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心靈觀察悲傷?


善男子。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

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舍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醎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噁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凈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

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

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

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

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

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

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

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

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

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悲傷是情緒的波動,波動的體是意識對於境相的抓取,抓取即是辨別,辨別是心識分別的辨認,辨認即是錯覺,錯覺蒙蔽了見性的無染純明,

猶如你的眼睛可以見骯髒也可以見到純潔,可以見惡,也能見善,可以見美,也可以見丑,同樣可以見到悲傷,也可以見到喜悅,

於悲傷中不取悲傷的情緒染著,於喜悅中不掛喜悅的體驗境界,這個就是觀察,能觀察的本質就是見性,那就是解脫生死的地方,

能住在觀察中,觀察的清醒就是不被所觀察的境所轉,這個不被所轉的清醒就是不掛生死,不住生滅的無生,是名奢摩他,止觀。

說的更簡單就是把你內在的清醒無住,以佛法究竟知見為引導,剝離你的體驗,讓內在的清靜不沾境界,

體驗是聚合的幻,境界是分別的認知,幻相的認知,二者皆幻,幻不可得,可得的一切皆是自我維護,維護的本質是心靈的恐懼和緊張,恐懼和緊張都是在證明自我的存在,都是在維護著心靈中三界整體體系的殘留,就是識陰存在感,執幻為實,

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心靈原本自由的束縛,離舍束縛是為解脫,存在即苦,覺受即苦,實無有你的存在,整個的佛法都是在離舍自我,明見自心。

——聽聞佛義師兄

當你的內心滋生情緒的時候,你已經走在因果的後面了,換句話說,你已經被因果牽住了;

在心對境有分別,但還未形成取受的一剎間,持有足夠的洞察力或者所謂的覺,就可以將情緒扼殺在萌芽,但那意味著時刻的觀照。

除非你時刻活在當下,否則你必然跟在時間這個「過去」母親的搖籃中死亡。

——澄江明月色成空


推薦閱讀:

佛祖存在功利心嗎,不燒香佛祖會保佑嗎,佛界中佛與佛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維繫的?
讀經隨筆(序)
宗教是否真的存在?
出家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法修行不適合大眾?

TAG:大乘佛教 | 修行 | | 佛法實修 |