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殺人邊藝術——被遺忘200年的惡魔天才

「小雷鋒~~全球知識雷鋒,是只有建築類的知識嗎?」

見藝思遷

  • 知識雷鋒藝術館
  • 開館啦

今天,全球知識雷鋒藝術館開館啦!

這將是一場將你拔離現實的時空旅行,

直接穿越回數百年前的歐洲。

請戴上耳機,舒緩心情,

跟隨我們的館長,

從充滿文藝氣息的義大利走出的,

米蘭理工大學建築系的藝術女神

——王婧媛,

聽婧媛溫柔而浪漫地講述

那些改變世界的藝術家的一生,

目擊藝術史上一個個動人心弦的片段。

婧媛的開幕詞

1969年7月20日

德沃夏克創作的《第九交響曲》乘著阿波羅11號

與人類一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從這一刻起藝術再也不單單是藝術

它是定義人之為人的獨特趣味

它的歷史映射著人類感受世界並改變世界的歷史

那麼你願意嗎?

擁有一雙溫暖的眼睛

從15000年前在西班牙石洞中畫下野牛的獵人看起

看向中世紀里掙扎於宗教與建築之間的石匠

看向在文藝復興中帶著光芒與遺憾遠去的先賢

看向科技顛覆傳統之後艱難的重新尋找意義的先鋒

一直看到瀰漫著爆米花味的電影院里

終於有人在一幀幀的畫面中看到似曾相識

在熱淚盈眶中看到那些遠去的身影又重新走來

那一刻我們看到藝術從來沒有死去

相反

所有來自時代的誤解與不容

終於不復存在

-前言-

一位天才畫家,也是一個奔逃流亡的死刑犯。他是巴洛克藝術之父,用短暫39年的一生改變了世界藝術史。生前放蕩不羈受萬人追捧,卻在死後的兩百年里被人徹底遺忘,甚至被後來的藝術家Nicolas Poussin蔑視,被批評家John Ruskin嗤之以鼻。一直到1951年,義大利藝術史學家Roberto Longhi在米蘭策展,才將他重新還給世人。

1.「三個卡拉瓦喬形象」,知識雷鋒原創,其中第一個畫像來自庫爾貝的自畫像《絕望的男人》

他是米開朗基羅·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 世人稱為卡拉瓦喬(Caravaggio)。

2.卡拉瓦喬畫展,圖片來自現場

1. 卡拉瓦喬之死

3.圖片來自電影《卡拉瓦喬》(1986)

卡拉瓦喬死於1610年7月18日,在埃爾克萊港(Porto Ercole)一家醫院裡發著高燒,孤獨地死去了。那一天之後的二百多年裡再無人問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依然想要回到羅馬去,回到那個曾讓他盡情揮霍生命與天賦的地方,那個給過他財富與名望的城市,回到那個被所有同行畫家苦苦仰慕的,他的黃金時代。

2. 從黑死病說起

4.黑死病肆虐下的義大利,圖片來自medium.com

16世紀末17世紀初,這似乎就是一個關於人的意識覺醒的時代,整個歐洲已經被蔓延了二百多年的黑死病傷的千瘡百孔,虔誠的信徒們從教廷一張張買著贖罪卷,卻似乎也沒有得到上帝的寬恕。於是一批像馬丁·路德的早期新教徒發起了宗教改革,開展著教派分離,組成新教與傳統教廷分庭抗禮。於是從神職人員到市井小民都開始有了掙扎改變的意識,整個時代等待著,一個枷鎖的敵人出現。

5.教皇保羅三世舉行Trent會議,重申了天主教信仰的基本教義,並反對宗教改革,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一切似乎都為一個卡拉瓦喬的誕生準備好了溫床。

1571年9月29日,卡拉瓦喬出生在米蘭。父親是當時米蘭的建築師,為統治米蘭的貴族斯福爾扎(Sforza)家族弗蘭西斯科一世大公服務,母親也出身富庶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被授予榮譽的市民。

這樣平靜的日子過了5年後,黑死病捲土重來,席捲了米蘭大公國。全家迫不得已逃出米蘭,來到米蘭附近一個叫卡拉瓦喬的小鎮。一年後父親還是因為感染了黑死病而去世,母親一人撫養著三個孩子。

3.師從彼得扎諾

6.電影《卡拉瓦喬》中當時的街景

時間來到1584年,當時13歲的卡拉瓦喬已經開始自己摸索著,嘗試用畫畫的方式描繪他看到的人間,是酒館外醉酒鬧事的暴徒,是用小聰明在巷子里謀生的妓女,是街上只會巧言令色的庸醫,也是巷口轉角慢慢枯萎的乞丐。

7.彼得扎諾(Simone Peterzano),1589,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當時整個義大利都知道威尼斯大師提香(Tiziano Vecellio)。彼得扎諾(Simone Peterzano)作為他最得意的學生在米蘭備受矚目。在這年春天一個嶄新的日子裡,卡拉瓦喬終於決定來到米蘭,找到彼得扎諾,請求做他的學徒。在一番交涉後彼得扎諾終於答應了卡拉瓦喬的請求,於是在這裡,一學就是四年。

8.《最後的晚餐》,Leonardo da Vinci,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米蘭的這四年中,他除了跟隨彼得扎諾學習威尼斯畫派的技法,更經常一遍遍的去參觀先賢達芬奇的作品《最後的晚餐》。走在街上的卡拉瓦喬是囂張的市井暴徒,總是惹是生非。而在先賢的作品面前,他會掩去身上的戾氣,安靜地去體會,去理解。在他後來的作品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些先賢對他的啟發,他是一個懂得向先賢學習的天才。

9. 16世紀的威尼斯,此時的威尼斯正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爭奪著塞普勒斯

離開彼得扎諾工作室後,卡拉瓦喬先去了威尼斯。去看真實的提香,喬爾喬內,甚至他們的老師貝里尼的作品。他似乎受喬爾喬內影響很大,也許因為那也是一個浪子,他們有著相似的敏銳的靈魂。這一切都對卡拉瓦喬個人風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後來當他在羅馬憑藉《聖馬太蒙召》一夜成名時,文藝復興時期名揚一時的畫家及建築師費德里科·組卡里(Federico Zuccari)走過教堂看到那幅畫時,冷漠地給出了藝術史上第一個「專業」的評價,「我只看到了喬爾喬內」。儘管這一評價充滿了輕蔑,卻鄭重而永久地留在了美術史中。當然這些是後話,此時的卡拉瓦喬還一文不名,追捧他的,還是只有他那些一起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朋友們。

4.逃離米蘭

對一個平凡的人來說,放縱不羈宛如靈魂深處的惡魔,是那麼輕易的就能摧毀一個人。但對於一個天才而言,也許放縱是良藥,平凡才是惡魔。

卡拉瓦喬的身體里就像是有一個隨時會出來張牙舞爪一番的惡魔,他總是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平靜地過完一天,當然除了畫畫的時候。只要他走在街上,就一定會跟別人起衝突,他還愛為朋友出頭,總是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跟別人爭吵鬥毆。他在米蘭最後的記載來自於警察局,1592年7月1日,從威尼斯回來的第二年,據記載他在米蘭殺了一個人,不得不逃離米蘭。此後的四年里近乎人間蒸發,關於蹤跡一片空白。

10.《酒神巴克斯》(Young Sick Bacchus),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在銷聲匿跡的四年里,他東躲西藏,似乎過得並不好。從1593年他畫的這幅《酒神巴克斯》(Young Sick Bacchus)里可以看得出來,此時疲於躲避追捕的卡拉瓦喬獨自生活著,沒有模特的他只有一遍一遍對著鏡子臨摹自己。在這幅畫中,卡拉瓦喬貧病交加,嘴唇蒼白,皮膚蠟黃,眼神倦怠。但作品本身已經有了卡拉瓦喬個人畫風的初期體現——他關於寫實的理解與表達。

11.《酒神》,Michelangelo,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大多數大師的描繪中,酒神都是紅潤的,陶醉的。比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酒神巴克斯》,身體飄飄欲仙,讓你感覺他舉著酒杯的手下一秒就會晃動起來。再比如提香筆下的《巴克斯與亞里安妮》(Bacchus and Ariadne),四處流浪的巴克斯在愛琴海的小島上遇到了被忒休斯拋棄,正欲跳海的亞里安妮,巴克斯丟下酒杯情急之下縱身一躍,懸在空中試圖施救,其他人站起身來卻還未從酒醉里清醒過來,所有人沉醉著,搖晃著。

12.《巴克斯與亞里安妮》(Bacchus and Ariadne),提香,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相比之下,卡拉瓦喬的酒神充滿了病態,佝僂的身體讓你甚至不相信這是一位神。直到今天這幅作品依然會被人詬病。但我認為這恰恰就是卡拉瓦喬在當時理解的酒神,在《希臘神話》中那是一個在孩提時就失去母親的孤兒,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憂鬱,偶然有一天嘗到了葡萄釀製的酒,在昏昏沉沉搖搖欲墜的感覺里他暫時忘記了所有的悲傷,從此愛上了葡萄酒。

此時的卡拉瓦喬,母親也已經去世,他一個人孤獨的活在世界上,東躲西藏。他不能想像富足美滿的酒神模樣,相反他卻在酒神的身世里看到了當下的自己,也許繪畫就是他杯中的酒,他也想在暫時的沉溺中,忘記漂泊無依的悲苦。

13.《酒神巴克斯》水果部分的細節

畫面中除了對酒神的寫實,此時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卡拉瓦喬在後期的作品中經常表現的,賦予畫面中事物走向真實世界的張力。這就是桌子右下角,耷拉出桌面的一簇葡萄葉,它就像是生長在畫面里一樣,探出了桌面,探出了畫面,侵入到我們的時間與空間,參與到我們今天的體驗,這簇葉子就這樣垂落了4個世紀,在繪畫與現實之間,在他與我之間,四個世紀不曾枯萎。

5.初到羅馬

14.波波洛門(Porta di Popolo),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銷聲匿跡四年之後的1596年,那是一切的愛恨與殺戮都尚未開始的一個三月。陰冷的冬天剛剛過去,在一個陽光溫柔的日子,那個25歲的天才滿懷希望又小心翼翼地走過波波洛門(Porta di Popolo),走進永恆之城羅馬,也走進了他一生的黃金時代。

15.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圖片來自http://www.osteriadellanima.com

這是一個他只看一眼就會愛上的城市。這裡包容著一切世俗卻最神聖,莊嚴的城市上空永遠籠著一層隱隱的奢靡氣息,納沃納廣場上隨處可見懷揣著乾淨而純粹的理想的年輕人,而連接廣場的,是一條條最市井不過的亂糟糟的巷子。這些都完全滿足了卡拉瓦喬內心衝突而矛盾的憧憬,甚至是他體內的那個關於救贖與自戕的惡魔。

在羅馬最初的時間,他短暫地居住在Pandolfo Pucci教士的家中,並開始了他長達三年在納沃納廣場上賣畫謀生的生活。在這期間他畫了許多風俗畫(Genre Painting),著名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A Boy Bitten by a Lizard)就是其中之一。

16.《被蜥蜴咬傷的男孩》(A Boy Bitten by a Lizard),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這個20歲的男孩本來安靜地坐在桌前,突然被一隻蜥蜴咬到手指,驚聲尖叫。卡拉瓦喬被這個本能的驚恐表情打動,將它記錄了下來。這是卡拉瓦喬第一幅記錄動態行為的作品。當蜥蜴突然咬住男孩的中指,他整個人驚恐地向後仰去,張開嘴尖叫出聲,花瓶中的水也跟著晃動起來。這也是卡拉瓦喬第一次嘗試全暗色背景的作品。在這之後的創作中他沿用並深入了這一風格。

他在Pucci教士家中只住了很短的一段時間,據記載因為這位教士每天給卡拉瓦喬吃的東西太糟糕了!可能因為每天給他吃沙拉,於是當卡拉瓦喬離開Pucci教士家後,還給他起了一個戲謔的綽號「沙拉教士」,充滿了嘲諷QAQ。

這段時間,卡拉瓦喬一邊繼續在納沃納廣場上賣著風俗畫,一邊輾轉了幾個不知名的工作室,直到後來進入切薩里(Giuseppe Cesari)的工作室,做著為切薩里畫鮮花果盤的工作。

17.《水果籃》,Caravaggio,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是卡拉瓦喬畫過的一個水果籃。在卡拉瓦喬的眼中,事物與人物一樣應該被細緻對待。於是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果籃作品裡,都一樣透露著卡拉瓦喬式的寫實。畫面中水果的枝葉已經開始變得干朽枯黃,有的葡萄已經乾癟腐爛,甚至在蘋果上還被畫上了蟲洞。這就是人間真實的水果!

在他之前似乎畫中的水果永遠都不會腐爛,但卡拉瓦喬筆下的生命卻皆有榮枯。

18.《水果籃》,Caravaggio,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果籃的邊緣,像我在前文提到的《酒神巴克斯》中那簇探出的葡萄葉一樣,它就像一個不安分的籃子渴望著移出畫面,你甚至會覺得邊緣上方的那串葡萄隨著籃子的外傾,已經成功伸了出來。這幅作品儘管簡單,但已經能夠反映早期的卡拉瓦喬在6年輾轉米蘭威尼斯的學習中,受到當時米蘭威尼斯等北方寫實風格的熏陶,以及早期的卡拉瓦喬,對用畫面敘事的渴望。

19.戰神廣場區域(Campo Marzio),圖片來自google

在這期間,卡拉瓦喬開始混跡於粗獷混亂的戰神廣場區域(Campo Marzio)。他經常酩酊大醉搖搖晃晃的從酒館小巷經過,邂逅著賭徒,勞工,妓女,乞丐,等等一切世人眼中不堪的形象。在這段時間裡他就像餵養了身體里的那個惡魔一樣,他會暴躁地與人爭吵,拳腳相向,也會在某個瞬間突然平靜地凝視起某一個畫面,就像是13歲時在家鄉的那條凌亂巷子里遭遇的一切一樣。後來這些在其他畫家看來粗鄙不堪的人物,都以令人震驚的聖人形象出現在卡拉瓦喬的作品中,並始終活在卡拉瓦喬的精神世界裡。

不久之後卡拉瓦喬離開了切薩里的工作室 ,儘管他會像對待人物一樣去細緻地描繪水果,但他確實不想畫一輩子水果,他要開創自己獨立的事業。

20.《飛向埃及的途中》,Caravaggio,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離開切薩里後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作。《飛向埃及的途中》(The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這是卡拉瓦喬極少數的畫在全日光下的作品之一。作為他非常早期的作品代表,背景不同於之後作品中濃重的黑暗,而是有著豐沛的水草。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已經體現了卡拉瓦喬對用光影刻畫人物、寫實行為的意圖。在後期作品中,背景與人物之間,主與次之間深刻而強烈的對比更是把這一意圖推向了極致。

畫面中,明亮的光線打在天使的身上,天使纏繞著絲絹,拉著小提琴的優美背影立於畫面的中左位置,使整個布局顯得靈動而協調。同時,天使的位置將構圖分為兩部分,左邊是為天使舉著樂譜的約瑟夫與身後的驢子,右邊是沉睡的聖母與孩子。天使背對著觀眾在畫面中出現,約瑟夫舉著樂譜,炯炯的視線落在天使身上,一瞬間天使與約瑟夫之間的空間感立刻被營造出來,整個畫面在左右平衡的基礎上,更有了前後的深度感。這種非凡且大膽的布局構思在當時前無古人。

21.《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2016年拍攝自佛羅倫薩烏非茲美術館

我們可以對比,儘管波提切利在《維納斯的誕生》中也將維納斯放在中間作為核心,創造了分割左右兩邊的布局,但整體布局依然採用著文藝復興時期最常見的平衡方式。卡拉瓦喬儘管受威尼斯畫派影響,卻處處體現了他對整個時代的繪畫構思大膽而動人的創新思考。

6.卡拉瓦喬與紅衣主教

在納沃納廣場賣畫的第二年, 此時的卡拉瓦喬正在嘗試著相比早期更為複雜的作品,《算命師》(The Fortune Teller)就創作在這段時間裡。它所展示出的偉大創意,在當時的羅馬前所未有。

22.《算命師》(The Fortune Teller),Caravaggio,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畫中,一位吉普賽女性偽裝成算命師,佯裝要為畫中的男孩看手相,其實是要摘下他手上的金戒指。女人的臉上透露出狡黠,對比男孩滿臉的不諳世事,整個畫面充滿了戲劇性,滿含著譴責欺騙的道德隱喻。背景的光線與打在人物上的柔和光線來自相同的角度。卡拉瓦喬就是在這樣的處理中實現著他對自然與寫實的極致追求。我們可以對比喬爾喬內的人物畫《三個年紀》(Three Ages)。

23.《三個年紀》(Three Ages),喬爾喬內,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喬爾喬內的畫中我們隱約可以感覺到他對於卡拉瓦喬的影響,這種利用光線將人物從黑色的背景中凸顯出來的方法,的確是喬爾喬內的風格。而很明顯的是,卡拉瓦喬在《算命師》中極力地刻畫著真實的光線,這束自然光從左上方照進來,照亮了人物,也照亮了背景,在人物身後創造了極其真實的空間感。

這幅作品成功地改變了卡拉瓦喬的命運。在好友Prospero Orsi的牽引下,紅衣主教德蒙特(Francesco Maria Del Monte)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裡來到納沃納廣場。德爾蒙特此時剛好需要一個畫家來幫他繪製幾幅複製品,他本人也是一位卓越的藝術鑒賞家。當他在廣場上見到卡拉瓦喬的作品《算命師》以及另一幅著名的風俗畫《老千》時,很快便決定資助卡拉瓦喬,並為他在自己的瑪達瑪宮(Palazzo Madama)提供了住所。這是這位來自倫巴第的年輕畫家,正式踏入羅馬藝術圈的標誌。

在26歲這一年,他終於結束了在羅馬的廣場上,默默無聞窮困潦倒的賣畫生涯。

24.《老千》,Caravaggio,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一直到1601年,這期間的四年里,卡拉瓦喬一直受雇於德爾蒙特主教,並一直住在瑪達瑪宮。在這段時間裡他的生活似乎好過了不少。從《彈琵琶的人》(The Lute Player)這幅作品中可見一斑。

25.《彈琵琶的人》(The Lute Player),Caravaggio,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畫中是一位與卡拉瓦喬一樣受德爾蒙特主教資助,住在瑪達瑪宮的西班牙歌手。畫中的女孩面泛紅暈,姿勢柔美,樂器都泛著華麗的光澤,讓我們覺得這段時光里的卡拉瓦喬,也過得香溫玉軟。卡拉瓦喬的寫實達到什麼程度,經過技術辨認,桌上的那張樂譜,就是當時大街小巷流行的一首歌《你可知我》,連音符都一字不差。

在這幅畫中卡拉瓦喬繼續深化著自己的風格,背景光線與照在人物身上的光線角度、方向都一致,沒有被光線照到的部分,全部隱在了黑暗中。還有桌子邊緣那個不安分的小提琴。

除了生活方面,在事業上,得益於德爾蒙特主教的慷慨資助,卡拉瓦喬終於不用像以前一樣,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創作大量的風俗畫上來討生活,他現在終於可以畫一些宗教主題的作品,因為卡拉瓦喬,是一個真正研讀過《聖經》的人,在他後來成為祭壇畫家之後,大量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卡拉瓦喬真的讀懂了《聖經》,也用他的理解,描繪了《聖經》。

26.《聖弗朗西斯受難》(St Francis in Ecstasy),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這幅《聖弗朗西斯受難》(St Francis in Ecstasy)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卡拉瓦喬早期創作的宗教故事畫。很顯然卡拉瓦喬已經成功地將他在風俗畫上形成的個人風格運用在了宗教故事裡。這幅畫清楚地表現了通過處理明暗對比來凸顯畫面主次的想法,他成功地摒棄了前人在宗教故事的畫面中,將人物與細節統統用光包圍的做法。他只用一束強烈的光,只照亮他想要表達的東西,其餘所有都漸漸沒入黑暗。

這幅畫描繪了眾所周知的聖弗朗西斯在1224年的夏天,在Verna山上受難升天的經典情節。在畫面中,天使一手托抱著奄奄一息的弗朗西斯,一手輕扣在他的衣服上,臉上充滿了寧靜與憂鬱的神色。弗朗西斯一手捂著傷口,另一隻手緩緩垂下,在畫面中這隻緩緩垂落的手,甚至還未觸到地面。整幅畫面就是記錄了弗朗西斯在天使懷中生命隕落的一瞬間。它那麼真實,那麼揪心,讓觀者甚至想上去托住他瞬間垂落下去的手。

這樣的作品無疑會打動一個時代。

不出所料,它一經問世便被銀行家Ottavio Costa看中買走,Costa作為為教皇打理資產,發放貸款,同時也向其他歐洲強國發放貸款的銀行家,從此成為了卡拉瓦喬的忠實粉絲。之後又高價買走了卡拉瓦喬的《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與《John the Baptist》兩幅作品。

27.《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圖片來自www.artbible.info

受雇於德爾蒙特主教的期間,他為主教畫了許多畫,主教會將它們送給各國各地的貴族們,卡拉瓦喬的名字也因此逐漸傳播開來。

著名的《美杜莎》(Medusa)就是其中之一,完成之後被送給了托斯卡納大公國的費爾迪南大公爵。後來一直留在佛羅倫薩,現在保存在烏非茲美術館。

28.《美杜莎》(Medusa),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卡拉瓦喬所有頭顱的繪畫,尤其是美杜莎,充分表現了他渴望抓住瞬間表情的意圖。為了強化這種瞬間表情傳遞的衝擊力,他甚至把頭畫成斬斷的一樣,將頭與身體割裂,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刻畫著人最真實,最具張力的情緒瞬間。這一極端的做法,也是順應了當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所普遍崇尚的平衡感,只是這種近乎驚人的平衡塑造力震驚了當時的羅馬,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教出這樣驚世駭俗的表達方式。由此,卡拉瓦喬徹底在一切循規蹈矩的套路中脫穎而出。

在這個作品中,我們似乎已經能感覺到,此時的卡拉瓦喬與在初到羅馬時畫下《被蜥蜴咬傷的男孩》時的那個卡拉瓦喬,對捕捉痛苦已經有了更複雜的情緒。他身體里的惡魔,似乎也被在羅馬的生活激發出來,他開始嗜血,開始自戕,也開始了卡拉瓦喬的時代。

7.一夜成名

終於,在1599年,在德爾蒙特主教的幫助下,他接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委託,為Contarelli教堂繪製《聖馬太蒙召》與《聖馬太殉道》兩幅壁畫。

29.《聖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這幅便是讓卡拉瓦喬聲名鵲起的《聖馬太蒙召》(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從它開始人們才意識到,原來蒙主召喚可以沒有天使,沒有雲彩。馬太就是從充滿了煙火氣息的生活場景里,蒙召成為聖徒。

馬太,是一位住在迦百農城的普通收稅人,蒙受耶穌的召喚後成為了一名聖徒,並寫下了《馬太福音》。在書中他寫道:「基督啊……我看到一個男人,名叫馬太,他坐在收稅處。主對他說『跟我來』,於是馬太就站起身跟上了主」。卡拉瓦喬捕捉的,就是這個別人都注意不到的細節,這寥寥幾句中包含的神秘主義與宗教神聖感,以及濃濃的生活氣息,正是卡拉瓦喬渴望在畫作中表達的東西。

30.《聖馬太蒙召》布局分析

在布局上,卡拉瓦喬一反常規地將主角放在了畫面的兩端而不是中間。基督與聖彼得站在右邊,從基督頭頂投下的光與聖彼得背上照到的光,我們可以想像在基督的頭頂有一扇窗,身後有一扇門。而基督幾乎被隱在了光線死角的黑暗裡,半個身體甚至都被聖彼得遮擋住,充滿了神秘感。基督緩緩地抬起手指向馬太,這一次基督沒有飛在天上,更沒有被雲彩包圍,甚至都沒有強光烘托,僅僅是一抬手,居高臨下的感覺立刻就呈現了出來。

在畫面的最左邊,一個男孩聚精會神地數著錢,身側的老人扶著眼鏡認真地盯著他。老人旁邊,一臉驚慌猶豫的就是馬太,他疑惑地舉起手指著自己,瞪著眼睛看向基督,似是在問「誰?我嗎?」。基督身前的聖彼得也舉起手,似是在回答馬太「對,是你」。在觀看這幅畫的時候,我們要不停地從右邊轉向左邊,再從左邊轉向右邊,就像是在閱讀他們的對話一樣。

31.《猶大之吻》,喬托,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31.《猶大之吻》,喬托,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32.《聖馬太蒙召》中基督眼神細節

仔細觀察基督的表情與馬太的表情,基督的眼神堅定而犀利,讓我們想到了文藝復興初期的大師喬托(Giotto di Bondone)在《猶大之吻》中,基督看著使他蒙羞的猶大時,陰冷犀利的眼神。而馬太則歪著身子,一臉的驚疑,充滿了世俗感。在這兩種表情的對比中,更在這樣濃郁的生活氣息里,耶穌的仁慈,馬太的救贖,被生動地塑造出來。

33.《聖馬太蒙召》手勢細節

34.《創造亞當》,Michelangelo,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同時,從基督手勢的畫法,我們不難發現,卡拉瓦喬的靈感很可能來自於他的先賢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所繪的《創世紀》系列中,《創造亞當》那一副畫里的場景。

35.今天的Contarelli教堂,圖片來自pinimg.com

當這幅作品在1600年盛夏七月的羅馬展示的那天,位於羅馬城,法國國家大教堂中心位置的Contarelli教堂中擠滿了人,人們摩肩接踵,爭先恐後地為了看一眼這幅新穎大膽,耐人尋味的作品。我在前文提到過,當時在歐洲名揚一時的建築師及畫家祖卡里正巧走過教堂,看著沸騰擁擠的人群,他也好奇地湊上前去參觀這幅作品。看了一會兒之後,對身邊的民眾撂下一句「你們這麼大驚小怪幹什麼,我只看到了喬爾喬內」。然後背著手,勾著嘴角輕蔑而得意的走出了禮拜堂,走進了陽光普照的羅馬城。

這句評價儘管刻薄,但卻是有道理的。

36.《聖馬太蒙召》中三個年紀的人物形象,與喬爾喬內《三個年紀》的對比

還記得我在前文提到了關於卡拉瓦喬的光線表現時,對比了喬爾喬內的《三個年紀》這幅作品。其實在《聖馬太蒙召》這幅畫中,我們依然隱約可以從人物形象的隱喻中看到《三個年紀》的影子,那就是畫中馬太身邊的老人與少年。這種帶著生命榮枯的亘古隱喻,卡拉瓦喬顯然是從前人的思考中汲取了靈感,並用自己的理解,表達在了畫面中。再加上喬爾喬內善用的強烈光影對比,這便是為什麼祖卡里會在看到《聖馬太蒙召》時,想到了喬爾喬內。

37.《聖馬太殉道》,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與這幅《聖馬太蒙召》一同創作的另一幅《聖馬太殉道》,以幾乎是大相徑庭的場景講述了聖馬太系列的另一個故事。相比於《聖馬太蒙召》中所展示出的動靜結合與生活氣息,在《聖馬太殉道》這幅作品中卻充滿了緊張的氣氛與真實的戲劇性。

38.《聖馬太殉道》,鮮血細節

畫面被定格在已是牧師的馬太,被殘忍刺殺時的瞬間。不同於以往所有宗教畫中,聖人殉道時面帶微笑,從容安詳的形象,在卡拉瓦喬筆下,此時的馬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者,深受重傷虛弱地倒在地方,他是那麼可憐無助。在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太的傷口正噴濺著鮮血。

39.《聖馬太殉道》,行刑者

整幅畫面異常的混亂,刺殺者與馬太處在畫面的正中,人群像被丟了一顆炸彈一樣,所有人跌跌撞撞地四散奔逃。藝術史學家Roberto Longhi堅信站在中間,一手持劍一手拉扯著馬太,體態健壯,表情猙獰憤怒,似乎正在大聲嘶叫的年輕人,就是殺害馬太的兇手。當然還有其他觀點。

40.《聖馬太殉道》,天使細節

畫面的混亂與緊張感,甚至感染了姍姍來遲的天使。他甚至來不及平穩的來到馬太身邊,而是趴伏在雲端,匆忙地向馬太遞上棕櫚葉,助其飛升。也只有在卡拉瓦喬的畫中,天使會這樣慌亂,擁有凡人的情緒與百態。天使的頭旁邊還有一盞明明滅滅的燭火,預示著馬太剛才還在做著彌撒。在17世紀的初期,藝術家們會經常用燭光暗示人生苦短。

41.《聖馬太殉道》,驚恐的少年

畫面右邊奔逃的少年,這個形象其實有些突兀。在一群成年人中出現這樣一個少年形象,他顯然不適合這樣殘酷血腥的場面,他被嚇壞了。他代表著童真出現在這裡,讓整個故事更多了衝突,更多了矛盾。

42.《聖馬太殉道》,卡拉瓦喬自己

在所有人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就是人群最深處,那個一邊逃走一邊不住回頭的年輕人。根據後來許多傳記作家的特徵描述,這正是卡拉瓦喬本人。他不住地回頭看向受傷的馬太,難掩的痛苦與悲憫,死死蹙起的眉,泛著淚光的眼睛,像心一樣沉重的嘴角,在這個場面里,他是這樣的卡拉瓦喬。

在我看到這個面孔第一眼時就被他深深震撼。沒有什麼比一個暴徒眼裡的溫情更讓人顫慄。

卡拉瓦喬一生中經歷過無數次這樣混亂的殺戮場面,世人皆以為他在流血與犧牲中能夠獲得快感與滿足,然而這幅畫讓我們看到,卡拉瓦喬對苦難有著最純粹的悲憫,對人世間的無能為力有著最刻骨的無奈。也是從這幅畫開始,透露出卡拉瓦喬在描繪宗教故事的場景時,他從未將自己視為旁觀者,在所有的傷害與寬恕中,他一直是目擊者。

《聖馬太殉道》毫無懸念地,像《聖馬太蒙召》一樣成功。

這兩幅畫被永遠地安放在Contarelli教堂,在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四百年來一遍一遍的向世人講述著馬太的故事。

馬太系列的成功讓卡拉瓦喬在羅馬一夜成名。主教們徹底認可了他,並委予了更多的宗教畫訂單給他。著名的《艾薩克獻祭》(Sacrifice of Isaac)就是在這不久之後的作品。

43.《艾薩克獻祭》(Sacrifice of Isaac),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卡拉瓦喬將畫面定格在獻祭的時刻。亞伯拉罕作為無條件信仰的化身,為了向上帝證明他的忠誠與甘願犧牲一切的決心,將他的兒子艾薩克按到在岩石上,手持匕首準備將他的兒子獻祭給上帝。經典的宗教故事情節在這幅作品中的創新就來自於生動的艾薩克,他害怕到扭曲的臉被死死地按在岩石上,他的父親一手縛著他一手舉著刀,他驚恐又絕望的眼神死死地盯向畫外的你。

這甚至是一幅我不敢過久凝視的作品。好在天使趕在亞伯拉罕揮刀之際匆匆趕來,握住了亞伯拉罕持刀的手,另一隻手指向艾薩克身邊象徵犧牲的公羊,告訴亞伯拉罕天父已經知曉了他的虔誠,他不必犧牲自己的孩子,只要以公羊獻祭就可以了。

卡拉瓦喬筆下的殉道與赴死,都是掙扎的、痛苦的、無措的、哀求的。這便是他寫實的精神部分,沒有人會無懼死亡,這是一個凡人最本能的對死亡的恐懼與抗拒,可也正是這種本能的體現,才讓承受赴死的痛苦變得偉大。我想到了芥川龍之介說的「所有的狂熱似乎都比死亡更加強大」,在卡拉瓦喬筆下,死亡越是痛苦,那麼所有不惜承受痛苦的行為,也就顯得越發的貴重。

8.被拒絕的卡拉瓦喬

事實上卡拉瓦喬成名之後,依然會遇到作品不被認可的情況。世人一面渴望著迷戀著他作品裡的真實,一面又接受不了他超越時代眼光的過度真實。

1606年受教皇律師委託為羅馬的Santa Maria della Scala教堂繪製的一幅以聖母瑪利亞為主題的油畫《聖母之死》,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軒然大波。教士們在看到畫上的聖母時當即決定拒收。

44.《聖母之死》,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是怎樣的一幅聖母瑪利亞啊。《聖母升天》是個再經典不過的主題,我們可以對比前人提香與後人魯本斯的《聖母蒙召升天》。

45.《聖母升天》,提香,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46.《聖母升天》,魯本斯,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無論是提香還是魯本斯,在他們的畫面中,包括聖母在內的所有人物、事物都充滿了美感。聖母是優雅的,從容的,甚至整個畫面都是明快的。而只有卡拉瓦喬,他沒有將筆墨放在聖母美好的升天過程,而是著筆描繪了聖母升天之前,進入假死狀態時的場景。

47.《聖母之死》特寫,2017年拍攝自盧浮宮

只有在卡拉瓦喬筆下,聖母是以一位真實的農村婦女形象出現在畫面中間,畫面中的每個人都真實地悲慟著。在聖母身上,看不到任何修飾,甚至任何美感。蓬亂的頭髮,臃腫的腹部,蒼白枯槁的臉,無助垂落的手臂,所有的痛苦都彷彿真實地從畫面里娓娓道來。如同我前文中說的一樣,這就是卡拉瓦喬眼裡的殉道。死,都是痛苦的,絕望的,但這與殉道本身的神聖並不衝突,反而相得益彰。

但所有這些,在當時的羅馬,儘管反宗教改革的思潮愈演愈烈,這仍然超出了整個時代所能接受的底線。

這幅巨作所展現的敘事能力超越了卡拉瓦喬以往的任何作品。更可貴的是,通過將聖母的身體以對角線的方向擺放繪製,帶動著觀者的視線向更深處凝去,坐在床前的年輕侍女痛苦地掩面哭泣,精妙地強化了構圖中的深度感。整個複雜的構圖都訴說著卡拉瓦喬細膩的思考。

不出所料,教堂堅決地拒絕了這幅《聖母之死》。除了因為不能接受聖母的粗鄙醜陋,更不能接受卡拉瓦喬以一個溺死的妓女作為模特來繪製聖母。卡拉瓦喬在與教士們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後,叫人扛著畫,憤然離開了教堂。

48.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然而一切就像冥冥中有註定一樣,這幅剛被拒絕的《聖母之死》在被扛回去的路上,剛好被當時在義大利學畫的德國畫家,後來的一代大師魯本斯看到。魯本斯當即被這幅超時代的現實主義作品深深震撼,迅速聯繫了他的資助人,也是他的好朋友,曼托瓦(Mantova)大公國的大公爵Vincenzo Ⅰ Gonzaga,找到卡拉瓦喬買下了這幅《聖母之死》。也正因為這一次的偶然相遇觸動了魯本斯,成就了他後來在整個巴洛克藝術史中,不可磨滅的貢獻。

9.逃離羅馬

在羅馬,卡拉瓦喬收穫了財富,收穫了聲望,而這一切,也似乎更加助長了他身體里的惡魔。

卡拉瓦喬不斷地惹是生非,不斷地陷入法律糾紛中,甚至兩次被捕,一次因為畫家Giovanni Baglione狀告他誹謗而被捕,一次因為沒有槍支許可證卻攜帶槍支,騷擾和傷害公證人而被捕。他的資助人總是不斷地為他處理他惹出的麻煩。

49.《冥想的聖傑羅姆》(St Jerome in Meditation),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一系列的闖禍之後,1605年他畫了《冥想的聖傑羅姆》(St Jerome in Meditation)。

畫中描繪了這位生活在4-5世紀中,羅馬教會的神父兼醫生,傑羅姆(Jerome)。他曾將舊約《聖經》中的一部分從希臘語翻譯成拉丁語,是古代西方教會中最偉大的學者。之後一直在敘利亞的沙漠中過著苦修隱居的生活。

410年西哥特人攻破羅馬,攻破了這座八百年從未被撼動的永恆之城。遠在伯利恆的傑羅姆得到消息之後,年邁的身體跪倒在地上,一邊大聲禱告,一邊老淚縱橫。從此以後傑羅姆便會時常用石頭反覆敲打自己的胸膛,用這種痛苦的方式苦修,懺悔。

這便是我們在這幅畫中看到的,一個滄桑傴僂的老人伏在桌案上,低垂著頭顱,緊蹙著雙眉,痛苦地敲打著胸膛。一束強烈的光柱照射進畫面,象徵著神聖的恩賜,照亮了他枯萎的身軀,與蒼老的皺紋。

這幅作品是出於他人委託還是卡拉瓦喬本人的意願已不得而知。但在我看來,在這一階段,他畫下這幅冥思與懺悔意味強烈的畫,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他在一系列暴戾放縱的行為之後,內心痛苦而焦灼的懺悔。

然而這種反省也並未能阻止更不可挽回的悲劇發生。那個與卡拉瓦喬一直交好的妓女,莉娜·安托瓦內特,儘管有著聰明才智,還是一直被由翁布利亞人拉努喬·托馬森尼圍攏的一群亡命徒騷擾。這些亡命徒從卡拉瓦喬開始畫聖馬太系列的時候就與他交惡。在這幾年間,卡拉瓦喬為了保護莉娜受到了無止境的辱罵與暴力相向。直到1606年的5月,這場糾紛升級成為一場悲劇:卡拉瓦喬與托馬森尼每人各帶了兩名同伴在馬爾茲廣場上展開了決鬥。卡拉瓦喬手持長劍重傷了托馬森尼,致其動脈破裂,死在了血泊之中。卡拉瓦喬自己也在爭鬥中被匕首刺傷。

羅馬已然容不下他這個殺人犯了,在資助人的幫助下,他帶著滿身傷痕逃離了羅馬。35歲的卡拉瓦喬,生命中最後的四年就這樣在亡命天涯中度過。

10. 逃往那不勒斯

在那場不可挽回的鬥毆中,卡拉瓦喬受了重傷。在科隆納(Colona)家族的幫助下逃離羅馬後,他在阿爾巴山(Alban Hills)修養了好一陣子才恢復過來。入秋之後,他離開了Alban,逃往那不勒斯。當時的那不勒斯受西班牙王室管轄,他的資助人認為那裡對卡拉瓦喬來說是安全的。

卡拉瓦喬自己可能也沒想到,在羅馬之外,他早已人盡皆知。一到那不勒斯,他就受到了眾人的追捧。很快就受邀為那不勒斯仁慈山教堂作一幅祭壇畫,《仁慈七事》(Seven Acts of Mercy)。

這個故事來自《馬太福音》,其中描繪的七件善事是「For I was hungry and you gave me something to eat, I was thirsty and you gave me something to drink, I was a stranger and you invited me in, I needed clothes and you clothed me, I was sick and you looked after me, I was in prison and you came to visit me」.(很簡單我個人覺得原文比較生動)

50.《仁慈七事》(Seven Acts of Mercy),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祭壇畫的經典上中下三層構圖。但作為經典構圖,卡拉瓦喬依然能畫的比前人更多了戲劇性。因為這七件善事,本來是要分別畫七副的,但卡拉瓦喬不懼挑戰,將七個獨立的故事安排在了一個完整的畫面里。這註定是一幅驚世傑作。

這幅發生在混亂街道上的畫面,就是真實的那不勒斯小巷。所有人真實的擁擠著,沸騰著,也真實的慈悲者。

畫面中的聖馬丁正將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準備披在衣不蔽體,倒在地上的年輕人身上;身後的朝聖者正在向左邊的店家尋求住宿;最深處的男子正大口的喝著水;畫面右邊的婦女正餵奶水給飢餓的囚徒;身後的兩個男子抬著一個死去的人準備幫他下葬;天使更是彷彿參與到人們之中,伏著身體向世人訴說著憐憫與慈悲,這個就連行善都無法從容,一切都顯出焦灼與迫切的天使,讓我們不禁想起了《聖馬太殉道》中的那個天使;聖母抱著孩子微躬著身體伸長脖子看著人們,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同於任何我們見到過的經典聖母形象,卡拉瓦喬筆下的聖母,永遠垂頭看向世人,永遠帶著世上最純粹的悲憫。最感動我的就是《The Madonna of Loreto》這一副中的聖母,這裡沒有升天,沒有憧憬與嚮往,只有眼底來自人世間最真實的疾苦。

51.《The Madonna of Loreto》,圖片來自www.caravaggio.org

我們再回到《仁慈七事》的故事裡。畫中的一切,正是當時的卡拉瓦喬內心世界的激蕩。在羅馬犯下的罪行讓他追悔莫及。羅馬拋棄了他,他更令許多追隨者與資助他的人感到失望,甚至他自己的身體也承受著傷痛帶來的折磨。他在這段時間裡無比渴望悔過,渴望彌補,渴望救贖。比上一次畫《冥想的聖傑羅姆》時還要強烈千百。於是不久之後他又接受西班牙國王的定製,畫了《基督受鞭笞》(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

52.《基督受鞭笞》(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真的不會有比這個主題更能影射他此刻內心的痛苦與懊悔了。他自己本身就曾受過鞭刑,因此才畫得出這樣一幅《耶穌受鞭笞》。畫面中兇惡的羅馬人正把耶穌綁在柱子上,畫面最前方有個人正捆紮著鞭條。這一次卡拉瓦喬畫面里的受難者表現出了難得的平靜,沒有痛苦的掙扎。這也反映出了卡拉瓦喬此時自身的心理變化,他似乎把自己塑造成了那些凶神惡煞的暴徒,此時他也甘願像受刑的基督一樣接受一場鞭笞,接受一場救贖。

在那不勒斯,他始終無法放下心來,終日惴惴不安,總覺得羅馬的警察馬上會追到那不勒斯來,畢竟這裡離羅馬,實在太近了!

於是在完成了《基督受鞭笞》之後,他決定再次啟程,向更南端馬爾他而去。在這段時間,他的恐慌似已達到崩潰的邊緣,甚至在睡覺時都會放一把匕首在枕下。他一邊絕望地逃亡,一邊懷揣著教皇大赦的希望,那麼他就可以回到羅馬去,回到過去的生活里,他受的苦已經夠多了!

11.從馬爾他到西西里

1607年,又是一個秋天,他來到了馬爾他。

53.馬爾他騎士團代表徽章,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當時,騎士的身份代表著無上的榮耀,更何況卡拉瓦喬一直夢想著可以光明正大手持長劍立於人世。於是一到馬爾他,他便想盡辦法成為馬爾他騎士團的正式成員,成為一名真正的騎士。但馬爾他騎士團是繼承製,他的身份並沒有資格加入。但他不是別人,他是卡拉瓦喬。很快,他為騎士團的團長德威納庫精心畫了一幅肖像畫,團長非常滿意,也答應了會讓他加入。於是在1608年6月14日,卡拉瓦喬正式成為了充滿榮耀的馬爾他騎士團成員之一。

54.《德威納庫》,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帶著在羅馬積累的名聲,與新的騎士身份,他在這裡很快便接到了訂畫的委託。這一次他要為聖喬凡尼教堂畫一幅《施禮者聖約翰受難》(The Beheading of St.John the Bptist)。

55.《施禮者聖約翰受難》(The Beheading of St.John the Bptist),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是他畢生最大的一幅作品。高3米,寬超過5米。在《聖經》的記載中,施禮者聖約翰因公開抨擊當時的猶太王希律·安提帕斯的婚事,正要接受處決。劊子手一手按著虛弱的約翰,一手正拔出腰刀。身上掛著鑰匙的守門人神情鬆弛地站著,手指向國王的女兒莎樂美手中的盆子,指示將割下的頭顱放在裡面。

約翰為了信仰甘心獻出生命,對於一直與異教徒鬥爭的騎士們而言,他是精神象徵。約翰頸上噴出的鮮血那麼真實,那麼殘忍,只有真正見過死亡的人,才能將這一幕畫的這樣逼真恐怖。卡拉瓦喬就是這個人,在1599年9月11日教皇克萊門特八世下令處決貴婦阿特麗斯·森西時,她在聖天使城堡前被砍下頭顱,卡拉瓦喬目擊了整個行刑。

56.《聖約翰受難》,簽名,圖片來自www.barnhardt.biz

在約翰噴涌而出的鮮血之下,卡拉瓦喬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簽下自己的名字

很顯然此時的卡拉瓦喬對於畫面構圖已經駕輕就熟,所有衝突發生在畫面的左下方,留出大片的空間安排背景建築,與柵欄里的目擊者。然而整幅畫面卻異常的平衡,反而把卡拉瓦喬式的戲劇感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幅作品中人物構圖的大膽創新,為世人驚嘆。我們可以想像卡拉瓦喬對整個藝術發展的影響,如今這樣戲劇性的布局,在攝影與電影中司空見慣,而正是卡拉瓦喬提供了後世在畫面中製造這種衝突與矛盾的構思。

在這幅巨作完成後不久,因傷害了騎士團的另一位騎士,他以殺人未遂的罪名,再次遭到逮捕,騎士的身份也被剝奪,被關押在瓦萊塔的監獄中。一周後,在朋友馬里奧·明尼蒂的幫助下,他逃到了西西里。

57.《聖露西下葬》,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609年在西西里的日子裡,他在多座城市作畫。儘管他在這種環境里還是創作出了如《聖露西下葬》這樣的經典作品,但他仍然想回到羅馬去,他那麼不甘!

12.重回那不勒斯

於是在十月,他乘船再度回到了那不勒斯。他想在羅馬附近安置下來,等待被赦免的一天。

但在到達那不勒斯之後,他發現他已不再受人追捧,他無比沮喪,不斷地畫畫送給別人,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他的脾氣越發暴躁,又一次在酒館中與人鬥毆,身負重傷,面部被匕首劃的幾乎無法辨認,他跌跌撞撞,痛苦地跑回自己的住所。

在1609-1610年里的那個冬天,一定比以往更加寒冷。他拖著傷體完成了一批新作品。其中就有《大衛與歌利亞的首級》。這幅在他生命中最悲慘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寫滿了卡拉瓦喬此時無限的憂傷與悲苦。

58.《大衛與歌利亞的首級》,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我可以說沒有人能不被這幅作品打動。大衛絕望的看著手裡歌利亞的頭,臉上的表情充滿了悲戚與憐憫,他整個眼睛都蒙著一層氤氳,你甚至可以看到大衛眼角下滾落的眼淚。而手中歌利亞的頭噴涌著鮮血,張開嘴卻已發不出任何聲音,眼神渙散,表情似承受著極大的痛苦。

當卡拉瓦喬完成這幅畫時,終於抑制不住心裡的難過放聲大哭起來。這不僅僅是一幅畫作,這簡直是一封信,一本書,寫著他所有的悲傷!

於是他選擇將這幅作品寄給了在羅馬的好友,紅衣主教Scipione Borghese,希望他明白他這位流亡在外的朋友此刻的絕望,也希望他幫忙斡旋,早日得到赦免。

於是在1610年初夏的一個早上,紅衣主教Borghese收到了這幅從那不勒斯寄來的油畫。當他看到畫中歌利亞的頭顱時,心中如遭遇一道驚雷,頓時嚇得後退一步。

這哪裡是歌利亞,這血淋淋的頭顱,分明就是卡拉瓦喬本人!

更有觀點認為,大衛代表著青年時代的卡拉瓦喬,他那麼痛苦的看著此時悲慘的自己。而我在看到這幅畫時,幾乎能感到裡面所有情緒中,都寫滿了懊悔!

13.最後的惡魔

熬過了漫長的冬天,又盼過了春天。終於在這年夏日最盛的時候,他收到了來自羅馬的特赦令。

他歡快又迫切地收拾好所有的東西,包括在這段時間裡畫的所有畫,與自己全部的財產,乘船準備回到羅馬,一切彷彿都要好轉了。

然而故事總是結束的措手不及。

在拉齊奧的一個港口,船員認出了他是被通緝的殺人犯卡拉瓦喬,於是暴力地沒收了他所有的財產與作品,將他趕下船監禁起來。他聲嘶力竭的辯解說他有教皇的特赦令,又無助地苦苦哀求,但他們就是不聽。卡拉瓦喬越是大聲哭喊,他們就越凶暴地拉扯著他。

直到第二天,士兵們看卡拉瓦喬終於平靜下來,才決定聽他解釋。在看過那張特赦令後,終於相信了他已被赦免,才放他離開。然而此時,那艘載著他全部財產與作品的船已經在前一天開走了。那些是他準備拿去獻給教皇,獻給幫助了他的貴族們的畫啊!

卡拉瓦喬立在岸邊,捶胸頓足,一怒之下,決定徒步走到下一個港口去追上那艘船!

我們的卡拉瓦喬啊,在心中惡魔的操控下,做了生命中最後一個任性的決定。

於是在走了一天一夜之後,在靠近埃爾克萊港的芬尼格利亞海岸,他病倒了。

7月18日,在一家醫院裡,孤獨地離開了人世。儘管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他依然想要回到羅馬去,回到那個曾讓他盡情揮霍生命與天賦的地方,那個給過他財富與名望的城市。但最終,他回不去了。人們甚至忘了他,這一忘,就是二百年。

但他註定是一個不該被歷史忘記的人,這個開創了巴洛克藝術風格,影響了魯本斯,倫勃朗這些曠世大師,甚至改寫了世界藝術史的混世魔王,其實有一顆敏銳又敏感的心。

我希望後人能記住他的名字,他有一個與他的先賢相似的偉大名字,他叫米開朗基羅·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來自卡拉瓦喬(Caravaggio)。

59.圖片來自電影《卡拉瓦喬》

寫在後面你可以不讀的話:

感謝所有為卡拉瓦喬列傳的先賢們,讓我得以在今天,拼拼湊湊下,看到真實的他,與他成謎的一生。畢竟用自己寶貴的一生,去書寫另一個人的一生,總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讓我用一個詞形容卡拉瓦喬,我說,危險。

因為靠近他,他會害死你。而你會愛上他。

Bibliography

本人在各畫展、博物館、美術館親自收集的資料

[1]烏非茲美術館,義大利佛羅倫薩

[2]卡拉瓦喬2017-2018米蘭巡展,米蘭王宮博物館

[3]盧浮宮,法國巴黎

[4]博爾蓋塞美術館,義大利羅馬

Books:

[1] Roberto Longhi, Caravaggio, Firenze, Giunti, 1998

[2]Giovanni Baglione, Le vite de pittori, scultori et architetti: dal pontificato di Gregorio XIII fino a tutto quello d』Urbano VIII, Roma,Andrea Fei, 1642

[3]Maurizio Marini, lo Michelangelo da Caravaggio, Roma, Studio B, 1974

[4]Felix Witting M.L. Patrizi, Caravaggio, Parkstone Press, 2007

[5]Giovanni Pietro Bellori, The Life of Caravaggio—From Le Vite de』Pittori, Scultori ed Architetti Moderni

[6]斯特凡諾·祖菲,張晨(譯). 卡拉瓦喬的《聖馬太的故事》[M]. 現代出版社,2014

[7]瑪德琳·梅因斯通,羅蘭德·梅因斯通,錢乘旦(譯). 劍橋藝術史·17世紀藝術[M]. 譯林出版社,2017(在這本書中關於卡拉瓦喬去世的部分有爭議,在近幾年的義大利藝術史發現中,已經證實了卡拉瓦喬死於療養院而非海灘上,有當時療養院的檔案記載,因此本書中關於卡拉瓦喬去世部分的記錄,個人認為並不可取,看看就好)

Articles:

[1] Francine Prose, On the Trail of Caravaggio, 2007

Documentary films:

[1]BBC, Who Killed Caravaggio

[2]BBC, The Power of Art

[3]CCTV, 華麗的大師系列10(但該紀錄片只代表一種觀點,諸如其中「卡拉瓦喬平生唯一的一幅肖像畫」並不屬實,在馬爾他就畫過不止一幅)

Movies:

[1]Derek Jarman, Caravaggio, 1986

[2]Angelo Longoni, Caravaggio, 2007

編排策劃:陳余胤柯

全球知識雷鋒簡介

全球知識雷鋒」(微信號:gkleifeng2000) 為中國建築界唯一純原創公眾號。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周榕老師發起,全球五大洲57所名校200餘知識雷鋒整理提煉,每周為你快遞當代建築最in新知,10分鐘洞悉世界建築最前沿講座精華。


  • 歡迎雷鋒轉發,謝絕私自轉載

推薦閱讀:

152年一遇,「超級藍血月」拍攝攻略!
向 京|人 生 從 31 歲 開 始 ?
我不能停止繪畫,就像無法掙脫痛苦和愛
木作叉子製作.gif
不!我還沒醉!我還能做設計!

TAG:藝術 | 卡拉瓦喬電影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