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春節有哪些有意思的習俗?

現代人過年都會尊崇習俗放煙花、貼窗花、吃餃子等,其實,在古代的春節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習俗。

古代女子春節愛化梅花妝

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和現代一樣,古代的女子在節日里也會化好看的妝容。

唐朝的女子在春節期間會化上精緻的「桃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正月初七即為人日。

據《太平御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在含章殿下,一陣微風吹過後,一朵梅花就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公主的額上。而且怎麼都摘不下來,三天之後才清洗掉。公主的額頭就此留下了梅花的形狀。宮中的女子都覺甚好看,爭相效仿。在額頭上粘花瓣的妝容漸漸地也從宮內流行到了宮外,但梅花不是日日都有。所以聰明而愛美的古人便把金箔剪成花瓣的樣子貼在額頭上,甚是嬌俏。民間普通的女子、官宦人家的小姐、還有歌伎和舞女們都紛紛如此。「梅花妝」就此流傳開來。

古人沒有手機簡訊,有「飛帖」就夠了

古人的春節雖然沒有電話跟簡訊,但他們也有自己表達祝福的方法。那就是「飛帖」。春節期間的拜年十分重要,每家每戶都會向親朋好友去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飛帖」其實就是現代的賀年卡。

由於春節時間很短,拜年的時間比較集中。所以一到主人不在家,登門拜訪的客人便留下飛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官員由於交遊廣闊,無法向所有的親朋好友一一登門拜年。便讓僕人拿著紅帖去挨家挨戶拜年。這種方式不僅節省了人的時間,也聯絡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為了接收「飛帖」,一些人家便在門前的牆壁上糊一個寫著「接福」的紅紙袋。來的人只需將「飛帖」投入紅袋中即可。但中國一直有禮尚往來的傳統。一些大戶人家會對收到的飛帖登記在冊,將送「飛帖」之人的官職、輩分、家庭地址等都寫清楚,以便還禮。

明代文徵明的《拜年》曾寫到: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過年必喝屠蘇,屠蘇不是人名,是酒名

屠蘇指屠蘇酒,是古人們守歲時喝的酒。屠蘇酒有驅毒、定神、防治疫病等功效。

屠蘇的方子為:「大黃十六銖,白朮十五銖,桔梗十五銖,蜀椒十五銖,去目桂心十八銖,去皮烏頭六銖,去皮臍茇葜十二銖。」從藥效和功效推斷,喝屠蘇酒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傳說每到除夕之夜,很多戶人家都要將配好的屠蘇中藥放入井裡,在元旦時放入酒內,可全家共飲。屠蘇酒的喝法很特別,和傳統的從年長者開始喝不一樣。一般是從家中年紀最小者開始喝,越是年長的越是喝在後面。原因是為了慶祝年紀小者又增加了一歲。而老人後喝是因為老人年長,延後喝有延壽一說。

宋代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

「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便是印證了這一說法。

送你好多好吃的,一個五辛盤就夠了

「饋春盤」,顧名思義。「饋」就是贈送的意思。「春盤」又名五辛盤,是從晉朝開始的一個民間習俗。人們會在立春這天將餅餌、蔬菜、果品、糖果都統一放在大陶盤裡面。由於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春和日暖,萬物生長。親朋好友都會在這一天之間互相贈送春盤,有著生機蓬勃,迎春納福之意,象徵著吉祥如意、萬象跟新。

正月十五迎苦命的紫姑女神

紫姑是民間信奉的女神,傳說紫姑本來是一個妾,但是原配很不喜歡紫姑,經常讓她做粗活、累活。最後還將紫姑趕了出去。紫姑在正月十五這天含恨而死。人們為了紀念紫姑的勤勞和善良,會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將紫姑請回來。用稻草或者布頭扎一個紫姑的小人兒,在紫姑經常勞作的廚房、廁所或豬圈旁迎接紫姑歸來。和紫姑拉著手聊天,像親姐妹一樣流淚安慰紫姑。也希望紫姑能夠保佑她們未來一年平安吉祥。

推薦閱讀:

聖誕節作為基督教的節日流行在世界,反觀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節日卻鮮有人問津,也沒什麼話題這是為什麼?
要看懂馮小剛電影《芳華》,要先讀懂作家嚴歌苓
廣東人說普通話時的口音,具體表現是什麼?
韓國真的是一個有素質的國家嗎?

TAG:中國習俗 | 春節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