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夫子的一聲嘆息成了我們生命的固化劑
一晃還是三十好幾,一晃卻是大年三十,一晃依然孤身一人聆聽四面楚歌,,,,,,
那又如何,,,,,
隨性而懶散的生命態度讓我只知冷暖,不問春秋,,,,,,
或許該為當下的自己留個註腳,,對「三十而立」發點牢騷,,,,,,
幾年來,「三十而立」成為長輩苦口婆心教導的核心思想,,BUT在我自以為翻越了一座叫孔子的大山之後,反倒從「三十而立」的表述當中感概這位世人眼中的大神顛沛流離的一生,,,,,,
「三十而立」到底是個什麼鬼,,,,,,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有的資源當中的解釋為,,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雖有文化學者做了後續的鋪陳和渲染,但是想來意思也大概如此,,,,,,
個人之前明確表達了《論語·為政》的核心內容就是喪葬事業的工作重心,,,,,,
於是,有必要從這段話的邏輯關係和孔先生的生平來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軀體,,,,,,
- 首先,這句話應該是孔先生的臨終感言,,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以後混成什麼樣,可以活多久,,,那麼,作為臨終感言的東西放在論語的第二章節,出現的時間是否不合時宜呢,,,,,,
- 其次,第一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在後人所給出的解釋中可以比較明顯的感覺出這位大神一開始的時候就有著明顯高於其他人的生命理念,但事實上不順遂的生命旅程讓這樣一個極有抱負的註解暗淡了不少,許多後世的學者甚至跳過這一句,,,
- 再次,一個四十不惑的人到了五十才懂得天道規律,,那麼,所謂的不惑最多算是狹義的知者,反過來看他所謂的不惑好像喪失了力度,,,,,,
- 再然後,所謂的耳順之年所聞皆通,,註解和「王」的大面積撞車,如果他內心有著某種自大情節,那麼又會跟前面的表述相互矛盾,,,,,,
- 還有,先生活了七十二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換言之,如果把這句話倒過來,自知將死之年的人想來有所欲也無力逾矩,這句話存在的意義不大,,,,,,
- 更重要的一點,在過往的經典當中諸如《道德經》算是作者自己完成的作品之外,,《論語》並不是孔先生親自操刀的東西,,,,,,
就此,有必要一點一點的來挖掘孔老先生這段話說的東西,,,,,,
先生學的是「禮」,一生從事的也是與「禮」相關的職業,這應該是所有學者的共識,,,,,,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講的應該是他十五歲的樣子開始做學徒,,,孔子做學徒的時間正好銜接上孔母死亡的時間,為了謀求生計便開始了自己的學徒生涯,,,如果把這個zhi「志」換成「至」或許就比較明顯的表達出先生的現實狀況,,,岳丈亓官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師父,,,古往今來師父成為岳丈的故事多了去了,,,,,,
- 三十而立,,的重點是「立」,,,,,,
- 為此在《論語 泰伯》立於禮,,,《論語 堯曰》,,不知禮,無以立也,,,找出與之相對應的話來至少說明「禮」跟「立」有著某種承襲的關係,,,之所以要有「禮」的存在個人認為是因為「不親」,,,,,,
- 里,離,力,理,李,歷,粒,,,,,,
- 打開有關li的文字可以比較明顯的感受到大都有「距離」的元素,,,於是,可以將「三十而立」應該是孔子單幹的開始,,,就此逆推或許可以判定孔子的岳父的死亡時間,,,,,,
- 四十不惑,,重點是「惑」,,,,,,
- 如果某人做了十多年甚至幾十年生意還是個鱉,用顛沛流離換取苟且,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做出的結果,,,,,,
- 或,火,活,獲,貨,禍,和,豁,,,,,,
- 個人整理了有關huo的文字當中同樣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其中都存系著「選擇」的元素,,那麼孔子表達的「四十不惑」是「四十不獲」的概率極高,,,混到四十多歲的孔子依舊一無所獲,這也正是他顛沛流離的結果,,,,,,
- 五十而知天命,,重點是「天命」,,,,,,
- 當下有關儒家的文化當中更多的是一些上進的東西,通過自己的改變來影響周遭,很大程度是不認「命」的,,,如果把「天」去掉很容易發現這就是一個半百之人的宿命論,,有了「天意」讓這句話逼格猛漲,,,,,,
- 之所以「認命」是因為發覺自己並不能改變什麼,,,說自己朋友遍天下的那些往往都是混兒,,,夫子那些所謂如麻的朋友,學生或許只是活在嘴上的人物,,,,,,
- 六十而耳順,,「耳順」是個什麼鬼,,,,,,
- 所有資源當中並沒有一個叫「耳逆」的詞,最接近的是「逆耳」,,逆耳是不好聽的話,,,如果夫子講的是,,六十而順耳,,那麼是他給別人說順耳的話還是別人說順耳的話給他聽呢,,,,,,
- 一個什麼都不能改變的人,應該對周遭的刺激想來也應該是麻木的,何況此人已到60,既然沒有抗拒的力量,辯白似乎也沒有了必要,,自然別人說什麼都是對的,,,,,,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禮」的束縛,才導致夫子一生的流離,自打年少時巴結權貴無果之後,似乎狗仔們就沒有暴露出這位大神的逾矩之事,,,「不逾矩」應該是其一生自我的論證,,,,,,
- 一個標榜言傳身教的高人怎麼到了人生末段才提「心」呢,,,一部牛逼得不得了的經典,整篇文字連這段在內只有三處提到「心」,提「身」的卻有二十來處,,個中緣由值得品味,,,,,,
- 如果是七十而從「身」所欲的完全不同了,,這種獨白更像是希望人們對一個即將逝去的生命最大的包容,,,,,,
這段話被重新解讀之後,很容易發現,生活周遭充斥著和夫子生命歷程類似的人,他的唏噓完完整整的投射到了人們身上,,,,,,
十五歲左右上個中專技校之類的,或者十八九歲念個大學,,
到三十歲的樣子成為單位中堅獨當一面,或者做點生意上了道,,
四十過後中年危機,周遭比自己混得好的比比皆是,但是好像也沒有什麼辦法,,
年近半百發覺自己就這樣了,真的什麼也改變不了,姑且怎麼過著,,
年紀再大一點的時候只能完完全全順應周圍,反對無效,,
生命到了末段的時候想想就好,,,,,,
推薦閱讀:
※三十歲的男人有多大的可塑性?
※30歲男人一無所有怎麼辦?
※一個不能抽煙不能喝酒的男人如何排解心中的苦悶?
※當你三十而立或者三十而栗時,有何感想?
※一個人到了30歲,40歲,依舊一無所成是一種什麼樣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