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讓衰老和死亡更有尊嚴
大多數人過於關心前二十年的教育,憎恨著「終身學習」四個字。工作後培訓,自我提升,只是說說而已,我們討厭學習。
「終身學習」對個人職業的發展意義,和「老年學習」對社會的正向意義,永遠是政府宣傳部門的熱點。只是,他們將教育最具價值的部分:對個體的意義,遮蓋了。
退休後的長者生活很單調,傳統的「老年喪失觀」灌輸下,「老」=「沒用」。老年人的形象固定在了腿腳不便,腦子不靈,反應遲鈍,隨時死亡等標籤上。工作了數十年,養兒育女,頂天抗地的人,突然間,就成了「廢物」。
退休的一瞬間,地位、社會角色、尊嚴、「人」的身份,統統崩潰了。想要教育兒女一番,卻會被嗆以「管那麼多幹嘛,老年人就歇著吧!」
沒用的人,不是社會的一份子,缺少社會的認可,也無自尊可言。自尊來自於個人的社會角色和完成社會角色要求的程度,以及他人的認可等。父親和丈夫這類家庭角色;工人或教師這種職業角色;好人或壞人這種道德角色。角色成就了我們的生存意義,努力達成角色要求,是追求自尊的過程。
退休、衰老,看著同齡人一個個的逝去,這個過程中老人在不斷的喪失社會角色,自我意義被迫崩塌。缺失了社會認可和人際關係,甚至,喪失了自我,成為社會的「蛀蟲」,老年人被逼赴死。
教育是一種使人獲得所處環境的生存與發展手段的社會化行為。懵懂稚童通過它,成長起來為擁有尊嚴和自信的「人」,在喪失掉尊嚴和自信後,依然要靠教育來挽救自己身為「人」的身份。
老年喪失觀會激起負性情緒,對環境的控制力下降,造成了幸福感缺失,一個茶杯都拿不好的人生,幸福度不會太高。
而學習與之相對,它是一種獲得,是一種可能自我的塑造。學習是一個愉快的收穫過程,獲得新的社會角色卻建構自我。學生莫過於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獲得,且最有價值的身份了。不為工作和前途,拋去壓力和脅迫的學習,恐怕是人間少有的樂事。學習過程中每一次進步,都可以獲得認可和成就感,重新塑造人的尊嚴和自信,讓「老人」成為「人」。
退休後的晚年生活,先要學會接受自我,接受身體衰老的事實,再試圖發展智力,抵抗心理衰老,最後獲得新的社會角色,擁有健全死亡觀。這樣,一個人的晚年,不會是死氣沉沉的,而是朝陽漫天。
正確的教育與學習,真的可以讓個體生活的更有尊嚴,更有意義。
推薦音樂:
A Sight For Sore Eyes-------Tom Waits
推薦閱讀:
※中國的養老體系具體是怎樣的,現階段的主要問題可能是什麼?
※年輕氣盛——Emotion is all we've got
※華為此版設計有些令人詫異:兩款老年機竟然上了三防
※為什麼老年人往往心理上非常懶惰, 拒絕嘗試新事物,哪怕這個新事物及其簡單而且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