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條消息)為什麼有人能做到淡薄名利?
02-19
淡薄名利實在是太難了。做到的人是外星人嗎?
借題說說。
淡薄名利是一種價值觀,但真正淡薄名利絕不會去教育他人淡薄名利。
為什麼他們要強迫別人淡薄名利?因為他們不是真正地淡薄名利,他們希望別人沒有名利,這樣自己的利益才不會受損。
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根本不會去當教育家。無名是富人的奢侈品。
淡泊名利的前提是你有了名利。
從未得到也就無從失去。沒有名利,也就沒有淡泊名利這一說。
所以大多數人所謂的淡泊名利,都是瞎扯淡,得不到退而求其次罷了。
村上春樹不就說了
所謂有錢人的好處就是,可以裝沒錢。
而窮人則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是真的沒錢了。
所以說一個窮人節儉,無異於罵人。
看不見的頂層
一個看不見的階級。他個的錢來源於繼承遺產。他們曾經喜歡炫耀和揮霍。後來,他們在媒體,大眾的嫉恨、慈善機構募捐者的追逐下銷聲匿跡了。 「當我想到一位真正的富人時,」一位波士頓的藍領階層人士說,「我想到的是那些你從公路上壓根就瞅不到影子的大宅的主人。」所以,我們或許可以乾脆把最高等級稱作「隱蔽的階級」,他們的豪宅從來就建在遠遠避開街道或公路兩側視線的地方。他們喜歡隱匿在山裡,要麼就遠走希臘或加勒比沿岸的小島(他們往往會買下這些島嶼),但求能暫時避開世人的嫉妒和種種煩擾,避開懲罰性課稅,最後,避開政府對私有財產的徵用。萬斯·帕卡德推測,正是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嚇壞了那些巨富,教會了他們在炫耀自己的財富時變得「謹慎,幾乎一言不發」。從三十年代開始。大批財富從一些很能鼓勵表現僻的地方(比如紐約上城第五大道的豪宅),轉到了弗吉尼亞的小城鎮,紐約州北部的鄉村,康涅狄格州,長島和新澤西州。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索斯廷·范伯倫在《有閑階級的理論》中諷刺過的情形與今日相比可謂大異其趣。在他那個時代,富人們喜歡鋪張聲勢地炫耀自己,奢華的僕人和隨從隊伍就是明證。如今他們藏匿了起來,並非只為逃離妒忌和報復,也是為了躲避媒體對他們的曝光。他們的心機和殘忍與范伯倫時代相比亦大有長進。他們尤其想逃避一個根本不為范伯倫當年所知的更嚴重的威脅:福利基金會的乞討。那些身著三件套筆挺西裝的行乞者,總是成群結夥不屈不撓地打攪著這些有錢人。在美國,巨富的最大滿足曾經來自炫耀;如今,他們不得不隱居山林。真是堪稱憾事。 不僅只是豪宅被藏了起來,「看不見的頂層」的成員們也紛紛從他人的窺視和探查里消失了。這一等級的人們往往會極力避開社會學家、民意測驗者,以及消費調查人員們詳盡的提問和計算。無人對這個等級做過細緻研究。因為他們的確看不見。一位「看不見的頂層」的成員極可能會輕蔑地將一份調查問卷扔在地板上。這種視而不見的作風倒是與「看不見的底層」頗有幾分神似。正是從這裡,我們開始觀察到美國等級制度當中最奇妙的一幕——「看不見的頂層」和「看不見的底層」之間那奇特的酷肖,如果實非「源自兄弟之情」的話。
——保羅-福塞爾 《格調》
淡泊名利不等於不要名利,而是名利來的時候,淡泊地收下;名利走的時候,淡泊地說再見。
因為他們不在你的圈子裡,所以淡泊你認為的「名利」。他們也有他們的名利要追逐。
就跟你看幼兒園小朋友什麼什麼比賽獲獎,心裡很不屑一樣。------現實中的例子,我爺爺奶奶是教師,五六十年代是知識分子了,鄰居都覺得他們倆清高……其實真實是他們倆加起來賺一百多塊,又不肯多生孩子,而那時一個男人經常是五十塊錢就要養活全家七八個孩子,說不定還要寄錢給父母。他們倆之所以讓人覺得清高,是……有錢能使磨推鬼。
得到過一定高度的名利才能淡泊名利,沒得到過也得不到的還安慰自己淡泊名利的,是阿Q精神吧。
這不就是個價值觀不同嘛,我若是現在給題主 10 倍於當前年薪的現金,代價是壽命減半,估計題主也不肯吧?
我們的文化中,總是把淡泊名利作為一種美德來宣傳,在我看來,這個詞卻是中性的。取決於三觀。淡泊名利的人心中了解他想要什麼,怎麼過日子他最喜歡也不後悔。在現在社會,大家都以為錢越多,地位越顯赫就是幸福,很多人過的壓力大不快樂,他們並沒有思考,這是不是真的是他們想要的,不可能每個人都站在金字塔頂不是嗎?所以,想的明白,就不會再功名利祿中受苦受累,就能夠放輕鬆,淡然處之。淡泊名利的人一般不會逢人就吹噓自己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是一種生活狀態,不是一種裝逼工具。對於他們來說,安寧在心裡,這些人接觸起來和普通人一樣,,或者接觸起來就覺得這個人挺想得開的
如果除了淡泊名利之外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我想試試
大臣被殺:好名
小國被滅:好利
先拿起,才能放下
因為已經有了
慾望是不分貴賤的。慾望是人性的火花。普通人淡泊名利不是什麼好事。為了名,為了利,只要有能力而且不是目光短淺,照樣能幹出大事業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淡薄名利的人被迫創造一番事業?
※誰能解讀南派三叔1007發的最新微博?
TAG: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