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裡有好吃的生煎?
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因為老婆是一吃貨伏帝魔。
1.蘇松府生煎,五棵松卓展,三里屯,國貿,肖家河四家店。只有鮮肉的,和上海的生煎基本吃不出區別,非常好吃,經常買回家給老婆吃。咬破皮一嘬能吸出好多湯汁。味道和皮的口感都非常正宗。只不過,正宗的上海生煎對於北方人來說可能會感覺微甜,所以他家的大眾點評評價並不高。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點評,說發甜的人不少。10塊錢4個。上海的小楊生煎除了吳江路總店8塊之外,其他分店據說都是6塊。帝都還是有點貴啊,不過能吃到已經很滿足了。另外,他家最近新加了薺菜大餛飩,也是非常推薦。2016年1月更新:薺菜大餛飩沒有了,變成小白菜的了,殘念2.阿三生煎,通州,北邊五環外,翠微有三家店。原來勁松武聖路也有一家,後來關門了。只有鮮肉的,價格最公道,8塊錢4個。味道不錯但跟蘇松府比起來還差些。
3.祥興記生煎。一般般偏上吧。除了鮮肉的之外,還有黃魚生煎等幾種。4.城隍廟小吃。皮是發麵的,雖然說發麵的生煎也是生煎的重要一支,但不對我的胃口。我去蘇州吃生煎都是這種。5.沒名兒生煎。不好吃,和正宗的上海生煎相去甚遠。不推薦去。四馬路。望京和亮馬橋都有。地道上海路子,和小楊生煎非常像。流食也正,大小餛飩,咸漿,牛肉粉絲湯也是上海的咖喱型。
首先,這個答案不是對題主問題的回答!雖然我常去北京,雖然我前天中午還在北京吃了生煎,雖然我是個吃生煎長大的上海人,但是我沒有信心回答題主的問題............................但是,關於什麼是好吃的生煎這個問題,我實在是忍不住要說,現在哪裡還有真正的生煎啊!
以下是個人情結,沒興趣的可以跳過-----------------------------------------------------------------------------------------------------------------------------分割線-------------------------------------------------------------------------------------記得小學時候,每到周日早上,爸爸會帶我去吃早飯。像我家這種雙職工家庭,我媽當時三班倒,我爸是司機常出差(短差,不跨周),平時是沒有人做早飯的。我爸媽每天給我2毛錢買包子,常常給我挪用買別的東西。但是周日早上,爸爸會早早帶我起來,去吃一頓豐盛的早飯:2兩生煎(小籠)+一碗大餛飩(小餛飩/蛋皮湯),地點就是他們廠邊上的小吃店(可能有人不知道什麼是蛋皮湯,就是把雞蛋攤成很薄的片,然後切成細細的條,加上紫菜和蝦皮用開水沖的湯。有時也當作餛飩的湯。現在好像已經很少看見了,因為費工夫)。這種早飯大多數時候是生煎+大餛飩,因為生煎比小籠便宜,大餛飩比小餛飩餡多。這個至今仍是我吃生煎的時候的標準配置。我的理解(不一定對),生煎應該是上海的特色點心,不像小籠是從江浙傳來的。後來出差跑多了江浙,也確實少見有賣生煎的店鋪。
-------------------------------------------------------------------------------------------------------------------------正文-------------------------------------------------------------------------------------------------如果你去問做生煎的,什麼是好生煎。基本回答都是:湯多,皮薄,底脆。依我看簡直是混淆主次,誤導消費。生煎從來都不是看湯多的,那是小籠好伐!生煎有湯嗎?有!因為餡不可能都是精肉,肥肉在加熱後融化就會成為湯汁。但是這種湯汁是少量的(大約大半調羹),同時是比較清澈,也比較清淡的。最重要的是,這個湯汁不是主要讓你喝的,而是讓生煎的皮吸收了以後,呈一種透明狀,嚼起來香氣四溢,美味無比。像小楊生煎(以及其他種種所謂有名的生煎)這這麼多湯,而且呈濃濃的白色狀,那是用大量的肉皮和肥肉特意製造出來的。連我這種能吃肥肉的人都吃不了幾個,真不知道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吃。而且裡面不知加了多少調料,一瓶水都洗不去嘴裡那個味道。皮薄:又是抄小籠的。拿來忽悠生煎小籠分不清的老外還可以,我這種老上海吃客怎麼能吃你這一套。皮是生煎最重要的部分,俗話說「小籠喝湯,生煎吃皮」。我吃生煎從來都是先吃皮後吃餡的。生煎的皮要厚薄適中,同時有韌性,有嚼勁。以前有些技術不到的生煎店(可能也是為了省成本),把皮做的太厚,裡面餡一小塊,厚厚的皮像包子。現在正好反過來,為了突出自己皮薄,做得非常薄(比較懷疑麵粉里是否添加了某些加韌的東西,因為皮薄其實是靠包的人的技術的,像小楊這種連鎖店大批量的,能有那麼多技術高超的包的人?)結果薄皮根本不吸湯汁(同樣,懷疑加了東西,麵粉的韌性上去了,吸油性就下降了)所以那種凝脂般的皮就沒有了。有沒有搞錯,這樣的生煎和直接喝豬油有什麼區別?底脆:這點是正確的,大部分店也做得不差。但是能把底脆和底厚兩者的分寸掌握好的不多。這個其實考驗掌鍋的人的功力。油要少,轉鍋要勤,加水時間要掌握好。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很多店都故意遺漏了,那就是肉餡。生煎的肉餡和小籠的肉餡是不一樣的,肥肉要少精肉要多,還要加入蔥姜。現在那種「湯包」的肉餡,簡直慘不忍睹。最後,配生煎的餛飩湯應該是清淡的,因為生煎本身已經比較油膩了。現在大部分店裡的餛飩湯里不知道加了多少味精,光吃餛飩就已經口乾的不得了,根本沒法和生煎搭配吃(又要點名罵小楊了,你家味精不要錢嗎?餛飩放紫菜蝦皮就是調鮮味的,你再放那麼多味精怎麼吃啊!)那麼,為什麼現在像小楊這類的生煎大行其道呢?我的記憶里,生煎始終是路邊小吃店的東西,上不得檯面的。大概我高中那會很多店都不做生煎了,因為費時費力賺頭又不好。隨著上班節奏越來越快,能早上篤悠悠坐在店裡吃生煎的越來越少,不如賣包子人家還能帶走。而且傳統上生煎不是主食,大部分人是不會拿來當午飯或晚飯的,不如買麵條和蓋澆飯,就是餛飩也比生煎方便。所以有一段時間生煎店減少了很多。只有一些老城區還有生煎店了。
小楊以前在吳江路上開一家小店,其實主打給夜生活的少年男女們宵夜的。因為價格便宜,經常排隊(生煎要一鍋一鍋做,賣完了只好等下一鍋,人人都想吃熱乎的,排隊是自然的)就有了名氣。後來突然做起連鎖來的。分析它家紅的原因:
1. 做同類的少,像豐裕之類的老字號環境什麼太差,俊男靚女們怎麼能接受這種殺風景的場所呢?菜場小店更不用說了!2. 店都開在商業人流密集的低端,不乏客源。尤其是那些逛街逛餓了,看完電影想吃點點心的。
3. 現在想吃生煎選擇真心不多,而且大部分小店只做早飯,你中午跑去有也是涼的,晚上更不用想。至少他家(和豐裕)是保證有而且熱的。4. 衛生啊,我也不想吃個生煎吃出毛病來。5. 上海現在一半都是「新上海人」,小楊的顧客比例大概還高點。再說也不是每個上海人都像我這樣有生煎情結的,更何況我也有時會去吃的呢。我的結論是,我現在在上海也不知道哪裡去找好吃的生煎(我丈母娘家旁邊的菜場里有一家還不錯,我每次去都特地早上不睡懶覺過去吃早飯。可是他家只賣生煎,我只好打包了到隔壁店裡吃餛飩,話說那家的薺菜大餛飩真心好吃!8塊錢一大碗簡直跟白撿一樣),您在帝都就湊活湊活吧。
---------------------------------------------------------我是分割線-------------------------------------------------------------------
其實還有一樣比生煎更好吃的東西,就是鍋貼。鍋貼不是日式煎餃(比如味千),也不是四海游龍里的那個莫明其妙的東西。鍋貼的餃子比較長,底部呈月牙形,沒有褶子,兩頭尖尖。因為放在鍋里煎的時候為了擺得緊湊,會有點彎彎的形狀。和北方的餃子還是差異很大的(北方餃子一般圓圓鼓鼓的,有兩個褶子,底部面積較小)我喜歡鍋貼是因為鍋貼皮是均勻厚薄,所以底部比較薄,煎了以後很脆。鍋貼皮是很講究的,比一般的餃子皮厚,大,有韌性。鍋貼的湯要比生煎少,主要吃皮和肉。
以前比較流行的是牛肉鍋貼,不過現在牛肉貴了,一般只有清真的館子里才賣牛肉鍋貼,有些還是咖喱味的(總懷疑可能牛肉不是很新鮮)。以前徐家匯我外婆家邊上有一家清真老館子,裡面的牛肉鍋貼那個贊啊,配上牛肉粉絲湯絕對美味。地點就在現在的美羅城那裡,可惜早不知到哪裡去了。
豬肉鍋貼的餡和生煎差不多,不過肥肉少。正宗的鍋貼是只有純肉的,不過現在有些也像日式一樣加白菜進去了,白菜會出水,所以肉就鬆了。
做鍋貼和生煎用的是一樣的鍋,不過現在做鍋貼的更少,因為不合算。一兩鍋貼和一兩生煎都是4個,但是鍋貼占的面積大,而且因為形狀的關係,同樣的鍋里放鍋貼浪費的空間要比生煎多。所以現在很多生煎店都不賣鍋貼了。偶爾有也是一半鍋貼一般生煎,鍋貼肯定是先賣光的。和生煎一起做的壞處是鍋貼容易煎過頭,焦一點我倒無所謂,但是皮就老了。
還有一點,鍋貼最好放涼一點再吃。因為皮冷卻以後會收緊,更有嚼勁。吃鍋貼最好配牛肉粉絲湯,不過現在那些賣的牛肉粉絲湯都是衝出來的,只有咖喱味沒有牛肉味,還不如蘭州拉麵的湯地道。
我前面說的店也有賣鍋貼的,可是能不能吃到就看運氣了。祥興記生煎,北京有兩家店,一家在國瑞CA對面,一家在西單(這個沒去過)。他們家的種類很少,基本就只有生煎和湯。不像沒名兒各種飯各種面。所謂術業有專攻~我就欣賞這種做生煎的態度,嗯。生煎6塊錢4個,物美價廉性價比超高。湯8——10塊一碗,強烈推薦蘿蔔湯,好喝又順氣。辣椒醬,好想偷一罐回家吃。lz可以去試試了~
沒名兒難吃到爆!壓根不算生煎!更難吃的是阿春家!據某美食家小道消息,阿三生煎靠譜
白廣路 美味齋
坦白說,北京就沒有好吃的生煎!OVER!一直以來,想在北京開一家小楊生煎,然後再在上海開一家鹵煮炒肝。
表示本周內去試一次沒名兒生煎再回來更正答案。阿春家真心不好吃且巨貴無比。我最沒有味覺的朋友拉著我去了三次之後終於也認清了它家有多難吃的現實,表示再也不去了…………
作為一個在剛加入知乎的時候靠著一張小楊生煎的照片獲得上百贊的生煎愛好者,談談我這些年在北京尋找生煎的一些心得。
1、城隍廟,十多年前在北京讀書的時候,第一個能吃到生煎的地方就是他們家。當時覺得還是挺好吃的。現在不知道為什麼,好像覺得不如以前了。但是不管怎麼樣,也算是正宗的上海風味吧。
2、沒名兒生煎,開了不少連鎖,也吃過幾次。感覺他們的底脆煎得不錯,整個皮略厚了一些,但是餡的味道不對。勉強吧。3、阿春家,吃過一次,其實主打的賣點就是有些高大上的餡,但我個人感覺不好吃。4、以前上班的時候,途徑東三環,大約在亮馬橋那一段吧,在東三環輔路東邊有一家小門臉,號稱正宗上海生煎包,好像是叫老台門吧?記不得了,味道還不錯,算是比較正宗的,大概是我在北京吃到的最接近小楊生煎的吧。
5、其他餐館你能吃到的生煎包,幾乎就是普通小包子煎一下的水平,不多說了。
坐標北京 背景老北京 個人以為北京的生煎之所以不好有以下幾點
1.油大肉肥 吃兩個膩死你 時代不同了 肥而不香不是受歡迎的東西 2.皮厚餡少 我是吃包子 不是吃麵粉 3.生煎包 顧名思義是煎 但偶們這裡我懷疑都是炸的....
小時候吃城隍廟小吃或者去上海旅遊吃的真是一嘴香 可是現在不同了 除去原料製作外 個人以為和時代相關 時代在進步 食物也要隨人的口味進步 就像拉麵起源於中國 倒是讓日本人改良後成為日本品牌一樣 煎包也要學會伴隨時代
經常去沒名兒生煎,感覺味道很贊
無錫的童鞋表示只有一次吃到稍稍滿意的,那是在上海風味餐館裡。北方的生煎於我和小籠包一個道理,只是徒有名字罷了
我喜歡厚皮的生煎(捂臉)。昨天吃了東方滬園(北京西直門)的生煎,好喜歡啊。
崇文門國瑞城地下祥興記生煎,我現在就在去吃的路上。
去吃過沒名,貌似很有名實際很難吃!祥興記很棒,好吃不貴,真的實惠!
我覺得北大松林餐廳的生煎就挺好吃的,七毛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