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麗來的最大還原

說起寶麗來的一次成像,你可能想到的是:手掌見方的白框照片;但實際上,它還可以更大,大到足以讓你仰視!

作者:WiTS

本文寫於2010年8月26日,原題目為《90秒的最大還原》,最初發表於「即時顯影」豆瓣小站,後得到「藝術眼」,「寶麗來研習社」等媒體的青睞轉載。借「即時顯影」微信公眾號開啟之際,加入最新資料更新此文。

本文謝絕一切未經許可的轉載和編輯,索取授權請訂閱「即時顯影」微信公眾號留言或新浪微博搜索「即時顯影」私信。

寶麗來的最大還原

第一章 巨獸誕生

1. 寶麗來彩色II型膠片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寶麗來公司作為即時顯影攝影的創造者,正經歷著來自自家供貨商的衝擊。這個供貨商就是柯達(Kodak)。

1969年4月,寶麗來與其彩色負片的供應商柯達終止了合作,這意味著柯達自己的即顯項目正式開啟,同時因為柯達在即顯膠片上的生產經驗和資源,這個寶麗來的供應商迅速成長為寶麗來的競爭對手。寶麗來急需用實力來證明自己的市場領導地位。

1975年,寶麗來推出了108型撕拉式膠片的升級版本——寶麗來彩色2型膠片——全新的包裝,全新的系列,都是為了向世人證明寶麗來有能力自己生產優質的彩色膠片。這種完全由寶麗來自產的新系列膠片擁有無以倫比的色彩還原和精細畫質。因此,寶麗來公司的創始人埃德溫?赫伯特?蘭德(Edwin Herbert Land)博士希望能在1976年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彰顯一下自產膠片的實力。

起初,蘭德的設想是使用8X10英寸畫幅進行展示,但試了試覺得太小了,坐在後排的人估計都看不清楚,不能充分展示新型自產膠片的特點。於是,蘭德把目標尺寸放到了20X24寸。雖然研發部門按照蘭德的設想開始構建能夠拍攝如此大底片的相機,但蘭德心裡卻覺得這尺寸還是有那麼一點欠缺。

2. 大膠片、小屋子和間諜機鏡頭

一天,蘭德急匆匆跑進影像研發部,對當時的主管約翰?麥肯(John McCann)說:「我想到了,波士頓美術館裡不是有雷諾阿的《布吉瓦爾之舞》嘛,我要完整的翻拍它!」 還未等麥肯回過神來,蘭德已經想到了下一步,「那幅畫只有39英寸寬,我們的膠片可以做到40英寸,沒問題的,我們能行!」

麥肯當時已在寶麗來公司任職了15年,對於老闆蘭德的突發奇想和天馬行空早已見怪不怪,最值得稱道的是蘭德一直這樣「瘋」,麥肯卻就能跟著蘭德一起把想出來的「瘋狂」變成現實。但這一次,麥肯遇到難題了:想要拍出40英寸(約1米)寬的照片,從根本要上要解決膠片和相機這兩個問題,而這倆目前都是未知數。

首先要解決膠片。雖然已經有了彩色2型這麼棒的膠片,雖然可產的膠片寬度也確實能達到40英寸,但顯影藥劑在這麼大的畫幅下如何生效卻成了問題。

此前的寶麗來的膠片,不管是膠捲式還是盒裝式,都是自帶顯影藥劑的,且正片與負片也封裝的緊密貼在一起。在抽出膠片的過程中,顯影藥劑經由相機內部滾輪的擠壓進入膠片,膠片得以顯影。於是,麥克和研發團隊照這個思路先試產了40英寸寬的膠片。

由於畫幅巨大,想讓藥劑進入到封裝好的膠片就需要兩個人用巨大的滾輪一英寸一英寸的慢慢弄,為了平整,甚至連燙衣板都用上了,可效果並不理想。這麼大的膠片要均勻把顯影藥劑擠壓進去,就需要掛起來藉助重力垂直達到平整,最好能有自動化的滾輪進行藥劑擠入,但當時已逼近股東大會的展示日期,並沒有多少時間留給麥肯去做出一套巨大的自動化滾輪結構。麥肯想不出辦法,只能把情況和困難彙報給蘭德。

蘭德聽了情況之後,思索了下,說:「我們沒找對辦法,我們只是在走以前的模式。」 於是,蘭德和麥肯使用了「新」的方法,看起來很原始,卻是管用的。他們將正片和負片不再封裝而是分離,負片軸置於片夾軌道的上方,而正片軸和用於顯影的藥劑注入裝置則在片夾軌道下方。利用重力原理及「負片-藥劑-正片」的「三明治」結構,藉助滾輪閉合時在貼合緊密的正片負片中碾入顯影藥劑,由兩名技師將照片拉出滾輪,從而得到有效的巨幅照片。

麥肯回憶說:「很多工程師看了之後都建議我改進這個原始的結構,我試著做了些嘗試,但因為造價太高等原因效果都不理想,我當時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一次我問攝影師艾爾莎?朵芙曼(Elsa Dorfman)對這個結構的看法,她說你別把這個當成缺點啊,這或許就是這個大傢伙最大的特點。於是,我們就這樣一直用這個方法了。現在回頭看,如果不是這個原始的方法,我們或許就不會見到40X80英寸即顯相機了。」

膠片有了,接下來就是造一個巨大的相機。巨型相機其實並不難造,因為從攝影產生初始就有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將房屋改造成的巨型「相機」。蘭德和麥肯直接造了一間小屋子:寬12英尺(約3.66米),長16英尺(約4.88米),高12英尺(約3.66米)的房子,有點像個車庫。有了用於膠片顯影的機械結構,也有了小屋子般的大相機,就差一顆能夠勝任的鏡頭了。

關於鏡頭的選擇,蘭德博士心裡早有了主意。50年代初至中期,蘭德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招募下進入著名的U-2型間諜飛機研發團隊並擔任主要研發角色。蘭德這次決定把用於U-2間諜飛機上的那顆碩大的軍用鏡頭安裝到剛剛搭建起的小屋子相機上。就這樣,一顆人頭大小的鏡頭成為了巨型相機的大眼睛。

3. 寶麗來40X80英寸即時顯影相機萬事齊備,巨獸誕生:寶麗來40X80英寸即時顯影相機,全世界僅這麼一台。這是一台可以拍出1:1全身人像甚至更大尺寸畫幅的拍立得相機,一台需要2個技師才能操作的一次成像相機,一台無法移動因為它其實就是一個房間的即時顯影相機,一台拍攝者被拍者鏡頭膠片都統統在相機體內的寶麗來相機。

1976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寶麗萊公司總部召開的股東大會上,當蘭德將這龐然大物所拍出的精美照片展示給眾人時,人們為其產生的超凡卓越的畫質和超乎想像的還原而驚嘆。蘭德不僅彰顯了他超群的創造力,也證明了一張寶麗來照片到底可以有多大。用「40X80英寸」描述畫幅只是給你一個大體的概念,而這台即時顯影相機所能產生的最大一次成像畫幅則是:寬40英寸(約1米),長106英寸(約2.7米)。

蘭德原本就想讓這台「巨獸」去1:1的複製還原名畫,因此它就成了博物館的常客,最後常駐于波士頓美術館。這也讓寶麗來40X80英寸即時顯影相機有了一個別名:博物館相機(Museum Camera)。

第二章 名畫複製機

1. 兩名技師麥肯帶著兩名技術專家——皮特?拜思(Peter Bass)和艾倫?海斯(Alan Hess)——在蘭德博士的指導下,僅用了大約兩周的時間,造出了兩台超大幅的「巨獸」即顯相機的原型機:寶麗來40X80英寸和寶麗來20X24英寸。

拜斯和海斯這兩位技術專家是寶麗來巨型即顯相機計劃里不可或缺的人員,他們不僅在研發初期提供了創造奇蹟的專業技術,而且在相機製成後又為複製名畫以及後期幫助藝術家們創作提供了專業保障。

拜斯還是小男孩時就對寶麗來95型相機的操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成人從軍隊退役後,拜斯進入了寶麗來公司的品控部門,然後一步步升職為技術專家。由於拜斯是領域內的頂級技術專家,寶麗來40X80在波士頓美術館翻拍名畫的這17年,幾乎都是由他參與操作的。

拜斯與寶麗來的外部合作者和內部同事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從寶麗來卸任後便擔任了寶麗來退休員工委員會的主席,於2009年底去世。而海斯在1987年左右幫助艾爾莎?朵芙曼建立攝影工作室之後,其蹤跡就沒有具體資料可循了。

2. 博物館相機的運作博物館相機是寶麗來40X80英寸即顯相機的別稱。這台「巨獸」級的相機在誕生初期主要的用途是用於翻拍複製美術館裡的畫作。可這樣一台「巨獸」是如何將各種美麗撲捉的呢?

首先,它的操作需要兩位技師(拜斯和海斯)才能完成;其次,一切操作都是在完全黑暗中進行的,技師和攝影師均佩戴紅外線夜視鏡;最後,拍攝者和被拍者是在它的體內完成拍攝的。在「巨獸」的「體腔」內,一面牆上安裝了一顆碩大的從U-2間諜飛機上卸下來的鏡頭,在光圈45時僅有一英寸的景深。這面鏡頭牆有個軌道系統,可供鏡頭在正負15英寸的幅度內進行對焦放大的操作。對焦時,鏡頭牆內的技師通過寸鏡對膠片平面的觀察以確定對焦是否精準,並喊話讓鏡頭牆外的另一位技師推動軌道來完成對焦。

鏡頭牆的對面則是膠片牆,牆上固定著一塊有著吸氣系統的重達幾百磅的金屬膠片架。吸氣系統會保證大幅膠片在拍攝時的平整,保證照片質量。天花板上有一個懸掛系統,用以懸掛大幅膠片,還能在拍攝後降低以供揭開底片。拍攝前,底片在樹立的膠片夾中從上往下進入,而正片則在膠片夾的下方同擠壓顯影液的滾軸在一起;拍攝時,技師將底片在黑暗環境中拉下直至地板,讓顯影材料在拍攝瞬間記錄信息;曝光完成後,負片經由滾輪與均勻塗上顯影液的正片作用,使得從片架底拉出的每張膠片變成一個「三明治」結構的組合:白色的正片面在最底層,中間是藥劑層,最上層是底片。膠片具體型號為Polacolor ER/Polapan B&W/Polacolor Pro。

綜上,一張超大幅寶麗來照片獲得的流程如下:技師進行對焦,然後將膠片上架,做好相關拍攝準備。被拍者居於鏡頭牆和膠片牆之間,在攝影師和技師的指導下通過前後移動來步入景深。寶麗萊40X80並沒有快門,它是類似「小孔成像」開始拍攝的機制,攝影師在黑暗中揭開鏡頭牆上的鏡頭蓋,觸發閃燈系統,完成拍攝。之後,技師操作顯影過程,拉出膠片,90秒後揭開底片,得到精美的巨幅照片。

3. 寶麗來博物館複製品收藏系列寶麗來在成功研發出了40X80之後就將這台巨型相機所拍攝出的照片變成了生意:把名畫1:1的翻拍下來,然後裝幀進行售賣。寶麗來公司給這檔生意取名為「寶麗來博物館複製品收藏系列」(The Polaroid Museum Replica Collection),這台相機也就成了一台專門複製名畫的機器。

系列中被複制的名畫比比皆是,而售賣的價格也不便宜,當然與原作比較的話還是很便宜的。比如最早複製的莫奈名作《睡蓮》,售價大約在935美元左右。寶麗來博物館複製品收藏系列從80年代中期開始售賣起就得到了很好的市場反應,到了90年代初的時候,一張複製品可以買到1500美元甚至3000美元。寶麗來還給購買者批量購買的折扣,如果一次性購買5張單件原價為1500美元的寶麗來複製品,那總價可以優惠到3500美元,也就是平均700美元一張。

這檔生意不僅給寶麗來公司帶來了收入,也帶來了眾多的合作者,比如波士頓美術館,國家美術館,芝加哥藝術館,梵蒂岡博物館和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博物館們授權寶麗來進行翻拍和售賣並從中獲利,再用得到的資金支持藏品的保存和修復。因為寶麗來複製品那令人著迷的色彩和彷彿立體的還原,很多機構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比如世界聞名的圖片社Getty就意圖向寶麗來購買一台40X80,但寶麗來不賣。

在複製名畫的同時,博物館相機也被一些藝術家相中,成為藝術創作的利器。

第三章 易主他鄉

1. 40X80的藝術創作

蘭德博士一直希望能將藝術屬性融入寶麗來的產品和品牌中。在寶麗來每次的新品測試和發布中都不乏藝術家的身影: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瑪麗·柯辛達斯(Marie Cosindas),這些大師級人物都是寶麗來公司聘請來測試產品的常客。

後來,寶麗來公司開啟了自己的「寶麗來即顯攝影收藏」,蘭德博士給予攝影師們免費或低廉成本的機會使用寶麗來的產品,而所產生的照片收歸於「寶麗來即顯攝影收藏」。於是,根據寶麗來公司的攝影收藏計劃,寶麗來40x80即顯相機在它的博物館時代里也時而扮演藝術創作利器的角色。

1982年至1990年,加拿大藝術攝影師艾佛岡(EVERGON,全名:Celluloso Evergoni, Egon Brut, Eve R. Gonzales)使用寶麗來40X80創作了兩個系列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藝術人像攝影作品:Cirque Series 和 Homo Baroque - Homo Rococo。

艾爾莎·朵芙曼(Elsa Dorfman),著名的超大畫幅寶麗來攝影師,在給好友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美國詩人,「垮掉派」的代表人物)拍攝的系列中也採用過寶麗來40X80英寸即顯相機。

藝術家查克·克勞斯 (Chuck Close) 在1984年用5聯幅40X80膠片組成了男女兩幅巨大的裸體作品。

2. MOBY C隨著寶麗來與柯達曠日持久的版權官司和數碼時代的來襲,超大畫幅的寶麗來膠片在90年代後期光芒不再。那時,寶麗來賣的最好的是簡單易用的傻瓜式即顯相機OneStep,而40X80英寸這種畫幅的照片慢慢被埋進了博物館地下室。

2000年4月,加拿大攝影師/電影人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從當時債務重重的寶麗來公司手中買下了寶麗來40X80,具體交易金額沒有公布,訛傳僅以兩萬美元成交。皮特·拜思,這位多年供職於寶麗來公司且當年幫助蘭德親手鑄造20X24和40X80相機的技術專家在聽聞此事之後表示痛心,並說如果自己知道40X80要被賣掉的話,一定會買下它!拜思認為兩萬美元買走40X80真的是離譜,光那個鏡頭就超過這個價錢了。考伯特買走寶麗來40X80之後便將它從波士頓搬到了紐約,安置於紐約東二街20號一間兩百多平米的影棚里,並成立Moby C工作室,而這部博物館相機也就隨之被稱作「Moby C」了。

不管它叫「Moby C」也好,「博物館相機」也好,它始終都是那台獨一無二的寶麗來40X80英寸即時顯影相機。

3. 新的技師自1976年起,「巨獸」相機就一直由兩位技師陪伴著,如前文所述,拜斯和海斯是寶麗來40X80的初始技師。拜斯退休後,接替他的是馬克·索布查克(Mark Sobczak)。

索布查克自1994年起就在波士頓美術館擔任寶麗來40X80的技師。2000年,當相機被考伯特買走後,索布查克寫信給考伯特表示希望能繼續擔任寶麗來40X80的技師。一個經驗豐富的技師有時候和這台機器同等重要,考伯特欣然接受了索布查克的要求,並使用寶麗來40X80繼續翻拍一些大幅畫作。索布查克的伴侶蘿瑞爾·帕克(Laurel Parker)是一名專業的書籍裝幀設計師,自1999年起協助索布查克共同操作寶麗萊40X80,隨後在Moby C工作室擔任經理的職位。

寶麗來40X80易手考伯特後,仍舊向藝術家們開放使用,但收費不菲:每天的租金為2000美元,而每張膠片的價格為300美元(均為2000年左右時的價格)。這昂貴的拍攝費用使得大部分藝術家和攝影師望而卻步,但喬·麥克納利(Joe McNally),這位曾是《生活雜誌 LIFE Magazine》雜誌的首位簽約攝影師卻幸運的得到了資金支持,並完成了一部舉世矚目的作品。

第四章 災難中心的面孔

1. 麥克納利喬·麥克納利(Joe McNally),當今全球頂尖攝影師之一。1984年至1988年他任職於著名的《生活雜誌》,是該雜誌的首位簽約攝影師。1987年,麥克納利開始與世界頂級雜誌《國家地理》合作,他的作品也頻繁出現在其他諸如《時代周刊》等著名雜誌上。麥克納利是當今新聞紀實攝影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書《快門瞬間》和《熱靴日記》暢銷全世界,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包括中文版。

2. 初見40X80麥克納利和寶麗來40X80的故事要從2000年講起。那時,寶麗來40X80剛剛被考伯特買走,從博物館相機「轉變」為Moby C。麥克納利當時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一組照片用以介紹Moby C。紐約市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詹尼佛·林吉爾(Jennifer Ringer)是此次拍攝的模特。當天,這位優雅美麗的舞者透過一盞兩萬五千瓦的強大光源和一塊12X12英寸的柔光絲罩,輕盈起舞,在麥克納利的指導下和兩位技師的幫助下共完成了七張成功的大幅寶麗來照片。麥克納利當時使用了一台Mamiya RZ67作為引閃設備,在拍攝寶麗萊40X80的同時也得到了一份6X7的底片。

雖然這組照片最後沒有發表,Moby C的專題也沒有上《國家地理》,但麥克納利卻一下子被這龐然大物迷住了:在拍攝現場他就偷笑這一切引證了以前供職於《生活雜誌》時的一條內部流行的準則 —— 如果你不能拍好,那就拍大,還得是彩色的!面對這組生動的真人大小的照片,麥克納利對Moby C印象深刻。

3. 災難中心的面孔9/11恐怖襲擊發生後,一種從未經歷過的痛苦、恐懼與責任感互相交織的複雜狀態使得麥克納利陷入沉思。他思考著如何記錄那些劫後餘生和英雄。麥克納利回憶說:「我的同行們都已抓起相機走上街頭或者前往世貿中心災難現場開始記錄;相對於他們已做的,我如果再拍就是狗尾續貂了。」這時,麥克納利想起了Moby C:它不正是塑造英雄氣概風格最合適的工具嘛!可難題是如何支付巨額的拍攝費用。於是,麥克納利想到了一個人——約翰·休伊(John Huey),時代華納集團旗下的《財富》雜誌的總編。休伊可能是唯一會在短時間內給予麥克納利資金支持的人。休伊從事媒體報業多年,是個不偏不倚,尊重他人新奇想法並給予正面意見的有識有財之士。僅用了三天,麥克納利就得到了休伊贊助的10萬美元,但同時休伊也給了麥克納利壓力:「喬(麥克納利),如果你用了我2萬美元結果啥都沒搞出來,那不是什麼大事兒;但你要是用了我10萬美元卻啥都沒搞出來,那就是大麻煩了!」麥克納利帶著壓力策劃並完成了一部名為《災難中心的面孔》(Faces of Ground Zero)的「巨」作。麥克納利在自己的博客回憶起當時的拍攝過程說,最怕的就是被拍攝者眨眼,因為一張片子要300美元,實在是太可怕了。

《災難中心的面孔》成為了9/11之後最為令人震撼的系列作品之一,它的巡展從紐約中央車站大廳開始,巡展了全美7個城市,歷時一年。這套作品共拍攝了272人,5條狗和1隻龜,共227張大幅寶麗來照片。寶麗來公司,時代華納和摩根斯坦利等集團對此活動進行了資助,展出協同《災難中心的面孔》一書所得款項均捐助給了公眾事業。

自2002年美國七城市巡展後,《災難中心的面孔》分別在2006年9/11五周年紀念和2011年9/11十周年紀念時在紐約展出。

《災難中心的面孔》系列作品官網facesofgroundzero.com

第五章 盡頭

1. 只為塵與雪前文提到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在2000年的時候買下了「博物館相機」並改名為「Moby C」,他的意圖是用這個巨獸翻拍轉印《塵與雪》中的照片。

考伯特對待40X80的態度就如同對待一台普通相機,認為它僅僅是個創作所需的工具,他要的就是這台大傢伙能夠將自己作品中的那些仙美更大更特別的展示出來。麥克爾·卡布萊薩(Michael Cabreza)是考伯特團隊的攝影助理。他回憶當時為了製作《塵與雪》的展出照片,他和其他三位攝影助理,四個人一起操作 Moby C 將小小的35毫米底片翻拍成巨幅寶麗來,然後轉印到從日本進口的純手工制桑皮紙上,再塗上蜂蠟進行色彩的封存。這一套玄古般的製作過程確實產生了超凡脫俗的大幅作品。

2. 錯誤的決定最先製作出來的幾張轉印照片非常的精美:大象皮膚的粗糙紋理,水波輕柔的半透漣漪,都活靈活現,不同凡響。基於第一批照片的質量,考伯特想要再轉印更多的《塵與雪》劇照。他沒問寶麗來的營銷部——負責出售大型膠片的部門——直接跑去寶麗來公司在麻省的工廠,購買了50萬美元的P3型寶麗來底片。

有了底片的考伯特信心百倍,加大製作的產量,可沒料到的是,古法的製作過程在大量印製時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精細,這使得之後轉印出的照片質量極不穩定,有時好有時差,浪費了很多的底片。另外,考伯特也沒有聽勸,因為篤信日本紙和自己的能力,只買了底片回來而沒有買寶麗來公司生產的匹配正片和反應藥劑。這個錯誤的決定致使考伯特最終放棄了40X80即顯相機。

3. 盡頭與此同時,寶麗來公司因為本身不再擁有40X80即顯相機,所以就將庫存的底片分割成22英寸寬的畫幅留給20X24即顯相機使用。到了2008年的時候,已經沒有可供40X80使用的膠片了,這台巨獸也就走到了盡頭。考伯特將它「肢解」,存放於倉庫里,歸於塵雪。

巨獸走了,但大幅寶麗來的魅力並沒有消失。之前使用過40X80的藝術家們,如查克·克勞斯 (Chuck Close)、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等,將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仍有幾台存量的寶麗來20X24英寸即顯相機。直至今日,藝術家們仍在昂貴的創作成本下進行著大幅寶麗來的精彩還原。

weixin.qq.com/r/l0m6ojT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全文終


推薦閱讀:

混亂不堪的常識:關於攝影的分類
雪域佛音 · 庫拉崗日邊境穿行記(四)
2018年新年禮物之高清衛星圖下的南海
追溯英雄時代 · 遠征游牧之心白湖友誼峰(九)
北望阿爾泰 · 行走秋色中的喀納斯大地(三)

TAG:寶麗來Polaroid | 即時顯影InstantPhotography | 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