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80微距鏡體驗完結篇:在我心中能不能翻盤就看追焦、實戰了.....
好了,第二部趕在春節前出來了,這張圖是不是讓你覺得80微好大好粗?恩,就是這麼大這麼粗。
廢話少說,我們直接開搞!
機身:XT20、鏡頭:XF 80mm F2.8macro
鏡頭設置:F2.8全開、對焦限制器設定在「0.5m-無窮遠」檔、OIS打開
機身設置:AF-C對焦模式、人臉識別關閉、區域對焦(中央、面積大)、CH檔連拍、機械快門、快門速度高於1/500s
拍攝方式:雙手手持,半按快門,綠框出現,被攝物被機身識別後(1s左右),全按下快門行程開始連拍,直到機身卡殼緩頓。
和之前一樣,橫向追蹤的把戲就不要再玩了,Z軸對向追蹤走起。
每一張都是F2.8、1/750s的快門速度。
這種較慢速度的對向移動,負荷不是很大,但是每張的對焦精度也只能算介於清晰與模糊之間的輕微模糊,堪堪夠用,沒有太清晰的也沒有虛到不能用的。
總的來說,表現並非亮眼,這就讓我對更嚴苛的測試有擔憂了......
emmmmm~~~這就有點迷了,對於對向速度遠大於自行車的助動車來說,XT20配合80微的表現既沒有變得更好,卻也沒有變得更差,是新鏡頭與老機身固件適應匹配的關係么?
話說回來,80微是富士的第一支消費級前後雙鏡組對焦模塊鏡頭,會不會目前還沒有匹配完美,這個就要留待更新的鏡頭、機身固件發布來揭曉了...
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這個結果不算亮眼(相比官網對於對焦系統的著力描寫),但也完全可以接受。
指望80微能擁有1655紅標、50-140紅標鏡頭追焦性能的同學,可以死心了。
常規光照情況下使用微距鏡頭,一般我都是用中/小面積的點對焦方式,依照需求的不同來安排焦點位置,很多時候相機在周邊位置的對焦精度與鏡頭在周邊區域的解析度會很重要。
通過這組照片,相信大家能夠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
1. XT-20配合80微時,周邊對焦點的精度可用
2. 80微在全開光圈下,周邊區域的解析度完全可用
3. 80微的光學防抖可以保證近攝工況下在1/60s快門速度下靜物出片
但有一些感受是照片無法傳達的,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
1. 在室內光線較差的環境下,XT20因為感測器敏感度較弱,會有較為頻繁的迷焦現象,需要將對焦區域調大來改善,如果需要精確對焦,某些情況就只有AF對焦後再微調對焦環來執行。
2. 環境施展不開無法架設腳架只能手持近攝時,光學防抖異常有用,80微的近攝門檻在我的實戰經驗累積下,得出1/8s為一個門檻,低於這個速度,出片率會直線下降,因此我將安全快門設置為1/60s保證一定的凝固力與出片率。
3. 在我的實戰經驗下,覺得對焦距離限制器對於近攝沒有太大的幫助,「Full」檔與「0.5m-無限」遠檔並沒有可察覺的速度差距。
4. 由於近攝景深淺,加上之前在第一篇中說過80微有「賴床2秒」的習慣,所以連拍一組之後再檢視清晰度是較為高效的方法。
5. 80微是一枚高解析的鏡頭,尤其是中心30%區域,由於感測器的上限無法餵飽,因此如果不是為了景深,完全可以放心全開光圈拍攝,和收一檔相比只有輕微的反差區別。
更多的近、中距離表現會在下面多多放送以便參考,請大家接好,圖有些多。
還是那句話,只要機身伺候好了80微,沒有什麼偏差,那麼中、近景的表現,除了犀利就是犀利,唯一的天花板就是感測器了。
關於80微最後的章節就是對於這枚鏡頭自己想說的一些看法:
貴么? 真的貴。
買么? 除了買,還能怎樣?!
作為手持近攝愛好者,我還有別的選么?
按照官方的宣傳攻勢,我以為是一個對焦犀利,防抖靠譜,畫質細膩的全方位無死角鏡頭。
讓後,然後就挨錘了呀,先是重量、體積、然後是售價,再然後是遮光罩以及賴床習性,最後一擊是焦外表現。
這鏡頭黑點多麼?
真不少。
可能這就是富士的任性吧,對於這種任性,能撒錢的我,也是一種任性(腦殘)......
之前在18-55的文章里說過,如果留下將來要留下最後一枚鏡頭就是它,現在我要食言了,我愛微距鏡。80微出來了,這個位置就讓它了。
畢竟一起玩耍時,感受太有趣了。
對了差點忘了說,還有一個不捨得80微的原因,就是它能給小崽子們拍肖像照。
全暗環境下左手拿燈,右手拍攝,也就它了(哦哦哦,手好酸)
好了,關於80微的體驗分享二部曲就到這裡全部結束了,這也是年前的最後一篇關於鏡頭的文章。
咱們下回見~!
推薦閱讀:
※富士X100t與XT1那個適合?
※同樣一組富士gfx的試機圖,為什麼在poco和微博上的評論差距這麼大?
※富士(FUJIFILM)相機虛標感光度的行為構虛假宣傳或者欺詐嗎?
※預算10000左右,富士xt1+35/1.4、奧林巴斯em1+17/1.8、索尼a7+35/2.8如何選擇?是不是底大就贏?
※富士Xt2和索尼a7r2 a72到底如何選擇?
TAG:微單相機 | 微距 | 富士Fuji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