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府回憶錄V

項目收官前的花絮

關於項目的一切都波瀾不驚的進行著,日曆上的數字也隨著項目的進程不斷的增加,大概就在最終成果展示之前的1-2周之內,團隊開始了更加頻繁的和項目牽頭的高層接觸,分享分析結果,行業洞見,開始著手準備把整理出的信息濃縮成15-20張高級合伙人在客戶年度預算會議上即將分享出的戰略建議。據我所知,這些最終的成果會由客戶CEO和高級合伙人一起向客戶的高層(董事會,C level)以作報告的形式分享,然後會議會最終做預算決策,制定未來幾年的戰略方向。

一個「丟掉的」資料庫:

我一直覺得很多動作電影為了增加劇情效果在故事進行到緊要關頭時描繪的「千鈞一髮之際」是很難在實際生活中發生的,比如:在炸彈爆炸的最後一秒拆彈成功,在汽車飛速劃向懸崖邊上的時刻剎住了車,等等。但後來我改變了這個看法。

項目收官前某天晚上的10:40分,當我照例打開郵箱,準備再刷一遍郵件確認沒有任何問題之後就看看書休息。經過了幾個月的奮鬥,第二天早晨我們的第一版客戶成果(項目組內已經是第n版結果了,n>20)要正式和客戶CEO見面,如果一切順利,簡單修改之後,就會是客戶年度會議上的最終版本。就當我又一次按下了郵箱刷新的按鍵後,我看到了黑體的「未讀郵件(1)」,發件人是團隊牽頭的高級合伙人,我快要下班的腦細胞們又重新警覺了起來,郵件大致如下(翻譯):

  • 非常感謝大家過去數周之內廢寢忘食的工作,我一般也不喜歡在大半夜的時候打擾你們,但是我覺得我們13年和14年的市場份額分析數據有點奇怪(suspicious),你們能再次確認下結果嗎?如果沒有問題的話,請給一個確認的答覆。謝謝!

我一向非常討厭"suspicious"這個詞,尤其在別人說我做的分析或者提供的數據「suspicious」的時候,因為它總讓我覺得自己被放到了一個假想的不信任列表之中,成為了suspect(嫌疑犯)。但看完郵件之後的不安已經完全取代了我對這個辭彙的抵觸,大多數時候我在高級合伙人的郵件中看到的都是「yes, great work, congratulation」等各種各樣的對於下屬的褒獎和分享的好消息,更重要的是我也清楚的知道,當他提出質疑之後,有極大可能是我們真的錯了。

30分鐘之後,做了一些盈利數據和運營數據的對比之後我發現分析結果的確是「suspicious」,幾番交流之後發現原因是這樣的:2013年後半年客戶在一個主要市場做過一次兼并交易,但是到目前為止,儘管盈利數據已經整合了,但被兼并公司的運營數據目前還獨立於客戶的運營資料庫,所以我們2013-2014的關於市場份額的分析中少了一整塊大概占客戶業務10-15%的數據,不知道別人怎麼想,我作為一個菜鳥,實實在在的體會了一把「懵逼」的感覺。。。

建立一個「一鍵更新」文檔的重要性

團隊的幾個人幾乎瞬間同時上線,開始遠程電話會議解決問題。這裡我不得不說我非常喜歡公司裡面大家對待錯誤的態度:不去過分糾結「元兇」,而是以最終解決問題,減小錯誤的影響為首要目的。缺失的數據造成的錯誤同時波及到了我們幾個人的分析,在幾分鐘互相交流確定了「數據缺失」的波及範圍之後,大家開始就如何「獲取缺失數據」,「更新分析結果」以及「改寫ppt」進行了一番討論,在11點30左右確認了「改造工程」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完成之後,項目經理又把大家負責的流程分配了一下,然後整個團隊轟轟烈烈的投入到了所謂「fire drill」(原意消防演習,常用來形容突發事件)工作中。由於我基本經手過所有的分析文檔,所以我負責下載新的數據之後更新分析結果。那麼,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複我們8周才做完的工作呢?這裡就不得不要說一下為什麼這麼多的分析和模型可以在數個鐘頭之內瞬間更新的問題了:

  • 作為公司的「潛規則」之一,所有的分析文檔都應該有所謂「reproducible」的屬性,一方面分析結果是可以被另一個人遵照同樣的流程「重製」出來,另一方面你的所有分析模型都不應該獨立存在與原數據文檔之外,而應該是通過excel函數直接與原數據相聯繫(如果你用excel的話),這樣可以保證在原數據更新之後,分析過程在不需要重置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得到更新的分析結果。

在寫完sql代碼,再四確認抓取數據無誤之後,我開始重複性的打開一個個excel文檔,然後粘貼複製原數據以及更新後的分析結果,一方面我慶幸著自己的表格沒有崩潰的,另一方面也感嘆於同事做出來的如藝術品一般精緻的excel分析文檔。凌晨1點左右我完成了我的「改造工作」(這麼說感覺怪怪的),同事們也在我完成之前做好了新的ppt框架,就等把數據放進去,重新撰寫storyline了。

最後的on-call:

凌晨3點左右我們把改好了又多次檢查之後的「最終版本」發給了合伙人,之後我帶著一身大考後的滿足感爬上床睡覺,我只記得做夢的時候夢到了excel崩潰,然後被早上七點的鬧鐘吵醒。

客戶會議是上午十點,由於級別原因,除了項目經理之外的幾個團隊成員都沒有參加,但我們幾個人還在所謂「on-call」(隨叫隨到)的階段,這個階段要持續到最終CEO在1-2天後把所有信息全部消化並且沒有任何額外要求之後結束,只有我一個菜鳥如臨大敵一般的每天盯著電話和郵箱生怕有什麼「意外驚喜」,其他幾位比較資深的人士已經開始和EM做項目結束前最後的「項目反饋」工作了。最終不出意外,我們出色的完成了工作,得到了客戶的褒獎,並且幾周之後又陸續收到合伙人的郵件:說預算會議進行的非常順利,董事會批准了大部分的提議,並且將和公司開展進一步的合作確保未來幾年的戰略目標在執行層面能保持一致。

相忘於江湖:

項目反饋之後,大家互相擁抱致意,兩個月的肩並肩作戰增加了大家的革命友誼,我除了完成項目之後的成就感之外也平添了一些依依惜別之情,畢竟,大家之後能否再次合作都不是定數,而且在諮詢這個員工「輪轉率」極高的行業中,大多數人都只是公司的匆匆過客而已,我們可能會留下自己的作品,但很難留下自己的名字,下次在郵箱中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也許就是他/她的離職郵件了。

也不記得是幾個月還是半年後,我在WSJ上掃到了關於客戶戰略投資的幾條消息,儘管不會也不能和別人說起自己做過什麼,但看到團隊的諮詢意見和數月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並被客戶付諸實施,這種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最後,關於公司文化想多說幾句:

有時候我覺得,在這樣一個公司品牌影響遠高於個人痕迹的依賴極高職業信仰的「清教徒」式的公司文化中,把這些人連接在一起的並不是一個個的客戶項目,而是大家共有的價值觀和追求: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作品最後印上的不會是自己的名字,但是卻又還能保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去加班加點完成每一個任務。

在這樣的文化之中,同事之間並不需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很大程度上可以建立在相似的職業價值觀和對彼此的認可之上。在公司期間我覺得遇到了很多優秀的熱心腸的同事,他們隨時願意給我提供全力以赴的幫助,以至於在我離開公司辭職找工作期間,很多前公司同事,儘管之前沒有任何交集,在我聯繫他們之後都願意為我提供幫助,分享他們的經歷,提出職業建議。

那天看到《莊子:山木》中的一句話:「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離開半年之後,回想起之前的經歷,心裡還是滿懷感激。


推薦閱讀:

TAG:麥肯錫Mckinsey | 諮詢公司 | 諮詢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