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樣才能夠讓自己有信仰?


對於@子仲的觀點不敢苟同,信仰不止是宗教,更不是無知別稱。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可為什麼要做實驗呢?為什麼不能想一想就得出什麼驚天動地的結論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也有很多實驗來驗證它。因為人類有智慧,有信仰,信仰自然科學的基本信條。信仰有差異,有開放於閉塞之分,開放的信仰對宇宙萬物都有探求的慾望,故要實驗,閉塞的信仰,最多也就到亞里士多德而已。

我認為,信仰即信念,沒有信仰的人,不論在科學,還是神學的道路上,都走不遠。


答案V2.0:(鑒於提問者@熊亞男 提出了並不屬於宗教的「信仰」問題,見評論。)

我對中國的現狀也覺得很悲觀,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考慮這個問題,我們能抓住的是什麼,每天看到那麼多不公平,那麼多不合理。我們到底應該堅持什麼,什麼是我們的信念。

首先要講的是,生命的法則是活下去,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麼一切信念都是空談。也就是說,縱使你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遇到傷害到你生存的問題的時候,你也一定要避讓,極端的例子,比如遇到像文革這樣的情況,硬挺著,只有死路一條。不可磨滅的是我們的信念,不是我們的身體。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學會聰明一點,犧牲固然是偉大的,但如果人人都犧牲,這個社會更沒有什麼希望可言。

我非常體諒題主的提問。這個社會裡,做個好人是如此得艱難。法制不健全,社會沒有公平,一群圍觀群眾,沒有一個人敢伸出援手,道德跌落到了極點。霧霾的天氣里,陽光都看不見,怎麼去相信有什麼公平。甚至有人說,本來就沒有公平,沒有正義,沒有平等。我在網上經常能看到有人這麼說,每次我都覺得,實在太悲觀,最悲觀莫過於此。

我想說,這個世界上是有公平的,中國有13億人口,世界有70億,還有57億,他們中很多都生活在公平的社會裡,享受著法制,而我們,連他們享受著什麼都不能知道,互聯網屏蔽你,報紙統一論調,所有尖銳批評的聲音都被淹沒。中國的城市一個個淪為魔都。我覺得我們首先不能悲觀,我們要堅信,至少在世界上存在公平,存在善良,這是一切的基礎。

認真看到你的評論,一下子抑制不住,寫了這麼多,某些人覺得是廢話,可以略過。


信仰這傢伙,蠻奇怪的。

你若認識他,他便與你相逢;你不認識他,你就怎麼也找不到他。

邏輯有點怪,可是很多事都是這樣啊——

世界的盡頭在哪裡?就在世界盡頭啊,我們無法從遠方眺望它。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就是人生本身啊,我們無法在人生之外談論它。

慈悲和智慧,我們可以擁有嗎?可以,但都是過去啊。下一分的慈悲,下一秒的智慧,神不給你,主義也不給你,他們只會考驗你。

於是呢——

如果世界沒有盡頭,你還敢於眺望嗎?

如果人生的意義止於人生,你還樂於行走嗎?

如果慈悲和智慧永不累計,你還情願珍視嗎?

若這世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都成了你的朋友,或許憑這好人緣兒,信仰也會願意跟你多聊幾句。

PS:我的心靈雞湯煲的如何?^_^


恐懼。

人對於宗教的信仰十之八九都出於恐懼。

死亡的恐懼,未知的恐懼,絕望的恐懼。

讓你面臨這三個狀態,很容易就會產生宗教信仰的。

所以說,宗教這回事兒,不是救命符,而是避風港。


信仰應該不只限定在宗教信仰上,我覺得做事有底線,做人有原則就是一個人的信仰。


如果是為了信仰而信仰,那麼大可不必。甭把信仰看的太死。

我的一朋友,學法律專業,當問她為什麼要學法律的時候。她告訴我一句話:法律是她的信仰。這麼多年沒聽她跟別人講過,由此可見這是在心裡暗自較勁,不對著喧嘩的世界說出來。當然啦除我以外,我們關係不一樣。

學了多年法律以後,這裡面行情有好有壞,各方面的較量不單單是單純的法條,當涉及很多人利益的時候,公正公平這些字眼值得玩味。再問她是否對於法律有信仰,她說依然如此,縱然看到了黑暗,但是看到更多的是黑暗背後的光明,人總是在進步,雖然進步的很慢。

繼續說說我,上大學之前毫無信仰可言,中學教育學到的東西大家都懂,我一直覺得我們要學的哲學不是一家之言的哲學,中國像尼采一樣的人很少,或許是教育問題,把自己當作自己的信仰未嘗不可。

扯遠了,上了大學以後,學了新聞專業,逐漸覺得 真實 是自己的信仰。

這話在天朝的新聞體系下,顯得沒什麼力量,跟太多人說,人家反而覺得你不怎麼靠譜而且矯情,我是見過各種牟利的記者,有人拿著證據遲遲不上報,藉此要挾的不是沒有,可我還是相信真實,相信真相。

雖然網上吐槽的很多,可我們不也欣喜的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發言了嗎?

不對每一件事情抱有希望,可能看到希望背後的光明,這也是我所信奉的邏輯。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信仰有很多種。

有些是自己給的,有些是別人加的,你看信仰兩個字,你要信他,而且你要仰望著他,縱使你窮盡終生信仰離你遙不可及,可你總要堅持不是?

找到你自己的信仰,不排斥別人的信仰


無知自然有信仰。

有了知識就會懷疑。

好吧,把無知換成未知,許多人會好接受一點

信仰是未知(無知)而信,科學是已知(證實)而信。未知(無知)多一點,信仰多一點;科學(證實)多一點,信仰就少一點。科學與信仰就是此消彼長,相互矛盾的關係。

==========關於宗教起源的問題===========

來自科學公園

作者:丁不二

請先看三張圖片

章魚哥保羅預測南非世界盃決賽西班牙奪冠

南部非洲某地的巫師(圖中最右)在給村民施法祛病強身

羅馬天主教教皇準備主持某宗教儀式


宗教源流

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最大場外焦點是一條名叫保羅的章魚,身居德國某海洋館,成功預測8場比賽勝負結果,引發無數人頂禮膜拜。同年10月保羅去世,幾個月後水族館為它建了一座大雕像,盤在一個足球模型上。足球內擺放裝有保羅骨灰的黃金骨灰瓮。該地點被命名為「保羅角」,據說已經成為熱門旅遊景點。事件到此,煙消雲散,世人一笑了之,水族館的營銷技巧也不必深究。

章魚哥死後的待遇已算隆重,但是與前輩相比,則大虧特虧。要是向上穿越五、六千年,章魚哥能演繹類似的傳奇,足可以促進某地對內消弭戰禍,對外連戰連捷,統一富強不是夢。當時的人們如果技術條件允許,會給它建一座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還大的章魚哥聖保羅大神殿,以紀念它的豐功偉績,並且日日祭祀,保佑祈願,世代供奉,香火不斷。

從章魚保羅的經歷可以看到一些宗教起源的痕迹。早期人類生存條件艱苦,就像巨浪中的扁舟,隨時可能傾覆。面對神秘強大的自然力量,於是產生自然崇拜,形成原始宗教。崇拜的內容五花八門,多為自然實體,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等等。

人類社會能夠產生宗教,最初的心理需求是希望提高生存能力,所以力量崇拜和生殖崇拜是主要內容。「賜予我力量吧」、「多生孩子不種樹」應該是當時最流行的口號。宗教隨著社會發展,及至今日,既有保持本色的非洲巫師大叔,讓大部分人投去輕蔑的眼神,也有高度複雜化後的教皇老爺子,讓大部分人仰望以示尊敬。別怪世人嫌貧愛富,但都從原始社會走來,是什麼原因造成貧賤如初和大富大貴的差異呢?僅教皇那身行頭,巫師別說噴水,就是吐血,幾輩子也化不來,更遑論背後的權利和威嚴。這裡面的原因眾多,只能掛一漏萬,隨便談談。

現在世界範圍內共有多少種宗教,不好統計。歷史中共產生過多少種宗教,更不好說。留大去小,從幾種主要宗教入手,簡介一下宗教的流變過程。據最新統計,世界總人口中32%基督徒,23%穆斯林,15%印度教徒,7%佛教徒,各據一方,交集很小。令人驚奇的是,與中國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這些本地原生宗教不同,如果從譜系的角度考察,四大宗教都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或者說相近的發源地,就是今日依然混亂的中東地區,古代的新月沃地,也可以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或兩河流域。其實該地共有三條重要的河流:約旦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共同孕育了人類最早的古文明地區。核心區是三條河,外延東至伊朗高原,南至阿拉伯半島,西至地中海和安納托利亞平原,北至高加索山脈。

早期人類,當技術進步提高生存能力後,逐漸形成農耕、游牧、漁獵三種主要生活方式,都有各自的原始宗教。其中農耕方式具有定居的穩定性,最有生存優勢,宗教進化隨之體現。新月沃地和古埃及幾乎並駕齊驅,但新月沃地因其地理的複雜性,所以最早出現一系列的宗教變革。

公元前三千多年,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出現,農業技術大發展,社會制度已非部落時代可比。原始宗教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人格化的神開始出現,形成1.0版的初級宗教。人格化的神因為被賦予人的思維,所以被認為更能理解和保佑人。這種情景與幼兒同玩具娃娃互動極為相似。

幾百年後,隨著原始王朝陸續建立,是非對錯等概念形成標準,善惡觀念成為管理國家、組織生產、發動戰爭的重要倫理約束。那麼由誰來判斷善惡呢?宗教當仁不讓,在求生存的基礎上,接過道德審判大權,提升至宗教的2.0版本。先進的宗教一出現,大受歡迎。在此後上千年的演化中,拜物教或紛紛沒落,或改弦更張。融合過程中,多神崇拜出現。為便於管理,又漸漸分出級別高低和職責差異,神譜猶如官僚機構,大家熟悉的古希臘諸神就是由此演變而來。新月沃地是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宗教隨著人們的遷徙也開始外流。開啟印度宗教歷史的吠陀教的前身,就是在這一時期離開高加索故地,遠赴南亞恆河流域。

公元前6世紀前後,宗教史中的重要人物瑣羅亞斯德登場,創立瑣羅亞斯德教。該教崇拜阿胡拉·瑪茲達(意為「智慧之神」)為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締造者,創造了物質世界,也創造了火,因此瑣教把拜火作為信徒的神聖職責。瑣教的歷史地位很高,在被伊斯蘭教取代之前是西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宗教。成功的秘訣在於開創了一神論,儘管理論體系還不完備。瑣教對於波斯帝國的建立起過積極作用,被奉為國教。國王宣稱是智慧之神的代理人,管理國家。

其後瑣教在歐亞大陸廣泛傳播,千年後輾轉來到中國,稱為拜火教或祆教。說到此,有必要提一下另外一種產生較晚的宗教摩尼教,也曾傳入中國,稱為明教。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第19回《禍起蕭牆破金湯》中有講述明教來歷的段落。非常遺憾,金庸先生將兩種宗教混為一談了。摩尼教的出現雖受瑣教影響,但也受基督教、佛教影響。歷史中,這是曾經激烈對抗的兩種宗教。因為摩尼教也出現在波斯境內,打著紅旗反紅旗,借用了瑣教很多宗教儀式,例如拜火。外人如果不讀教義,只看教儀,很容易混淆。

現在瑣教早已風光不再,僅在伊朗和印度等地還有少量信徒。當年瑣教與古埃及、古希臘宗教並存,在亞非歐呈三足鼎立之勢。雖然地區戰火頻起,但在宗教上彼此還算相安無事。而此時,最早的宗教吵架卻在最不善於打架的印度發生了。


印度教和佛教

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前身是吠陀教。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一支從高加索遷徙而來的雅利安人到達恆河流域。帶來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宗教,所拜諸神多是具有人格化的自然神。雅利安人與當地人融合,立吠陀教,寫吠陀經,創恆河古文明。至公元前7世紀,種姓制度日趨完善,吠陀教演化成婆羅門教,幾大主神確立,提出更為複雜的宗教理論,例如業報輪迴。

公元前6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社會變革引發思想大爆發,產生沙門思潮,類似於中國春秋時代的諸子百家。因反對婆羅門教的特權地位,耆那教、佛教等新宗教紛紛出現。它們都脫胎於婆羅門教,很多教義有相似之處。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北印度出現短暫統一。阿育王為打擊和控制高種姓的婆羅門、剎帝利,壓制婆羅門教,立佛教為國教。但婆羅門教衰而不滅,在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時期開始復甦,反過來又吸收佛教理論。至8、9世紀,演化為印度教(也稱新婆羅門教),重獲壟斷地位,將佛教擠出印度。其後,雖幾經穆斯林佔領,又被英國殖民,但面對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強勢文化侵略,印度教不為所動。因為新主人只能控制上層社會,根本無法撼動印度社會的底層根基。

基於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印度教信眾很多,但不能算是世界性宗教,主要區域僅限於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部分地區。當年有些印度阿三給英國人當苦役、做奴隸,滿世界跑,也留下了零星的印度教徒,主要在非洲。印度教被認為落後的主要原因是至今還在為種姓制度撐腰,民主女神對此也無濟於事。

佛教是沙門思潮中的一支,相傳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教義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強調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佛教歷經發展,就因為主張眾生平等,完成了宗教進化的又一次升級,到達3.0版。跨越地域、種族的世界性宗教從此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都追隨其後。

佛教在印度的歷史和印度教息息相關,二者的關係如緊扣的凸版和凹版,此消彼長。9世紀後,佛教在印度幾乎絕跡。佛法無邊,但印度在佛法之外。這麼大的悲劇後世似乎早已忘卻,從未搞過類似奪取聖城的聖戰。看來佛教在精神上也是吃素的,被掃地出門,還能戒除貪嗔痴三毒。好在此處不留佛,自有留佛處,天下之大,其它地方也能化緣弘法。

佛教在孔雀王朝時期,已經開始外傳。公元1、2世紀左右,大乘佛教派形成,是新派,將舊派稱為「小乘」。小乘尊釋迦摩尼為導師,主張在成佛的道路上要自力更生。大乘認為佛有無數,在成佛的道路上大家要互相幫助。僅從教義看,要是信仰大乘派,成佛更容易,過程更溫馨。

小乘佛教主要傳至南亞、東南亞地區,也稱南傳佛教。大乘佛教則稱北傳佛教,一支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漢文化地區傳播,稱為漢傳佛教。另有一支傳入中國藏族地區,稱為藏傳佛教,後來也傳至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大小乘都有,以大乘為主,重視密宗,加上雪域高原的獨特魅力,看上去很神秘,現在對中國某些暴發戶極具吸引力。

佛教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南北朝亂世時期,佛教興起,「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勝景是一個亮麗登場。在大唐盛世,佛教傳播從廣度到密度都實現大躍進,雕版印刷術的出現更是推波助瀾,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都是流傳千古的佳話。從此佛教在中國紮下深根,宗派繁衍一窩又一窩,佔盡好山好水。

佛教的到來,顯示出中國本土宗教的貧乏與落後。以道教為例,到今天也只是初級宗教中的奢侈品牌。少管善惡、不求平等,就是不照顧普通百姓。長壽成仙,養生煉丹,外帶房中術,儘管受到很多帝王推崇,但就是難以推廣。因為對底層受苦的人來說,長命百歲未必是什麼好事,等於活受罪,遠不如輪迴有魅力。

佛教傳入中國是重大文化事件,但是無法與基督教傳入歐洲相比。佛教文化只是漢文化中的一元,從來沒有成為主導力量。一旦混得肥頭大耳,擾亂社會安定,就要受欺負。歷史中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滅佛運動,佛教徒稱為法難,就是對佛教文化負面作用矯枉過正式的否定。


基督教

說到基督教,必須先說猶太教。猶太教是猶太人在今天巴勒斯坦地區形成的宗教。按照《聖經·舊約》的說法,歷史很久遠,但不足信。猶太人曾遭滅國,大批人員被掠至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波斯帝國取代新巴比倫後,國王釋放猶太人回家復國。猶太人很可能受到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一神論思想,產生了崇拜上帝的猶太教。由於民族弱、苦難多,生存空間狹小,猶太教格外注重民族信仰統一和信徒之間的平等互助。猶太教的一神論思想較為完備,但因其過於注重民族性,沒有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公元前羅馬帝國興起階段,猶太教產生許多分支,其中就有基督教。傳說中創始人耶穌的故事多是天方夜譚,不必當真。因不容於主流猶太教,基督教信眾四處討生活,超越種族地域,開始了充滿冤屈悲慘的傳教經歷。到底有多冤多慘呢?按照後來基督教憶苦思甜的回憶錄中記載,比竇娥還冤、比祥林嫂還慘。

羅馬帝國擁有環地中海的廣大區域,是歐洲歷史中的異數,民族眾多,民間宗教也多。因經常觸犯羅馬帝國從古希臘繼承的多神宗教系統,所以民間宗教被視為擾亂社會穩定的異端,總被打壓,基督教也不例外。在傳教過程中,基督教除汲取猶太教的優點之外,還推出《聖經·新約》,認為耶穌的降臨意味上帝與人重新立約,許諾給個人以永恆的救贖,並且完善天堂地獄說。這些宣傳給底層民眾極大的心理安慰,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的優勢顯露出來,受到義大利、希臘一帶富庶地區上層貴族的重視。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為緩解社會矛盾,宣布基督教合法,並且親自皈依。392年狄奧多西一世頒布法律,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禁止其它所有異教。從此基督教以一種全新的面貌登上歷史舞台。

基督教興起的過程和時間段與佛教在中國的興起如出一轍。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歷史大背景是,當時全球正在經歷一個較長的寒冷時期,歐亞大陸的農業生產受到影響,社會矛盾增加,同時北方民族因寒冷南侵。在中國是五胡亂華南北朝,在歐洲是北方蠻族頻頻衝擊羅馬帝國。面對亂局,世俗政權的管理能力下降,宗教作用顯現。由此可見,亂世宗教興是農業社會常見的現象。

推崇基督教並未挽救日暮窮途的羅馬帝國,先是國家分裂,形成兩個政治中心: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分別代表拉丁語和希臘語兩個文化大區。基督教也隨之鬧分家,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順勢分成兩大教派。公元5世紀,兩派為爭奪誰更能代表上帝,矛盾公開。以羅馬為中心的稱為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稱為正教,因在東方,也稱東正教。

兩教的矛盾並未影響各自的擴張。在漫長的中世紀,東正教面向東北方,傳至東歐及俄羅斯。但因東正教一直受制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及後來世俗君主的權威,政治地位並不算高。天主教則滋潤得多,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日益紅火,不僅教化各國非常成功,自己還獲得一片土地,成立教皇國。

通常認為中世紀非常黑暗,這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方面。其中從6世紀到11世紀,歐洲的經濟狀況相當不錯。在一個氣候溫暖周期,中國是向長江流域擴展,迎來唐宋。歐洲大陸則是北方得到充分開發,也很繁榮。盛世宗教富,中國的寺廟星羅棋布,歐洲的教堂棋布星羅。西歐的社會狀況令天主教如魚得水,做到了讓大家在精神層面獲得統一。教廷權利進一步擴大,掌管財富,頒布律法,操控國王,發動戰爭,是歷史中天主教最癲狂的時期。

但好日子終會結束,中世紀末期,世俗君主開始反撲。教廷日益腐化墮落,成為國王的傀儡,甚至上演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鬧劇。教廷社會威望下降,財政捉襟見肘。16世紀初,為新建聖彼得大教堂,強行濫發贖罪券,遭致修士馬丁·路德等人的反對,引發宗教改革。基督教再次分裂,歐洲西北部國家距離羅馬教廷遠,多改信新教,脫離老領導的束縛。

新教在西方一般統稱為抗羅宗或抗議宗,派別很多,在中國常用基督教一詞單指新教。核心主張是人的靈魂得救,依靠個人的虔誠信仰就可以完成,並不在於遵行教會規則。本質是政治上反對教廷特權,經濟上反對收取信眾和上帝溝通的中介費。從此羅馬教廷的領地一路萎縮,至今只能龜縮在梵蒂岡。

交出政經大權的天主教和剛剛興起的新教,共同藉助大航海,開闢了新的傳播地域。西班牙、法國的殖民地多為天主教,英國殖民地多為新教。因在工業文明上佔得先機,綜合統計,基督教信徒人數為全球之冠。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經歷是四進三滅。1、基督教一個分支聶斯脫利派在被教會判定為異端後多年,曾在唐朝傳入中國,稱景教,在長安建有大秦寺。唐武宗滅佛,景教順帶被消滅。留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碑林。2、元朝基督教隨色目人再入中國,俗稱「十字教」,隨元亡又滅。3、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士從海上來華。康熙年間,因與中國正統思想抵觸太烈而遭禁,道光中期幾乎絕跡。4、鴉片戰爭後,各路基督教紛紛湧入中國,幾起幾落,延續至今。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誕生地阿拉伯半島,別看現在富得流油,歷史上可是窮的叮噹響。各路強人過半島而不入,只有零星的部落在遊盪。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出身於麥加的沒落貴族,受多種宗教思想影響,創立伊斯蘭教,號召人們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宣稱自己是安拉的使者、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受當地權貴排擠,於622年出走麥地那,信眾漸多,組織軍隊,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幾年時間完成半島統一。穆罕默德去世後,最高領袖稱為哈里發,連續發動對外戰爭。橫掃波斯薩珊,擊敗拜占庭,創建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順勢取代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等各種宗教。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鐵騎越過北非,佔領西班牙,受阻於比利牛斯山脈。同時期,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從此與歐洲分享地中海,形成對峙。東南方,雖然跨過印度河,但沒能進入煙瘴之地。東北方,於公元751年(天寶十年),與唐朝軍隊在蔥嶺以西的怛羅斯交戰。唐軍敗,退守至蔥嶺以東。

由阿拉伯軍隊完成的軍事偉業,無意中順著自然地理的通道和障礙,勘定了四大宗教的分布區域,形成各自的文化圈。此後任憑金戈鐵馬,乃至飛機大炮,這種分布也僅做出局部遷移,整體巋然不動。

穆罕默德去世不久,教內出現分裂。有一派人只承認阿里(穆罕默德女婿)及其後裔(稱聖裔)為合法領導者。認為由於血緣關係,聖裔沒有原罪和錯誤,並且擁有潛藏在《古蘭經》中的神秘知識和力量。另一派人則認為教主輪流做,明天到我家。於是就有了什葉派和遜尼派之分,至今兩派教眾的比例約為1:9。這種分裂的結果與佛教中小乘與大乘、基督教中天主教與新教的出現過程相似。

幾大宗教中,伊斯蘭教的歷史最清晰。因為產生晚,各方記錄多,難以信口雌黃,另外出道不久就得勢,沒有必要過分編造那些悲悲切切的動人故事。伊斯蘭教的擴張之快,被視為宗教史中的奇蹟。其實穆罕默德成立的宗教組織就是政治組織,隨即建立軍事和經濟組織,再結合其它歷史有利因素,一擊成功。亂花迷人眼,褪去宗教的外衣,其行為看做某一地區的政治軍事變革,就沒那麼神奇了。因為在農業社會,無論農民起義還是地方爭權,多借用宗教說事。中國有點特殊,一般是奉天承運、替天行道,但也是一種宗教意識。進入工業社會,如果將伊斯蘭教改稱伊斯蘭黨,教義換成主義,就更容易理解了。

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有一個重要區別,反對偶像崇拜。認為對神做任何肉眼可見的描述,都是有罪的。塑造偶像花費極大,各種宗教都有藉此搜刮民脂民膏的潛規則,經常搞得信眾苦不堪言。僅憑這點,如果信仰伊斯蘭教,經濟負擔會比較輕。但是反對偶像崇拜也有負作用,就是把別人辛辛苦苦建造的東西全給砸了。現在看來,那些都是歷史文物。活生生的例子是前幾年阿富汗塔利班炸毀巴米揚大佛。

阿拉伯帝國與唐朝並存,是當時最耀眼的一對雙子星。隨後的分裂令伊斯蘭教內部陷入戰火,小教派越來越多,外族也不時殺入。入侵經常能成功,成功之後意味著註定被同化。其中成吉思汗的後裔從蒙古高原一路向西殺來,最終卻是伊斯蘭教一路東傳,令中亞及中國新疆地區徹底伊斯蘭化。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歐洲大航海之前,伊斯蘭教的傳播範圍東至東南亞,南至印度,西至西非,北至蒙古。在歐亞大陸,真主的光芒改過了上帝和佛祖。但大有大的難處,除了宗教衝突,民族衝突也留下隱患。延至今日,突厥(土耳其)、阿拉伯、波斯(伊朗)三大民族都想爭當伊斯蘭世界的領袖。中東的混亂,即使沒有以色列攪局,也好不到那裡去。

現在伊斯蘭教被人詬病較多,好像從源頭上就不如人。其實伊斯蘭教世界曾經壓制基督教世界幾百年,打得歐洲騎士滿地找牙,令教皇及多國君主惶惶不可終日。造成近現代落後,是各種原因的疊加作用,宗教只是其中一項而已。當然,如果參照歐洲的歷史進程,宗教改革是伊斯蘭世界必須要完成的一項任務,但是僅有宗教改革遠遠不夠。

伊斯蘭教與中國的淵源頗深。唐宋時期已有穆斯林商人來到中國。元朝絲綢之路再次打通,伊斯蘭教傳至中國內地,紮根繁衍,並因此形成獨立的回族。明清兩朝政府的政策對伊斯蘭教較為寬容,主要是因為穆斯林在中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都很顯著,不再擴張又便於管理,對中央集權不構成威脅。現在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主要是維吾爾族和回族。


宗教的三板斧

宗教的主要作用是為人提供心理安慰。要充分實現這一功能,必須通過宗教的教義、教團、教儀,並利用宗教器物,共同運作來完成。

教義是指一種宗教的基本理論及主張。聽上去很簡單,在佛陀、耶穌、先知的年代,就是如此。但經過後世門徒的前赴後繼,對教義的解釋,以及對解釋的再解釋,讓教義變得無比繁雜,宗教典籍汗牛充棟。今天凡夫俗子想窺全貌,已無可能。

以佛教為例,據報導最新的《大藏經》(佛教典籍大全)達3億多字。假設某人一天讀10萬字,通讀一遍,大約要讀10年。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只將《聖經》、《古蘭經》作為唯一的經典,要讀完確實不難。不過可以聯想一下中國的教育現實,課本是只有一本,但要想學好,怎麼能缺少輔導書呢?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曾經政教合一,壟斷文化教育,由經典延伸的書籍數不勝數。神學家如過江之鯽,哪一位都要著書立說。另外小教派成百上千,各自都有對經典的解釋。所以基督教兩千年,伊斯蘭教一千多年,各類輔導書的總量並不遜於《大藏經》,而這些都屬於廣義教義的範疇。唯有如此,才能對得起宗教的博大精深。

信徒從經典讀起,第一感受通常是悟不到教義的真諦。神的代理人會給予鼓勵,說繼續悟。如果哪天說悟到了,神的代理人會發笑,通常說悟錯了。偶爾也會獎勵一下,說只是悟到了淺薄的,還有更高深的,請繼續悟。至於最高深是什麼情況,標準答案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信徒滿臉茫然,然後滿臉崇拜,自責慧根不足。

為什麼所有宗教都博大精深呢?不識宗教真面目,只緣身在宗教中。科學在構建知識體系過程中遵循奧卡姆剃刀原則,簡述為如無必要,不增實體。科學知識的客觀、真實、嚴謹由此而來。廣義的教義其實是通過宗教理論構建的知識體系,是對客觀世界歪曲、虛幻的描述,所以遵循的原則是不管有無必要,一定狂增實體。教義中除了少數不說白不說、永遠正確的心靈雞湯,其它儘是滿紙荒唐言,包括無知的胡言、有意的謊言、真誠的妄言。俗話說一句謊言要用更多的謊言來彌補,對於胡言和妄言也同樣適用。這與中醫理論的產生機制完全相同,宗教的博大精深由此而來。誰能領悟,不傻即瘋。

通過教義宣傳,宗教對外永遠保持高大全、偉光正的形象。而且宗教有貪天之功據為己有的傳統,幹得好,是神的啟示或幫助,幹得不好,與神無關,是魔鬼在搗亂。這種恬不知恥也是博大精深的重要內容。

開展宗教活動要有組織,就是教團。由於神的全知全能,所以教團名義上只是給神打工,傳遞神意,幫助世人。這就是教團所謂的宗教性,但實際上教團更多是用宗教性來做擋箭牌,掩蓋、縱容其它社會性,進而充分發揮社會性功能,逃避監管,獲得利益最大化。所以將教團的宗教性置於社會性之上,是本末倒置的認識。必須要翻轉過來,首先認定教團的本質是社會性組織。

社會組織不論因何目的產生,本身都有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衝動,當然這種衝動會受到各種限制。而教團卻可以通過解釋教義,制定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規則,來參與資源分配。這就是常說的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獲益空間如此巨大,自然引得很多人要開宗立派。於是首先宗教之間要展開競爭,勝者通吃,升為正統,敗者出局,降為異端。成為社會主流宗教後,世人趨之若鶩。一座教堂、一座寺廟就等同於一台永遠運轉的印鈔機。這對於教團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野心會膨脹,更大的追求是實現政教合一,政經軍法一把抓。不過由於知識體系有天生缺陷,管理效率低下,通常不能維持,最後經常鬧得灰頭土臉,又得交出政權。政治上得志便張狂,不得志就扮善人當富家翁,倒也滋潤。

少量的乞食苦行對於教團整體只是點綴,神不發工資補貼,當義工會餓死,也會令神顏面掃地,於是只能向社會要錢。教團在追求經濟利益上與資本家無異,慾壑難填。宗教愛財,取之有道,積累財富,無非開源節流。

在農業社會,土地最值錢,收取地租最穩定,所以通常教團都是大地主。教團提供心理服務的方式很簡單,但收費不能都是白菜價。高端服務採用飢餓營銷,都搞成奢侈品定價。最常用的是恐怖營銷,就是講恐怖故事。不信神會產生種種惡果,殃及自身禍及子孫。如果信神了,好處沒實現,就對著未來向空氣承諾。佛教的三世輪迴說、基督教的天堂地獄說、伊斯蘭教的兩世說無不如此。基本套路是前世作孽,今世受苦,今世信神,來世享福。只要上了道信了神,不怕你不交錢。

節流方面也用足腦筋,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不是宗教承擔的義務,裝點門面的慈善支出不過是九牛一毛。金錢用之於神才是正道,由此可以光明正大的逃避各項社會付出,比如逃稅。逃得過多,自然會傷及社會運行。歐洲君主反對羅馬教廷、中國皇帝滅佛都與此有關。許多宗教都禁止神職人員結婚,職位越高規定越嚴,對外宣傳是道行高深,而禁婚的實際效果是防止教團資產外流。如果都搞個三妻四妾,一大堆孩子,教團哪能維持千年基業。

神職人員中也會出現道德模範、英雄人物,都被大書特書,也註定夾帶很多私貨。而大部分神職人員脫掉外套,就是普通人,或庸人、俗人。所謂的道德高尚多流於表面,吃喝嫖賭抽還只是生活作風問題。教團最得勢的時候,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幾乎無惡不作。坑蒙拐騙偷是常態,打砸搶燒殺也會做。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能讓神胡說。各種宗教審判,由神啟判定異端,傷天害理,罄竹難書。教團自身卻是法外之地,任意包庇犯罪。別看醜行不斷,但教團歷來寬以待己,道歉認錯是工業時代才有的事情。

只要有錢維持運轉,教團就能生生不息地存活。所以歷史中一種宗教在某一地區的消亡,猶如現代企業的破產,很難說是被消滅的,都是因為因循守舊,沒搞創新,經營不善,資金斷裂而被淘汰的。

宗教為掩蓋其社會性本質,維護教團利益,除了創編教義,另一個重要手段是藝術包裝。對於很多無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宗教的最大魅力不是教義荒唐言,而是藝術博物館。宗教藝術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但現在經常提及的都是精華,更大量的庸俗惡俗製作,只能作為歷史的記錄,根本稱不上藝術。宗教有錢的時候,都會請當時最好的藝術工作者為其服務,例如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就曾長期給羅馬教廷打工。

但宗教對於藝術的巨額投入,首要目的不是為了出精品,而是包裝,希望獲取更大的綜合利益。服飾、器物、繪畫、雕塑、文學、音樂、建築等等,還有可以稱為行為藝術的宗教儀式,程序繁複,形式奢華。這些內容在耗費大量財富的同時,確實能對感官進行強烈觸動。令人目眩神迷,迫使人們相信,這是神的力量,進一步確信神的存在。

神仙一尊金身,百姓一世口糧,教堂寺廟一座,草民廣廈萬間。宗教對藝術的投入取得了良好的回報,不擔責任,享盡美名。但對於物質生產的貢獻過小,相反消耗社會財富過多,歷史終究會做出矯正。

由於當下充斥著很多對宗教的無恥讚美,所以以上分析多是負面批評,但不必因此全面否定宗教的歷史價值。


一神教和多神教

在對不同宗教的評價上,通常認為一神教比多神教更先進。觀察歷史,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代表,附於一神教上的光環確實比多神教要絢麗,而且一神教取代多神教的例子有很多。要分析這一現象,僅限於宗教的框架恐怕不夠,有必要將視野放寬。在社會範疇中,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服務對象是政治。換句話說,政治對選擇什麼樣的宗教有決定權。政治的涵蓋範圍極廣,其中在某區域追求政權統一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功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統一的好處有很多,能夠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行效率。但不計成本的統一無法實現,因為地理隔絕、技術落後等因素不支持。

在農業社會,統一的範圍在各階段、各地區有所不同。就某一特定區域而言,會出現四種可能情況:強勢統一、弱勢統一、弱勢分裂、強勢分裂。這種劃分都是相對而言,其中相鄰的二者互換頻率較高。

強勢分裂是與強勢統一對應而來,指這一地區被自然分成很多獨立的文化區域,而整體技術停滯、經濟分割,軍事落後,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因為統一帶來的好處很少,所以統一的動力弱到極致。南亞的印度地區就最接近這種類型,公元前幾百年閃過火花之後,近兩千年跟活化石相仿。不僅印度教派系林立,其它各種小宗教也獨佔一方,連精神統一的需求都少有。印度歷史中,本土催生的王朝,存在時間短,統治範圍小。印度從來不遠征,而外來入侵者,只要能忍受高溫,就能取得統治權,但也只能實際控制部分富庶地區。面對多如牛毛的獨立土邦,穆斯林統治者放任自流,英國殖民者一籌莫展。最終不通過戰爭,憑藉濃烈的地域味道把入侵者徹底熏跑。這就是神奇的印度。不過英國人藉助工業技術,至少幫助印度完成了形勢上的統一,留下了英語這一寶貴資產。

如果將四大宗教的覆蓋範圍與上述政治狀況對位,不難發現,中國的的佛教對應強勢統一,歐洲的基督教和西亞的伊斯蘭教對應弱勢統一和弱勢分裂,南亞的印度教對應強勢分裂。多神論的佛教、印度教分別處於兩端,一神論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居中。

依照上述情況,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神論並不是宗教共有的潛在屬性,多神教並不一定發展成一神教,或被一神教替代。一神教的本質是政治功能在宗教中的延伸和體現。一神教出現的社會基礎是人們對政治統一的渴望,所以一神教在強勢統一地區毫無市場,例如世界史中統一能力最強悍的中國漢文化區域。同理,在強勢分裂地區也毫無市場,如世界史中統一能力最虛弱的印度。而在有統一動力,但統一能力差的弱勢分裂地區最受歡迎,至少在精神層面可以實現統一,偶爾藉助政教合一,能夠達到弱勢統一,例如歐洲和西亞地區。

不過由一神教展現的政治統一功能效率低下,非常脆弱,回歸分裂是常態。但此時已經取得正統地位的一神教難以逆向發展成多神教,於是宗教的地域文化屬性凸顯,只好教內分派。表面上是因對教義的理解不同,形成辯論,造成分裂,實際背後的原因就是政治分歧。結果此上帝非彼上帝,此真主非彼真主,出現上帝互掐、真主互博的場面,引發宗教戰爭,打得頭破血流,精神統一變成精神分裂。與此相反,佛教在中國的分宗立派異常溫柔,因為天大地大,皇權最大,籠罩在強中央集權之下,只會出現不同的佛祖互辯,絕不可能互毆。

強勢統一地區和強勢分裂地區雖然都選擇多神教,並伴生有各種其它小宗教,但地位差異極大。宗教在中國的影響力歷來很弱,一直被強權玩弄於掌骨之中。而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力歷來很強,長期牽制該地區寸步難行。

一神教和多神教都是在某一特定地區,受政治選擇影響的產物。如果宗教的歸宗教,政治的歸政治,一神教也就沒那麼特殊了。


宗教的歷史作用及展望

至16世紀,四大宗教在歐亞大陸及北非地區各佔一方,其它小宗教在夾縫中生存。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基督教暢遊世界,逐漸佔據非洲撒哈拉以南,美洲和澳洲。及至今日,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也有零星分布。在提倡宗教自由的現代社會,各種新宗教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創建新宗教或者創立新教派,並非難事。反正天下宗教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只要把握住求生存、斷善惡、盼平等三個基本點,再輔以前世造孽、今世受苦、來世享福的三段論,其它理論即使再濫,也會有無知和愚昧的人相信。但要想取代幾大宗教,不管口號喊得多響,也徹底無望。不過大部分新宗教也無此野心,只要運作得當,騙錢騙色即可。也有少數教主走火入魔,如美國大衛教的考雷什、日本奧姆真理教的麻原彰晃,釀成慘劇。

站在今天,評價宗教的歷史作用,很多人覺得很難,或者刻意攪混水。如果把宗教的大對頭科學請出來,結果會很清晰。現代科學出現前後,就是分水嶺。一個基本事實是,科學越來越強,宗教越來越弱。對於科學和宗教的相關討論很多,本文換一個角度,從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對比來分析。其中內在的關係是,科學決定工業技術,工業技術決定工業化程度。

與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基本情況是,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醫療條件差,平均壽命短,信息不暢,文盲率高,社會等級差異大等等。對應宗教的三大心理安慰就是生存能力弱、善惡標準混亂、人之間不平等。不過歷史已經證明,由於宗教對客觀世界的歪曲認識和虛假描述,無法直接改進與生產相關的技術,對提高人類的生存能力毫無幫助。教團本身私心過重,也不能提供正確的善惡判斷,而平等更是永遠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但不能因此判斷宗教從來就一無是處。宗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農業社會,在政治、教育、藝術、思想等領域發揮過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各地的文化交流方面,作為重要橋樑,做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現代科學誕生以後,經過兩百多年的孕育,引爆工業文明。宗教開始面對新舊社會兩重天,遙想當年盛景,感慨無限江山。宗教現狀與地區工業化程度密切相關。在西方發達國家,教團勢力一路走衰,聆聽福音的人越來越少。理論無法創新,觀念陳舊,面對新的社會現象,已經黔驢技窮。隨著收入減少,有些地方能維持正常運轉都很困難,經常要靠各方救濟,被廢棄的教堂越來越多。教團創收的方式形同老鼠會,真是愧對前輩。無法再大手筆投入藝術包裝,宗教儀式的吸引力越來越弱。基於新聞性,教皇在傳媒界還能保持一定的曝光率,但言論陳詞濫調,經常被看做麻煩製造者。

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不能一蹴而就,地區差異極大,宗教的現狀也千差萬別,時有反覆。例如與歐洲相反,中國近些年宗教的日子越來越好,並未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快而衰弱。這又如何理解呢?

中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是近幾十年的事,主要變化在經濟領域,而要向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滲透,則還需要很長時間。另外由於遭受西方工業文明衝擊,社會各方面曾經一片狼藉。現在剛剛安定,對本土文化要進行重新整理、認識,其中必然要包括宗教。這種景象不獨出現在中國,幾乎所有的新興國家都類似。有人視為這是宗教的復興,其實只是歷史的短暫補償。而且多為散兵游勇在活動,目的也很單一明確:賺錢。

中國宗教傳統薄弱,多少人一夜暴富後一臉迷茫,又有錢又愚昧是宗教的最愛。與此同時,某些文盲型學者也在散布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源是國人普遍缺乏宗教信仰等論調,吹噓信仰的力量。老廟重金裝修,新寺精確選址。政府牽頭,資本搭台,宗教唱戲,各種大典相繼不斷,各路神仙招搖撞騙。香火繚繞,加重空氣和精神污染。看到宗教比學術好掙錢,一幫腐儒也耐不住寂寞,想方設法要把儒學打造成儒教。志向遠大得嚇死人,要改寫歷史,重塑中國人的宗教觀,救萬民於精神苦海。如此大的市場,自然不能缺少外資的加入。基督教各派也風風火火地趕來了,沒有「中國製造」標籤的洋貨對很多人很有吸引力。這一輪的宗教小陽春雖然註定成不了大事,但是如果應對不當或過度放縱,也會帶來不少麻煩。

哪裡有無知,哪裡就有神仙,哪裡有愚昧,哪裡就有宗教。在無知和愚昧搭建的避難所中,宗教依然保持影響力。但宗教已經不再神聖,對人類的負面作用越來越顯著。宗教只是社會中的一元,不是宗教發展決定社會,而是社會發展決定宗教。這個由人類為自己發明的心理安慰葯,在科學強光的照耀下,已經失效,不管大教小教、一神多神,都是浮雲。宗教反科學、反民主的本質早已經暴露無遺,被打成落水狗之後搖尾乞憐,妄圖調和與科學的關係,卻準備隨時甩髒水。

宗教的唯一的出路是走向娛樂化,升級到4.0版,也是終極版。無神論者對此可以盡情想像。

N年以後,一個悲催的球迷,緊張地守在電視前,暗暗祈禱。電視中,章魚保羅二百五十世面對兩面國旗,悠閑地游向五星紅旗。「萬歲!中國必勝!」妻子在旁邊鄙夷地說:「一場和馬爾地夫的友誼賽,至於這麼緊張嗎?」丈夫說:「怎麼不至於?賭著飯局呢。」

第二天比賽,中國隊輸。第三天,章魚保羅二百五十世宣布因智商原因退位。第四天,章魚保羅二百五十一世繼位。

這就是未來的宗教。這還是宗教嗎?

==========關於愛因斯坦與上帝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讀過點書的人都聽說過的話:「上帝不擲骰子。」這很明顯是比喻,但還是很容易讓一些人留下愛因斯坦信仰上帝的印象。傳教士更愛宣傳說愛因斯坦信仰上帝,連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這麼有科學精神的大科學家都信了上帝,你還敢不信嗎?這種宣傳做得多了,連一些未必是信徒的人也跟著想當然地認為愛因斯坦是信上帝的,例如有文章稱:「愛因斯坦是大科學家,但他相信上帝的存在,我們總不能因其相信上帝就說他缺少科學素養吧?」(李鴻文《官員迷信並不代表缺少科學素養》,《中國青年報》2008年11月18日)

  這種傳言不知起於何時,但是在愛因斯坦還沒「去見上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了,愛因斯坦生前曾多次澄清過。例如,1954年3月22日,一位技工給愛因斯坦寫信,提到他讀到一篇有關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愛因斯坦在24日回信說:「你所讀到的關於我信仰宗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有系統地重複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麼能被稱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沒有止境的敬仰。」

  2008年發現了一封愛因斯坦在1954年寫給一位猶太教哲學家的信,信中對這位哲學家的著作表示了不同意見,指出「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弱點的表達和產物」,而《聖經》則是「原始」和「非常孩子氣的」,不管後人對《聖經》做如何精巧的詮釋,都「不能改變我的這個看法」,因為這些詮釋和《聖經》的原文幾乎毫無關係。愛因斯坦雖然是猶太人,但並不信猶太教,也不特別看重猶太教,在信中他直言不諱地說:「對我來說猶太教和所有其他宗教一樣,是最幼稚迷信的體現。」

  雖然一直有人文學者聲稱把宗教和迷信混為一談是「無知」,但愛因斯坦顯然認為二者並無區別,所有的宗教都是最幼稚的迷信。然而我們卻經常見到有人引用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來證明科學離不開宗教:「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腳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這是從愛因斯坦1940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科學與宗教》中抽離出來的。那些用這句名言來證明宗教信仰的人顯然都沒有看過它的上下文,而是把自己對宗教的理解強加在愛因斯坦身上。

  以愛因斯坦對所有宗教的不屑,不難理解他在這句話中所說的「宗教」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宗教一般被定義為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或崇拜,但是在這句名言的上文,愛因斯坦「偷換概念」,把宗教定義成能讓人超越自私慾望的「超個人」的價值,是對超個人的目標的追求,而不論它是否與神有關。換句話說,他在這裡所說的「宗教」,其實是一般人所說的「道德」或「信念」,因此他才會說:「如果人們根據這些定義理解宗教和科學,那麼它們之間看來是不可能有衝突的。」

  所謂「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腳」的意思,不過是說科學家都有一種追求真理的激情和信念:「科學只能是由那些全身心被追求真理與理解的激情所滲透的人們產生的。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萌發於宗教的範疇。同時屬於這個範疇的還有這樣的信念,即用理性理解世界是可能的。我無法想像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沒有這種深沉的信念。」我在上文引用的愛因斯坦的信也說了,他本人的宗教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沒有止境的敬仰」,和上帝、神、超自然力量毫無關係。

  在這句名言的下文,愛因斯坦抨擊傳統的宗教,指出:「今天在宗教與科學範疇之間所存在的衝突的主要原因,是人格化上帝的概念。」並呼籲宗教導師們放棄有關人格化上帝的教條,放棄這個恐懼與希望的源泉。只有在宗教領袖據此重新定義宗教後,宗教才能從科學知識那裡獲益。「真正的虔誠,並非通過對生命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或盲目的信仰,而是通過努力獲得理性知識而達成的。」可見,愛因斯坦名言的主要用意在於批評傳統宗教,希望宗教領袖放棄與科學相違背的教條。用這句名言來為傳統宗教辯護,聲稱傳統宗教與科學無衝突,甚至認為科學離不開傳統宗教,是荒唐可笑的。

  不可否認,至今還有個別的大科學家信仰宗教,在那些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是如此。例如,根據調查,美國科學院院士中還有極少數人(大約7%)相信上帝的存在。雖然大科學家一般都是比較有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人,但總難免會有例外。我們不能因為有例外的存在就認為「不能因其相信上帝就說他缺少科學素養」。科學強調懷疑、實證和理性,宗教要求盲從,二者有著根本的衝突。至少在相信上帝這件事上,個別的美國科學院院士表現得很沒有科學素養。


信仰正推動著你活下去 當覺得自己沒必要活下去的時候 你就沒有信仰了 所以說不應該問怎麼樣才能有信仰 而是怎麼樣才能有某種信仰 當然可以選擇 世界上成體系的信仰數不勝數 當然可以自創 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理由


找到屬於自己的靈魂


信仰無需大聲說,心誠則靈,信者得救。 - - - 《飛輪少年》

從我的角度理解,即信仰,並不需要通過行為以及言語的表達來獲取,只要心有所依,相信所依,誠心祈禱,就能獲救。

而我所依,則是我心中之上帝,而我願信,則成我心中之信仰。


為了有信仰而尋找自己的信仰,本身就不是信仰的問題了,信仰可以是很多東西,並不局限,可以是為了和你的愛人更近,可以是為了更多的自由,可以是為了尊嚴…人活在世上,總有事情要做的。


我的信仰就是快樂,我要快樂,大家,everyone都要快樂,遵照自己的心,勇敢的過好每一天。


自己當自己的教主,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沒有的話多看看經典名著西遊記 三國演義 水滸傳 金瓶梅 聖經 古蘭經 聖訓 論語 孟子等等。自己制定自己的教條,隨自己喜歡,但是要帶有思辨 ,要能自己的邏輯下自洽。比如亞伯拉罕及其後代是閃族人,你就定義你和你的後代是xxx人,無論移民到哪永遠都是中國人,努力爭取華人的政治權利影響力,建立宗廟 自己當族長 自定家譜,有錢的話買下一個熱帶島嶼開後宮 。自己對自己說自己收到了天的指引,受天的保護balabalabala戰無不勝。


當有自信的時候就有了信仰


多吃點拉麵,然後和眾人一起高呼RAman,啊,不對,應該是RAmen


變強


問問打死你你都會相信的就是你的信仰


初中曾經信過基督。現在想起來也有一點原因是因為他是外國貨,比較酷。

但是曾讓我見到上午陰雲密布下午一片藍天。曾經讓我非常淡定地沒有怎麼準備得考到了班上第一名。

後來慢慢就淡了,沒有信了。也不是很清楚基督教的各種教義。我這算是異端吧,比較原始。

後來就沒有再信過教。

信仰這個詞需要題主解釋一下。不知道是指宗教還是什麼。比如我會說信自己。並不仰賴某位神明,並不遵循某一教義。只是篤信自己的生活。

但是我覺得等我老了,我會隨便找一個宗教的書開始讀下去,也許會信。

對某一宗教或者理念有信仰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但是覺得不能強求吧。信自己就好。


推薦閱讀:

上個十年賣商品,這個十年賣信仰
什麼事情讓你相信世上有神明?
相比起基督教在歐洲的日漸衰落,為什麼伊斯蘭教在全球(包括歐洲)的影響不減反增?
我的信仰丟失了 我覺得我快找不到自己了 我該怎麼辦?
作為教徒,遇到侮辱基督教的人,要不要與之辯論?

TAG:信仰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