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返鄉、年終大掃除,應該怎麼辦?---《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農曆年已經迫在眉睫了。
對很多人來說,農曆年是一個關鍵時刻,因為存在著春運返鄉這件大事。跟畢業時的學生們類似,有些人會離開原本工作的城市,回到老家整頓一下,或許休息,或許再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如果你正是這樣的人,或是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那麼這篇文章對你必定有幫助。為什麼呢?
因為整理行李、搬家、或是回到老家後看到自己那似曾相似又印象模糊的房間時不知道什麼東西放在哪裡...都是一場[自已vs持有物]的挑戰。
尤其是長途的搬家,對很多人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多年的行李,怎麼打包也打包不完,太多東西捨不得丟,弄得很膠著。
同時,對於愛乾淨的女孩子或是主婦們,年終大掃除是不可規避的重大任務,有自己工位的上班族也是,終於到了一年一度必須要徹底清掃環境、除舊布新的時刻。
面對著一年累積下來,平時疏於整理的環境,每一個爆滿的抽屜、書架、文件夾、置物櫃... 都是一場災難。
因此,《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就要來拯救你了!
這是一本銷售突破100萬本,號稱[把整理躍升為心靈療癒]的奇書,不僅僅在地狹人稠、人人瘋狂於整理收納的日本受到追捧,甚至在地廣人稀的美國都深受歡迎。
在美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從新書推出就一直在Amazon的Top 100,擁有高達讀者五顆星的評價。英國《金融時報》資深專欄作家、著有《親愛的卧底經濟學家》的提姆.哈福特,在2015年初特地撰寫了專文──從經濟學角度談麻理惠的整理術。
熱衷於研究百萬暢銷書是我那些奇怪到沒朋友的嗜好之一,會選上這本書,原因是她已經出到第二集實戰篇了,銷售量依然突破百萬,並且在全球有巨大的粉絲,授課、講座更是源源不絕,這種如同《秘密》、《富爸爸》系列的書,就是我樂於鎖定分析的對象。
我特別喜歡研究這些書[受歡迎的原因],還有[驗證書中理論是否真的管用]:
比如《秘密》的吸引力法則在還沒有打車APP的時代,確實讓我的打車率提高了75%,熟練之後甚至在一車難求的五道口可以不用等車,讓我的同學嘖嘖稱奇,雖不到心想事成的程度,但基本上很管用(這裡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我的願望只有小小的"順利打車"?No no no!你們都不知道以前在五道口打車有多難!比撿到錢還難!)
另外,《富爸爸》系列的財商書籍也讓我成功的資產翻倍,讓我養成檢視資產的好習慣。
像這種憑藉著親身實驗來演證可行性的推薦法,大概只有本博士才做的到,因此千萬要鎖定關注本欄目!
回到主題。
本書作者是日本女孩麻理惠,她從5歲開始愛上收納整理,15歲已讀遍所有相關書籍,18歲開始擔任整理專門顧問的女孩,她的親授課程一席難求,沒有學員回來再上第二次,因為這是一個只要完成,都不再需要二次整理的神奇課程。
麻理惠獲TIME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最具影響百大人物(另一位日本人則是村上春樹)。為麻理惠撰文的是資深演員及作家潔美李寇蒂斯,她說要對所有與生活中物件掙扎的人推薦這本書,潔美尤其喜歡麻理惠提出「怦然心動」的取捨標準,喜歡到說自己如果要刺青的話,就會刺下「怦然心動」(spark joy)!
書中透過整理環境,讓人開始整理過去、找到夢想、進而改變人生。
「只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不但生活、工作從此改觀,人生也將產生奇蹟般的變化!」
「我寫下這本書,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靠整理魔法,在最喜歡物品的圍繞下,度過怦然心動、光輝閃亮的每一天。」
前面提到的提姆.哈福特全家人都是麻理惠的粉絲,他的分析讓麻理惠的整理術成為應該是連她本人都想不到的符合經濟效益。提姆通過研究麻理惠的理論,梳理出三個他犯下的認知錯誤:
1. 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是情緒性地傾向於維持現狀的一種認知偏差,也就是讓事物維持原狀的傾向。當你試著清掉家裡的東西時,很自然會思考是否要把某樣東西丟掉。維持現狀的偏誤意味著你的東西大部分都會留下來,因為你想不到什麼好理由把它們丟掉。麻理惠則讓事情反過來。對她來說,「現狀」是「你擁有的每樣東西都會被丟掉,除非你說得出它應該留下來的好理由」。這種心態上的翻轉讓「維持現狀的偏誤」弔詭地成為改變的力量。整理時,該選擇的是「要留下的東西」,不應該去選擇「要丟掉的東西」。
2. 收益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第一條褲子是必要的,第二條絕對有用,但完全不清楚怎麼會有人需要第10或第11條褲子。有一個平底鍋很好,但第5個平底鍋應該幾乎用不到。我愛書,但我擁有的書已經超過我此生剩下的時間有辦法讀的量,所以其中有些必須丟掉。要感受到「收益遞減」,訣竅在於把同性質或類似的東西收集在一起。一旦我擁有的每一本書都坐在客廳地板那座書山上,就很容易看出把它們全留下真的很荒謬。
3.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買收納用品,或買一間更大的房子,或只是買更多書櫃,會產生財務成本。你現有的東西被其他東西壓在箱子底部,害你沒辦法拿來用,也會讓你付出成本。例如,麻理惠認為:沒有必要使用「市售的收納商品」,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迅速地整理完畢。
看完以上分析,讓我們見識到經濟學專欄的作者果然唬人分析的功力不一般。但她的理論是否真正那麼神奇、那麼管用?接下來就讓我來親身實驗一下吧!
首先,讀完本書,我將「麻理恵整理術」的實踐重點歸納如下:
1) 開始整理前,先想好怎樣的生活環境會讓你心動,知道目的地才知道過程要怎麼取捨。花一點時間先想過你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環境,並具體寫下來。
2) 觀念調整:整理 ≠ 打掃。
3) 篩選出要丟棄的東西,留下來的物品才決定定位。
a. 判定留下或丟棄:手觸摸時是否感到心動。
b. 心動不是只有「心跳加速、電到了」的形式,安心、便利、好用等也都是
c. 很多東西用過、其實任務就完成了,沒有必要硬是留下來。例如收到的卡片(已經完成「打招呼」的任務)
d. 有些一定得留下來的文件(例如房屋租約)、沒有特別心動但是就是要用到的東西,要嘛恭恭敬敬的留下來、要嘛重新喜歡上它們(例如捧起來認真的觀賞他們、想想看它們的貢獻)
e. 與其把東西「留三個月觀察期、沒用到的話就丟掉」不如「回想過去三個月有沒有用過,沒用過的話今天就把它丟了」。
4) 儘可能不要買收納商品。
5) 書中建議依照以下順序進行整理:
a. 衣服(除了衣褲外,還包括鞋子、包包等配件):把不再喜愛的衣物全部丟棄之後,不需要分季節,只要分成要摺疊和弔掛兩部分,精簡的使用空間收納。
b. 書:沒看過的書其實你真的不會再看了,只要不是覺得"這本書太棒了!"的書,就直接丟掉。
c. 文件:除了"需要處理"和"契約"之外,全部丟掉。
d. 雜物(文具、3C 產品、各類備品等)
e. 紀念品(信件、活動紀念品等)
f. 照片、與小孩有關的紀念品
同時作者提醒我們,在不斷的丟和整理之時,停損點會自然的出現,書中稱為"適切數量的轉折點",在丟棄的過程中,不是遵造著別人制定的標準,而是按照自己是否"心動"這樣的情感選擇標準,一步一步的摸索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一旦體驗了這個自己的"最想要"的狀態,就不會想要放棄,也就不會再變亂。因為,空間的使用不應該是為了過去的自己,而是將來的自己,每天生活在過多的、不快樂的過去之中,是無法得到幸福的。
梳理完理論之後,我開始動手進行「麻理恵整理術」。對我來說比較困難的部分,就是從小被灌輸的愛物惜物的觀念,要把還可以用的東西丟掉,對我來說真是非常浪費的一件事,簡直難如割肉!
所以,在開始之前我必須克服這個難點,於是我花了2天的時間,決定將接下來可預期會被丟掉的東西,分成2大類---可用/不可用。然後將"可用"的部分,寄給目前公眾號捐助的單位:北京同心學校,這樣就可以讓這些物品繼續物盡其用,我也就能繼續完成這個實驗了。
[參考]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募捐活動,請大家響應!
【第一步,衣】
我經常在捐贈衣物,所以第一階段的丟衣服對我來說不太難,而且我一直自恃持有的衣物不多,所以覺得應該整不出什麼東西來。只是當我按書上說的,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來的時候還是嚇了一跳,我的衣服還是比我想像中的多多了!因為一直按照換季收納法,所以當把不分季節的全部衣服都攤開來時,還是很驚訝。
首先,我挑出穿著時間長、縫補、走型、過時、染色、有損壞的衣服;
其次,再挑出尺寸不合適(小或大的都有),或曾經被人批評過的衣服;
最後,挑出一看到就會聯想到不好的回憶的衣服,就算它還很新。
將這些衣服裝箱捐出,一點也不困難,感覺心情愉快,這一個步驟對我來說好像太容易了。
然後,除了必須懸掛的,全部摺疊起來!按書中的全部疊成小方塊立起來的收納方式整理之後,發現空間真的省了很多!而且有多少衣服一目了然!
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不用換季了!我全部的衣服都同時放在了衣櫃里!
Amazing!我從來沒有搞清楚自己有些什麼衣服,搭配的時候總是忘記,還總是買到相似的款式,這下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就算這本書只到這裡,我也覺得收穫太豐碩了。
在一邊做其他事情的過程中,整理第一階段,花了2天才完成,比想像中慢,而且剔除率也不高,不到50件,保留下來的約莫180件,剔除率27%,比書中提及的標準值(33%-70%)來得低。
我想是因為有些衣服我還是覺得」沒有了會很困擾吧?」比如一年穿一次的秋褲秋衣(我超討厭穿,每次都是快換季了才強迫自已穿一次),就覺得沒有留著一兩套好像還是不行,所以,還是進行的不夠徹底吧!
進入到第二步之前,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怎麼有很多衣服、包、配件,我明明記得有,但是確找不到?難道是在的搬家中丟失了?還是放在台北但是我不知道?當然捐出去是更不可能的,因為我發現我的捐獻臨界點大約是CNY1000,也就是說,價格超過這條線的物品,不論是包/鞋/衣物,我都不會捐出,只會送朋友或轉二手網拍,而我連網拍的印象都沒有。
這同時讓我發現,原來,我曾經這麼喜歡的、連割肉剁手都要買的這些東西,在我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地消失了,我卻沒有發現,我還自豪於我的管理能力,真的很可笑阿!
【第二步,書】
書櫃一直是我的心頭之痛,不管我人到哪裡,書櫃永遠都承載不住我的書。電子書的出現讓我的書櫃中減少了大量的暢銷書和休閑書籍,但有些沒有電子版的書,或是覺得"我必須擁有紙本!"的書,還是多得數不清。再加上工作和所處環境的緣故,我還一直收到書,各位學者朋友阿,請你們減緩出書的速度好嗎?我不僅來不及拜讀大家的研究成果,連書櫃都要被大家的研究成果塞爆啦!
[參考]為了緩解我的書庫,請大家響應我們的轉發送雜誌活動!
整理書櫃的原則是,"絕對不能翻開看,只能拿在手上感覺"。這一點真的很挑戰,因為很難抵抗想翻開來看的慾望,其實一直以來,每次整理書櫃到最後不了了之的原因,就是一翻開了就停不下來啊!
所以我決定,第一步取捨:很難買到的絕版書、研究用書,保留;不是很喜歡的、別人送的、不想再看的,捨棄;
處於中間的部分最難抉擇,因為它們不是很貴、隨時也可以買到,但就是捨不得,幾經思考,只要是經常來起來翻閱的,表示實用,還是保留,很長時間沒看的就算了,以後要看的時候就找電子版吧!
這一輪,剔除率只有3%,看來,對女博士來說,書還是最難丟掉的阿...
【第三步,文件】
整理的原則是:除了"需要處理"和"契約"之外,全部丟掉。
一開始,我開開心心地丟了一大堆電器使用說明書、廣告紙、不知道為什麼夾在書裡面的漂亮的紙,然後把一些已經不再需要的對賬單、刷卡單、會議通知資料、說明等等的過期訊息文件都丟掉。
同時,按照書中的方式,拿兩個L型立式文件盒,將"需要處理"和"保留"分開。
當"需要處理"的L型夾再也塞不下去之後,我停了下來。這不對,我怎麼會有這麼多"需要處理"的事情?
同時,要"保留"的部分少之又少,我便將這幾張文件,放進存放畢業證書、保險單等地活頁夾里。當我做這個動作時,我才發現,我有好幾個文件資料夾,存放著許多學術會議的資料,我並沒有把他們拿出來整理。
這真是晴天霹靂!重新檢視"需要處理"的L型夾,發現裡面也都是各種研討會或是去參與講座時拿到的講座、或是筆記,這些資料我一直放著,根本沒有時間整理,就像我不忍丟棄的書,很多都是只看了一半,甚至根本來不及看!
我才剛拿到博士學位,我理想中的學術生涯還很漫長,怎麼現在就已經是這個狀態了呢?(遙想起我博導那混沌狀態的辦公室和書架,我終於明白了...)
我捨不得丟掉的書,就是我捨不得丟掉的文件,上一輪沒有解決的問題,到這裡又出現了。
包括霸佔我計算機一大區塊,怎麼也捨不得刪的海量pdf,我對於知識的貪心,已經遠遠超過我能消化的程度,這些我期望裝在我腦中的知識,還擺在我的書櫃、文件夾、計算機中,虎視眈眈地望著我。它們日夜守在書架上,年復一年,等著我良心發現的一天 --- 就是今天、此刻,它終於到來了。
若不是這本書,我不知要何年何月才會發現這一點:原來我並不是一個寡慾的人,只是我的慾望不在食衣住行、聲色犬馬。我對知識的獵取欲、佔有慾---讓我成為博士的原因,就在於此。
我閱讀了這海量文件的標題,將他們從資料夾中取出,在書柜上疊成一疊,然後暗暗決定,今年過年,我要讓它們通通化為我的血肉,再也不只是放在文件夾中的紙!
【第四步,雜物】
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雜物。
3個訂書機?4對沒有用過的耳機?5個針線盒?8疊便條紙?70個口罩?!
無數的名片、折價卷、會員卡、扣子、大小不一的長尾夾、書籤、尺、髮夾、眼鏡布、筆蓋、小零錢、電池、筆記本、貼紙、鑰匙圈、訂書針、御守、牙刷...
我看著眼前的這些東西,它們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卻佔據了好幾個箱子和抽屜,我想每樣東西我都需要一個,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一樣的東西而不自覺?
原因就在於"隨意放置"。
按書中所說,同樣的東西不要在不同的空間分開存放,只要集中放在一個地方,這樣很容易就能看出"過量持有"的現象。
將這些佔據我的空間的東西丟掉或送走,只留下「心動的」,而不是留下「可能會用到的」。
然後在丟棄時發現,我原本的生活,被一些自己其實根本不喜歡的東西包圍著。每天穿著沒有感覺的衣服、用著沒有感覺的物品、想讀的書一直沒有去讀、想寫的文章也一直沒有去寫,這樣的生活著,怎麼會感覺快樂、幸福呢?
這些耗費著我的生命、侵佔著我的時間。我在這些不太需要的東西上,浪費了這麼多的空間,和寶貴的時間,真的值得嗎?
透過這個整理、丟棄的過程,我發現了自己現階段生活狀態的問題: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空間,我應該要捨棄一切竊躆、奴役我的事物,將我僅有的精力用在能為我創造最大的幸福感的事物上。
為什麼大部份的人都無法丟東西,作者在書末說,原因只有兩個:
一、對過去的執著
二、對未來的不安
現在就動手試試看吧!思考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捨棄不會讓你快樂、心動、充滿期待感的事物,新的一年,活起來吧!
推薦閱讀:
※追尋意義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書評
※超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實用主義敘事的當代轉換及效應
※如何寫致用類書籍的書評?
TAG: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