的曲子拖長到2倍時間,還彈出正常速度的感覺試試?絕大多數曲子這麼一拉長,都會變得非常空洞,也就是說,除了拿來練習以外,已經失去了欣賞的意義。所以並不是把快的曲子拉長了就變成慢的了,這樣行不通。
能夠把慢板寫得出神入化的作曲家極少,我印象中寫得最好的幾位有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西貝柳斯、布魯克納、馬勒等等幾位。慢板之所以難寫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要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著手,「時間」是曲子的結構形式,而「空間」則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我們聽到的聲音的層次感。由於人天生就對快產生刺激感,所以一個炫技作品可以用粗糙而複雜大量的音符來糊弄聽眾,只要挑起聽眾淺層的興奮感就行了,即便空間上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也能糊弄過去,很多作品把表面的華麗外衣給抽走了以後就沒剩什麼了;而慢板要能吸引人,就要在時間被拖長的情況下,在空間上進行足夠的填充,能夠形成豐富的音響層次、動人的旋律,從而讓人把浮躁的內心沉下來慢慢欣賞。因此,很多優秀的慢板都有一種哲學感和沉思感,往往一部交響曲或奏鳴曲最出彩的地方都是慢板。像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幾個能夠用寥寥數個音符寫出極其迷人的慢板的作曲家更是罕有,同時能夠彈好的人也是鳳毛麟角。
雖然個人的偏好是鋼琴,鋼琴作品裡也不乏貝多芬悲愴、月光、Op.110、舒伯特D894、D960等等優秀的慢板樂章,不過慢板的精髓還是交響樂。經過一番考慮我最後在勃四第二樂章和布八第三樂章中選擇了後者。布八的第三樂章是一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柔板樂章,充滿了宗教感的信仰和熱誠,最終歸於平靜。這個樂章擁有極強的畫面感,對我而言像是一個靈魂在離開軀體後,回頭看過自己的一生,並一步一步爬上神山並攀登上天堂之梯的過程。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願意把這個樂章作為葬禮音樂吧。語言已經很難描述音樂的神秘,還是聽聽看吧。
https://y.qq.com/n/yqq/song/00474HF82nDm60.html
Bruckner Symphony No. 8 in C Minor: III.
Adagio – Sergiu Celibidache - Munchner Philharmoniker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第三樂章 – 謝爾蓋·切利比達奇 - 慕尼黑交響樂團
切利比達奇是指揮布魯克納的泰斗,他的最大特點就是慢,幾乎指揮任何曲目都比別人慢,他晚年的指揮棒下流出的音樂永遠是純凈透明、條理清晰、是一種解構式的表達方式。對於為什麼要慢他有自己獨到的解釋,要把每個點的豐富感完全表達出來,所以每個點之間的距離要夠長,不然兩個點的和聲就會混雜在一起,使得整個結構變得渾濁。切利同時也是個完美主義者,並不是很適合現代樂團的運作模式,他認為越有能力的樂隊就要進行越多的排練,以完全發揮樂隊的潛能,讓樂隊發出他想要的「聲音」,所以樂隊經常被他整得苦不堪言。不過也只有這樣的樂隊,才能夠把他心中的音樂藍圖完美的展現出來。
拓展閱讀:人生的穹頂 ——漫談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74602/?type=lik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