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條消息)誰能總結一下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術思維?

不要說日本人就是不怕死,猛打猛衝,光靠這點,太平洋戰爭初期不至於把英美打的到處跑,太平洋戰爭各個階段日軍的戰術思維是怎樣的?


不請自來,陸軍的不太清楚,主要說說海軍的。

舊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戰術思路比較雜,有以海軍航空兵為主的新式航空戰,也有傳統的炮擊戰,雷擊戰,而海軍一直策劃的漸減邀擊作戰則從未實現過。下文主要是以時間為序大概的講講舊日本海軍的戰術思維,難免有不全的地方,望大家補充和指正。

太平洋戰爭初期

閃擊戰為主,充分利用航母艦隊與水雷戰隊的機動性,在盟軍為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之前將其擊潰,比如馬來亞海戰,印度洋海戰,泗水海戰,巴達維亞海戰都是貫徹這種快准狠的戰術思路,例如馬來亞海戰,對於情報的充分利用使得Z艦隊的行蹤完全被掌握,而這時日本海軍並沒有因為其現有水上力量不足而等待其艦隊主力前去攔截,而是直接派遣航空兵進行作戰,缺乏空中支援的Z艦隊自然難逃覆滅厄運。在戰爭初期獲得的巨大優勢並不僅是靠裝備的先進來獲得的,還得益於當時日本海軍成熟的海軍航空兵使用思路。

太平洋戰爭中期:

中途島戰役是第一個轉折點,日本海軍在此戰中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是讓機動艦隊擔負了過重的作戰任務,既要轟炸機場,又要擔負對艦攻擊,以日本海軍機動艦隊當時的兵力很難擔負這兩個任務。由於沒有充足的兵力對美國艦隊進行攻擊,自然給對方以可乘之機。所謂的命運的五分鐘也就此誕生。

瓜島戰役是第二個轉折點,日本海軍在此徹底將初期快准狠的戰術思路放棄了,謹慎小心貫穿始終。第一次所羅門海戰,三川軍一怕損失艦艇,在擊潰美國艦隊後並沒有進一步攻擊美軍運輸船。聖克魯斯群島戰役,雖然日軍擊沉美國一艘航母,但是己方也承受了一定損失,為了減少損失,山本便拒絕再為水雷戰隊提供空中支援。在後面的戰鬥中,缺乏空中支援的水雷戰隊自然是負多勝少,最終丟了瓜島。不過瓜島戰役還是充分體現了日本海軍在雷擊戰和夜戰上的優勢,最為典型的塔薩法隆加海戰,日本海軍憑藉魚雷以多勝少,也是瓜島戰役期間少有的亮點。

太平洋戰爭後期:

後期日本海軍在戰術思路和指揮上都體現了一種極其混亂的形態。特別是萊特灣戰役,從頭到尾都體現這種混亂,目標不清,協同差勁,各自為戰。西村祥治在缺乏空中掩護的情況下竟然就敢單獨突進。粟田健男乾脆自己提前跑了,唯一表現不錯的小澤治三郎則已回天乏力。整場戰役日本海軍毫無戰術可言,已經完全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海軍唯一的亮點應該就只有小澤治三郎了,馬里亞納海戰,如果不是受低素質的飛行員拖累,小澤的長距離轟炸戰術完全可以取得相當的戰果,萊特灣海戰中,又成功完成誘敵任務,將損失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不得不說是日本海軍最優秀的海軍將領之一。

總的來說,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戰術思路,由於日本海軍既重視戰列艦的建設,又重視航母的建設,導致艦隊決戰思想和海軍航空兵決勝的思想同時存在,既戰列艦隊和機動艦隊都作為主力,但是航母的地位又低於戰艦,其後果非常嚴重,直接導致了各艦隊之間缺乏協同,機動艦隊又缺乏支援的情況。

日本海軍過於謹慎小心的問題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就出現了,泗水海戰中掌握絕對優勢的日本海軍竟然一直與ABDA艦隊保持相當遠的距離不敢進行近戰,實在是讓人不解。

最後關於排名第一的答案,的確過於偏頗,而且也沒講日本的戰術思維啊,日本海軍輕視破交作戰並不是因為什麼武士道精神,而是因為其戰列艦隊主力在準備艦隊決戰,機動艦隊在四處搜尋美軍航母艦隊,而水雷戰隊在中後期又分散在護航作戰上,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去襲擊運輸線了。所謂三川艦隊不打補給艦我也在上文中說的很清楚了,跟武士道精神毛關係都沒有。

—————————————2月2號更新——————————

日本海軍在戰時的戰術完全歸結於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我認為是過於偏頗的。

輕視破交作戰並不是因為受到武士道精神影響而不屑於去打,而是受兵力所限無法開展。戰列艦隊一直處於備戰狀態,準備與美軍主力艦隊的艦隊決戰,除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的挺身艦隊和萊特灣海戰,都沒有參加過什麼像樣的作戰行動。機動艦隊作為實際上的主力一直活躍於一線,尋找美國海軍航母伺機殲滅,但是在中途島一戰損失一二航戰之後,機動艦隊實力大減,根本無法再分兵進行破交作戰。水雷戰隊在馬來亞戰役時和之後也是一直處於一線,除了與美國重巡艦隊作戰之外,還要擔負護航任務,無論是瓜島的護航還是其他戰線的護航作戰,都是由數量不足的水雷戰隊的負責的,已經兵力緊張的水雷戰隊又怎會有多餘的兵力進行破交作戰。而潛水戰隊則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一直在對美軍主力艦隊進行漸減作戰,並且也進行了對美軍運輸線的攻擊。但是1942年的美軍護航艦隊已經擁有了先進的反潛裝備和有效的反潛戰術,以潛水戰隊的整體實力自然難以取得什麼戰果


首先說下吧,剛開始日本海軍是主和(看評論大家表示歧義很大,於是修正下,這裡的主和的對象特指美國)的,後來因為陸軍篡權,才被逼和美軍開戰。

太平洋戰爭初期:偷襲珍珠島,聯合艦隊佔優,壓著美軍打

由於被迫和美軍開戰,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相當清楚美國的工業實力,求的就是一個字,要在最短的時間擊潰美國海軍,唯一的方法就是偷襲。因此有了偷襲珍珠港這一幕(可惜美國航母不在)。這之後,聯合艦隊依靠先進的裝備,第一,第二航空戰隊(赤誠加賀蒼龍飛龍)優秀的飛行員,零式戰鬥機無與倫比的性能(當時),稱霸太平洋。

太平洋戰爭中期:中途島,飢餓島,拉鋸戰,互有勝負

山本對於美國的航母相當頭疼,想伺機決戰,於是讓南雲進攻中途島,引誘美軍決戰,擊破美海軍有生力量,然後想辦法找美國談判。可惜自己的電報密碼被美國人破解了一大半,南雲又不善變通,最後中途島算是打了個平手吧,可是聯合艦隊最優秀的一,二航戰都沉里,其中大量的損失優秀的飛行員對日本艦隊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力面前,你轟沉他一艘,他早出2艘。日軍沉一艘,那基本就真的少一艘了。

後來日軍在飢餓島(瓜達爾卡納爾島)鋪設機場,想攔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航運線路,可是不巧被美國捷足先登,被美國搶走了,於是山本又揮師南下,當時日美海軍戰力已經基本持平。又是一場拉鋸戰,日美損傷相當,可是在美國全開的戰爭機器面前。。。

太平洋後期:馬里亞納,美軍憑藉強大的科技,工業生產力,默秒全

不提了,根本沒法打,日軍的雷達還不如肉眼,防空火力簡直逗比,沒法玩了,不是一個時代了已經。

至於日本的頑強精神嘛

1:不怕死,神風特工隊

飛行員的神風行為,零式戰鬥機的設計等等等等,都重視進攻而忽略防守,這導致的問題就是一開始日本有錢,培訓的起飛行員,死了不怕我再培訓,這樣的精神稱霸太平洋。可是後來,自己的補給線被美軍潛艇騷擾,沒錢培訓飛行員了,零式戰鬥機的缺點又被美軍發現,海戰制空權基本就一直被美軍確保。

2:武士道:就是不打補給艦,就是不重視真差

日本有一種武士道精神,覺得打對方的軍艦才是純爺們,偵查啊,轟對面的補給艦啊都是娘炮行為。

結果嘛,中途島因為偵查兵派遣太少,被美軍搶得先機

飢餓島的三川艦隊,夜戰完爆美軍艦隊,結果就是不打人家補給艦,最後美國人大搖大擺帶著重型武器上瓜島,活活氣死日本陸軍。

後來在瓜島上的拉鋸戰消耗戰開始之後,也是很少對美國運輸艦下手,這就導致了在島上的地面作戰中,吃飽喝足的美國人就守著陣地等日本人餓死就好了。。


大日本帝國陸軍的目標:陸軍是帝國的希望,海軍竟然把我們扔在島上不管不問。

大日本帝國海軍的目標:陸軍那些土老帽竟然要用我們寶貴的軍艦送補給。

至於美國佬,等我們把陸(海)軍那些非國民打趴下,再找你們算賬。


我來講講日本步兵分隊進攻戰術。


舊日本帝國軍隊十分強調攻擊速度和首次突擊力,在兵力不足時也要敵翼側實施冒險的攻擊,或者進行包圍作戰;注重攻擊的突然性,強調從夜間發起攻擊(所有國家的軍隊都會進行夜間攻擊,但是相對於其它國家軍隊來說,日軍遂行夜間攻擊似乎更加經常)。拋開其各類條令教範的因素,從日軍的戰鬥實踐來看,其步兵攻擊也存在很多缺陷:戰前偵察不充分,逐次投入攻擊,攻擊分隊之間、攻擊分隊與火力分隊之間缺乏密切的協同,由於缺乏火力與裝甲分隊的支援,其前沿攻擊分隊往往注重自殺式突擊。


從日軍軍隊的編製來看,步兵排的官方編製通常是:54人,3挺輕機槍,3~6具擲彈筒,戰鬥中,基礎得到一挺輕機槍的支援。與其它國家不同,其步兵班通常被稱為「輕機槍班」,以強調步兵對自動武器的依賴。


日軍強調,即使是在近距離,在步兵排這一級也要進行包圍攻擊。2個步兵班將實施正面攻擊,牽制防禦者,使其固定在陣地上喪失機動性,1個步兵班向敵翼側機動,並從翼側發起進攻。攻擊中,由輕機槍、步槍、擲彈筒提供壓制火力,實施翼側攻擊的步兵班經常採取欺騙偽裝措施,從防禦者意想不到的地點或者是難以通行的地點發起攻擊,以達成攻擊性的突然性。當然,排長通常與實施牽制的2個步兵班呆在一起,實施翼側攻擊的步兵班則由該班班長實施指揮。


雖然日軍的各類條令和教材不大強調從正面發起攻擊,但士兵們經常被灌輸一種被稱之為「武士道」的觀念,強調以依靠強大的精神力量,克服武器裝備的不足,向敵發起勇猛衝鋒,殲滅敵人。所以實際的戰鬥往往會演變成正面進攻。複雜地形和敵人的防禦,將會對包圍戰鬥產生交大障礙,只能進行滲透和刺探性攻擊,以確定防禦者的薄弱部位,但由於上述原因,正面的攻擊通常會失敗。當然,日軍的這些滲透性攻擊,其攻擊目標通常為防禦者的戰鬥隊形後部的指揮所、炮兵陣地和各類保障庫室。如果有坦克,日軍僅僅作為一種支援武器,來掩護步兵的行動。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無論是建設還是訓練 都是圍繞著「九段防禦」來進行的 無論是初期的偷襲珍珠港 還是進攻威克島、關島之類 都是為了這一戰略而服務的 南下印度洋作戰則是為了應對大本營假想的和美國海軍的最後決戰而進行的資源掠奪 通過一次大規模決戰的勝利來迫使美國和談 讓其承認日本在亞洲的利益 這樣的防禦戰略是完全借鑒了日俄戰爭時期的手段 寄希望於再次打出 對馬海戰那樣的勝利 贏得談判的籌碼(日俄戰爭中 日本雖然贏了 但毛子不肯賠錢 也不知道日本為何會自認為這樣的方針沒有問題)

太平洋戰爭初期 聯合艦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由機動部隊快速向外擴張 爭取儘可能多的戰略防禦空間 同時掠奪資源 以供主力艦隊在最終決戰時使用 因此這一段時期的聯合艦隊往往尋求在盟軍作戰力量集結前發動攻擊 戰術也多為兇猛的快速突擊然後分割包圍

然而杜立特空襲將這一戰略攪亂了 日本海軍大本營意識到 美軍還是能越過太平洋對其本土發動攻擊 在珍珠港漏網的美軍航空母艦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此後的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 目的都是為了殲滅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 這一階段的日本聯合艦隊改變了戰略 但是無論是在前線的機動艦隊 或者是在後方待命的主力艦隊 在訓練以及思想上 都是服務於「九段防禦」這樣的防禦性戰略 之後無論是珊瑚海海戰磕磕碰碰的擊沉「列剋星敦」 還是中途島海戰中雜亂無章的兵力分配 偵查部署以及分工合作 都顯示出日本聯合艦隊對於主動出擊尋求艦隊決戰那毫無經驗的拙劣表現 這一段時期的聯合艦隊戰術充滿矛盾 既希望機動艦隊能獨立完成殲滅美軍艦隊的任務 又做出了以機動艦隊為誘餌 然後用主力艦隊來殲滅上鉤的美國海軍的作戰計劃(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又再次的使用了這樣並不適合日本聯合艦隊的戰術) 在具體戰術運用上 強調了「誘敵」這一較多用於防守的戰術 所以負責「進攻」的誘敵部隊往往猶豫不決 而負責伏擊的主力艦隊則往往無所事事 常常呈現出前線的機動艦隊瞻前顧後 後方的主力艦隊熱情高漲卻又望眼欲穿這樣的兩極態勢

在中途島海戰把「第一航空戰隊」搭進去後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戰略方針再次發生改變 由於戰略主動權已經易手 所有圍繞「九段防禦」的戰略部署都已經陷入被動 為了不讓形式惡化 海軍大本營再次回到了防禦戰略而不是通過大規模的進攻來奪回主動權 寄希望於通過穩固的防守來消耗美國海軍的進攻力量 然後再進行艦隊決戰 以求一錘定音 但美軍出其不意的奪下瓜島 讓南太平洋戰線之前的防禦努力都化為泡影 不能忍受戰略防禦空間進一步縮小的日本陸、海軍大本營 自己跳進了瓜島以及之後一系列的南太平洋戰役這一巨大的資源粉碎機 這一段時期的日本海軍戰術分位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瓜島的爭奪中 無論是炮擊亨德森機場 還是「東京快車」的運輸行動 都要求進攻的突然性 以及隱蔽性 因此夜戰較多 戰術多為利用夜幕的掩護 依靠魚類射程的優勢發動攻擊 在盟軍艦隊處於混亂狀態時 儘可能的給盟軍放血 然後快速的撤離戰場 第二階段則是在爭奪瓜島無望後 希望靠擊敗南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海軍 斷掉該地區美軍的補給 從而重新掌握南太平洋戰線 此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戰術上攻擊性較強 且已經具備了主動出擊的能力 因此在聖克魯斯海戰期間 美國海軍損失頗為嚴重 聯合艦隊其戰術也從原來的到處分兵 改為集中力量 通過對「點」的突破 來帶動對「面」的反撲 但因美國工業實力實在IMBA 架不住「餃子」級航空母艦無論是在質還是量的對比中都具有巨大優勢 所以在這一階段的反撲 也最終被頂了回去

到太平洋戰爭後期 由於在戰爭中期的巨大消耗 此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多處於消極防禦狀態 受損的軍艦無法得到完善的修補 油料供應也日趨緊張 而東拼西湊 好不容易才稍微恢復點元氣的海軍航空兵卻又輕易的大部分葬送在馬里亞納海戰 面對菲律賓到日本本土之間這一條補給線即將被切斷的的殘酷現實 日本聯合艦隊被迫發動艦隊決戰 即「捷號作戰」 這次作戰以日本聯合艦隊各部全體出動 毫無保留 不計損失 力求殲滅美國海軍主力 將美國拉到談判桌上 在戰術上 日本聯合艦隊首先將通過陸基航空兵力量 對美國航母艦隊發動打擊 然後由小澤治三郎的第三機動艦隊作為誘餌 將美國海軍主力引誘出萊特灣 西村祥治的第三分艦隊負責吸引美軍航母的火力 再由栗田健男指揮的第一游擊艦隊和志摩清英指揮的第二游擊艦隊殺入守備空虛的萊特灣登陸場 殲滅正在登陸灘頭的美軍部隊 這樣的作戰對各個艦隊之間的配合要求極高 其成功概率也相當低 其結果是陸基航空兵發動了看似卓有成效 實則以卵擊石的自殺式進攻 不僅沒能重創美軍航母 自己倒是瀕臨毀滅 而小澤機動艦隊雖然成功將美軍主力引誘出洞 但架不住自身實力有限 被美軍打了個半死 西村艦隊則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後的戰列艦對決中悲慘的背景板 除了一艘驅逐艦 其餘戰艦均被擊沉 栗田艦隊在忍受了巴拉望水道 錫布延海的損失後 殺入了萊特灣登陸場 卻成就了「塔菲三號」的威名 在與美軍護航艦隊糾纏一陣後 在被美軍包圍前撤離戰場 保住了聯合艦隊主力 這一階段的日本聯合艦隊戰術屬於異想天開 雖然設計精密但卻違背現實 如果說之前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戰略和戰術上是雜亂無章和前後矛盾 那這一階段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戰略和戰術上已經是處於無比混亂之中 已經完全無法判斷己方實力和戰場態勢了

至於最後的「天一號作戰」 完全是為了自殺而自殺了


沒事幹看太平洋戰史真是替日本人捉急,日本海軍戰略真是奇怪,技戰術前期還行,可惜進化太慢。比如零式從頭用到尾,已被對手吃透,長矛魚雷也是。反觀美軍每一戰都在進步,瓜島附近歷次海戰即如此,前期被日軍魚雷痛扁到後期炮瞄雷達熟練運用打的日軍晚上都不敢出門,戰術的基礎還是技術,沒有技術進步戰術上恐怕很難有大變化。


率先發展航母又痴迷大炮巨艦,老是想著戰列艦對轟,結果被美帝在蘇里高打出完美雙T直接ko。 無視航母時代的發展,花巨資造大和,武藏這種戰列艦,還不如用這資源去造航母戰機,培養飛行員。 對寶貴的人力資源極不重視,太平洋戰爭前期多年培養出來的優秀飛行員全部送完,直接導致44年已經無優秀飛行員可用。過度重視精神忽視物質科技力量,面對美國這麼強大的對手,不知己不知彼,還在一遍又一遍用萬歲衝鋒這種垃圾戰術去懟美國武裝到牙齒的火力覆蓋。海陸嚴重不和,到處謊報軍情,簡直就是笑話。 綜上,鬼子的太平洋戰爭打的就是個笑話,從他開始挑戰美國在太平洋地位的時候,失敗就是已經註定的。


張鼓峰1938
  張鼓峰又叫刀山,按蘇方地圖,張鼓峰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沙草峰為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Заозёрная高地當然是固有名詞,俄語稱「扎奧澤爾納亞」,意為「湖彼岸的高地」之意,坐落敬信鎮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國界線上,海拔155.1米。這兒所說的湖,指坐落兩個高地東側的哈桑湖(長池)。蘇聯把張鼓峰事情叫做「哈桑湖鄰近的戰役」是起名於這個湖的。而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意思是「沒有姓名的高地」,也就是無名高地。山的東面和北面是俄羅斯的哈桑湖和波謝特草原,西北與沙草峰相連,西南與141.2高地相望,南面是防川村駐地,東南約2.5公里處是中、俄、朝三國的交界處。沙草峰坐落張鼓峰西北2公里處的我國境內,海拔77.1米,東隔沙草峰泡子到中俄邊界線1.2公里。「滿洲國」以為張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疆域,把它劃入了琿春縣界,首要依據如下:

  1、依照1886年《琿春界約》,邊境線經過張鼓峰東側山麓。

  2、依照1909年游琿春邊務處員同駐洋館坪我國軍隊一起製作的地圖,邊界線經過坐落張鼓峰東側的長池(哈桑湖)以東區域,走向是由南到北。

  3、1911年由俄國顧問部查詢並製作的地圖,縮尺八萬四千分之一,邊境線和上述「2」中的邊境線相同。

  4、再有1915——1920年東三省陸軍測量局發行的地圖中,邊境線是經過比上述「1」中的邊境線略為偏東的當地。

  但是蘇方卻不提由俄國顧問部製作的地圖,而主張按琿春界約規則的邊境線經過哈桑湖西側,並以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張鼓峰)歸於蘇聯疆域。最終,「滿洲國」方面主張邊境線在張鼓峰東側,因而張鼓峰歸於「滿洲國」疆域,而蘇聯方面則堅持主張邊境線是經過張鼓峰山頂的。

  所謂的「張鼓峰事情」,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

  其實,日本帝國主義侵吞俄國的野心久已有之,1904年與沙俄開戰,僅僅是其「降服」俄國的榜首步。1907年,日本國會經過的《帝國之國防方針》中,就將俄國視為「敵國」,作為「榜首進攻方針」。1918年6月,又把蘇聯稱作「假想之敵國」。1931年佔據東北後一直在積極地進行對蘇作戰的預備。其時身居關東軍顧問長要職的東條英機在1936年6月給日本顧問本部的一封電報中寫道:「要以咱們的武力能及,應首要打擊南京政府,消除咱們後方的要挾。」清楚明了,日本的戰略方案是:先佔據我國,然後侵犯蘇聯。其時的國際形勢是: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組成軸心國,互相支持對方的侵犯戰役。而英法等國則採納綏靖方針,慫恿日本把侵犯鋒芒指向社會主義蘇聯。而在日本統治集團內部,由於戰略方針沒有斷定,故日本大本營決議對蘇聯建議一場小規模的試探性進攻。

  蘇聯方面也在親近注視著遠東形勢,並相應地加強了自己的防護力氣。但蘇聯並不想卷進戰役,一起也期望防止西與德國、東對日本兩線作戰,曾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締結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主張,均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斷然拒絕。

  1938年7月,日本政府照會蘇聯政府,聲稱日本顧問部的地圖上,中蘇國境地線繞過哈桑湖東岸,又說每年清明和中秋,朝鮮族都上張鼓峰祭掃墳墓,可見是「滿洲國」疆域。照會強烈要求把哈桑湖一帶劃為日本「屬地」。蘇聯政府斷然拒絕了日本政府的這一要求。

  7月15日,三名日本武士身著朝族服裝,帶著照相機和望遠鏡,由兩位當地導遊領路,公然進入蘇聯境內製作和拍照蘇聯的邊境軍事設施。此刻,潛伏在間隔他們100米處的蘇聯邊防武士俄然建議突擊,當場擊斃日軍1人,其餘人等慌忙逃走。

  此事端成了張鼓峰事情的導火索。日本政府緊急照會蘇聯政府,要求蘇聯當即從張鼓峰一帶撤軍。蘇聯毫不退讓,宣布聲名稱,日軍侵入了蘇聯疆域,而且「肆無忌憚」,蘇軍是在深惡痛絕的情況下回擊的。日軍要求蘇軍當即撤出張鼓峰一帶,並叫囂如不撤軍將採納「必要的措施」。蘇軍未予理睬。

  1938年7月9日,蘇軍在張鼓峰構築工事。日軍決計以武力對蘇聯的軍事實力進行「偵查」,駐朝日軍(日本朝鮮軍)第19師團受命向圖們江南岸邊境區域集結。

  7月16日,日軍大本營陸軍省正式向日本朝鮮軍發布了向蘇朝邊境區域集結的指令。對此,蘇聯外交公民委員會受命聲稱,任何要挾都不能恫嚇莫斯科。

  7月29日,日軍以2個小隊的兵力與在沙草峰構築陣地的蘇軍小分隊發生交火。

  7月30日,日軍使用黑夜渡過圖們江,到防川作最終集結。

  7月31日深夜12時,日軍部署朝鮮洪儀里的150毫米榴彈炮向張鼓峰蘇軍陣地開炮炮擊,拉開了張鼓峰事情的前奏。31日,日軍先後佔據張鼓峰和沙草峰,將蘇軍逐出該區域。

  8月2日,蘇遠東方面軍第40步卒師施行反擊未果。

  8月6日,經過彌補的蘇軍再度建議進攻,遭日軍頑強抵抗,兩邊發生激戰。

  8月7日,蘇軍一舉佔據58號高地。並於8日和9日先後佔據了張鼓峰和沙草峰部分陣地。

  8月10日,日軍妄圖奪回陣地未果,精疲力竭的日軍遂向蘇軍乞和。當日,兩邊簽定停戰協定,並於次日(8月11日)停火。

  8月13日,日蘇兩邊在張鼓峰東南坡交換了陣亡人員屍身和戰俘。至此,歷時13天的張鼓峰戰役宣告完畢。

  8月14日,日軍受命撤離張鼓峰區域。

  此戰,蘇軍憑仗優於日軍的武器裝備、戰役指揮和諸軍兵種協同作戰才能,挫折日軍北進妄圖。日軍陣亡526人,傷914人;蘇軍陣亡236人,傷611人。

  有意思的是,依據日本朝鮮軍公布,蘇軍丟失如下:傷亡約為4500名;被擊毀坦克96輛、步卒炮16門、機槍3挺;被擊落的飛機3架。日方緝獲步槍105支、自動步槍3支、輕機槍16挺、重機槍6挺、車載機槍4挺、榴彈炮2門。而在蘇聯揭露發行的戰役史書中,看不到任何有關蘇軍丟失的記載。好像有這樣一種傾向:假如蘇軍遭到沉重丟失,那麼在它出書的戰史著作中,就往往不做任何記載。

  張鼓峰事情後,日軍把防川一帶劃為「禁區」,強行把洋館坪、檜忠源、沙草坪、防川四個村的140多戶居民遷走,使這兒成為無人區,一起又在防川鄰近的圖們江上立樁堵江,封閉圖們江航道。從此,我國使用圖們江航道的出海活動被徹底中斷,在東北堅持抗戰的東北抗聯與蘇方進行聯絡並尋求幫助的途徑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脅迫。

  張鼓峰之役的失利和隨後的諾門罕戰役的慘敗給了其時日本軍方決心極大的打擊,以致於取消了本來的西進方案轉而把戰略重點放在我國和太平洋戰場。日本在30年代後期軍事戰略重心搬運首要有一下幾個原因。榜首、堵截從法屬印支道路向我國輸入的很多物質幫助。建議全面侵華戰役之後,日本沒能如其預料地短期內消亡我國,而是進入了持久戰。日方以為其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外部幫助不斷輸入。而據其時日本軍情組織情報,僅1940年6月從法屬印支線路和華中華南濱海輸入我國的物資就達21000噸,佔總流入量的66.7%。[27]因而,對該線路的操控有利於儘早完畢對華戰役。其次,日本出於經濟和戰略安全的考慮。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發展經濟和安全所需資源首要來自外部,石油等戰略物資更是依靠美國。據美國國務院估量,其時日本建議侵華戰役的軍需物資有54%依靠從美國的進口。[28]而美國在1939年俄然終止《美日商約》則使日本感到美國對日本的安全的要挾。而東南亞許多當地具有豐厚的動力。其時日本每年大約需求500萬噸石油,但自給率缺乏10%,而荷屬東印度年產石油高達800萬噸。[29]因而,佔據東南亞區域能夠有用保證日本對外軍事戰略所需求的動力。一位美國學者也指出:"日本想使用英國在歐洲的失利操控它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是一個具有驚人資源的區域,他們以為這樣就能夠將我國的綿長戰役進行到滿意的結局。"[30]

附件:【課堂習作】太平洋戰役原因淺析——兼論大國興起與戰役--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itons and Foreign Policy.htm


占點便宜,還想要對方不還手。最後被摩擦


尼米茲對日本海軍的戰術評價是:對多個戰略目標展開攻擊的同時,力量的分散從而失去了重點。 可以說日本除了偷襲珍珠港成功了,後面制訂的所有的戰術全部一塌糊塗。珊瑚海海戰開始一路輸到東京。


打哪算哪,游移不定。


推薦一本書,軍國的幕僚。


推薦閱讀:

少先隊時刻準備著!2018年2月11日,小小英雄科季克88周年誕辰。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八)塔薩法隆加海戰 03
一段希特勒演講的爭議
希特勒如何用宗教原理給人民洗腦?|《彎曲的脊樑》

TAG:日本 | 歷史 | 軍事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