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自己?

我們對別人得評價其實相當客觀,而自我評價卻常常失真。我們往往那個透過玫瑰色鏡子在觀察自己。

如何正確的客觀的評價自己呢?如何自省,看到自己的缺點同時又看到自己的優點呢?

最好能給出方法論、理論依據、參考書籍、評估量表等。

——————————

update:第一句修改「其實相當精確」為「其實相當客觀」。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能夠在自認為客觀的角度評價自己,而這樣的事自己做不到。」脫離語境的語意矛盾不應該成為矛盾。


首先要介紹一個櫥窗分析法

櫥窗1:為自己知道,別人知道的部分,稱為「公開我」,屬於個人展現在外,無所隱藏的部分。

櫥窗2、為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部分,稱為「隱私我」,屬於個人內在的私有秘密部分。例如一些很隱私的個人經歷、童年經歷等等……不會隨便告訴別人的「我」

櫥窗3、為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部分,稱為「潛在我」,是有待開發的部分。

櫥窗4、為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部分,稱為「背脊我」,猶如一個人的背部,自己看不到,別人卻看得很清楚。這個恐怕就是身邊一些人在你背後的一些談資。

所以,我們自己所知道的是櫥窗1+櫥窗2

比較難知道的是櫥窗3(可能要通過專業指導才能得知/看到某些觸動到的東西的時候)

別人知道的是櫥窗1+櫥窗4

那麼,櫥窗1是我們知道得最多的部分。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別人口頭上對我們的評價更多的是這一部分。所以這個「公開我」我們也對其了解得七七八八了。

而櫥窗2,我們可能會知道一點,但肯定是不全面的。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會保護我們,使我們在回想起以前的或者說是隱私的東西的時候難免有些阻礙。所以這部分要通過不斷的自我摸索(例如看書、回憶、聯想)才能夠大概的了解自己。

而櫥窗3暫時不討論

櫥窗4能在和別人反面的時候知道(開玩笑啦),其實這一個「我」是比較難捉摸的。因為擁有太多的主觀因素,但是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比較要好的朋友、家人、身邊的人得知。但是總不能突然問別人:「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吧,這樣子問,不但沒什麼效果(因為這種情況下一般對方都會回答一些淺層的、正面的答案)而且會略顯突兀。

-----------------------------------------剛剛上課,現在補上---------------------------------------------------------

所以,我的建議是櫥窗1已經涉及太多,可以暫且放下。而櫥窗2平常來說則可以通過看書、看電影、冥想、夢等等方式獲得。(看書、看電影的時候看到自己特別觸動的,或者是似曾相識的,不妨把它寫下來。可以在那時候努力的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類似的情況)(冥想的話,不是要特別嚴格意義上的冥想。而是在一個安靜、放鬆的環境下,閉上眼睛,嘗試與自己溝通)(我認為夢能夠告訴我們很多東西,特別是一些情結又或者現狀,通過嘗試解開自己的夢,會對自己有更全面的認識)當然與長輩們交談也會觸動到櫥窗2。

而假如想深入一點,可以通過畫畫。把自己人生的幾個對你影響特別深的節點通過畫畫畫出來,並且適當配上少量文字,這樣子能夠更好的看清楚自己的人生,還有對這些事情的做法、態度、想法。還有在畫這些節點時你的感受。同樣的,通過這些,你可以推導出你大致上是一個怎樣的人。

櫥窗3的話,比較難自行操作,也暫不討論。

櫥窗4的話,在上面講了,不可以很突兀的問身邊的人。但你可以在無意中表達自己的這個願望和想法。例如,你可以對你身邊的好朋友無意中的透露其實你很渴望得到來自於她給你的意見,因為她對你很重要。通過意見,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得出她是怎麼看待你的,因為想法和感受會導致行為,倒推就好。還有,假如在團隊當中,可以大家找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大家坐下來說說對彼此的看法。可以圍一圈,然後想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想法的人舉手,然後其它人如果有想回答的話就直接回答,不作強制要求。這樣子的話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櫥窗4。

插個題外話:個人覺得,把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在紙的一邊寫出來,把了解到的別人眼中的你寫到紙的另外一邊。這樣子能夠更加直觀的看到來自自己與他人的評價,這樣做的好處是:一、直接而不混亂。二、方便自己隨時拿出來看,提醒自己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三、可以方便辨別,假如有人說你如何如何的,你就可以知道,在其他人或大部分人眼中你不是這樣子的。你就可以自己作判斷,不用被流言所中傷。

理論以下的很多都是我的一些想法,還有在其他書上看到的方法。可能說的不系統也不全面,但希望對大家都有一個幫助。


對自己要有「反對思維」。

比如你要做一件事,表層的理由是A,可實際有可能你只是想裝逼的理由B,你不肯承認,覺得自己不應該是那樣的人,因此你覺得你是因為A的。最典型的就是逃避思維。

我不喜歡做這個事,不是因為我不懂怎麼做,我要想做肯定能做好。

表層理由:我不喜歡做

實際理由:我怕我做不到,我沒信心

這也是為什麼自己無法正確評價自己,反而有些時候有的人反而看得清楚(其實別人未必看到的就是真的,要懂得分辨)。

如果要正確評價自己,要對自己的思維,行為和結果進行深刻挖掘,要反對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問,我真的是要這樣嗎?這樣下去我會得到什麼結果,為什麼要這樣,其實內心是不是這樣呢,未必,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看」。

別說看不看得准,而是要不要看也是一種必要。每個階段造成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普通人,聰明人,明白人。太聰明了不是好事,太明白了就難以快樂。

頭不上皇冠,何必愁天下,糊塗人生事,邊走邊哭笑。


以下是在研究中使用過的材料,僅供參考。

任務列表:

————任務1————


1)指導語:


A)假設你想讓某人知道你的真實情況(純文字上的,非面對面的)。你可以告訴他關於你自己的20件事。請用20句話描述一下「我是怎樣的人」。

B)這些事情可以包括你的個性背景、生理特徵、愛好、屬於你的東西、你親近的人等等,總之,就是任何能夠幫助這個人了解你的真實情況的信息。你會告訴他/她什麼?

2)樣式:

寫出20句「我是怎樣的人」,要求盡量選擇一些能反映個人風格的語句,避免出現類似「我是一個男生/女生」這樣的句子。示例:

我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我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


————任務2————


指導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有的人活潑好動,有的人文靜內斂,還有的人也許喜怒無常……性格無分好壞,關鍵在於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應對。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內,請你:

描述你自己的性格類型,然後讓一個熟悉你的人描述你的人格特點,對照和思考這些描述與你的描述一致嗎?它與你心目中的自己哪裡一致,哪裡不一致?你的結論是什麼?


你需要把自己的描述以及他人的描述詳細記錄下來,並且仔細思考這些描述是否有差異,把你的思考寫出來。


————任務3————


指導語: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最在乎的人,都有那些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但是,也許很多時候我們跟他們的交流僅僅局限於日常的瑣事。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內,請你:

認真地跟你所認為對你「最重要的人」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至少1個小時),交流的方向是:在你的成長過程中,Ta對你的期望是什麼,你是否了解這種期望,你是如何看待這種期望的。


比如,這種期望與你自己的想法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你是如何處理的?如果相符,你認為是什麼在其中起著作用?


交流結束之後,請你再次反省:你對對方增進的了解,你的感悟。


————任務4————

指導語:

在接下來的任務中,我們請你:

描述那些讓你覺得不自在、不舒服但是又想不明白原因的人或者事,描述你是如何處理和應對的,然後進行評論和反思,比如當初處理方式的有效性和對以後的啟發。


注意:這些事情/人需要與自己的成長經歷相關。


————任務5————

指導語:

在這一系列任務的最後,我們請你:

寫一份自傳,在這份自傳中,請你自由發揮。可能的思考方向是:最早的記憶是什麼樣的事情;你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讓你難忘;對你影響最大的經歷是什麼,為什麼;那些讓你充滿成就感和快樂的瞬間;讓你尊敬並希望成為的人;你小時候的不成熟行為,你最近做過的更成熟的行為。

——————任務列表結束——————

更多可行方案請參考:日記對自己究竟有什麼用,應當花多少時間精力在寫日記上?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諸君共勉。


用第三稱介紹自己。

他龍袍加身,他富可敵國。

他權傾一方,他俯瞰眾生。

他山珍海味,他揮金如土。

他博學多才,他智勇雙全。

他英俊瀟洒,他妻妾成林。

他高大威猛,他夜夜春宵。

他風流倜儻,他萬眾矚目。

他殺盡負他之人,他斬盡世間不平。

他醒了,他要開始搬磚去了

可以帶有黑色幽默感表達自己,自戀於雲端,自嘲於井底,受得了批評,玩笑於褒獎,給別人評價自己的空間。


怎樣判斷人格分析是否正確?——自己思考 + 他人描述。

1.
自己思考——從3個角度來分析


人格談的是自動化流露出來的想法。但因現實環境等原因,人會有意識的掩蓋它不表現來,或扭曲它,改變原意。所以,要思考自動化最原始的想法,而非有意識的改變的想法。

如G4號敏感,但當知見經技提高後,他會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表現的太敏感,但是在你提醒你自己「不要太敏感,不在太乎別人對你的看法」時,就說明,你已經敏感了,在乎了。

如G4多愁善感,但他並不一定會在公開場合隨意的表現出來,只是他自己內心知道自己在多愁善感,有報怨

當G3想到不要太直率,不要太直白,要注意說話不要太快,不要搶風頭時,其實,你內心就已經衝動的想直白的說出來了。只是有意識的提醒自己,要沉默點,沉著點。用有意的行為,來掩蓋自己內心的這種想法。


從實踐經歷來分析。

因為經歷過,才會有表現形式,神筆馬良,如果從不接觸草紙,畫筆,估計也不會發現自己有繪畫天賦。

但核心是不變的,如在日常生活中,G2型的人喜歡關心他人心情感受, 同樣的經歷,其他類型確較少去做這種事情——如果,沒有經歷過程,就不會表現出來,就算是G2也不會表現出來。

如,G2長大後,工作的環境,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如在實驗室,或當邊疆的軍人,通信又不便,那G2就無法去關心朋友近況,心情感受,所以,此時, G2就會否認自己有這方面想法行為。


多學習知識文化,尤其是心理知識,才能更好的理解。

2.
他人描述。 (可用周記錄法,詳細方法,請參考音頻分析)    

G2+E
外傾,能量釋放到去了解他人近況感受心情去了,這導致G2對自己思考不足,所以,當匹配師分析人格後,請G2找一下,他人點評+自己思考。G3是對自己缺點不願直面承認,所以也要自己思考+他人描述(他人是指大量的親友,多描述少評價)。!

3.
自我誤判——非故意的誤判。雖然不是故意,但這種測試方式會導致誤判自己。


A.
社會價值觀念——不知不覺中誤判。


B.
人多數情況下只能看到自己的一面,很少人非常了解自己,只了解一部分內容,同時也會誤判相當部分內容。比如有部分人自己有口頭禪,但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有口頭禪,這常常只有別人告訴自己,或自己發個微信/錄個音,自己聽一下自己的聲音,才發現原來真的如此。


C.
無對比,無自知,太井底之蛙——自己沒有與他人對比常常誤以為自己如此。比如,P型人,在外力作用(金錢誘惑,或上級壓力等等)下,擅長處於自然,不擅長計劃,房間也乾淨,但多不很整齊,鞋子,衣服,書,常常會自由的放,被子常常可能不疊。但他常常會認為自己是整齊的,只在當與J型人對比才發現,自己只是潔而不整,自己根本就不擅長計劃。


D.
受外在因素,非自動化因素(知識,見識,經驗,技能)影響,人格——不是某一具體行為,而是自動化的想法;想法——是一種具體行為,是受核心人格影響,同時也受外在因素影響的。如,最近你剛好去非洲當志願者1年,如果此時讓你來作測試,你可能就會一不小心選擇了你是位「熱情熱心的人」這個選項。測試時,所處環境不同,導致選擇答案也不同,導致同樣的人格,表現卻有差別。如G3喜歡成功人士的亮麗著裝,但是如果現在G3沒有錢,很窮,所以無法穿上亮麗著裝,此時,他就可能會對「你平時喜歡穿亮麗的著裝?」持否定態度。但是他內心一樣想這樣的著裝。而Y5就算有錢,平時也是較單調,呆板的著裝。


E.
人們易混淆自動化人格因素,與非自動化意識因素(知見經技)。

日常,絕大多數行為,尤其是日常行為,小的決策,幾乎是全是受人格來自動化控制的。只有當重大決策時,作出重大行為時,人才會考慮外在因素的影響

如有一種人叫P,平時,擅長自然隨意,無計劃,生活用品擺放自然,多為潔而不整。日常全是受自動化控制的,但是,當領導說要檢查,非自動化因素(知識,見識,經驗,技能)作用下,P就會像與之相反的J樣把房間整理的很整齊。

但,人不能天天處於重大決策中,更不能天天違背自己的天性。如果領導天天檢查衛生,要求整齊,P就會痛苦。


Ladies and gentlemen, heres my disease.

感謝 @南君 邀請,既然是南君邀請的,那我就寫一個南君風格的答案吧。

人生在世,只求「盡興」二字。

21歲那年的聖誕節,我過的荒誕淫亂。

23號那天,我對小A說,我是個不喜歡規則的人,也在尋找一個人一同陪我打破規則,情侶們趕在明天紀念耶穌,完全是粗俗low到家的行為,不如今天吧,她欣然應允。

24日當天,我聯繫小B,告訴她,她是我生命最重要的女人,這麼一個重要的節日,一定要一起度過,同一間旅館,前台小妹張大了眼睛。

25日,我聯繫小C,對她說,我猶豫了很久,猶豫的錯過了聖誕節,但我想告訴你,你一直在那裡,不來不去,她紅了眼圈。

對了,這次前台小妹掉下來的下巴被我安了回去,我想她這輩子都不會覺得有什麼驚奇的事了。

那時我覺得自己會一輩子飄逸下去,像天邊的雲,像遠方的奔馬。

只是當時這麼覺得,後來發現明顯對自我評價錯誤。

因為今年的聖誕我在搬磚。

回答之前,我先看了下題干,看到題主說「我們對別人得評價其實相當精確」不禁默然,這對我來說是個錯誤的前提,當然只是對我來說,我個人的觀點而已。

每個人同自我相處的時間是全天二十四小時,即使如此,我們都不能客觀的評價自我,更何況他人。我還記得Eminem在8 miles里怒吼,你不了解我,不了解我的生活,憑什麼來評價我。

大概如此,我經常在知乎瀏覽評價類問題,怎麼評價情懷羅,怎麼評價味蕾雕————每次都看得樂不可支。

曾經有個人,也每天這麼吹,最初每個人看他都像個笑話,不幸的是,被他吹成了。

那是2001年開始的互聯網嚴冬,阿里巴巴已經停止了在CNN上的廣告,一幫海龜、MBA也基本解聘,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想一個問題:錢什麼時候燒完?會不會完蛋?

一堆國際VC、投行、互聯網行業奄奄一息的大佬們組織了一次大會,一起討論互聯網的前景。

當時新浪創始人林欣禾(現在在DCM)做了發言,中心意思是:「雖然互聯網前景很暗淡,但是新浪還不算太差… …」,其他互聯網大佬的發言和林欣禾的意思差不多,即:雖然環境很不好,但是我還能活著。

輪到馬雲上場了,他走上台,拿出一副墨鏡戴上,然後用英文開始發言:「互聯網的前景是如此的光明(刺眼),以至於我不得不戴上了墨鏡… …」。

全場的投資機構一片嘩然,但是都記住了他。然後,馬雲講了一長串阿里巴巴的業務。

via 《馬雲的墨鏡》

現如今的諸多企業家也忙著走著馬雲的老套路,先吹再說。萬一夢想實現了呢。

我倒是更喜歡另一個企業家的話。

企業家說話、做事以達到的效果為目的,而不是以讓人知道為目的。

via 馮侖

這句真是大實話啊,可惜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沒有分辨商人們言語真偽的能力,蓋上幾個「情懷」、「味蕾」之類的標籤,找上幾個大道理,狠狠的批判一通,就蓋棺論定對方。

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該搬磚的繼續搬磚,該作公司愁項目的繼續愁。但可笑的是品頭論足的人往往是那些什麼都沒做過的人。

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何必呢?

我們還真的是太喜歡對別人品頭論足了,特別是根本就不了解的人,一輩子都沒見過一面就能分析得頭頭是道,彷彿見過對方如廁時的囧樣。

商業如此,日常生活更是如此。

Matthew 7:2 For with what judgment ye judge, ye shall be judged: and with what measure ye mete, it shall be measured to you again.

這句話我想了很久,為什麼要dont judge,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避免彼此judge的,迷男的第一課就是價值展示,展示是因,被對方判斷是果。展示的本身,無非是等待判斷。

你的袖扣、你的方巾、你的領帶,無一不在等待著閱讀者的判斷。

在書寫之前,我閱讀了目前本題目下的所有答案,讀到 @廖某的櫥窗分析法時,覺得非常有趣。這個櫥窗分析法,和我大致的思維模式相近。用unknow-unknow稱呼或許更合適。

如果在判斷一個比自己level高的人,用自己沒有的知識去判斷,如何判斷?

把自我擁有的知識、經驗看做一個數集的話,絕大多數情況下並無法包含他人擁有的數集,那又如何判斷?完全是笑話。所以宗教中才提出只有神才有論斷人的能力,人沒有。

但為了正常社會生活,我們又不得不judge他人,用自我的知識,經驗。

或許我們只能得出一些簡單模式下的粗暴評判,而不是真的了解了誰,一些簡單的接觸模式,而不是客觀的評價。

就像我的男友 @腐生 說的那樣,「我很少解釋,不回應,當然,我認得在座每一個人。事實上,你們對我的百般註解和識讀,並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遺的你們。」(對,我為了她出櫃了。)

或許自以為是的評價本身,才是最該避免的。

以上就是我看待對他人的評價這件事,我並不覺得題主所謂的「我們對別人得評價其實相當精確」是對的,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評判他人的能力。

我想我們正進入另一個黑暗和無知的時代。人類延續了數千年的知識、理性的傳統,也許就這樣結束了,剩下的只有娛樂和成功。

via 馬克·鮑爾萊因

真糟糕,鮑爾萊因說的真對,我們急不可耐的忙著丟去知識、理性,連自我都審查不清,卻開始要評閱他人。

從8、9歲開始,我就在思考自己是誰這個問題,吃飯時在想,如廁時在想,睡覺也要想。乃至於失去童真那天,初戀對我說,結束後你的眼神清澈無比,無欲無求,就像個孩子,更像個哲學家。

這事很好解釋,就是X蟲上腦的時候我就不想我是誰,X蟲下腦了我就繼續思考人生,總之,思考我是誰,評判自我這件事佔了我人生很大一部分時間。

如今的我經常通過回憶童年時的一些小事,來辨別自我的天性,我會經常的同自己對話,哦,原來我是這種人,經常如此。

不停的發現自己,說白了就是不停的自省,自省事件中自我的表現,而不是想像中的自我,同事件中他人的行為對比,思考他人思考的模式。慢慢的出自我的思維模式。

知乎教會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果不是理工類問題,大多數問題都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不同的答主給出了自我的見解,所有的答案拼湊成一個世界。明白這件事後,我對反對他人答案這件事,慎之又慎。

這代表了我們的一種寬容能力,一句實名反對最高票答案確實能帶來更多的排隊者,但並不能帶來真理,反而往往是這類簡單粗暴的反對,抹掉了自我探知未知的可能性。

「我」本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審查自我,可「我」放棄了,我直接反對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

我喜歡幾個損友對我的批評,說對說錯我從不反對,錯了一笑而過,對了,聽進心裡。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塑造了不同的「我」。彼此之間的評價總是偏差的,但卻可以通過不同的評判,努力地湊出一個他人眼中的自我。之所以不反對,是因為否定了他人的言論意味著未來無法獲得更多的批評。

對,他人的論斷很有用,可以幫助自己找到自己思維里的盲點,幾個諍友真的很有必要,他人是自己的鏡子。

綜合他人的評判,再去分析出一個自我眼中的我。

我是誰呢?

我還是會思考,可這個問題卻無比龐大。

你的技能,可以通過一個個證書證明,你的人性,卻要通過一件件偶發事件自我認識。大多數時候,是事情發生了,我們反應了,才知道了自己是誰,而不是事情發生前,在腦海中的想像。

絕大多數時候,人們做不了英雄,英雄只是想像。或許只有一件件小事的瞬間,反覆的回憶自我的自然反應,不加掩飾的分析,開腸破肚血淋淋的解刨自我,最後才明白了:

我是誰。

不說了,我去搬磚了,在知乎上裝思考者太累了。

對了,以上提過的所有人、事,全部虛構,如果你信了,純屬你沒有分辨能力,既然沒有分辨能力,又怎麼有評判他人的能力呢?

畢竟殷素素臨死前說了,媽是騙他們的,你看媽多會騙人,記住千萬別相信雙魚座,越花言巧語的雙魚座越會騙人。

恩,我就是雙魚座。

目測這句話會召星座黑,找幾個大道理給我蓋個星座狗的帽子。

那你太不了解我了,我不是聖人,也不是壞人,只是有點心理變態。

聖誕快樂。

-----end----

God Only Knows-James


少看正能量語錄,多看些負能量語錄。發現不了自已其實只是習慣逃避罷了,我們總是笑臉迎人卻不懂如何拒絕別人。


在寫答案之前我組織了我的論點,在思考的過程中,發現我的疑問,又可以再另外提出一個問題了。

一個人真實的自己,是自己眼中的自己,還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一開始我認為一個人真實的自己是別人眼中的那個人,大多數都希望自己是優秀而受歡迎的,哪有人喜歡孤獨,只是害怕失望罷了,但是往往我們只會有很少的人會成為這樣的人,大多數人都努力優秀,成為一個想像中的自己,到最後卻活成了別人眼中的那個人,你認為自己善良,自立,和藹可親,但在別人眼裡你卻是,懦弱,孤僻,心口不一,人往往能看見真實的別人,卻看不到真實的自己。

然後,我又想著,我們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共享思維,沒人能夠設身處地的想你所想的,無條件的認同你,從腳趾到心間的了解你,父母也不行吧,但!是!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不能客觀,所以大多數的人,都犯錯。

好吧,那這樣我們就說第一點,我們想要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的時候,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就是

直!接!問!朋!友!

直!接!問!同!學!

簡單一點,粗暴一點,有木有!!!

我們不是要按照別人的想法而活,而是通過別人的雙眼,來審視自己。

我曾經就這麼干過,曾經嘻嘻哈哈,互相對罵的朋(ji)友(you),忽然之間的促膝長談,大家來找碴的談缺點,難免怪怪的,但是相信我,他們會告訴你的,可以帶著玩笑意味,但眼神一定要真誠,我今年二十歲,認識了十多年的朋友和我說出我的缺點的時候,我發自內心的感謝他,他的話足夠客觀,也足夠真實,那是靠我自己一輩子都發現不了的性格盲點,我知道以後,也努力地改變自己,自己美好一點,世界也會好一點不是嘛。

很多人都不了解真實的自己,547人關注的問題,卻只有15個人回答。

當然,不在乎別人看法,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也夠客觀看待自己的人,也有,其中還算出名的一個人,叫阮籍,他很放縱,活得也很快樂。

在他人眼中看到自己而做出改變,並不是去迎合他人,而是換一個更加成熟的處事方式,我原來總是對此很不屑,但是成長,不就是一步一步的推翻原來無知的自己嘛,對此,我想說的是,該堅持的堅持,該放棄的放棄,不管怎樣太陽都會在東方升起,時間的車輪還在碾壓你。

不知不覺夜深了。

我要去洗腳。

然後睡覺。

祝好。


第一步,拉開與他人的距離從而看到自我。

第二步,拉開與自我的距離從而看到蒼生。

-----------------------------------------

看不到自己,問題在於和他人太近、和自己太近。

你要做的是淡化立場、淡化情緒。

像Sherlock Holmes那樣"keep yourself distant"、"divorce from feeling",就可以看到你想看的事實。


閱歷,沒有方法論,見過的人多了,你才知道你是怎樣的人


自我評價分為很多種,心理學所說的主要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所以翻譯為self-evaluation。主體對自己思想、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兒童把自己當作認識主體從客體中區分出來,開始理解我與物和非我關係後,通過別人在對自己評價和對別人言行評價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自我評價。它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產物。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中國哲學。無論是所謂的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自我意識就是人對於自己,這個個體的認識評判。其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評價他人的行為→評價自己的行為→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條件。人對自己的思想、動機、行為和個性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影響著與他人的交往關係。所以在心理學層面上的認識自我非常有必要。  

前面提到了自我評價與人的知識背景密不可分。人的知識,才能通常是處於離散,朦朧狀態的,需要人們不斷地挖掘,發現和開發。每個人從自身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的特點,毅力的恆久性,已有的知識結構,獻身精神等方面可以作出自我評價。 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能力和特點,以及自己所處的地位、與他人及社會關係的認識和評價。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作出恰當的自我評價,他們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優缺點能客觀評價;同時,能接受自己,對自己抱有正確的態度,不驕傲也不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正確的評價,自高自大,自我欣賞,還有的是自暴自棄。

自我評價是個體對自己的思想、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這種評價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自我評價是自己行為的主要調節器。自我評價較高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抱負水平,可以取得較高的成就。積極的自我評價有助於保持身心健康,有助於適應新環境,有助於擺脫孤獨。

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形式。它屬於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內容之一。迄今為止,自我評價問題已經成為哲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價值學等多個學科關注的熱點話題。自我評價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促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極大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以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基礎,綜合地探討自我評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由於自我評價的功能發揮是以正確地認識自我為前提的,為了充分它的功能和作用,還必須探討正確地評價自我的途徑和方法。


曾經我被告知,當有問題想不通時,對自己產生疑惑時,嚴肅認真的按照邏輯連續問自己五個個為什麼。比如我為什麼A——因為B——為什麼B——因為C——為什麼C——因為D——為什麼D——因為E——為什麼E……只要你真的想知道最本質最內心的想法,就千萬不要自欺欺人。除非你還是不敢剖析自己,這本來就是一個對自己殘忍的過程。

相信你問到後面也就真正知道你最真實的慾望,或許也是人性的慾望。也沒什麼好羞恥的。了解自己才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世界。


『我』是一個渺小,軟弱,懶惰,猶疑不決,平庸的人;

『我』是一個強大,果決,勤奮,積極進取,成功的人;

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在兩者之間。


先說結論:普通人,不管怎麼評價自己都不能算錯誤。而讓不少人產生「難道我對自己評價錯了?」這種感覺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外界的影響。所以找到事情的本質,問對問題很重要。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

當我們的自我評價和和外界對我們的評價發生巨大差異的時候,如何調和?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應激時的行為有巨大變化的時候,要如何處理

當我們審視自己的行為的,發現知行不一的時候,如何接受自己

-------------結論完畢的分割線-------------------

我觀察過身邊周圍的很多人,很多人都在自我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調。自我審視之下,我覺得我也有。所以我先妄下一個論斷:自我認知失調是一種普遍現象。(聲明:以下觀點都是野路子的觀察總結。)

有段時間思考過這背後的成因,觀察加總結,我看到有這樣幾種情況:

1.「對某件事的預期」和「這件事實際的情況」產生強烈背離。比如這件事是工作中完全不可能會出現的小失誤導致嚴重損失。

2.「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產生強烈背離。比如你覺得你是個安靜的人,而你聽到別人說你很瘋癲。

3.巨大的失敗、挫折或變故之後。比如你意外懷孕了;或者中了雙色球大獎。

4.強烈的情緒變化之後。看到很多人在看完一個波瀾起伏的電影以後,發生過認知上的暫時變化。

5.強壓之下。好理解,不舉例子了。

6.一直如此的慣性使然。每個人對自己都有基本的認知,這些基本認知會產生慣性。

第一點是最常見的因素。很多人在對熟悉的事物如工作,朋友,戀愛,家庭等等,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預期,當這些預期變得越精確,和實際情況的背離就越容易,這也就是為何大家都覺得還是難得糊塗一些吧。

第二點也是極為常見的。從其他人獲得的評價會極大的影響人群里的大多數人。無論獲得的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只要評價的地方和其本人的自我評價產生巨大差異就可能導致認知上的失調。

其他的方面我就不一一討論了。

我想上面的情況每個人都有遇到,每個人遇到這些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內省,找找自身原因。但是你想過下面的情況么:

當你完全沒多奢想,卻橫掃千軍,會不會是因為你太過自卑?(也可能是你運氣好。)

當你搞砸了手裡的小事兒,會不會是你太過傲慢?(也可能是你運氣不好。)

當外向的你被人評價靦腆,是不是只是因為他們的錯覺?(也可能是他們搞錯了人。)

簡單的事情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你確定自己把握住正確了么?

所以只需一件小事或一個簡單評價就可以給自己或給別人定性,就能去評價自己或別人了么?可是,這個世界上多的是「星座教教徒」和「塔羅牌教教徒」。呵呵,真是太小看人性了。

聽過一段牛到一塌糊塗的話:

沒有任何一種品格是可以高枕無憂。一個人清高,就需要寬容,否則清高就成孤傲。一個人仁慈,就需要果斷,否則仁慈易成軟弱。一個人強大,也要有所敬畏,否則強大易生暴戾。一個人富有,就需要節儉,否則易成奢靡。一個人博學,說話時就需要淺顯,否則易成刁鑽。一個人尊貴,就需要謙卑,否則易生傲慢。

這段話有2個很有趣的隱含意思:一是任何品格都是變化的,一個人格特點在一個人身上不可能一成不變。二是任何優良的品格都需要其他的品格搭配成套才會展現出應有的樣子。

我覺得通過外界反饋了解並認知自己是極為自然的事,但不可不信亦不可盡信。很多人都說你是個賤人,可能性之一你就是個賤人;另一個可能性是除了你,他們都是賤人。所以多去嘗試,多去接觸,做一切能做的,至於自己到底是不是賤人?fuxk it,到那時還特么重要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語言自動實現效應,又名皮革瑪麗翁效應,另一個是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其實它們說的是類似的道理,我們看見的自己往往都是社會、同事、親密關係賦予我們的期望,是他們眼中的「我」,積極的期望產生積極的我,消極的期望產生消極的我。就櫥窗理論,以及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論

都說明人身上有潛在我不能被意識到,別人可能也無法觀測到。

總的來說,我想說明的是我們能夠評價自己可以間接通過環境對我們的評價、期望來,而我們的「潛在我」則需要內省。

額,第一次正式答知乎,邏輯不太好,望見諒


這麼說吧,想要「正確」地評價自己,首先妳要評價一下你評價別人乃至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方法二字自行腦補加粗,手機無力)

我不認同題主所說的「我們評價別人能常常準確」。事實上,大部分人對其他人的評價都是失真的,又遑論對自己呢?在我看來,評價一個人,只要評價的方法正確,是不存在評價別人精準,評價自己不準的情況的。如存在,只能說明你所用於自己與他人的方法不同。

題主所謂「正確」的定義並不明確。我所理解的正確應該是包括但不限於 全面、公正、有邏輯、自信(這幾個詞語也加粗一下)。

我將分而述之...請在評價一個人時思考以下問題。

全面性

你評價他人或自己時是否僅僅依靠某些領域的觀察卻得到一個籠統的結論?如因為某人有婚外戀情,因而認定他是人渣,或者自己學不好俄語就認定自己毫無語言天份?

公正性

你評價他人或自己時是否基於你自己的喜好或利益?如因為喜歡籃球,而厚詹姆斯薄梅西,甚至貶低足球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嘲諷煤球王的身高。

邏輯性

你評價他人或自己時妳的邏輯線條是否完整且經得起推敲?來個兩個反例分別說明邏輯完整與值得推敲的重要性。

例子一:他喜歡看櫻桃小丸子。他穿帆布鞋。所以他是個gay。不要覺得這種例子荒誕,相信我,未經思考過的評價方式往往會像這樣連基本的邏輯線條都補不滿。

例子二:穿帆布鞋的都是gay。他常穿帆布鞋。所以他是個gay。好了,這個判斷邏輯上是完整的,但是,其判斷的基本前提「穿帆布鞋的都是gay」簡直粗暴武斷,難以禁受簡單的推敲,而這類假設在我們的價值觀裡面無處不在,它們可能來自外界灌輸或者自行生成的誤解,若不特別去注意,則很容易被視為不言而喻的真理然後繼續憑此假設去推論出其他結論。最終結果自然會偏頗。

最後一點,自信。

你評價他人或自己時是否僅僅跟隨眾人?當你的評判與大眾價值相悖,但你用了一段時間來審查了自己的全面、公正、邏輯性而未發現有疏漏,這時,你還有自信堅持自己的判斷嗎?

有些朋友可能會指出...答主你說的不就是批判性思維方式的一些要素嗎?是的,就是如此,我認為要「正確」地評判他人乃至自己,都需要這一種模式。關於批判性思維方式的書很多,有興趣可以繼續深入,我也只是略懂皮毛。

總結一下,想要更好地評價自己,應該開始審視自己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可能已經根深蒂固在潛意識之中,它往往能在瞬時之間為你判斷一個人一件事。當你發現這類評價方法自私、片面、無邏輯、從眾,而嚮往另一種公正、全面、有邏輯、自主的評價方法,那麼你能做的,就是時刻注意自己的評價方法,不斷對「評價方法」做出詰問,訓練「公正、全面、有邏輯、自主的評價方法」的熟練程度,以最終替代你不喜歡的那種,最後將其內化為瞬時之間可以完成的一種評價能力,想必就會更接近題主所想要的「正確」吧...

過程或許耗時,但我覺得值得一試,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寫的有點亂,錯漏之處歡迎指正。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