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式解釋:為什麼需要內容營銷?

對於還未發生的事情,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持懷疑態度。比如:

15 年前讓你買房,你不信;

10 年前讓你炒股,你不信;

5 年前讓你開淘寶,你不信;

2 年前,你看著瘋搶比特幣的大媽,發出嘲諷的冷笑。

以上雖然只是段子,但背後確有深意:對新事物的排斥和拒絕,只會讓你錯過更多。當然,包括內容營銷。

關於內容營銷的概念,琛姐在《4 頁 PPT 搞懂「內容營銷」》中,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解釋,但關於為什麼需要內容營銷,很多人還是不明白。本文將用一個公式告訴你,內容營銷到底有多重要。

2003 年,全球規模最大的廣告公司——日本電通公司,提出了著名的接觸點管理模式(Contact Point Management),在這個模式中,電通公司將傳統的衡量營銷溝通效率(Communication Effecient,簡稱CE)的公式改進為:

溝通效率(CE)= 到達(Reach)× 效果(Total Impact)/ 購買成本(Cost)

這個公式在傳統公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效果」這一變數,在考慮營銷覆蓋人群(即到達)的同時,考慮溝通質量(即效果)。下面,琛姐將逐一對比,內容營銷和傳統營銷在各個變數上的差異。

一、到達(Reach)

到達包含 2 個層面:

1.信息的到達

意思就是,你的內容分發出去後,能不能出現在消費者的面前。比如,發傳單的工作人員如果不負責任,發了一半,扔了一半,那麼,被扔掉的這一半就沒有到達消費者,當然,如果接收到傳單的消費者,一眼都沒看就直接扔掉,那麼,這個內容同樣沒有到達。

2.信息的注目

意思是,你的內容被消費者看到、聽到或感受到後,能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到達消費者的內容會因為很多原因被消費者忽視,比如,這個內容和他們沒有關係;或者說,這個內容太複雜,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疇,理解起來費勁;又或者,設計太丑,等等。

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第 1 個到達是物理層面的,主要和渠道有關。傳統營銷中,常用的方法是,找流量大的渠道投放廣告,盡量增加品牌的曝光度。

在報紙、廣播、電視媒體時代,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除了閉上眼睛或者起身離開,消費者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互聯網時代,這一切已經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藉助插件,使自己免受廣告打擾。全球最為流行的廣告攔截器 Adblock 在 2017 年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

2016 年,全球Adblock 的消費量增長 30%;

2017 年,全球現有 6.15 億個設備使用 Adblock;

移動端的 Adblock 使用數量增長了1.08億,達到 3.8 億台;

PC 端的 Adblock 使用數量增長了3400萬,達到 2.36 億台;

11% 的全球互聯網用戶正在阻止網路上的廣告;

亞洲的移動 Adblock 使用量正在急劇增長。

(數據來源:pagefair.com

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只要用戶不願意,你的廣告可能根本接近不了用戶。

第 2 個到達是意識層面的。傳統營銷幾乎毫無例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斷用戶的原有思維和感受,無論是電視劇和綜藝中間插播的廣告,還是貼滿大街小巷的海報廣告,亦或是當下大熱的信息流廣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突兀

所以,地鐵廣告的主色調,大都是飽和度很高的顏色,比如大紅、明黃等等;節目主持人會再三強調,「本節目由XX品牌冠名播出」;電視劇植入廣告也是莫名地無厘頭。

原因很簡單,不突兀怎麼能讓你注意到呢?比如,周星馳電影《功夫》中,包租婆撞上的廣告牌,上面的和興白花油幾乎佔滿了整個畫面,但因為其配合電影劇情,進行了做舊處理,也沒有突兀地植入相關旁白,所以,大部分觀眾完全沒有注意到(當然,和該品牌在內地知名度不高也有一定關係)。

也許你會說,《奇葩說》的植入廣告就很好呀,既打了廣告,也沒有影響節目效果,甚至為節目增色不少。沒錯,不過這種形式對觀眾來說,更多的感覺是新鮮,一旦被大量使用,又會淪為新的打擾方式(看看最近 OPPO 在《歡樂喜劇人》中的植入,你就會明白)。

這種突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疲勞和抗拒。而內容營銷的方式完全不同,所有的內容都是由消費者自主搜索自主訂閱得到,就算是被動接收,一般也是經由社交媒體好友的分享,不管是哪種方式,在意識層面的到達效果都會大大優於傳統營銷。

二、效果(Total Impact)

1.消費者越來越不信任廣告

2015 年,尼爾森(Nielsen)對 60 個國家的 3 萬名在線受訪者進行了調查,以評估消費者對 19 種付費和免費的廣告媒體的看法,最終出爐的「最值得信賴的廣告媒體 」名單上,品牌網站和編輯內容超過電視,廣播和互聯網廣告。

這裡的編輯內容包括企業博客、論壇、自媒體等渠道的品牌相關內容,他們和品牌網站一起,構成了品牌內容營銷的主戰場。

2.消費者需要大量內容輔助決策

互聯網的普及已經顯著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模式和習慣。消費者不再像過去那樣輕易相信廣告,衝動做出決策了,大量數據表明,他們會從互聯網上獲取大量內容來輔助消費決策:

口碑和搜索引擎是影響千禧一代購物的最重要的2 個因素。

消費者在進行大規模採購之前平均需要花費 79 天的時間收集信息。

35% 的消費者在購物時故意攜帶智能手機,以便比較購物。

67% 的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被在線評論影響。

81% 的消費者在去商店之前上網。

97%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轉向搜索引擎,而15% 轉向社交媒體。

(數據來源:blog.elink.io

以上兩點意味著,因為可信度更高,以及對消費者行為的引導作用更強,通過內容營銷傳遞的品牌信息比傳統營銷要有效得多。

三、購買成本(Cost)

顧客購買成本是指顧客購買商品或服務所花的各種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情感成本、時間成本、體力和精神成本等等。

傳統營銷相對內容營銷,耗資巨大,「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相對而言,使用傳統營銷的品牌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顧客的貨幣成本

傳統的廣告營銷擅長在短期內煽動消費者情緒,讓消費者產生衝動消費。而內容營銷則是一個長期的、慢慢積累信任的過程,更容易使品牌和消費者產生穩固的信任關係,慢慢降低消費者的情感成本

前面提到,消費者在購買前會多方收集內容,進行比較後再做出決策,品牌運用內容營銷,整理分析大量對消費者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官網或其它自媒體渠道呈現給消費者,相當於替消費者簡化了這個過程,也就是節約了時間成本

小結

綜上所述,相對於傳統營銷,內容營銷有更好的到達(Reach)、更高的用戶的信任和行為引導(Total Impact)、更低的購買成本(Cost),所以,自然會有更好的溝通效果。


PS:琛姐是大學新媒體教師。每周三,分享一個「寫完了可以直接放進書里」的新媒體思考。

PPS: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如需轉載,請聯繫琛姐進行授權,抄襲必糾。


推薦閱讀:

在實踐中探索 —— 在Airbnb做產品內容策略
自媒體人必看,如何讓優質內容為我所用!
文字內容過濾方式-關鍵字
2018年內容行業趨勢淺談:告別草根時代,內容被商業裹挾

TAG:內容營銷 | 市場營銷 | 內容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