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從手機神壇的隕落,酷派二十年的發展史
1993年郭德英創辦酷派,公司名叫宇龍通信公司,主要業務包括BP機、信號基站等硬體的研發銷售,同時為企業提供呼叫中心解決方案。
2000年郭德英受到黑莓手機影響,決定轉型做手機製造商。由於另闢蹊徑瞄準中高端市場,先後推出了售價超過5000元的酷派手機,兩年就擊敗了摩托羅拉成為國產第一品牌,並且在2004年成功赴港上市。此後三年基於Windows CE平台,又憑藉「雙待機」和「3G定製」兩項核心技術,迅速成長為行業標杆。
2008年酷派因為通訊行業升級遭遇重創,全年營收下跌21%,虧損超過7600萬港元。2009年郭德英再次大膽轉型投入安卓陣營,派出500名研發人員進駐東莞,進行200天封閉式研發,最終酷派扭虧為盈全年利潤達到2.4億港元,2010年再次回歸到國內手機市場前三。
2011年是千元智能手機市場爆發期,酷派高度綁定運營商生產定製機,產品線覆蓋低中高端全價位,在3G時代走上了歷史巔峰。2012年酷派取得了11%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智能手機排名第三,是「中華酷聯」時代的四大霸主之一。2013年更是躋身全球六大手機製造商,國內市場僅次於三星排名第二。遺憾的是,之後逐漸淪為國產手機邊緣品牌。
郭德英曾經公開表示,酷派的沒落,主要原因就是過分依賴運營商,這是酷派早期就埋下的禍根。當年酷派和中國聯通合作,負責當時亞洲最大的商務呼叫中心,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賺得盆滿缽滿。中華酷聯時代,酷派的出貨量90%來自運營商。不料2014年運營商大幅下調補貼,酷派出貨量斷崖式下跌了50%。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酷派全年出貨量雖然超過4千萬部,但是國內市場排名已經跌到第六。正所謂「成也運營商,敗也運營商」。
另外國內手機市場發生了巨變,小米作為互聯網手機代表崛起,同時OV主導著線下零售渠道,而華為早就全力投入自主研發並且取得優勢。儘管酷派迅速調整運營策略,將業務拆分成酷派、大神、ivvi等產品線。但是突然直面消費市場,卻無法把握年輕用戶消費需求,哪怕擁有上千個技術專利,推出的產品也是乏善可陳。公司財報顯示,2015年酷派手機全年出貨量只有3800萬台,全年營收同比暴跌41%,成立二十多年的酷派陷入內外交困局面,也是在這一年「中華酷聯」的競爭格局正式瓦解,酷派退出了一線手機品牌。
2014年底,酷派聯合360成立奇酷科技公司,360先後注資4.5億美元,意圖將酷派產研供能力和360的互聯網能力結合起來,打開互聯網手機市場大門。僅僅半年之後,由郭德英主導將酷派18%股份出售給樂視,酷派市值也一度突破120億港元,卻引發了「酷派、樂視、360」的商業罵戰。2016年6月,樂視增持酷派股份達到29%成為第一大股東,兩次入股共計耗資超過30億人民幣。而在兩個月後郭德英辭掉了酷派所有職務。
2016年9月,原華為榮耀總裁劉江峰接棒出任酷派CEO,但酷派並沒有從此翻身,甚至2016年財報兩度延遲公布。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酷派手機出貨量不到1500萬部,公司虧損高達35億人民幣,公司市值也蒸發過半停牌至今。而劉江峰任職一年先後推出三款手機,分別是Cool1、酷派S1以及Cool M7,不幸的是都沒能給市場帶來驚喜。比如Cool1採用驍龍652處理器,但是內存太小而且不支持擴展,主打的雙攝功能,同樣都是跟隨行業大流的做法。而主打遊戲手機的酷派S1,則徹底敗給了榮耀V系列。2017年8月匆匆推出的Cool M7,甚至沒有什麼市場反響,最終劉江峰黯然離職。時任酷派副董事長的蔣超臨危受命出任CEO接掌酷派。蔣超是酷派二十多年的老將,此前擔任首席財務官,還作為代表和周鴻禕對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