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了解你自己

想從A點到達B點,要知道A點在哪裡,B點在哪裡,通過什麼路徑可以到達。

那麼在說想要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人的時候,你了解自己嗎?你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狀態的?

一般情況下,人都是通過外界的反饋建立對自己的認識,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反饋-建立認識-修正,這個鏈條一看是沒什麼問題的,這是一個簡化的流程,我們進一步展開:我們看到的別人的行為是一個對「我的行為」和其他事件的綜合反應,別人眼中的「我的行為」也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那是不是說人就沒辦法獲取到外界真實的反饋來修正自己呢?只要對這個過程進行理性思考,我們還是可以沙裡淘金的。然而大腦總是希望以省力的方式運轉,這裡就存在兩個陷阱:

  1. 人在社交中讀取社交對象的反饋是啟發式的,大腦中啟發式的模塊運作速度非常快,消耗的認知資源也比較低,但它只是通過某個特徵得出固定的反應,不會根據細節調整反應。
  2. 標籤是一個非常高效的社交工具。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系統,有多樣性,但為了大腦不會願意每次都去測量一個複雜個體的變化,所以我們使用標籤,把變動的個體當作固定的個體,屏蔽其成長性,這樣計算量就少很多。同理,在別人眼中的自己,通常也是一個標籤。
  • PS:給標籤並不是就是忽略人的成長性,有時候出於時間成本的考慮,我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等某個人(同事或者短期協作者)發展他的可能性。在一個短的項目周期里,個人的變化不大,這個時候標籤就是高效和安全的,找到一個具有合適標籤的人,而不是一個有潛力的人。

在這裡我們了解到啟發式模塊對別人反應的誤讀社交中的標籤化。其中以標籤化對人的束縛最大。對於任務來說,人力資源的標籤化是高效的,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標籤化會變成讓你放棄多種可能性的牢籠。「你不擅長與人溝通」、「你不討異性喜歡」、「你不適合創造性的工作」,你聽了,然後你信了。標籤使人異化,別人的誤讀或者對你現階段甚至是很久之前狀態的判斷變成你面前一個個「禁止通行」的指示牌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人的變化,人的成長。把成長的選擇權拱手讓人,你全然的生命就收斂成某個無趣的角色。推開那些「禁止通行」的指示牌,前面還有路。擺脫自己給的標籤,別人給的標籤,在標籤後面的廣袤空間探索,這樣才能了解真實的自己。

推薦閱讀:

權力的遊戲,對自己要狠(下)
也許我們離成功很遠,但我們可能離幸福很近。
為什麼寧願做雞頭而不是鳳尾?

TAG:職場與成長 | 心理 | 了解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