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外國公司過中國新年

倒不是真的是篇指南。只是一點個人感觸罷了。因為怕這感觸稍縱即逝,所以儘管還沒琢磨清楚,就先發出來放著。

在國外過的第五個年。

除了第一年還象徵性地跟留學生們一起包包餃子,之後我也都沒進行過什麼太特殊的活動。而且總是在上班,折騰不開來。去年下班跑去法拉盛買了紅紙寫了幾個大字,已經是很隆重了。今年還是稍微特殊了一點。

所在的公司有蠻多中國人,也有很多中國項目。往年新年只是中國人自己慶祝一下,今年是面向全公司的活動了:徵集了海報和書法來布置公司,買了百人份的奶茶和點心,還請了賓大東亞文化的系主任來講中國建築史。

這感覺真的有些微妙。想像一下,公司牆上掛著福字,桌上是蛋撻、麻球、蛋黃酥,有些外國同事已經很熟悉這些,並給其他不知道蛋撻的人介紹這是什麼。然後講座上的美國教授至少五十次提到Chinese,從忽必烈講到孫中山,從《營造法式》講到中國近現代建築,追溯梁思成、劉敦楨等人與西方建築學界的交流和影響,並帶著強烈個人感情地讚賞了他們對於北京和南京兩座城市所做的古建保護。

但此時你需要注意,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商業公司,一個為中國一二線城市貢獻了多個「本省最高摩天樓」的成功商業公司。蛋撻和福字的周圍還貼著去年做的幾十個競賽回顧,其中有好幾個名字里都帶著「Dragon」,做概念時總是帶上「山水「和」天圓地方「。

這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甚至有些尷尬。這個講座就跟在學校里會聽到的講座一樣,儘管國外建築系教育里在建築史上總是缺失了中國這一塊,但整個方法論是一樣的,大家也都讀文史哲。

然後呢。

.

點到為止吧。一些些感觸。

新年希望我能多做點什麼。如果我沒這個能力,我也希望那些有這個能力的人能多做點什麼。

We shall do more than this.

P.S.

為了發這篇文章特地把原來個人簡介裡面的公司信息撤了。別猜了。猜錯了我還不服氣呢。

推薦閱讀:

南方與北方的人文差距到底有多大?
如何看待「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這句話?
(1)鮑肯的英國
如何評價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
移民與文化融合:強扭的瓜不甜

TAG:建築 | 文化 | 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