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書涵的學習日誌#week2 - 決定開始一個陌生學科學習前你需要想的事

這周在規劃關於」設計史」的系統學習計劃,這肯定不是一周的短期學習,所以今天這篇就先從以下兩點來談談「我如何從想學到決定學」:

1. 我怎麼會想要學」設計史」;

2. 為什麼要學習」設計史」;

我們先來看兩組設計:

上面幾張不同領域的設計作品都是「孟菲斯(Memphis)」的風格,這是去年非常流行的設計風格。沒錯,前段時間大火的遊戲」刺客信條·起源」中就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埃及古都,也叫」孟菲斯」,這不是巧合哦,美國田納西州同樣有一個城市叫」孟菲斯」,雖然」孟菲斯」有希望從不同文化所汲取,但它的命名卻據說是來自於成立會議上所放的,鮑勃·迪倫一首名為「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的歌曲。

這張奧巴馬和瑪麗蓮·夢露的圖都是是典型的「波普藝術風格」,看起來和上面的」孟菲斯」完全是兩個風格。但其實」波普」作為後現代主義的首次重要嬋變,對同為工業革命後設計風格的」孟菲斯」有著很深的影響和共同之處,如果你有一些基本的設計感,不難看出這兩個風格的設計語言特徵都有著極強的個性釋放和色彩衝擊,這和現代主義設計強調的簡潔與功能主義截然不同。

其實到這裡可以想想這兩個問題:

1. 為什麼現在的UI、海報等設計中會出現和上個世紀80年代的相同風格?是什麼的原因使得有些設計風格會沉積若干年後重新復甦?

2. 工業革命後怎樣的社會背景誕生了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

這兩個問題都同樣可以問」現代主義設計」,已有的知識讓我問出第二個問題後很快可以想出回答,因此到這裡我很自然地先開始思考設計史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產生了想要學習」設計史」的念頭,希望理清這些脈絡。

但我們的很多念頭都是一瞬即逝,真的決定開始學」設計史」前,還得問自己兩個問題:

1. 為什麼是」設計」;

2. 為什麼要看」史」;。

先不說「設計史」了,「設計」到底和我有什麼關係呢?身邊朋友經常聽我叨叨設計,就連小李老師那天也問我,你為什麼最近那麼關注(喜歡)設計呢?是啊,如果這個問題不回答,為什麼我不去學其他領域的知識呢?這和我的經歷有關,雖然設計不是我的主職工作,但一部分的我像是活在「設計世界(廣義的)」里的人:

1. 我從三、四歲開始學習美術到初中有著十年的功底,這個時間對於真正從事美術的人來說其實不算長,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任老師都將我稱為」那種難得有美術天賦的人」,小學那會兒已經在國際比賽中拿獎,也在已經有保送簽約的情況下抱著體驗的心態,作為非科班生在全市科班美術生的升學競爭中進入了前五名;

2.上面的基礎功底讓我足夠自信,使得我在最開始做極憶面臨要設計時,即使連PS都沒打開過,腦中第一個念頭也是那就我自己來做唄,就這樣從8年前做海報開始了我的設計生涯,這些年從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到UI設計,再到產品和UX的設計。去年幫一個國外team做了AR的設計,幫朋友做了簡單的室內設計;

3. 在上一次的Dialog中,我也提到我通常說的設計(思維)不止是視覺層面的,我這些年在做或做過的,諸如:設計一場活動、設計一門課程、設計一個微電影劇情......為了達成某個目標設計一個解決方案,從但這個角度來看,設計其實是一件非常」功利」的事,但設計還不可被簡單的定義為」解決問題」四個字,這個我們下次另開文章來談。

「設計」為我塑造一個看待世界的視角。上面的這部分經歷,讓我有與其他人不同很幸運並非常難得的一點——能一個人全面體會並且是深度實踐過設計的多個角度與分支。這是讓我不自主非常關注設計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因為遷移運用,而融會貫通。我能感受到這些背後相通的東西,但現在還不能完全說清,所以便會更加想要深入和攝入一切與之相關的,像一個磁鐵般主動地不可抗拒地吸引這些知識,因此產生學習」設計史」的想法還比較順理成章。

和「設計」關係說完了,但究竟為什麼要看」史」呢?

其實剖析到這裡我已經開始站在」藝術史」來看這個問題

對於一名設計師同樣有兩個維度:

a. 「感性與經驗直覺」的設計;

b. 「理性與邏輯分析」的設計;

我不認為這兩者是可能完全獨立存在的,它們也當然不是是否需要思考還是依賴靈感直接產出設計的區別。我見過身邊即使最最偏向第一種的設計師也會在設計過程中體現第二點。作為一隻學物理出生的理科喵,我確實在8年設計生涯的中期和非視覺的設計中比較偏向b.,雖然一直非常擅長,但你看我也沒有用」完全」這個詞,仍然不是100%,我的身上仍然具備a.。但我也在反思,這幾年後期我在非視覺的設計中(比如產品)也會依賴直覺與經驗視角來完成作品,並且在刻意培養自己的」感性與經驗直覺」,這好比我在視覺類設計中的美感,不應當因為載體的變化而消逝。如果說設計為明確目標服務時,還有可能像ios設計規範根據0.618黃金分割計算而來,那麼對於藝術就不是如此了。

哈斯克爾認為」每一個被藝術打動的人,經常會覺得觀看經驗本身足以報償,任何分析都味同嚼蠟」。它當然是有在暗示圖像本身與歷史研究之間的平衡,但這種」觀看經驗」,我們何以可能獲得?我想」觀看」本身和藝術之感也只能通過複雜的過程本身才能習得,而這必然需要站回到歷史進程之中。

黑格爾主張「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史是一個哲學的過程。同樣對於藝術,可以認為藝術(作品)只存在於藝術史中,它當然也不會是各個歷史階段的藝術理論與作品的合集。各個時代下的問題會在其中顯現,如果你能感受到文化和思想在本質上推動藝術視角的變化,你便會開始藝術史的旅程,也只有如此,你才能整全的洞見這些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背後的那些東西,真正進入」藝術」。

當然,除了以上三點使我認為需要看「史」,對於一名設計師或想從事設計工作的同學,我可以試著列舉以下原因:

1. 在學習設計前,了解設計史能夠幫助你分辨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設計。你還想到學設計就知道學PS嗎,這就像大學入學前不先嘗嘗就選專業。

2. 最好的老師往往就在這門學科的歷史之中。如果你需要一個人教你設計,你其實不需要他教你技巧,你應該渴望汲取他的思想。

3. 歷史幫助我們理解,能讓我們找到那些設計風格與大眾審美背後的共同點,這其中如何演變,為什麼一種設計十年後仍然具有魅力?只說裝飾主義不好,可不是理解。

4. 我們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以辨別一些事,但設計呢?你要依賴什麼來辨別何為好設計?我想是設計史,你得擁有自己的設計審美與品位。

最後一點則是我最近的一個感受,當你在很多領域有所涉獵,有或深或淺的知識學習,你總需要一個點,從一個起點開始將他們關聯並深入,所以對我目前,是一個會從」設計史」(藝術史)繼續到其他關聯學科的計劃,我會在之後的學習日誌中逐步分享。

今天我們分析了」我從想學到決定學」的過程,那麼接下來便是準備開始學了,我正在進行這部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分辨過程。下周我們就可以來看看「如何弄清怎麼學併產出一套系統學習的計劃」。

保持思考,下周見。

—————————————————————

如果你想加入我的設計史和藝術史學習,或想和我交流探討一切關於設計的問題

可以添加微信studywith0428,備註「設計」

(超過10人,我們將建立一個學習小組)

u.wechat.com/MA_oFpgPbc (二維碼自動識別)

「… if we understand the past, we will be better able to continue a culture legacy of beautiful form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f we ignore this legacy, we run the risk of becoming buried in a mindless morass of a commercialism whose mole-like vision ignores human values and needs as it burrows forward into darkness...」 ——Philip B. Meggs

—————————————————————

回顧往期學習日誌

#week1 - 開篇:為什麼我要寫學習日誌?

推薦閱讀:

聊一聊設計師面試的潛規則
Ai+Ps野教程│簡單幾步做出似雲非雲的迷幻效果海報
文案不懂設計,設計不懂文案

TAG:設計 | 藝術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