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幸福而誕生的酒——香檳

  • 香檳(CHAMPAGNE)一詞,與快樂、歡笑和高興同義。
  • 因為它是一種慶祝佳節用的酒,它具有奢侈,誘惑,和浪漫的色彩,也是葡萄酒中之王。
  • 在歷史上沒有任何酒,可媲美香檳的神秘性,它給人一種縱酒高歌的豪放氣氛。香檳酒的味道醇美,適合任何時刻飲用,配任何食物都好;如舉行大的宴會,用香檳比其他混合酒還恰當。在婚禮和受洗儀式上,也適合用來乾杯,它也是第一流的調酒配料。

  • 香檳酒素來有「酒中之王」、「勝利之酒」、「吉祥之酒」和「說服之酒」等美稱,為什麼人們這麼稱呼它呢?讓我們逐個來了解一下。
  • 先說"酒中之王"
  • 香檳是法國的國寶級酒,它的製作工藝無法仿效,且必須來自法國香檳地區。它是利用已有的精良葡萄酒釀造工藝,在此之上將成酒經過二次發酵以產生氣泡。而釀製所用葡萄僅限三種:夏敦埃(Chardonnay)比諾羅瓦(Pinot Noir)和比諾蔓尼(Pinot Meunier)。葡萄都用手工採摘,以捨棄腐壞;抵達酒窖後用壓榨機溫和壓榨,為確保品質,每150公斤葡萄最多只能榨取100公斤果汁。然後進行第一次發酵,使果汁變成靜態的乾性葡萄酒,經過調配獲得調配酒。香檳的迥異風格全來自調配方法,有的會加入前幾年的乾性白酒,有的則只由當年收成的葡萄釀酒調配。若加了紅葡萄酒便可獲得玫瑰紅或粉紅的香檳。
  • 香檳的第二次發酵是將調配酒加入蔗糖和酵母,裝瓶密封藏入酒窖內的石灰土。二次發酵後的酒往往會有酵母殘渣,存留瓶內賣相不佳,也讓酒色渾濁不清。這個難題在1816年得以解決。當時克力科酒廠(Clicquot)主人的遺孀讓僱員造了一座木架,上面鑿些孔洞,把酒瓶插進洞中,瓶口朝內。然後每天都緩緩轉動酒瓶,讓殘渣慢慢滑向瓶口。把瓶尾慢慢升高,直到瓶身上下倒置,所有殘渣積聚在瓶頸,再以嫻熟的快動作打開瓶塞讓殘渣流出,隨即翻轉瓶身,重新塞好。這方法沿用至今,由此還產生了一個特殊職業——搖瓶人。搖瓶人的工作曾被這樣描述:"站在木架前,像鋼琴家準備彈奏協奏曲般鬆動肘腕,然後踏步上前,運手如飛地搖動一瓶又一瓶、一行又一行的酒。每個酒瓶搖動三次,瓶身轉1/8周......"這看似藝術,卻在陰暗酒窖內完成且工程浩大,因此如今很多酒廠都採用機械代替搖瓶人。
  • 除渣後的酒加入"調味劑",便是成品香檳了。依調味劑甜度不同,可分為很乾(brut)干(extra dry)中干(sec)中甜(demi-sec)和甜(doux)。成品香檳仍需要封藏,沒有年份的在裝瓶12個月內不得出售,有年份的也要等上三年。有上好的香檳要在窖中存放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 香檳的風格與調配過程有關,品質則由釀製葡萄來自的地區決定。出自最好土壤的葡萄被管制機構定為100%,由此釀製的香檳可使用"特級"(Grand Cru)標籤。被列為90%~99%的葡萄所釀香檳可使用"一級"(Premier Cru)標籤。這些葡萄產區集中在法國香檳地區,數目較少。而玫瑰紅的香檳尤其珍貴,只能由產自Les Riccys地區的葡萄釀製。

  • "勝利之酒"
  • 據說法國拿破崙年輕時與一名叫讓·雷米·莫埃的同學感情很好,此人經常邀請拿破崙到他開辦的酒廠歡飲香檳酒。後來每當拿破崙在出征之前也總要到那位同學處痛飲香檳酒,而且每次均大勝而歸,可是在1815年拿破崙再次出征前,卻未與那位同學告別,所帶的酒也不是香檳酒而是啤酒,結果在滑鐵盧慘遭失敗。由此香檳酒在法國人心目中成了勝利和祈望成功的象徵。
  • 打敗拿破崙的俄、奧、英等多國聯軍攻入法國後,將莫埃酒窖中的香檳酒用馬車統統運走,成了他們的戰利品。可是莫埃先生卻幽默地說,讓他們搶去吧,他們將來一定都會成為我的顧客。
  • 不久法國大文豪雨果接到一封在信封上未署名並寫有"巴黎·法蘭西最偉大的詩人收"字樣的信。他認為自己不夠如此之高的資格,遂將原信退回郵局。於是郵局又把它轉送到詩人德拉·馬丁那裡,可是他也謙虛地將此信退回郵局。無奈郵局工作人員只得拆開此信。原來這封信來自莫斯科王宮,信中只有一句話:" 向法蘭西最偉大的詩人--製造香檳酒的莫埃先生致敬!"可見香檳酒的威力是其他東西所無法替代的,它征服了拿破崙無法用槍炮"解決"的對手。

  • "吉祥之酒"
  • 據說國外在舉行新海輪下水典禮時,總要由船主(或其代表)的夫人將一瓶香檳酒擲在船首擊碎,名為"擲瓶禮"。
  • 原來這是有來歷的。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古代,船員遇難事件甚頻。每當遇難時,船上尚活著的人便只能將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裝入香檳酒瓶,封口後拋向大海任其漂流。希冀能被其他船隻或岸上的人發現。所以每當海上風暴驟起或航船逾時未歸之際,船員的家屬們便集結於岸邊,祈禱、期盼親人能平安地回家。然而殘酷的事實總難以符合人們這一最基本的願望,往往在絕望中僅能偶爾見到令人心碎的香檳漂流瓶。
  • 於是便有了開頭所說的那種"擲瓶禮",祝願海上不再有那樣的漂流瓶;並使酒的醇香布滿船頭,驅邪消災。所以香檳在船頭摔得越碎越好,預示這艘新輪船將永遠航行平安。如今,海難雖已基本杜絕,但"擲瓶"的習俗卻依然存在,只是演變為具有傳統色彩的喜慶儀式罷了。由此可見香檳酒也是吉祥、安全的象徵。

  • "說服之酒"
  • 在法國,如果成年的未婚男子問成年的未婚女子"用餐時飲用香檳酒嗎?"則意為"你很美麗,我很喜歡你。"若相互有好感,則女子臉上會呈現出燦爛的笑容。故香檳酒可使人有"福之將至"之感。
  • 香檳省有上萬的葡萄酒庄,其AOC級香檳酒中最好的17個酒庄被評為頂級酒庄,其100%用園內葡萄釀造,稱GRAND CRU
  • 香檳產區17個頂級酒庄如下:
  • -Sillery
  • -Puisieulx
  • -Beaumont-Sur-Vesle
  • -Verzenay
  • -Mailly-Champagne
  • -Verzy
  • -Louvois-Bouzy
  • -Ambonnay
  • -Tours-sur-arne
  • -Avize-Oiry
  • -Oger
  • -Chouilly
  • -Cramant
  • -Ay-Champagne
  • -le Mesnil-sur-Oger 另外40個酒庄被評為一級酒庄,90%-99%用園內葡萄釀造。稱PREMIER CRU

  • 根據法律,只有在法國香檳區,選用指定的葡萄品種,根據指定的生產方法流程所釀造的氣泡酒,才可標註為香檳(Champagne)。在美國,由於歷史原因,部分當地產的氣泡酒仍在酒標上使用「香檳」一詞;在歐盟及許多國家,香檳一詞受到1891年簽訂的馬德里協定的保護,只有在法國原產地命名控制(AOC)的相應區域及符合相關標準的產品才可使用,於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也重申了此點。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智利也分別與歐洲簽訂了相關條文,立意保護。
  • 美國也部分認可香檳的原產地特性,禁止所有新酒使用這一名詞。
  • 但在2006年或以前獲得批准的酒標上可繼續使用「香檳」一詞,但前提必須標明在「香檳」前註明真實產地(如:加利福尼亞香檳),並且不出口至承認歐盟產品原產地標識的國家。大部分美國產氣泡酒並不使用香檳一詞。實際上重要的美國產區對於本產地的名聲非常看重,覺得在產地後使用「香檳」對他們聲望有負面的影響。
  • 1993年,法國設計師伊夫·聖羅蘭首創「香檳」香水,其優雅的造型像一瓶香檳酒窖。而法國政府認為「Champagne」一詞是香檳酒的專用詞,隨之控告伊夫·聖羅蘭。1993伊夫·聖羅蘭敗訴,還因此被罰款五萬法郎用以賠償酒農的損失。香水名稱也於1996年開始變更為Yvresse醉愛(音同Ivresse,意為陶醉),但是香水的包裝設計沒變。
  • 歐盟法庭亦於1994年裁定「香檳製法」一詞同樣也受到相應法例保護。現時其它地區出產的使用「香檳製法」釀造的氣泡酒,通常標註為「傳統製法」。其它國家的酒商用另外的詞命名他們的氣泡酒:卡瓦(西班牙)、斯普曼泰(義大利)、Cap Classique(南非)。義大利產,以麝香葡萄釀造的氣泡酒也受到類似AOC的DOCG保護,名為阿斯蒂。在德國,塞克特是常見的氣泡酒。其它法國產酒區也不能使用香檳一詞,如勃艮第或阿爾薩斯所產的氣泡酒叫Crémant(意為「產生細泡」)。錯誤標註為「香檳」的氣泡酒常常會在查獲後銷毀。
  • 瑞士有一村莊名為「香檳」,自1657年就已有種植葡萄並釀造葡萄酒的記錄,也標註「香檳」。然而法國1906年才正式確認使用「香檳」標籤。但是在1998年時,法國香檳酒農要求瑞士香檳村葡萄農停止在當地產白葡萄酒上以地名標註「香檳」,理由是與法國著名的香檳酒同音異義,而且顏色相似,容易誤導消費者。後來法國以開放歐洲天空為條件,要求瑞士放棄香檳名稱。1999年,瑞士政府接受了條件,與歐盟簽署了保護香檳酒原產地名稱的雙邊協議。
  • 協議2002年6月1日生效,規定瑞士香檳村葡萄農不得再使用「香檳」原產地標籤,包括不能標註葡萄農地址,標籤須在兩年內改變。2004年6月1日以來,香檳村產白葡萄酒改名為「自由-香」。

  • 傳統香檳酒是採用主發酵後的干白葡萄酒加糖、酵母,再裝瓶,在瓶中進行再次發酵製成,使用的葡萄汁應採用自流汁。
  • 發酵時應根據葡萄汁的實際糖度添加適量糖漿,溫度保持在15 ℃左右,發酵後酒精含量在10%-12%(v/v ),即製成干白葡萄酒。將干白葡萄酒裝入特製的香檳瓶內(瓶能承受0.98兆帕的壓力),同時加入糖漿和香檳酵母,立即封蓋。軟木塞要求用鐵絲同瓶頸扎住。瓶內發酵溫度保持在15-16 ℃,這樣可防止爆瓶和促進二氧化碳氣體的溶解。
  • 瓶內發酵時瓶口朝下,倒置在傾斜45 °的架子上,這樣可以使酒液濕潤軟木塞,防止漏氣。發酵後一部分香檳酵母在二氧化碳壓力下自溶,產生氨基酸。瓶內發酵結束後,繼續保持45 °傾斜貯存,每日將瓶旋轉45 °在貯存中酵母繼續自溶,同時酒石等雜質沉積於瓶口部位,待雜質全部沉澱,酒體澄清,即可進行冷凍排渣,將酒溫降至7 ℃,繼續冷凍,使之結冰,待沉澱的雜質全部凝結在冰中時,將邊緣部位溶化,此時立即打開瓶塞,利用瓶壓力將冰塊擊出,然後迅速換上新的濕潤的軟木塞。用鐵絲扎住。

  • 香檳在羅馬凱撒大帝征服高廬時代就有了。
  • 早期的香檳是無泡的,不過全世界的人對有泡的香檳是比較熟悉的,其發泡的原因,是由於酒在密封的瓶中有了第二次的發酵之故。在十七世紀前,發泡的葡萄酒尚沒有取「香檳」的名稱。有人說在法國BENEDICTINE教區,有位聰明的僧侶,名叫丹姆·培里永(DOM PERIGNON),當時主管教會的財產與酒庫,他把酒里加了氣泡,是對香檳貢獻很大的人,並且在葡萄酒品質的改良方面,也勝過了以往的任何人,因為從1668年至1715年,他執掌了葡萄酒的釀造與品嘗的事務。丹姆·培里永也是第一個用軟木來作香檳酒瓶塞的人。雖然其他產酒區早已用但他是第一個把軟木塞引介到產酒的香檳區,以代替當時用麻屑做的瓶塞,並使酒中的氣泡能保存更長的時間。葡萄農為了紀念他所作的貢獻,還為他鑄造了塑像,並且在一九三九年,舉行一次三百周年紀念儀式。

  • 香檳是法國人的驕傲也帶給全世界歡樂,F1方程式賽道的終點,冠軍盡情噴洒香檳的泡沫來慶賀勝利;瑪麗皇后二號下水的一刻,一瓶香檳砸向船頭象徵著對她一帆風順的祝福。名流雅士都在頌揚香檳,包括最有權勢的男人:丘吉爾、拿破崙,和最風情萬種的女士瑪麗蓮·夢露、蓬皮杜夫人。正如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所說:「我畢生唯一的遺憾,是沒有享用更多的香檳。」
  • 雖然現代意義的香檳酒誕生的時間不算很長,但是香檳地區種植葡萄和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以前。從公元5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香檳地區憑藉其緊靠馬恩河的水路運輸優勢,將葡萄酒賣到羅馬帝國重要的葡萄酒市場。從公元987年,Hugh Capet在香檳省的首府蘭斯市(Reims)加冕成為法國國王,從此之後一共有37位法國國王在此加冕,於是蘭斯成了中世紀法國的宗教和政治中心,這也讓周圍葡萄園的建設受益匪淺。1584年,香檳省出現了第一家具有正規意義的酒廠——古塞(Gosset),當然那個時候釀的是普通的靜態葡萄酒而非帶氣的香檳酒。
  • 現代的香檳酒,滿帶歡騰氣泡的香檳酒的發明是十七世紀晚期的事情。在香檳省奧維耶修道院曾經有一位叫做佩里儂的修士(Dom Perignon),他在1668~1715年是修道院酒窖主管。很多美麗的傳說講了他在偶然狀況下發明起泡香檳的故事。不過當時的佩里儂修士整天在為如何防止香檳發泡而犯愁,根據當時的條件,修士更傾向於釀造好的靜態葡萄酒,於是他發明了用紅葡萄釀造白葡萄酒和將不同的原酒進行調配的方法。而葡萄酒起泡,完全是不得已的事情。雖然並非是佩里儂發明了香檳,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發明的,但是仍然不能否定他香檳之父的地位。
  • 不過據歷史文獻的記載,香檳最早卻是出現在英國,比法國早了約20年;事實上,在18世紀以前,法國香檳其實是沒有氣泡的。香檳之所以有氣泡,是因為封瓶之後葡萄酒仍繼續進行二次發酵,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溶在酒中,也因此香檳酒瓶內的氣壓極高,相對地就必須有強度足夠的玻璃瓶,以及密閉性完整的軟木塞,才能保證一瓶蘊含著六倍大氣壓力氣泡的香檳酒,在消費者的手上,被「啵」的一聲拔開瓶塞。
  • 而軟木塞的技術隨著四百年前羅馬帝國的沒落而流失了,所以當時法國人釀的葡萄酒雖然是裝在玻璃瓶中,但卻用的是較軟木頭材質製成的瓶塞,並非樹皮做成的軟木,瓶塞的彈性與密閉性都較差,因此酒瓶根本不可能留住香檳的氣泡,所以當時法國香檳區產出的香檳葡萄酒是沒有氣泡的。
  • 在過去的100年里,香檳的名稱被無休止地濫用,美國有上百萬瓶的劣質起泡酒標著「香檳」的字樣。為保護這個民族驕傲,法國人在全世界打了700多個官司來維護香檳酒名稱的純潔性,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只有來自法國香檳產區的起泡葡萄酒才能配得起香檳這個名字!」

  • 香檳的製造工藝決定了口味
  • 香檳只能用瓶內二次發酵法來生產,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香檳法」。用於釀造香檳的葡萄要先釀成靜態沒有氣泡的白葡萄酒,然後裝到瓶中添加糖汁與酵母,在瓶中進行一次小規模的發酵,這次發酵只是為了讓酒產生氣泡。
  • 說起來香檳釀造的工藝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十分繁複的事情。葡萄壓榨的時候要輕柔緩慢,每次壓榨4噸葡萄,並要分3次榨汁。第一次榨出 2050公升,叫做Cuvee,上好的香檳都要用這種汁來釀造。第二次榨出616公升,這次壓榨雖然味道更強但是卻粗糙,只能用來釀造低檔香檳
  • 調配對於香檳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可以說是香檳釀造技術的精髓所在。香檳是法國最靠北的葡萄產區,氣候寒冷而生長條件惡劣。為了保持香檳酒每年質量和口味的穩定,絕大多數的香檳都是將多個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品種,來自不同的產地的基酒混合在一起而構成的。每年,各大香檳酒廠都要品嘗大量的基酒,並將它們精準地調配在一起,這些基酒有時多達300甚至400種。
  • 葡萄酒的二次發酵是另外一個關鍵環節,添加入瓶中的糖汁在酵母的作用下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瓶是密封的,這些少量的二氧化碳就會慢慢溶解在酒中,此時,酒瓶中的壓力大概可以達到5~6個大氣壓。問題出現了,發酵後死去的酵母慢慢地積累在瓶子的壁上,很難排除到瓶子外面。在1818年,凱歌香檳(Veuve Clicquot)的酒窖主管發明了一種方法,在二次發酵之後陳釀過程中,將酒瓶倒立在一個帶孔的「A」形支架上,每天工人要將每個酒瓶轉動1/4圈並改變酒瓶的傾斜角度,到結束時,酒瓶已經瓶口朝下,豎直立在「A」形支架上的孔中。然後,將酒瓶口部分冰凍,將瓶口打開,瓶子裡面的壓力就會把凍得像果凍塞子一樣的沉澱物頂出來,當然這個過程免不了損失一點點葡萄酒,還要向瓶中補回去一部分甜酒,補回去的甜酒的糖度就直接決定了香檳的糖度。

  • 真正的香檳酒,只有巴黎東北部的REIMS和EPERNAY地方出產。其他國家生產的酒,大都以法國的製造法為範本,也有以簡化的方法製造的,被稱為有氣葡萄酒,或者氣泡酒,味道都不錯,如果在酒會上只重量而不重質,用香檳酒來調些混合飲料,如黑天鵝BLACK VELVET或潘契PUNCH酒,都很適當。
  • 精美的法國香檳酒,是用黑、白兩種葡萄混合製成的,葡萄汁要很快的榨出,以免果皮影響了汁的顏色。另外還有玫瑰色香檳和白葡萄香檳,玫瑰色是來自黑葡萄皮囊在酒中的染色,或加入一些紅葡萄桌酒。
  • 大多數香檳都是混合製品,因而都不標示年份,只有在葡萄特別豐收年時,產銷商才考慮在標籤上有所註明。不過每個酒廠,只注重混合的技巧,以求永遠保持一個標準的品質而長期取信於顧客,縱然不是豐收年,香檳的品質也不受影響。

  • 香檳的酒標上一定會有明顯的「CHAMPAGNE」字樣
  • Blanc de Blanc:這是一種完全使用白葡萄-霞多麗(Chardonnay)釀造的白色香檳。
  • Blanc de Noir:這是完全使用黑葡萄(黑比諾和莫尼耶比諾)一起或者單獨釀造的白色香檳。
  • Degorge en:香檳去除沉澱的日期。
  • 香檳的專業註冊代碼:通常出現在酒標下部的小字裡面,是香檳管理機構CIVC從1990年制定的,其中包括如下類型:NM-混合釀製香檳廠,自己種植葡萄也可以自己收購葡萄,多數大香檳廠都屬於此類型;RM-獨立香檳廠,自己種植自己釀造的小型香檳廠;CM-合作社型香檳廠,由不同的種植釀造者聯合而成;SR-種植主家族型香檳廠RC-聯合種植者香檳廠MA-銷售方貼牌酒,比如BBR公司自己的貼牌香檳就屬於這種。

  • 凡質量優良的香檳酒,應當具備四個條件:
  • 第一,色澤明麗。白香檳酒應為淡黃色或禾桿黃色;紅香檳酒應為紫紅、深紅、寶石紅或棕紅色;桃紅香檳酒應為桃紅色或淺玫瑰紅色。不論何種顏色的香檳酒,都應澄清透明,不能有可見的懸浮物。
  • 第二,啟塞時響聲清脆、悅耳。
  • 第三,酒倒入杯中後應有潔白的泡沫,而且泡沫不斷地從杯底向上翻湧,可持續幾十分鐘不止。有葡萄酒業的行話說,叫做「起泡持久」。
  • 第四,具有醇正清雅、優美和諧的果香,並具有清新、愉快、爽怡的口感。
  • 有人說,所有酒類中最好的酒是葡萄酒,葡萄酒中最高檔的是干白葡萄酒。而對干白葡萄酒進一步優化,才產生香檳酒。所以,香檳酒在葡萄酒中又是最好的,這話很有道理。

本期編輯 石頭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訴食者原創,轉載請註明

來源於:foodtalker

推薦閱讀:

舊日本海軍航母(二十四):默默無聞 之水上飛機母艦
如何封建地看月食
《國家寶藏》之打卡湖北省博物館
這款《COD二戰》里的「國民突擊步槍」,見證了納粹最後的瘋狂
二月河《落霞三部曲》讀書札記

TAG:香檳 | 歷史 | 葡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