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幼兒園有哪些利弊?
最大的弊,就是孩子跟父母分開太久。孩子無人依戀,容易缺乏安全感。孩子最需要學的,不是知識,而是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如果連社會最基本的親子關係都沒有機會建立,將來他們怎樣跟其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
另外,如果放棄自己跟孩子在一起遊戲、一起成長的時間,放棄以自己榜樣影響孩子的機會,生他們幹什麼?前一陣香港反國教時,有位出租司機說過:如果生個仔給你洗腦,我還不如直接生個SB。
唯一的「利」,也許是省下父母的時間吧,讓父母可以專心掙錢、專心玩。首先 我是上寄宿制幼兒園的,不僅是幼兒園,我連小學、初中、高中到現在大學也都是寄宿制的
其次 我現在依然健康成長,不反社會,反而融入新環境很快,和爸媽的關係和同齡人一樣時好時壞,有時候會吵鬧但是依然愛他們,也從沒有懷疑過他們是否愛我
之後,開始正式回答這個問題...
利:從小的獨立生活讓我與各種人交流都基本無障礙,大多數情況下遇上什麼事能比同齡人處理的要成熟冷靜,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會很強,對陌生和環境人也不太畏懼,對別人的關心很珍惜
弊:不想家,對人情會比較淡漠
其實我覺得上幼兒園的時候讓小孩兒上寄宿制學校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小孩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不會去思考」爸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才把我送到這「(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孩子是從上小學中段的時候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的,上寄宿制幼兒園會讓孩子知道怎麼和同齡人相處,怎麼照顧自己和別人,生活中的很多道理和禮貌問題(在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邊有的孩子會被溺愛而得不到應有的基本道德教育)......當然,這也要看你想要培養出怎麼樣的孩子,如果你想要的孩子是一個長大以後會一直膩著你不離開你的孩子的話,就放棄這個想法吧
最後,我覺得應該也要看孩子自己的情況吧,如果之前一直是和父母住的話可以送去寄宿制幼兒園,但是如果是和爺爺奶奶住的話最好是在念幼兒園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多相處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將來念寄宿制幼兒園,這是我最最直接的看法。。。看完你就不會考慮利弊了:
寄宿制幼兒園的終生小惡夢 - 多動媽咪真人篇
2016-02-03 多動媽咪 媽咪看天下文:多動媽咪 圖:兜兜小朋友作品
一天吃三個雞蛋後的源源腦動力
文思枯竭好多年,今天突然思如泉湧,想寫點什麼。這些年每天日子過得很紛亂(在快樂的基調上),除了大便時候可以一個人靜靜坐著思考點什麼,其他時候基本上被各種事情推著急步前行無暇停歇。
很多時候我在房間裡面踱來踱去,焦急地想趕快理清一天的時間安排,卻在這思來想去中又荒廢了個把鐘頭。容易後悔,容易怒,擔心別人不能完美勝任我交代的事情,導致凡事必須親力親為。選擇障礙,睡眠障礙,糾結各種零零碎碎事情經常把自己搞到心力交瘁。
在這樣一種接近廣泛性焦慮症的狀態下,我居然保持了細微觀察及總結他人的習慣,電腦般篩選著身邊流竄的各種信息,隨時隨地有意識地觀察著這個世界上各種形形色色人群。梳理出自成一派的平等邏輯觀。這種習慣與能力很有可能得自幼兒園。
自從幼兒園被軟禁三年(全托寄宿制),我的叛逆就不可能再被撲滅(也有人覺得可能是天生但我喜歡把自己大批缺點的形成歸咎到全托這個事情上),對於被禁錮期間的當時當刻的痛苦感,到今天三十幾年後依然新鮮濃烈仿似昨日之事。所以請但凡有一星半點想送孩子去全托的家長,讀完下面。
小班的時候,我表現非常好,每天第一個疊好被子整理好床鋪,老師布置的任務都能最快最好完成,堪稱完美寶寶典範,然而很快我發現,表現再好,老師表揚再多我依然還在這裡,絲毫不能改變命運,作為絕對的弱勢群體,認命是唯一的出路。日子過得很慢,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絕望與痛苦中等待周六(下午五六點媽媽才會來接,周日是唯一回家過的一天)。度日如年的每一天早上,幼兒園規定9點必須大便,大不出就反覆大,留在廁所直到大出為止,最終到十點半還無所出的朋友們,名字會被大寫在黑板上: 今天xxx,大便沒大出(這直接導致了互借大便事件的頻發,大出兩條的小朋友可友情贊助一條半條給一無所出者)。我吃肥肉會嘔,但必須吞下;入睡困難,卻必須假睡。每天討好著老師。憑藉畫得一手好畫(零技能小朋友在裡面只能自求多福),倍受寵愛。惜花無百日紅,中班下學期,轉來一個會翻六面魔方的漂亮女孩也深得老師歡心,就此與我二分天下分庭抗禮。班中同學紛紛站隊,形成兩大陣營。開啟了北喬峰南慕容的新局面。
每周六是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媽媽來接出牢籠,但殘酷的是隔天晚上就已是最痛苦的時刻,因為黎明來時要回籠。周六媽媽接我出來後那種歡天喜地,亂蹦亂跳,讓媽媽現在回想起來頗為內疚。和我說了好幾次抱歉。但我是真心不怪媽媽的,媽媽十年支內(支援內地建設),失去太多屬於自己的光陰,感到落後了想要追上而努力工作,令人敬佩。
我們這些還未懂得掩飾人性缺陷的孩童們,在全托幼兒園中展示出的是猴山中簡單的現實與殘酷,人之初,善的本善,惡的本惡。得老師寵的小孩就被前呼後擁,反之則被眾人欺。勢利,牆頭草,說謊,打小報告,挑撥離間。。。成人世界可以有的「猴山」里都有。在這裡只有適者生存,沒有你儂我儂,寶寶親親。
三隻雞蛋效力漸退,關於全托幼兒園的黑暗經歷暫寫到這裡。若問當時年紀小何以記得如此清楚,難道是痛苦激發了人的潛能??
昨天晚上偶然因為想起在寄宿制幼兒園的經歷而哭醒,覺得有必要來回答一下這個困擾了我十多年,直到最近才被我理解的問題。
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到,3-6歲是形成主動性與內疚的階段,而這正是孩童讀幼兒園的階段。
長久以來,我心中都會沒有任何來由地產生一種空虛的感覺,非常空洞地,強烈到要咬住被子才能抵抗這種空洞感。隨著這種空洞感,我腦海中會閃回自己躺在寄宿幼兒園小床上的, 或是在住院時獨自躺在病床上的畫面,然而我不敢說我回想到了什麼,因為這會讓我的父母愧疚。 所以當我笑著說我覺得內心好空的時候,非常愛我的母親,無法理解這種感覺,只告訴我這是因為我的生理期將近所以才會有情緒波動。但我知道這不是。
直到後來因為學習社會工作專業,接觸到了心理發展的理論,我才慢慢理解了,在寄宿制幼兒園的經歷,已經成為了一種創傷。我一直很「乖」,看上去沒有任何的叛逆,性格溫和,被親友、同學、同事甚至不認識我的人看作是一個很溫暖的,善良的人。但是這二十多年以來,在溫暖的背後,都是無限的寂寞和愧疚。從小到大,我不會開口向父母要任何一樣東西,當他們問我想不想要一個娃娃時,我會堅持說我不要,卻流連在窗口不肯離開,因為我覺得開口說出自己的要求,就是一件不懂事的事,是一個壞孩子;我對誰都笑得非常燦爛,說話柔聲柔氣,是因為我很害怕別人會覺得我是個不懂禮貌的壞孩子,無論是不與我相關的陌生人還是待我很親切的親友,甚至是我情感上毫無聯繫的人;直到進入大學之前,我都不敢向父母坦露我喜歡的動畫片和小說,因為我覺得這些東西是幼稚的,不值一提的,好像我喜歡在我的年紀可以喜歡的一切都是一種過錯。即使是已經在成為一個成年人之後,一旦我的朋友臉色不善,我就會覺得是我惹得他們不快,從而緊張兮兮地問他們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即使是在戀愛中,如果我的伴侶沒有主動提供,我就沒有辦法開口提一件小小的,諸如幫我帶一杯茶的要求,因為我覺得自己要求太多,不善解人意。
我的母親一直說我活得太累,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然而事實卻是,我能夠感覺到,我在意的不是別人的感受,而只是他們喜不喜歡我。而我,對這種自私,感到十分惡心和厭惡,覺得自己是一個十分不可愛的,不值得任何人喜歡的人。
說了這麼多,其實歸根結底,都在於沒有「安全感」,即缺乏secure attachment。而這正是寄宿制幼兒園會帶來的最大的弊端:在一個嚴苛的制度下,兒童的自主性被扼殺了,取而代之的,是服從的習慣。
因為老師說,每天去廁所的次數是有限的,所以如果錯過了點,我就只能努力抑制最基本的需求。因為老實說,睡覺時不可以說話,所以即使在半夜因為腸胃不適而嘔吐在枕頭上,我也就翻過身,避開嘔吐物,繼續昏昏沉沉睡去——反正老師週末會把我們的枕頭拿去清洗,她不會知道是誰吐了,不會責怪我在清洗時弄臟了大家的被子。(看似不肯打擾他人睡眠的乖孩子,實際上為了不暴露自己而被責罵是多麼自私啊。。。)週五放學的時候,把操場上兩個閃著銀色冰冷光澤的滑滑梯玩了一遍又一遍,百無聊賴地等著爸爸來接我,卻看到他吸著鼻子閃著淚光,於是在幼兒園的不開心就吞回肚子裡了——因為我不應該讓爸爸覺得我很難過。
通常我們認為創傷(trauma)都是重大的慘痛經歷,諸如自然災害、人為禍事,但其實長期缺乏必要的關愛,同樣也是一種創傷(Small "T")。
誠然,不是每一位孩子的積極性都必然會被扼殺在寄宿制的幼兒園中的,我非常讚同樓上有一位家長的回答,由於孩子的性格和早期的經歷不同,應該酌情考慮。但我更相信,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過度,孩子是不應該被送進寄宿制幼兒園的。溫尼科特在母嬰關係的理論中提出過,幼兒園的老師是第一照料人(母親)的延續。然而這種延續只有在成功的母嬰關係中才能成為合適的「過渡對象」。也就是說,在嬰孩脫離母親形成自我意識之前,如果第一照料人(通常是母親)沒有讓嬰孩形成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嬰孩就會難以接受過渡。如果孩子在被送去寄宿制幼兒園前,已經和母親有過分離,或者已經對外在世界缺乏了足夠的信心,那麼去寄宿制幼兒園無疑是對這種不安感的放大。父母應該考慮將兒童留在身邊,慢慢恢復其信心與自主性。然而我自出生起至幼兒園,已經和父母分別了一段時間,並且又從照料我的奶奶身邊離開,回到父母身邊,所以我早期與照料人的必要聯繫已經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進入寄宿制幼兒園後主觀上也難以對幼兒園老師產生安全感,所以並不適合寄宿制幼兒園。但我也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孩子在可以避免的情況下,是應該被送到寄宿制幼兒園中的。因為即使孩子有了足夠的自主性並信任這個世界,身處於這樣一個封閉的、刻板、並將每一個個體都試圖同化的環境中,也無非是1)(於接受「服從」的兒童而言)降低了發展的自主性,使其將來慣於服從指揮,缺乏創造性 2)(於最終「叛逆」到讓老師放棄管教的孩童而言)塑造孩童利用「反叛」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結果,從而使其慣於游離在被普遍接受的常規之外。
然而可能有人會問,這豈不是在任何環境中都會產生的問題麼?然而還是如上文所說,寄宿制幼兒園的作息是有嚴格統一的規定的,每一個孩童都遵從一樣的作息,在何時使用廁所,在何時睡覺,無論其個體的生理需求如何。因此兒童要麼成為過度社會化的人,要麼成為游離在社會化之外的人,而其本質,都是為了「生存」 (survive)。不幸的是,事實上即使老師再溫和,他們也無法如家長一般支持個體的發展。而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精力。我不知道現在的寄宿制幼兒園班級容量如何,但在我讀幼兒園的時期,一個二三十個孩子的年級,可能也不過十位以內的老師在管理。即使是父母祖父母圍著一個孩子轉,也未必能保證孩子能夠時時滿足必要的生理和心裡需求,又何況是這樣的環境呢?
因此,可以說寄宿制幼兒園最大的弊端,或許並不在於住宿環境、伙食營養等這樣的基礎需求指標,而在於對於個體心理發展的破壞。
至於要說好處,除卻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解決父母的壓力,使兒童滿足基礎的生理需求(理想狀況下),印象最深的,大概也就是在一次飯後,生活老師端著臉盆大的搪瓷碗,用一個銀燦燦的大湯勺,塞入我們排排坐好,像嗷嗷待脯的小鳥似的張開的小嘴中的飯後點心——兩顆紅燒雞心了吧。
根據孩子的特性來安排是否寄宿制幼兒園比較符合現階段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女兒屬於比較活潑愛學習的階段,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與陌生人溝通也沒有困難。可能是因為我從她七個月開始就帶著全世界出差有關係。她18個月入托班,老師最多的評價是不按照規矩來學習,每天都是自己的小宇宙裡面玩耍。最愛問為什麼和是什麼?初到一個地方,會詢問:這是哪裡?我們要做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回家?要見誰?這樣的性格的孩子在我看來一般的死板的學校肯定不適應她了。準備考察一些適合孩子先天發展的學校,充分發揮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去托班,對我們整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利大於弊的決定。小盆友26個月。
一想到孩子長大後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就是學校學校學校,而不是爸爸和媽媽的,不是和小夥伴快樂的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不是計劃著明天和後天,我就覺得,太恐怖了。在孩子沒有具備獨立的能力時,我是不會讓他去寄宿制學校的。
老了以後可以去敬老院happy!
幼兒園就激素寄宿,get不到一條有利的點,sorry
推薦閱讀:
※我心目中的完美教育形式
※這一年你都是怎麼當媽的?看完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被愛,也是一種能力——讀《喀布爾人》、《撿麥穗》的思考
※虐童事件頻發的背後:是我們無法再逃避教育問題
※讓孩子擁有一個強大的內核——寫自一名不能長期陪伴孩子成長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