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例子:用人話,表達某個數學等式...

前兩天,新公司的領導要拍照。他們聽說我平常在擺弄單反,所以就決定找我拍。他們為我準備的拍攝工具是索尼A5000,這是一台APS-C畫幅的低端微單。這台機子的機身上沒有任何物理撥盤,所以光圈、快門、ISO都只能在系統菜單裡面調,我花了些時間調整到光圈優先模式(因為我一輩子在用光圈優先)。

按下快門,試拍一張,發現曝光不大准——我腦子抽了一下,最先想到的居然是去調快門速度(其實應該是調曝光補償)。我就開口問公司同事:你們有誰知道哪裡手動調快門速度嗎?結果大家表示不知道。

我回神想了一下,光圈優先模式下企圖調快門...幸好公司沒人懂拍照,要不然我這張老臉都丟盡了。

如果你不懂拍照的話,上面這段話應該也看不懂是什麼意思。閱讀這篇文章需要一些基本的成像基礎,不過我會盡量用人話來表達。但某些基本的概念,我實在是不想去解釋了。

不過我想通過這個例子來談一談,很多貌似高深的理論,甚至是數學表達證明的問題,其實都有合乎常理的邏輯解釋。這種邏輯解釋,其實就是「說人話」的典範。

有關成像雜訊

雜訊這個詞其實是從英文的Noise翻譯過來的。在中文裡面,雜訊其實原本只能表達讓人無法忍受的聲音。不過中國人發明了「噪點」這個詞,用以表達照片拍攝過程中,留下的雜訊——就是不屬於拍攝畫面的信息。受制於成像系統的性能,拍照過程中多多少少總會產生雜訊。比如我們晚上拍照,照片的暗部會出現一顆一顆的小顆粒,這就是噪點。

不過成像產生的雜訊未必是全部以「噪點」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比如長曝光留下成片的雜訊,根本就不是點)。所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直接用「雜訊」來統稱這種雜訊。很多大師所說的「信噪比」,這裡的「噪」就是雜訊。

在拍照過程中,產生雜訊的原因很多,也很正常。舉個例子,我們平常在說的圖像感測器的感光度,就是ISO100、ISO200、ISO400這麼個東西,表達當然是圖像感測器的感光能力。ISO200時,畫面亮度會比ISO100時亮一倍(光圈和快門不變的情況下)。那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覺得在這個地方要說人話還真是不容易。數碼相機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光電效應,就是圖像感測器接收光信號,光信號可以轉為電信號。你要問我是怎麼轉的,請自己去學習這個神奇的事情。這是基礎。

而ISO100、ISO200這種感光度的人為調整,實際上是對電信號進行放大。這樣一來,就可以起到拍出來的照片更亮的效果(當前主流單反感光度上限已經突破ISO102400了嘛!注意是10萬)。不過這种放大必然是會產生雜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感光度越大,雖然畫面亮度可有保證,但成像質量卻越差。

但實際上,成像雜訊的產生不止這一個環節,否則ISO50應該是純凈到沒譜了。可我們用ISO50拍夜晚,照樣有噪點嘛。

一個數學等式

好了,我要開始裝逼了。這一part,就是你聽不懂的部分,稍微看一下就可以。我們繼續來談雜訊的問題:上面說提高感光度,雜訊會越來越嚴重。但後面還有很多產生雜訊的環節,我們再說一個。

上面談到,提升ISO是對電信號進行放大。但既然是數碼相機,這些電信號還需要轉化成數字信號——這才叫數字相機,或者數位相機嘛!而且也的確唯有轉成數字信號,才能交給處理器去進一步處理。否則電信號處理個毛啊。這段說得夠清楚了吧?

進行電信號和數字信號轉換的機構叫做ADC,用他們行內人的話來講,叫數模轉換。在這個數模轉換的過程中,也必然會混入雜訊,甚至在電信號傳輸的過程中,也會混入雜訊(所以我們才一天到晚說,佳能低感下的信噪比很糟糕,因為電信號這一路傳輸的路太長了)。

所以拍照的整個過程差不多是這樣的:相機的圖像感測器感測器捕捉到外界的光——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信號放大(提高ISO)——數模轉換(電信號轉為數字信號,ADC)——數字信號處理——信號輸出(有照片了)。

下面來說你看不懂的東西。我們來看這個數學等式:

怎麼樣,是不是看不懂?我把這個等式的前半部分解釋一下。這裡等式最左邊的S(out)就是指最終輸出的信號,右邊S(in)是指輸入的信號。啥意思呢?

我們拍照,圖像感測器最開始接收到的光信號,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和轉換的信號,就是S(in)輸入信號。最終我們拍出來的照片(大致上可以這樣理解),就是S(out)輸出的信號。

這裡的N(f)和N(b)都是指雜訊,簡單地說,S(in)加上雜訊,就等於S(out)。這個可以理解吧?不過這個過程有些複雜。雜訊分成N(f)和N(b)——其中N(f)代表的是前端雜訊,N(b)代表的是後端雜訊。啥是前端雜訊,後端雜訊?

回看以下上面拍照的整個過程,信號放大,以及之前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產生的雜訊就叫前端雜訊N(f)——感光度提升產生的雜訊就是典型的前端雜訊;而後面的就是後端雜訊N(b)——主要其實是電信號轉為數字信號過程中產生的雜訊。

上面等式里還有個A。這個A是個變數,它相當於ISO感光度提升的量。這個值越大,前端雜訊N(f)的值自然也就越大(如前面解釋的,感光度越高,雜訊越多,成像越差)。所以A出現在等式的這個位置。

這樣解釋,等式前半段就應該差不多看懂了吧?(至於為什麼是S(in)+N(f)的和,再乘以A,是因為隨著ISO值的變大,輸入信號S(in)和前端雜訊N(b)是一起變大的,所以畫面變亮的同時,噪點變多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後半段。這裡其實玩了個數學遊戲,如果你初中物理就好好念的話,就很容易理解等式後半部分的轉換過程,就是將N(b)加個分母,然後合併到前面的括弧內。這個過程叫什麼來著?whatever。但等式後半部分這有什麼意義呢?

大神的解釋

其實這個等式是我從某位從事圖像感測器工作的高人那裡得到的(蘭拓科技也援引了這個等式)。他在原文中談到,你看這個等式,後端雜訊N(b)加上A這個分母之後,如果A這個值越大,那麼後端雜訊N(b)就顯得越是微不足道。你能理解分子分母是怎麼回事,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前文我有提到,其實A就相當於感光度嘛,就是ISO多少這個值。所以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當感光度越高(ISO值越大)的時候,後端雜訊N(b)就越是微不足道,此刻主要對輸出信號產生影響的就是前端雜訊N(f)了。

這麼解釋順理成章。

說人話

在看到這裡以後,我給大神留言了。我問他:你憑什麼把N(b)合併到等式的括弧里,然後加個分母A。我很清楚這符合數學法則,但它有什麼實際意義?

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憑什麼說感光度越高,後端雜訊N(b)就越是微不足道,你能不能說人話?或者從邏輯上解釋一下,為什麼是這樣?

結果高人很熱心,還給我回復了(估計是沒多少人看懂他的理論,所以他很不爽,終於看到一個看懂了的,所以要熱心解答),回了老長兩篇。從邏輯上解釋了原因。

他原話是這麼說的:「前端雜訊和後端雜訊的區別在於,是在(信號)放大前加入的還是(信號)放大後加入的,放大前加入的雜訊和信號同時放大,信噪比不變;放大後加入的雜訊不隨信號一起放大,顯然這時信號的增益越大,新加入的雜訊就越顯得微不足道。」

其實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我再翻譯一下:感光度(ISO值)越高,前端雜訊N(f)就越大——這個沒什麼爭議吧?前面反覆在強調的。實際上,提升感光度時,輸入信號S(in)和前端雜訊N(f)是同時被放大的,所以ISO值越大的時候,畫面越亮,但噪點也越多。簡單說,就是輸入信號S(in)和前端雜訊N(b)是同進退的,一個變大,另一個也變大。

而後端雜訊N(b)是獨立的,它不會跟輸入信號S(in)一起放大或縮小。所以當前端雜訊N(f)變得非常大的時候(也就是ISO值非常高的時候),原始輸入信號也被放得非常大,這個時候後端雜訊N(b)雖然仍舊存在,但其量級,跟放大過的原始信號、前端雜訊N(f)相比已經微不足道了。

好了,到這裡解釋就結束了。有聽懂嗎?這是從邏輯層面來解釋上面那個等式,講出等式後半段變形的合理性。

如果你看不懂,我也沒辦法了。

這有什麼意義?

摘取這一段拿出來說,其實是論證佳能相機以前的單反,為什麼在低感的時候寬容度很差,但高感的時候卻和別家相機差不多,這個問題的一部分。因為佳能的數模轉換ADC是外置的,產生了大量雜訊,也就是後端雜訊。在ISO值較低的時候,後端雜訊很突出,但隨著ISO值升高,前端雜訊和輸入信號一起變大,後端雜訊越來越微不足道,所以高感的時候也就幾乎沒什麼影響了。

最近佳能出的一些單反,比如80D已經改進了這個問題,所以低感時的寬容度明顯有改善。

推薦閱讀:

2017年個人影像紅黑榜
佳能700D和尼康D7000?
佳能和尼康 2014 年會出全畫幅新機嗎?趨勢是什麼?
如何評價佳能即將推出全畫幅無反?

TAG:佳能 | 攝影 | 微單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