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洛伊德「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這句話?
心理學
我個人的體會是,很多人,長大了以後,堅持、反覆(或強調)做的一件事,很有可能是對自我曾經缺失的一種彌補。算是個人對自我心理修復的一種行為機制。
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已婚女人,我至今仍十分沒有安全感,每天都被一種焦慮,甚至恐懼所支配:我一定要保有經濟實力,就算以後離婚我仍然可以爭取到我孩子的撫養權。 事實上,我的婚姻雖說一般,但離離婚還遠著呢,我的孩子也還在我的肚子里,但我仍然怕失去他。歸根到底,我怕沒錢時候的那種無能為力,所以在我開始工作之後我格外對自己好,想吃什麼都捨得,經常給自己買一些娃娃,小玩具,印象中我的童年沒什麼玩具。我媽媽前兩天說我從小就特別懂看人臉色,這句話我聽著真是悲哀,那麼小的孩子就已經要活得謹小慎微,察言觀色。現在的我有時候忘形了或者情緒控制不住會特別放肆,但並不是那種特別有底氣的放肆,而是帶有點故意的意思。所以我不知道這種對童年缺失的補償什麼時候會結束,可能得我的寶寶出生後,我才會擁有一個不怕他離開的人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兒童成長期影響最深遠。
從發展心理學,也可以看到這個理論。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
吸允需求就是口腔期(也稱口欲期)的重要表現。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動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多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
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
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4潛伏期(latent stage,7歲至12歲左右)
七歲以後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欲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
此時期開始時間,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
從這個理論出發,可以看到從幼兒到青春時,非常重要。最重要的還是潛伏期,可以說這也是人格發展最關鍵的時期。
如果一個人童年有缺陷,但是他已經形成了依賴。後來,他潛意識裡,就會有補償機制,會彌補這種缺憾。
後來也有很多說法,演變成,「你未來的婚姻取決於你與父親相處的模式」,比如說很多作家,像三毛、張愛玲,後來的婚戀,都可以看到童年的影子。婚姻也是一種補償模式,你壓抑的人格,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
準確的說應該是童年渴望而一直未得到的東西,就像連環殺手,彌補童年殺人的缺失?這說不通,應該是這個人童年時期一直有殺人的渴望,但出於某些原因一直沒有滿足自己,人之初,性本善,這種需求並不是人所必須的而是被人為激發出來的,虐待造成殺人需求,以某種手段壓制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成年後這種需求就會伴隨一生,而且異常強烈。如果童年害怕孤獨,但一直找不到人陪,成年後也是一個害怕孤獨的人。還有讚美,安全,尊嚴,金錢,玩具,任何人的童年都會渴望這些,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成年後都會瘋狂的追求一生,永不知足。如果小時候特別叛逆,但長輩太強勢,處處遭到管制,這人長大後權力欲控制欲也會非常的強。大部分病態人格都來自童年的缺失。現在最普遍的當屬愛慕虛榮,就是小時候得到長輩讚美太少甚至被長期否定和打壓造成的,無知父母太多能怪誰?
事實上,他在肯定童年對於人生觀價值觀婚姻觀的影響,即這幾觀也許並非在大學時定性,而是童年的心理影像在支配
這句話深有感觸,emm感同身受吧。
羨慕別人小時候跳舞到現在開始學舞羨慕別人小時候畫畫到現在開始畫畫羨慕別人小時候博覽群書到現在沉浸於書海人與人的差距是從小就開始的為了縮小差距只能彌補推薦閱讀:
※捨棄天賦這個概念,它讓你錯失成長的機會
※新的一年,怎樣重新做自己?
※不憐憫,才是真正的尊重
※成長就是撕裂重組痛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